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岑参笔下的古城,竟是匈奴所筑

岑参笔下的古城,竟是匈奴所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273 更新时间:2023/12/6 14:06:55

两千一百年前,石羊河畔,雄城耸立,匈奴人骑着骏马纵横驰骋。1300年前,石羊河畔城如龙形,10万户居民载歌载舞。岑参提笔写下:弯弯月出挂城头, 城头月出照凉州。更多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如今,雄城只剩下了残砖断瓦,纵横蒙古高原数百年的匈奴人也早已远遁欧洲;而因岑参的诗句引起的纷争依旧在延续。姑臧城,一座因唐诗而纷争迭起的匈奴古城。

匈奴之城

武威城外,海臧寺之侧,有一座浓缩了两千一百多年间风风雨雨的古城,它见证了匈奴的兴起消亡,目睹了盛唐的繁荣,也体会了丝绸之路的衰落。更多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这座城就是姑臧城。姑臧城原名盖臧城,后讹为姑臧城。城距武威市区极近,出市区,走金羊镇,不远就是海臧寺了,沿寺前马路前行,不远就是赵水坑村,城就在村子附近的农田中。古城的记忆早从年轻人的心中流走了,幸好我们遇到村里小学的赵老师,他成了我们的向导。

村外的田野中,玉米长得有一人多高,小麦正在吐穗,古城就隐藏在这农田中。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就到了遗址前。这是一个高出地面2米多的土台,沿路而上,迎面见到了连半截都算不上的残碑,基座上依稀能看出“甘肃省文物局”的字样。这就是姑臧城遗址了。更多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绕过石碑,只见残垣断壁,遍地瓦砾,向四周眺望,只有我们脚下200多平方米的高台了。除此之外,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了。2100年的时光几乎磨平了这座匈奴人曾经的雄城。而我们眼前的土台,就是匈奴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最后的痕迹。

姑臧城是甘肃境内的三座匈奴古城之一,也是武威最早的城池。它的起源则要追溯到匈奴之前。2100多年前,河西走廊人烟稀少,是游牧民族的天下。石羊河畔生活着乌孙、月氏等民族,乌孙人在此修筑了聚落——赤乌镇。想来,乌孙人修筑的赤乌镇,不过是土围子而已,距离实际意义上的城池还有一定的距离。两千一百多年间,这座雄城的主人也如同走马灯般地变换着。很快匈奴人就取代了乌孙、月氏,他们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将这座城市重新进行了整修。最后休屠王成了这座城的主人。休屠王是匈奴休屠部的首领,他和浑邪王驻牧于河西走廊,镇压乌孙、月氏残部,防备汉军。可惜休屠王的好梦也没有持续多久,就被霍去病的铁骑所打破。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指挥河西大战,春夏两次击破匈奴,休屠王先丢失“金人”,接着被同族浑邪王斩于马下。从此之后,这座匈奴古城连同他们的主人渐渐从历史视野中消失了。只有史书的角落里,留下了他们的蛛丝马迹。

岑参之诗

汉开河西,霍去病在这里耀武扬威,所以汉武帝将这里命名为武威。姑臧作为姑臧县的治所,也是武威郡的治所。

时光匆匆,数百年一晃而过。天宝十三年,一位书生打马扬鞭,进了武威城。他就是准备万里觅封侯的岑参。岑参是江陵人,一生命运坎坷,经历了诸多巨变,也是盛唐边塞诗的一面旗帜,金戈铁马的边塞诗在他笔下达到了极致。

岑参考中进士后,并不得志,在长安的官场蹉跎了五年后,眼瞅着升迁无望,只好另谋出路。天宝八年(749年)他到安西节度使幕府中任掌书记,驻扎在武威,干了两年,于天宝十年夏回到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年)夏,岑参被北庭节度使封常清辟为节度判官,再次西行,至德元年(756年),出任伊西、北庭支度副使。这次他在北庭历时三年,留下了大量边塞诗作。更多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这是岑参的第二次西行,他在凉州的河西节度使府中遇到了多年的老朋友,来到常去的一家回鹘人的酒馆。觥筹交错,开怀畅饮,酒酣之际,岑参提笔写道: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 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 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 斗酒相逢须醉倒。

岑参没有想到,他留下的诗句在数百年后,竟被人们赋予种种解释,最后成为一团理不清的乱麻,但姑臧城也因唐诗纷争而更加耀眼。

这场纷争大约源自宋代。当时,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早已成为烟云,屈居在黄河岸边的北宋王朝,在西夏、契丹等地方政权的围攻下苦苦支撑。而凉州作为中国三大城市的繁华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而走向没落。尽管西夏人依旧把凉州视作陪都,但只不过是西下夕阳的余晖而已。

困守中原的宋人,他们的见识永远也无法越过黄河,看不到更广阔的西域。只能盯在黄河以东,自然想不到盛唐时凉州城究竟是什么样子,便想当然地将诗句中凉州改作梁州,将七城改为了七里。在他们的视野中,自然繁华的汉中一带(勉县为古梁州治所)就成为他们思维的极限,至于七城,就更不敢想象了,一个地方怎么会有七座城呢?或许他们受了陆游诗句的影响,陆游在《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写道:“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更多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于是,凉州成了梁州,七城成了七里,自然对诗句的解释也走向偏颇。“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实际是个地名,指的是花门山,在居延海北300里,再往东北千里是回鹘人王帐所在地。唐人在花门山修筑了花门堡,作为防备游牧民族南下的前哨,诗句中岑参用来指他们喝酒的回鹘酒家,来暗示自己目标远大,不能默默无闻而死。谁知在宋人眼中,花门楼多被解释为一般民宅,有人甚至解释为门前有花的门。

一场争论就此开始,数百年来,关于“七城”、“七里”的争执至今不息,有人说七城,有人说七里。更多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自此岑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的豪气,终于演化成陆游入梦来的铁马冰河,然后越来越淡,越来越小。

七城之谜

眼前遍地残砖烂瓦,不由让人怀疑,凉州真的有那么繁华?它究竟是七城还是七里?古城只剩下了残迹,真正的谜底,早已随着城墙的倒塌而隐匿在尘埃之中了。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只言片语中找到揭开这一谜团的线索。

西晋亡后,天下大乱,一个叫张轨的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利用中原的纷乱,在武威建立了前凉的政权。前凉都城就设在姑臧城。既然作为王城,自然要有帝王气象。前凉的几代君王都对姑臧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其中以张轨为最,作为有远见的君主,张轨大加整修了姑臧城。

张轨以匈奴筑的姑臧旧城为中城,又在它边上增筑四城,东城取名讲武场,西城取名玄武圃。这是一座极大的城市,街衢相通二十二门。这样算起来,城一共是五个,怎么也不够七城之说。但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道:“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旧城匈奴所筑,张氏增筑四城,余二城又后人所筑也。”这为揭开七城之谜提供了线索。原来张骏(张轨后人)曾在城南筑起谦光殿,中内城修建了四时宫,算起来就够了七城之说。凉州七城之说由此而来。更多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这座城市规模一直延续到盛唐之时,七座城的人口达到了七万户,20多万人。到民国时,这座古城还有外城、中城、内城(紫金城)三重,三城有十道门,东西宽约1000米。

岑参在酒宴上兴之所至,写下《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 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

“一生大笑能几回, 斗酒相逢须醉倒。”这次,岑参没有在凉州停留多长时间,就沿着古道继续西行……而他的诗句,在1300年后,依然在这块大地上回响。更多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更多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标签: 岑参匈奴金城陆游梁州唐朝霍去病艺术家

更多文章

  • 岑参的《白雪歌》和他积极进取的坎坷人生〔184〕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典故漫话标签:岑参,杜甫,出塞,高适,唐朝,诗人,白雪歌,王昌龄,千古名句

    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名言〕: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出处:1、《岑参集》;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岑参》。参资:古诗文网《岑参、白雪歌赏析》。岑参画像二、岑氏家族的衰落和岑参的苦读史岑参〔718—769年〕,荆州江陵人,两度出塞戍边,名列盛唐“四大

  • 轮台一别,从此分途,岑参和武判官同时不同运,人生际遇实难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岑参,武判官,高适,王维,轮台,高仙芝

    说起岑参,没有不知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背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没有不知道武判官的。可是,武判官究竟何许人也?他和岑参有哪些人生交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一、武判官是何许人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妇孺皆知,这句著名的诗句出自岑参的七言歌行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正是他第二

  • 山水派诗人的一首边塞诗,气势激昂豪壮,不输高适岑参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高适,岑参,王维,诗人,唐军,唐朝,边塞诗,五代十国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如果说盛唐哪位诗人当得起“全才”二字,那一定非王维莫属。王维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画家。他的画作臻至绝妙,被后人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东坡称其“画中有诗”,钱钟书更是推崇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除了诗、画,王维还工于音律,丝竹管弦无不精通;善书法,其草书隶书

  • 岑参:大唐那么大,带你去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财富网标签:岑参,王昌龄,杜甫,边塞,诗人

    如果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大唐的春江花月,那“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就是大唐的烈烈火山。如果说“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台晚翠浓”是大唐的溶溶春日,那“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就是大唐的荒僻冷夜。如果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大唐英才的神采飞扬,那“虏塞兵

  •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如何客死他乡?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诗人

    大唐盛世,诗词歌赋如瑰宝现世,迤逦而丰富。在这璀璨的瑰宝中,有一部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尤其是边塞诗歌,可以说是走向了历史的波峰,边塞诗的文学和历史成就显一时之盛。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读四位的诗词,读不完的情怀。从“北风卷地白草折”到“千里黄云白日曛”的边塞苦寒,从

  • 岑参最简短的一首边塞诗,短短20个字,写出了中华威风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岑参,边塞诗,诗作,诗词,胡人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这首可谓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虽是为送别而写,却大开大合,豪情纵横,这边塞雪景壮丽无比,读来令人逸兴遄飞。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中流砥柱,在他的笔下,有“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沙场雪海壮阔无比;有“

  • 岑参:我可不止边塞的豪放辽阔,更有初春的小资雅致

    历史解密编辑:高考锦鲤王标签:岑参,诗词,诗人,二战,边塞诗,安史之乱,军事同盟,军事条约,千古名句,初春号驱逐舰

    山房春事岑参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春日可以是碧波浩渺,也是远山晓青,还可以是百花争艳,这些都是远望的春景,举目之间让人心旷,而一座庭院内,一棵杨柳下,一扇东窗下,一间书房内也有春天的微景观,品味细察间令人神清。岑参出生在一个并不幸运的家庭。自他十岁那年父亲走

  • 岑参最好玩的一首诗,调戏一个老头子,却成为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诗人,边塞诗,边塞,岑参,盛唐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宋词有豪放派,慷慨激昂;而唐诗有边塞派,雄壮豪放。边塞派远承魏晋建安风骨,近袭陈子昂遗风。在盛唐时很多诗人以描写描写战争场景、边塞风情著称,风格悲壮,格调雄浑,表现盛唐气象,成为盛唐诗坛一大壮观。岑参便是边塞诗派中的代表诗人之一,岑参最善写塞外之景,其边塞诗往往将西北荒漠风光

  • 岑参两度出塞行迹及其西域写景诗创作

    历史解密编辑:一乙木标签:岑参,出塞,西域,诗人,唐朝,边塞诗,写景诗

    摘要:岑参曾两度出塞,长达六年生活在西域重镇安西和北庭,并且深受边塞地理、人文环境影响,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而西域写景诗却是其边塞诗中的巅峰,代表了岑参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安西,岑参着力描写边地苦寒;在北庭,岑参在描写西域奇景的同时融入了西域人文风情,并在丝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迥别于其他边塞诗的独特诗

  • 岑参最经典的一首诗,结尾是千古名句,却很少有人留意到开头的美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诗人,杜甫,岑参,盛唐,凉州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盛唐诗坛可谓百家争鸣,李白飘逸、杜甫沉郁、王维闲淡、王昌龄之雄美...能在盛唐诗坛名传天下的诗人无一不是一时风骚之主,而岑参便是这样一位独树一帜的盛唐名家。岑参最擅长的是边塞诗,塞上风光如“北风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黄入天”;战争景象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