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福祸盛唐(二四)安禄山攻陷洛阳和长安,为何巅峰时被安庆绪暗杀

福祸盛唐(二四)安禄山攻陷洛阳和长安,为何巅峰时被安庆绪暗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1769 更新时间:2023/12/14 23:45:28

安史之乱的初期,安禄山史思明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绩,让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瞬间化为乌有。当时叛军从范阳和卢龙等地出发,仅仅两个多月便攻陷了东都洛阳,兵临长安的门户潼关之下。然后仅仅过了不到半年时间,潼关失守,李隆基被迫放弃长安向蜀中逃窜,叛军的声势达到了巅峰状态。在这期间安禄山也完成了他的皇帝梦,他在洛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燕,自称雄武皇帝,表现出了要一举灭亡唐朝的野心。可是他的皇帝做了不到一年时间,却在洛阳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皇图霸业也随之化为了梦幻泡影。

史书上对安庆绪弑父的具体情况描述得非常细致清楚,让我们对安禄山这位枭雄最后的结局有了非常充分的了解。但是对于安庆绪弑父的主要原因,却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典型的说法便是,安庆绪与安庆恩争夺继承人的位置,而安禄山更宠爱安庆恩,所以迫使安庆绪产生了弑父的动机。于是在安禄山首席谋士严庄等人的支持下,派安禄山的亲信李猪儿闯入营帐,杀死了身患重病的安禄山。这种说法在各种史料和文章中比较盛行,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也以此作为安庆绪弑父的杀人动机。

但是仔细分析安禄山被杀前后的各种事件,却发现事情的根本原因并非如此简单。如果只是因为争夺继承人的关系,安庆绪的直接对手应该是弟弟安庆恩,而不应该把矛头对准安禄山。毕竟弑父是大罪,没有足够的权势,弑父的人是绝不可能登上皇位的。而从事发的过程来看,安庆绪却得到了大量安禄山心腹亲信的支持,这就让人感到很不可思议。安禄山作为一代枭雄,对于部下的控制必然是非常严苛的。而安禄山起兵反叛的是唐朝,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其中的危险性人所共知,不可能不对身边的亲信和心腹有所防范。

虽然起兵初期,叛军势如破竹地攻陷了小半个唐朝的领土,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心甘情愿归降安禄山。在安禄山的阵营中,也有不少人打起投靠唐朝的大旗。尤其是颜杲卿颜真卿在河北起兵后,河北十多个郡拨乱反正,公开支持他们维护唐朝的举动。在此过程中不少安禄山派驻在这些地方的军队将领被杀,半个河北重新成为唐朝州郡。由此可见,叛军阵营对安禄山也不全是忠心耿耿,而是畏惧他的军队才被迫投降。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叛军首领安禄山更是抓紧了自己的安全措施,对于起兵前后的安排的布置都只有自己和心腹参与。

而严庄作为安禄山的首席谋士,李猪儿作为安禄山的亲信宦官,两人都是受到最大信任的。以安禄山的狡诈来看,这两人的忠诚度都是可信的。就连他们两位都站在了安庆绪一边,并且又李猪儿亲手杀死了安禄山,可见事情并不是安庆绪和安庆恩争夺继承人的位置那么简单。分析安庆绪弑父前后叛军中发生的事情,可以发现严庄等人与安禄山的矛盾才是最终重要的原因,而安庆绪只是这些人推动除掉安禄山的棋子罢了。事情的起因可能是因为安庆绪和安庆恩争权,但决定杀安禄山的原因,却与此关系不大。

很多史料上指出,严庄等人推动安庆绪弑父,是因为安禄山对属下的残暴所致。根据史料记载,安禄山在晚年得了白内障,身上既有长期作战的伤病,背上也有生疮,所以病痛发作时性格极为残暴。他不仅随意辱骂手下大臣,施以各种残酷的刑法,就连严庄这样的心腹都不能幸免。所以在严庄等人的支持下,安庆绪便做下弑父的操作,夺去了皇位。这种说法看上去有些道理,实际上却存在很大的漏洞。因为安禄山是非常残酷的,要行刺他是非常冒险的。即便严庄等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相对于行刺的风险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安禄山不只是一个人,他身后还有大量的叛军。其中作为安禄山重要帮手的史思明在河北统帅大军十余万,这些都是叛军的精锐。一旦安禄山遇刺,叛军内部的变化无法控制,必然引发山崩地裂式的政治效应。到时候军队分崩离析,假如只靠安庆绪和严庄等少数几人,能否在乱军中活命都是巨大的问题。严庄是安禄山的首席谋士,起兵叛唐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他怎么可能对此没有预测和准备。从史料来看,安禄山遇刺后,叛军之中有条不紊。一方面集体尊安庆绪为统帅,另一方面由严庄总领军政大权,可见这是提前就布置好的,而非临时起意。

从安禄山遇刺后伪政权的平稳过度看,刺杀安禄山应该是早有预谋的,并非如史书中所说是安庆绪和严庄临时起意。而这种预谋的布置显然遍布叛军上下,是各方将领达成统一意见的结果。如果无法达成这样的意见,安禄山的伪政权不可能在案发后稳定交接给安庆绪。从这个角度看,严庄等人谋划刺杀安禄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而,很可能在安庆绪向他求救之前就已经有所准备。否则以安庆绪临时求救的行为,根本来不及在叛军中进行布置。那样刺杀安禄山必然会引发叛军崩溃,搞成兵变的大乱子。

以常理而言,这种早有预谋的行为,其原因都是深层次的。浅表的原因只是诱因,或者是表象,并不能说明其中真正的问题。所以这次刺杀的起因,既与安庆绪和安庆恩争夺继承人权力的事情无关,也与严庄等心腹大臣受到折辱的事件关联不大,而是来自于其他方面。

实际上从当时叛军的环境来看,可谓是达到了势力的巅峰,甚至出现了灭亡唐朝的机会。面对这样巨大的战绩,对于安禄山的叛军来说是意外的惊喜。面对这样的惊喜,不同的军队会有着不同的反应。而对于安禄山的叛军来说,瓜分战争的收益,将是眼前的头等大事。

安禄山叛军虽然是唐朝边境的精锐军队出身,但并非募兵制下的常规部队,而是来自于边境的胡汉混编军队。这些军中将士大多数来自于边境战争中家破人亡的百姓,或者是被唐军剿灭的胡人部落。他们在中原没有根基,跟着安禄山造反就是为了眼前利益,为了中原的财富。安禄山攻占中原后,自然会按照他自己的野心行事,包括登基称帝,册封皇后、太子等操作。但这些并不是胡汉叛军的目标,这些叛军就是为了瓜分财富而来的。所以在安禄山登基称帝后,有不少军队开始瓜分和劫掠唐朝沦陷地区的财富。

可是以安禄山的能力而言,他对于唐朝的反扑是有所预见的。他想要在中原把皇帝位置坐稳,就不可能不对唐朝军队进行防范和绞杀,甚至需要组织大军深入关中和蜀地,目的就是彻底将唐朝政权毁灭。在这样的情况下,安禄山不可能放心地让属下叛军瓜分地盘。否则这些叛军很可能在自己地盘上扎根,然后在军事上讨价还价,这就给了唐朝喘息之机会。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安禄山想要彻底灭亡唐朝就不可能了。因此从利益出发,安禄山和属下的利益矛盾才是他遇刺的关键,安庆绪和安庆恩的问题只是诱因。

而正是为了自己的地盘和利益,叛军各部才能在这方面达成一致,对于严庄和安庆绪行刺安禄山的行为表示默认。而自安庆宗在长安被李隆基下令处死后,安庆绪却成为安禄山最大的儿子,这对于安庆绪在政治上是很大的优势。安庆绪在军队也有不小的影响力,在叛军一路南下时也立下不少功绩,这都让他赢得了叛军各部的支持。再加上他行刺安禄山,满足叛军各部的要求,自然能够得到叛军的支持,成为安禄山的继任者。从事变后严庄掌管军政大权,安庆绪几乎被架空的情况看,这应该是早有协商的结果。

综上所述,安禄山被安庆绪所杀并不是单纯的安庆绪和安庆恩争权的问题,而是叛军内部利益分配矛盾激化的产物。安禄山性格残暴,不愿意与叛军各部分享权力,引发了内部的强烈反弹。而安庆绪为了得到权力,通过严庄向叛军各部许诺,赢得的他们的支持,才安排下行刺安禄山的杀局。

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叛军在中原没有根基的劣势在巅峰时期便开始显露出来,迫使他们为了利益不得不做出选择。从后来这些叛军各部先后向唐朝投降,成为唐朝治下的藩镇势力看,显然他们是准备在唐朝扎根并建立地盘的,只是安禄山不会安抚这些部下,才造成了遇刺身亡的结局。

更多文章

  • 安禄山称帝一年后即被亲儿子安庆绪所杀,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安禄山,安庆绪,节度使,史思明,哥舒翰,杨国忠

    汉皇重色思倾国: 唐玄宗在位后期独宠杨贵妃,重用奸相李林甫,荒废朝政,遂使藩镇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一场长达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唐睿宗在位期间始设节度使一职,最初只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后来唐玄宗为了防御和控制周边的各游牧民族,将节度使增加

  •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是为了帝位,还是身不由已?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安禄山,安庆绪,李世民,唐玄宗,史思明,李渊

    文|飞鱼说史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不过此人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好在他有一个极其出色的儿子。这个儿子无疑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也正是因为李世民,李渊过早就当起了太上皇,拱手把天下给了他,不过不给他也没有办法,一来他的其他儿子都被李世民给杀了,二来如果看不清形势,那他的下场可不单单是让位那么简单了。还别说

  • 唐朝李季兰:是道姑也是女诗人,一首24字之诗,道尽心中悲凉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季兰,李冶,诗人,唐德宗,陶渊明,唐朝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八至》唐.李治李冶,字季兰,唐朝著名女道士,女诗人。出身于名门世家的李冶自幼时便聪慧机灵,又因受到家中读书氛围的熏陶,李冶自小便熟读诗赋并在这方面显露出一定的诗词才华。可就是这样一个聪慧伶俐的女孩却在其十一岁时被父亲送去了玉道观成为了一名

  • 唐朝才女李季兰:一个毁在父亲手中的可怜姑娘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李季兰,李冶,唐朝,陆羽,唐玄宗

    作者:甘棠或许是武则天当政的原因,在唐朝,女子的地位相较于后世,更加的高。可是再高的地位,也没有办法扭转多数俗人的眼光和言行。如果这些偏见,是因为父母,那么注定这个女子的一生,永无出头之日。李季兰就是这样一个毁在父亲手中的可怜姑娘。(一)6岁便令人刮目相看李季兰本不叫做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在李季兰离

  • 唐朝女诗人李季兰,美貌招蜂引蝶,风流惊世骇俗,为何却孤老终生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季兰,陆羽,诗人,唐朝,刘长卿,玉真公主,唐玄宗,小说家,艺术家

    号称“唐朝四大女诗人”的李季兰,其美貌招蜂引蝶,其才情倾国倾城,其风流惊世骇俗。李季兰,浙江乌程人,本名李冶,出生于唐玄宗年间,其父人称李公,乃当地官员的一位幕僚。衣冠南渡之后江南文风起,历朝历代总有神童出世。李季兰就是如此,她小小年纪就在诗词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6岁那一年,家里种植的一株蔷薇开花了

  • 诗人李季兰:幼时被父亲送入道观在乱世之中,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季兰,诗人,道士,李治,才情

    喜欢我的文章的话,就请关注大闫同学吧!大唐盛世,文豪墨客,思想开放,所以出了不少有名的女诗人,其中被誉为“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的李季兰,便是其中之一。李季兰与鱼玄机倒有几分相似之处,才华横溢,貌美如花,但最后都是落了个不好的结果。李季兰,原名李治,字季兰,她的出身不算高,但也不差,父亲是当时官员后的

  • 李清照,李季兰,朱淑真等女诗人的70个诗句,惊才绝艳,值得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诗人,薛涛,诗词,宋朝,李清照,朱淑真,李季兰,小说家,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图片来源 | 网络在漫长的诗词文学史中,涌现了大片文采风流的才子,他们的作品传唱千古。但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只有在社会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才会诞生出一批优秀的女才子,如唐代的李冶、薛涛等,如宋朝的李清照、朱淑真等,如清朝的顾太清、贺双卿等,在女子学习备受打压的封建王朝,她们凭借着自己的

  • 李令月,还是永远的谜?太平公主的真名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太平公主,李令月,永远的,李治,李显,真名

    太平公主“有名字”了?太平公主真名叫啥,这是个千古谜题。因为现存史料中对此没有任何记载,然而某台湾地区学者居然通过《全唐文》找到了关于太平公主姓名的蛛丝马迹,经过一番考证,他宣布,太平公主的真名叫作“李令月”。如果属实,这名字确实挺好听,但可惜的是,这位专家的文言文基本功实在不扎实,尤其是在得知其考

  • 太华公主传奇人生190

    历史解密编辑:Laosao呀标签:太华,赵夫人,王大人,本宫,出宫

    众人与夫人相谈甚欢,餐毕。太华公主道:没见高大人回来啊?高夫人道:最近安国公主要结婚了,他在皇宫研究菜品是不会回来的。太华公主道:原来如此啊,天色也晚了,我们也该回去了。高夫人跟小琴使了个眼色,然后高夫人说道:嗯嗯好的,不过为了酬谢各位对家丁的相救,请务必收下一点薄礼。公主道:哪里哪里不用,夫人不必

  • 唐玄宗的娱乐大局观:生女当如谢阿蛮,“凌波舞步”耀盛唐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唐玄宗,凌波,宫廷,女乐

    导语:唐代的开放政策使得唐代女乐与西域音乐,乃至更远地区的音乐关系密切,为唐代对外来音乐的吸收与本土音乐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唐代文化的大融合,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唐代女乐不仅承担着性别角色的职责,也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有利于当前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一、唐代女乐发展的社会环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