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析残唐(十九)宰相崔胤引狼入室,成为梁王朱温篡唐的主要帮凶

浅析残唐(十九)宰相崔胤引狼入室,成为梁王朱温篡唐的主要帮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3021 更新时间:2023/12/28 1:47:16

我们谈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往往会说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黄巢起义。其实这里面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官员群体,这就是朝廷大臣。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朝廷大臣才是掌控国家的最重要力量,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如果朝廷大臣不能掌控国家的政治局面,那国家必然出现政局动荡,进而走向衰落,甚至灭亡。因此在历朝历代的末期,朝廷的情况也是国家形势变化的重要参考,而朝廷中大臣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国家的走向。对唐末时代来讲,朝廷大臣虽然势微,却也并非毫无能力,只是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是唐末的两大顽疾,唐昭宗为此祭出了选拔朝廷大臣为心腹的招数。由于在唐僖宗和唐昭宗初年都出现过,藩镇和宦官集团轮流劫持皇帝,将其作为傀儡的先例。唐昭宗不敢相信这两大集团的任何一方,于是把希望寄托于朝中大臣。这些朝中大臣要么是名门之后,要么是世家大族。他们在民间都有深远的影响和庞大的势力,在朝中也有广阔的人脉网。利用这些官宦家族的势力来对付两大集团,是唐昭宗为重振唐朝做出的谋划。因此他选拔了很多来自这些家族的大臣,其中崔胤就是代表。

崔胤的家族非常显赫,他的祖父是右仆射崔从,父亲是工部侍郎崔慎由,这是个延续千年的官宦世家。崔胤的家族叫做清河崔氏,在唐朝初年被称为天下第一家,也是门阀世家中五姓七宗之首。他们家族的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的公族。后来崔胤的祖先又逃到鲁国,做了世袭罔替的卿族,直到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的历朝历代清河崔氏都是山东第一的名门望族,他们和博陵崔氏互相依托,在隋唐奠定了天下第一家族的地位。在贞观年间,这些家族的子弟显赫之极,就连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都看不上。

清河崔氏等门阀世家经过李世民、李治和武则天三朝皇帝的打压,在盛唐之后再也没有了唐初的气象,但在民间的势力依旧非常强大。他们有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有大量的百姓和农民依附于他们生活。在朝中为官的子弟众多,通过联姻等方式联合起来,形成绵密的人脉网络,以此来推动国家的资源向门阀世家倾斜。唐末的时候由于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加剧,使得门阀世家和名门望族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已经无法主导国家的政治方向。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些门阀世家仍旧控制着大量的资源,比政令不出长安的皇族强出不少。

因此唐昭宗选择和这些门阀世家出身的朝中大臣合作,共同来拔掉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是可行的。而这些门阀世家也需要皇帝支持,召集各方势力形成联合,重新获得朝廷的主导权。双方是利益上的结合,也是唐朝最后可以在延续自己国祚上做出的最后努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上,这些名门望族出身的大臣却都是无能之辈,只想着投机取巧,毫无担当国家之力。他们周旋与两大集团之间,希望能够利用两大集团的内斗左右逢源。可是事与愿违,他们最后组织起来的神策军却被利用到了藩镇混战和宦官集团争权夺利峙中,并未能起到挽救唐朝的作用。

而宰相崔胤作为唐昭宗依托对付两大集团的重臣,却引狼入室,成为梁王朱温篡唐的主要帮凶。唐昭宗本以为靠着崔胤能够翻盘,得到的结果却是朱温弑君,唐朝覆灭。虽然崔胤并不是主观上的帮助朱温篡唐,但客观上却为其提供了便利,成为唐朝亡国的罪人。

发生这种不可控的局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朝廷内门阀世家在争权夺利上内斗而产生的结果。实际上这些门阀世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着各自的追求,也有着不同的政治派系。唐昭宗倚仗的清河崔氏虽然势力很大,但不足以压制别的名门望族。

在对付两大集团时,朝廷内部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一部分人想借用宦官集团的力量除掉藩镇集团,另外一部分人则是偏重于依靠藩镇除掉宦官。最奇葩的而是双方并没有协商达成一致,反而各自纠集自己的势力开始内斗,最终演变成两大集团推动朝廷内斗。

宰相崔胤是唐昭宗重要心腹,而他的策略是联合宣武节度使朱温对付宦官集团。因此在所有朝廷政策上都给朱温提供极大的便利,朱温也用军事力量保证崔胤能在朝中四次拜相,双方成为强大的利益联合体。

由于两人的联合,朱温在政治上和资源上得到大量的支持,打败了宦官韩全诲和李茂贞组成的联盟、晋王李克用与其它节度使组成的联盟,使得藩镇实力急剧膨胀,形成独霸中原的势头。而在朱温的支持下,崔胤也干掉了朝廷中的其它政敌,并将朱温的军队引入长安,形成了全面控制长安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此消彼长,唐昭宗消灭杨复恭集团后掌控的神策军被消耗殆尽。而朱温却利用朝廷和李茂贞、李克用、王建等藩镇打仗的机会,得到了渔翁之利,最终成为掌控长安的强藩。

崔胤和朱温联合消灭宦官集团,并攻打李克用、李茂贞等藩镇的操作完全是在引狼入室。杨复恭宦官集团被灭后留下的神策军虽然不够强大,但也能保证朝廷暂时有一定控制关中的能力。朝廷军队联合地方节度使消灭政敌,这完全是假公济私的行为。这种行为带来的恶果是崔胤掌控的朝廷权力,其根本是来自于宣武节度使朱温的强大军力。如果朱温不受控,那这些权力对朝廷和崔胤来说就是镜花水月。而朱温作为中原强藩野心勃勃,其志并不在于藩王和节度使,而是有着当皇帝的野心。崔胤引狼入室就遂了朱温的愿,也坑死了唐昭宗。

当神策军在和藩镇、宦官集团的战争中被消耗殆尽,长安的宣武军就成为唯一控制唐朝首都的军队。这样的军队一旦不受控制,对朝廷来说是灭顶之灾。当崔胤谋划着重建神策军时,朱温已经在打着主意篡唐自立了。朱温派遣了大量的人员潜入长安,冒名进入神策军中,使得神策军成了宣武军的另一个版本。如此一来,朱温控制了长安内外所有的军队,唐昭宗再一次成为傀儡皇帝。掌控了长安后,朱温逼迫唐昭宗下诏杀死崔胤,再迁都洛阳,开始了一步步篡唐的计划。而这个过程中唐昭宗毫无反抗之力,最终只能被朱温派人杀死。

看唐史看到这段,我突然感觉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三国演义》中大将军何进董卓进京,让东汉走向了灭亡。董卓死后,他的部下李傕郭汜等劫持汉帝,残暴生灵。而到了唐末,这样的角色变成了朱温、李茂贞等强大的藩镇势力,唐朝也走向了灭亡。而在这个过程中,崔胤的手段与何进何其相似,他们的对手都是宦官集团,两人的下场都成了国家灭亡的罪人。只不过三国时代有王允力挽狂澜,有曹操帮着汉献帝延续一下汉朝的国祚,而唐朝的晋王李克用却没有这样的能力。

更多文章

  • 晚唐宰相崔胤,一心想要振兴晚唐,没想到却成了灭唐的助攻推手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崔胤,宦官,宰相,朱温,唐昭宗,仇士良

    天复四年正月,暮色初降,街鼓已歇,各坊闭户,大唐长安开化坊外,一队金吾卫军士正沿着坊墙悄然行进,他们不是在例行巡防,而是要去杀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不久前的宰相,刚刚被贬为太子太傅的崔胤。 随后,这群披甲持锐的军士们便闯入了崔府,将来不及穿戴整齐的崔胤拽曳着拖出了府门,强行押赴到当街跪下,旁边的军士

  • 大唐才女王韫秀,是怎样一步步被元载逼成悍妇的?

    历史解密编辑:廊人标签:元载,宰相,唐代宗,唐玄宗,王忠嗣,旧唐书

    若问《长安十二时辰》里最悲催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元载救了王韫秀。元载和王韫秀俩人,一个是精于钻研、嗅觉灵敏的狼,一个是傲气却十分单纯的羊,这一次“英雄救美”,使得羊爱上了狼,噩梦也就开始了。历史上真实的王韫秀到底有没有经历过"绑架事件"被元载所救,实在无籍可考,不过《长》剧里王韫秀的凶悍性格,绝非天

  • 《十二时辰》里的侠女王韫秀是个大杂烩,正史中的形象让人倒胃口

    历史解密编辑:翻江蜃体育标签:宰相,诗人,唐朝,王忠嗣,李辅国,唐代宗,节度使,唐玄宗,旧唐书,王韫秀,小说家,十二时辰

    王韫秀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很出彩,此女既嚣张跋扈,却又一身正气、胆识过人,一看就是个没被社会污染过,但又被娇宠过度的权贵之女。马伯庸在电视剧里给她安排了一个从未出场,但听起来非常牛叉的父亲“王宗汜”。其实这位王宗汜的原型叫“王忠嗣”,是烈士遗孤,也是唐玄宗的干儿子,更是节制四镇兵马的军界扛把子。王忠

  • 仆固怀恩:一念之差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动态标签:仆固怀恩,怀恩,安史之乱,安禄山,平定,史思明

    唐玄宗在位后期,安禄山发动叛乱,历史上,将这场叛乱称之为安史之乱。经过长达八年的战争,大唐帝国勉强摆平安史之乱以后,新的问题来了——其实早在安史之乱之前,大唐就是个病汉,只不过安禄山史思明给了大唐一棒子,让大唐的病发作了而已,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已经陷入混乱状态了。而此时,大唐朝廷则开始了一番清洗——

  • 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起兵叛唐?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仆固怀恩,郭子仪,唐代宗,李光弼,安史之乱,回纥

    仆固怀恩被逼反叛是一场政治悲剧,表面上这是一起偶发性的误解,其实质是大唐在安史之乱后,暴露出来的政治矛盾的激化。如果要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第一,李光弼第二,仆固怀恩第三,这个排名应该没有人提出质疑。《旧唐书》记载:“怀恩以寇难已来,一门之内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仆固

  • 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满门忠烈,为何最终会起兵叛唐?

    历史解密编辑:开心一点桥标签:仆固怀恩,唐代宗,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宦官

    古语有云“伴君如伴虎”做臣子的不是业绩出色就能平步青云,一生无虞,福延子孙,很多时候爬得越高,摔得会更惨。仆固怀恩的悲剧,主要原因还是皇帝猜忌心太重,与大唐名将郭子仪同处于一个时代,最后的结局还是难逃皇帝猜忌而造反,也可以反衬出郭子仪能“功高震主”而善终,那当真是步履维艰了!唐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度比

  • 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曾大败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位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唐唐剪辑标签:史思明,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安庆绪

    史思明虽然是安禄山的副手,但其能力、残暴、破坏力甚至还在安禄山之上,是唯一一个曾击败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位名将的叛军将领,尤其是叛乱中期史思明降而复叛,使安史之乱又多延长了一倍以上的时间。叛乱初期,史思明稳固了叛军的后方老巢叛乱初期,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洛阳,即将西进攻打潼关以进入关中。

  • 仆固怀恩嚣张跋扈,对皇帝指指点点,唐代宗:我忍你很久了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唐代宗,仆固怀恩,皇帝,李光弼,郭子仪,安禄山

    “我有六大罪过,当初同罗部落叛变,我为先帝扫平河曲,此罪一;我的儿子仆固玢被同罗俘虏了,艰难逃回来,为了鼓励士气,我将他斩首示众,此罪二;我两个女儿远嫁异国他乡,换取回纥援兵,收复长安,此罪三;我与次子仆固瑒亲冒箭雨,为国驰骋疆场,此罪四;河北诸镇叛乱迭起,我为先帝镇守此处,安抚众心,此罪五;我说服

  • 仆固怀恩:唐朝中兴第3名将,因冲动拉开藩镇割据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怀恩,仆固怀恩,郭子仪,唐朝,李光弼,唐军,李嗣业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内地承平日久,无法抵御叛军攻势,中原迅速沦陷。此时,安禄山自立为皇帝,国号“大燕”,正式与唐朝分庭抗礼。756年,唐玄宗瞎指挥,哥舒翰麾下20万兵马败亡,燕军攻入长安,皇室逃难。危难之际,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王思礼等忠于唐朝的节度使奋起反击,与燕军战斗8年,最终平定

  • 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却因唐朝的猜忌和宦官的诬告被逼反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仆固怀恩,宦官,李光弼,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

    仆固怀恩就是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这个“理”,指的是“君为臣纲”,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这些理,对于绝大部分饱受儒家伦理世代浸润的人而言,都是不可冒犯的存在;但在仆固怀恩这样的“蕃将”这里,却结结实实的碰了壁,落得个两败俱伤。古代任何朝代,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历来是头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