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岑参的《白雪歌》和他积极进取的坎坷人生〔184〕

岑参的《白雪歌》和他积极进取的坎坷人生〔184〕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典故漫话 访问量:733 更新时间:2023/12/19 4:17:53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名言〕: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出处:1、《岑参集》;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岑参》。

参资:古诗文网《岑参、白雪歌赏析》。

岑参画像

二、岑氏家族的衰落和岑参的苦读史

岑参〔718—769年〕,荆州江陵人,两度出塞戍边,名列盛唐“四大边塞诗人”,又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出身贵族家族,远祖岑彭为东汉开国名将,名列云台28将。高祖岑文本为唐太宗名臣中书令〔宰相〕。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分别为武皇和睿宗宰相,他俩一个忠于失势的中宗、一个依附太平公主,都在政治上站队失势,分列为来俊臣和玄宗所杀。这最后一年,是713年,为玄宗开元元年,大唐的盛世帷幕正式开,可岑家却“隳宗破族,云雨流离”,“一门三相”荣耀,顿时寂然谢幕。岑参父亲岑植,只因不是直系宗亲,而劫后余生。

嵩阳苦读

开元6年〔718年〕,岑参出生了。此时,其父正为仙州刺史,不久改任晋州刺史,可是没几年,便不幸在职去世,岑母则携岑参仨兄弟,孤儿寡母的,留居晋州多年

岑参家学渊源,天资聪慧,幼年受过良好教育,父亲去世后,又从兄受学。他5岁进学读书,9岁能赋诗文。15岁,他又随母亲移居嵩山南麓,在岑家一所嵩阳旧院,继续攻读典籍、勤奋写作。

嵩山为五岳之一,奇峰峻岭,古木流泉,为名胜之地。少年岑参在此读写,游览山林,学业精进,诗名渐显,也陶冶了情操,逐渐养成沉雄豪迈的飒爽气质,与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10年艰难求仕,科考及第任参军

开元25年〔737年〕,唐玄宗驻跸东都。他岑参20岁,学业有成,便离开嵩阳,奔赴洛阳,“献书阙下”,期望“云霄坐致,青紫俯拾”,梦想向皇帝呈上文章,马上就会青紫绶带加身,做上公卿大夫,让当年曾祖献书入相的历史重现。可现实却是严酷的,他献书如泥牛入海,一去无踪。

于是,从20到30岁,岑参开始了10年求仕的辛酸历程。他奔走于两京之间,献书没有用,干谒无人理,科考又不中,穷困潦倒极了。这时,他认识了江宁县丞王昌龄。此人,曾西出玉门戍边,南贬岭南任职,当过京官,做过县丞,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以《出塞》名扬天下,凭“七绝”叱咤诗坛,是当时重量级人物。比他年长20岁,两人结成忘年交。此后,岑参两度出塞,戍边西域,走出困境,展现自己人生新天地,当有王大哥对他的影响。

天宝3载〔744年〕,岑参27岁,以榜眼登进士第,又守选3年,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他胸怀壮志,拼搏15载,奔波又10年,三十始得官,心情是复杂的,他没有入仕的喜悦,反而感叹“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而勉强就职。

四、投笔从戎,两度出塞求功名

天宝8载〔749年〕,他高唱着“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毅然辞职,步王昌龄后尘,投笔从戎,前往龟兹,到安西都护府,做高仙芝将军幕府掌书记,报效国家,博取功名。

“凭君传语报平安”画

他从长安启程,辞妻别子,前往安西,远涉大漠,历尽艰辛,苦行两三月,才到达都护府驻地。在《逢入京使》诗中,他说:“故园东望路慢慢,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除了常人难忍的艰辛,还有刻骨铭心的挂念,但在他的心中,比起报国的热忱、进取的豪情,又算什么呢?他克艰排难,义无反顾。

岑参的上司高仙芝,高句丽人,英俊潇洒,骁勇果敢,他受父荫,授游击将军,一路顺风,就任安西都护使,独掌大唐西域一片天。后因杀已降,遭到疯狂报复,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突围而出。天宝十载〔751年〕,岑参随高仙芝回京述职,沧桑满面,无功而返。

岑参返京,一度消沉,后与李白、杜甫、高适等诗人,时常聚会,诗酒唱和,深受启迪,精神才有所振作。

天宝13载,高仙芝将军的判官封常清升职,就任北庭都护使,岑参和封常清原为旧识,封将军知人善任,非常赏识他,推荐征辟,入幕任判官。于是,岑参再次出塞,任北庭都护判官。封将军可是他的伯乐兼偶像,他心存感激,遂为封将军写了一系列长诗,如《走马川行》、《轮台歌》、《北庭西郊》、《使交河郡》、《献封大夫六首》、《奉陪封大夫宴》等等。

这期间,他心情舒畅,激情满怀,亲历鞍马烽火,经行城障寨堡,战前他写诗鼓动,凯旋他写诗讴歌,饱含爱国热忱,充满英雄气慨,磅礴豪雄,气壮山河,将士们欢欣鼓舞,他则佳作连连出台,先后创作7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书写了他人生最辉煌壮丽的一页篇章。

安史之乱初期,叛军兵强势大,锐不可挡,洛阳失陷后,封常清、高仙芝果敢决策,暂时避开叛军兵锋,坚守潼关,以求后谋,却被玄宗冤杀,岑参又失去了大好的升职机会。

至德2载〔757年〕,他从北庭回到凤翔,经杜甫推荐,唐肃宗任为右补阙。岑参和杜甫一样,嘴直多谏,不讨肃宗喜欢,不久就被挤出朝廷,改任虢州长史等职。765年,唐代宗提拔他,任为嘉州刺史。而当时四川很乱,军阀混战,盗贼横行,刺史完全被架空。769年,他“未及大用”,竟客死成都旅舍,享年52岁。

岑参的一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虽曲折坎坷,却奋斗不止,又有佳作传世,是不巧的人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是杰出的诗人,长于歌行体,存诗403首。他的诗,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气度雄浑,富有浪漫主义特点。题材涉及广泛,而以边塞诗最出色,为成绩最突出的边塞诗人。有《岑嘉州诗集》传世。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川行》、《轮台歌》等,其中《白雪歌》,公认为唐朝边塞诗压卷之作,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五、《白雪歌》赏析〔上〕

《白雪歌》的标题,原题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正题和副题组成,一般省去了副题。这首诗是754年,诗人第二次出塞,就任北庭都护使封常清的判官时,为欢送他的前任武判官归京述职而创作的。

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全诗18句,诗人从诗题入手,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写边塞将士在大雪天的背景下,宴饯送客的事件,描绘了塞北漫天大雪的奇寒,抒发了边塞万里送客的惆怅之情。全诗可分“白雪歌”和“送客歌”两部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画

前10句为一段,紧扣正题,写“白雪歌”。

开篇四句,诗人以新奇浪漫的情调,围绕室外“白雪”,从风狂雪早、雪大景美四个角度下笔,首先,惊呼北风强劲,狂卷大地,连韧性的白草也被吹折,更没想到才到八月天,塞北就飘降大雪;继而,开门一望,雪压冬林,满眼银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分外妖娆,美不胜收,从而描绘出一幅风雪漫天的白雪颂歌。意境瑰丽,色彩浪漫,并透出积极乐观的喜色。

接着四句,由室外转入室内,再从雪湿罗幕、衣不胜寒、弓不得控、铁衣难着四个细节,写军人的日常生活,从侧面衬托奇寒。而对这样的奇寒,将士们并无怨言,仍然坚持戎装出操、引弓射箭,不以寒为苦,又从反面衬托出将士火热的战斗激情。具体形象,积极乐观。

又接着,两句诗是从宏观角度,用浪漫的夸张手法,概括描绘塞北天地间的雪中景象,“瀚海百丈冰、愁云万里凝”,大漠冰厚,满天浓云,瑰丽奇寒,雄浑壮观,从而构成了后文送客的广阔无边的大背景,并且反衬饯宴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宴饯歌舞、为客壮行的积极意义,起了过渡的作用。

最后8句,为第二段,紧扣副题“送武判官归京”,写“送客歌”。又可分饯行、送别两小层次。先写中军宴饯,美酒佳肴,欢语畅饮,以借代修辞法,写急管繁弦齐鸣,形容饯宴热闹非凡。再写饯宴散后,日“暮”时分,将士们迎着“纷纷”大雪,冒着“红旗冻不翻“的奇寒,送客出辕门,含有挽留不住的至切之情。又接着,写一直送客到轮台城的东门,将士们依依不舍,望着“雪满天山”的道路,风雪猛、路难行,归途艰险,心里充满了对客人的关切和担忧。最后两句为名言,写客人走了,渐行渐远,山回路转,已经看“不见”人了,只能看到他“空留”在雪路上的马蹄印,将士们却仍然久久地站在那里,向前了望着,不愿回去,表现了对离去友人的依依惜别、无限怅惘之情。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惜别怅惘,含蓄隽永,悠悠不尽。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画

六、《白雪歌》赏析〔下〕

《白雪歌》的构思与结构很有特色。

诗人一下笔,就用诗题明示,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即“白雪歌“和“送武判官归京”歌,并暗示两者关系,前歌为背景,后歌是事件;再者,这里是武判官归京起点,地处帝国万里之外的塞北,地域特点远异京都,这便有了雪满天山的雄浑瑰丽的“白雪歌“,而以此来烘托主题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更彰显出塞外大漠送客归京情谊的浓烈厚重。因此,诗人这么处理材料,不是剪裁不当,主次不分,而是构思新颖,结构别致,从而显示出这篇边塞诗独特的浪漫风格。

岑参塑像

同时,这首诗以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象,瑰丽奇峭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律,生动地描绘了塞外白雪风光,和军中送客图景,意象鲜明,色彩亮丽,气势雄浑,感情充沛,洋溢着浓烈的盛唐时代精神,堪称边塞诗的压卷佳作。

陈存选2023、04、02

更多文章

  • 轮台一别,从此分途,岑参和武判官同时不同运,人生际遇实难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岑参,武判官,高适,王维,轮台,高仙芝

    说起岑参,没有不知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背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没有不知道武判官的。可是,武判官究竟何许人也?他和岑参有哪些人生交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一、武判官是何许人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妇孺皆知,这句著名的诗句出自岑参的七言歌行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正是他第二

  • 山水派诗人的一首边塞诗,气势激昂豪壮,不输高适岑参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高适,岑参,王维,诗人,唐军,唐朝,边塞诗,五代十国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如果说盛唐哪位诗人当得起“全才”二字,那一定非王维莫属。王维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画家。他的画作臻至绝妙,被后人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东坡称其“画中有诗”,钱钟书更是推崇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除了诗、画,王维还工于音律,丝竹管弦无不精通;善书法,其草书隶书

  • 岑参:大唐那么大,带你去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财富网标签:岑参,王昌龄,杜甫,边塞,诗人

    如果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大唐的春江花月,那“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就是大唐的烈烈火山。如果说“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台晚翠浓”是大唐的溶溶春日,那“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就是大唐的荒僻冷夜。如果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大唐英才的神采飞扬,那“虏塞兵

  •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四大边塞诗人如何客死他乡?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诗人

    大唐盛世,诗词歌赋如瑰宝现世,迤逦而丰富。在这璀璨的瑰宝中,有一部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尤其是边塞诗歌,可以说是走向了历史的波峰,边塞诗的文学和历史成就显一时之盛。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读四位的诗词,读不完的情怀。从“北风卷地白草折”到“千里黄云白日曛”的边塞苦寒,从

  • 岑参最简短的一首边塞诗,短短20个字,写出了中华威风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岑参,边塞诗,诗作,诗词,胡人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这首可谓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虽是为送别而写,却大开大合,豪情纵横,这边塞雪景壮丽无比,读来令人逸兴遄飞。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中流砥柱,在他的笔下,有“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沙场雪海壮阔无比;有“

  • 岑参:我可不止边塞的豪放辽阔,更有初春的小资雅致

    历史解密编辑:高考锦鲤王标签:岑参,诗词,诗人,二战,边塞诗,安史之乱,军事同盟,军事条约,千古名句,初春号驱逐舰

    山房春事岑参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春日可以是碧波浩渺,也是远山晓青,还可以是百花争艳,这些都是远望的春景,举目之间让人心旷,而一座庭院内,一棵杨柳下,一扇东窗下,一间书房内也有春天的微景观,品味细察间令人神清。岑参出生在一个并不幸运的家庭。自他十岁那年父亲走

  • 岑参最好玩的一首诗,调戏一个老头子,却成为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诗人,边塞诗,边塞,岑参,盛唐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宋词有豪放派,慷慨激昂;而唐诗有边塞派,雄壮豪放。边塞派远承魏晋建安风骨,近袭陈子昂遗风。在盛唐时很多诗人以描写描写战争场景、边塞风情著称,风格悲壮,格调雄浑,表现盛唐气象,成为盛唐诗坛一大壮观。岑参便是边塞诗派中的代表诗人之一,岑参最善写塞外之景,其边塞诗往往将西北荒漠风光

  • 岑参两度出塞行迹及其西域写景诗创作

    历史解密编辑:一乙木标签:岑参,出塞,西域,诗人,唐朝,边塞诗,写景诗

    摘要:岑参曾两度出塞,长达六年生活在西域重镇安西和北庭,并且深受边塞地理、人文环境影响,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而西域写景诗却是其边塞诗中的巅峰,代表了岑参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安西,岑参着力描写边地苦寒;在北庭,岑参在描写西域奇景的同时融入了西域人文风情,并在丝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迥别于其他边塞诗的独特诗

  • 岑参最经典的一首诗,结尾是千古名句,却很少有人留意到开头的美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诗人,杜甫,岑参,盛唐,凉州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盛唐诗坛可谓百家争鸣,李白飘逸、杜甫沉郁、王维闲淡、王昌龄之雄美...能在盛唐诗坛名传天下的诗人无一不是一时风骚之主,而岑参便是这样一位独树一帜的盛唐名家。岑参最擅长的是边塞诗,塞上风光如“北风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黄入天”;战争景象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俱都

  • 唐诗三百首 |《逢入京使》岑参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岑参,逢入京使,高适,高仙芝,诗人,边塞诗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注释①入京使:进京的使者。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