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黑齿常之:一个百济将军,为何要为大唐拼命战斗?唐朝特色国情?

黑齿常之:一个百济将军,为何要为大唐拼命战斗?唐朝特色国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二哥谈事 访问量:4518 更新时间:2024/1/1 23:47:10

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曾有这样一位猛将:他并非大唐百姓,而是朝鲜半岛上百济国将军。后来唐朝拿下了朝鲜半岛之后,这位将军也就投降了唐朝。投降唐朝之后,他为大唐征战了浴血拼杀了二十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后却被诬陷谋反,最后自缢而死。

这位将军,名叫黑齿常之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十分好奇。为啥一个百济国的将军,会为了大唐浴血战斗?最后为何又会被人诬陷谋反,然后自缢而死呢?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这其实就是唐朝当时特殊国情的原因。因为唐朝的特殊国情,导致黑齿常之虽然是百济人士,依然愿意为大唐卖命。至于他后来的结局,也同样是因为那个特殊时代造就的结果。

要想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黑齿常之这个人开始说起。

黑齿常之,姓黑齿,名常之,字恒元。黑齿这个姓,在现代似乎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在唐朝那会儿,尤其是在朝鲜半岛那边,黑齿是个很常见的姓氏。

公元630年,黑齿常之出生于朝鲜半岛中部地区。黑齿常之出生的时候,唐朝这边正处于李世民在位期间。而且,就在黑齿常之出生这一年,唐朝刚刚在北方击溃了东突厥的主力,一战灭掉了东突厥王帐。经此一战后,唐朝彻底成为了整个东亚地区的霸主,傲视群雄。

而在朝鲜半岛这边,情况则稍显复杂。当时朝鲜半岛这边,正处于一个三国分立的时代。朝鲜半岛南部,也就是今天的韩国那片,被百济和新罗两大政权所统治。至于朝鲜半岛的北部,则是有高句丽所统治。

三国之中,高句丽最强,百济和新罗则稍弱一些。

黑齿常之所在的百济国,当时正处于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国王扶余璋因为在位时间渐长,滥用亲信,搞得朝政乌烟瘴气。

另外,随着唐朝击败东突厥,成了整个东亚的绝对霸主之后,包括百济在内的朝鲜半岛三国,也都纷纷向唐朝名义上称臣,暂时臣服。

黑齿常之出生的时候,情况大致就是如此了。

黑齿常之在百济那边的经历,史书上记载得十分有限。因为按照中国史官的习惯,黑齿常之投降唐朝之后的事情,史官们才会记录下来。至于投降之前,那本应该是百济国的事情。但问题是,像百济这种小国,很多时候是没有完整历史记载的。

所以对于黑齿常之的早年生活,我们只知道,他自幼聪慧好学,八岁时便开始阅读《春秋》、《史记》、《汉书》之类的书籍。成年之后,不但智慧过人,而且作战勇敢,后来逐渐升迁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官位。

一个百济人,却要读中原的史书进行学习,这未免显得有些讽刺。但实际上,在古代漫长的时间里,中华文明就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带头大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你是哪国人,学习中国文化,接受中华文明的教育,都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那些小国或者边疆政权,他们也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只能照搬中原。

简单来说,早年的黑齿常之,就是一个生在百济,但是却完全接受中华文明熏陶的这么一个将军。

不过,随着黑齿常之逐渐成年,并且身居高位之后,唐朝和百济的关系,却开始逐渐恶化起来。当时百济国的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穷兵黩武,大肆向新罗方向扩张,甚至还打算直接和高句丽联手,一起瓜分了新罗。新罗亦是唐朝的属国,而且当时唐朝正忙着收拾北边的高句丽,百济又一直和高句丽眉来眼去,和唐朝搞对抗。

这下子,唐朝再也忍不了了。

原本唐朝并没有打算对百济开战,但是百济一番操作之后,直接惹怒了唐朝。再加上当时唐朝也需要在高句丽的后方,开辟第二战场。所以,公元660年,唐朝派大将苏定方领兵,进入朝鲜半岛作战。在强大的唐军面前,百济根本不堪一击,连一个回合都没撑住,直接就被苏定方给灭国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黑齿常之一直在率军对抗唐军。甚至在百济政权灭亡之后,随着唐军主力撤退,许多百济贵族又开始兴起复国运动,黑齿常之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这场复国运动当中,黑齿常之一度带兵奋力厮杀,和唐军战斗。但是,随着双方战斗的时间越来越长,黑齿常之却开始逐渐产生了疑惑。

自己拼命战斗,到底是为了啥呢?

为了国家独立?百济的先祖是扶余人,扶余人本来就是中原民族的一个分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双方是同源的,百济算是中原文明的一个分支。为了忠于王室?就百济王室那个糟糕的样子,似乎也不值得他去效忠。为了百济子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可唐朝之所以来进攻,也是因为百济先招惹了唐朝,再说唐朝也没对百济人下狠手,反倒是在战后迅速恢复了秩序……

既然这样,那为啥要打仗呢?

这个问题,不光困扰了黑齿常之,同时也困扰了很多百济复国派的中坚人士。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唐朝展现出来的无敌军力,越让他们感到绝望。与此同时,唐朝在百济领土内的治理,却让他们渐渐发现,唐朝治理的远比之前的百济朝廷更有水平。在唐朝的治理下,百济反倒是更加繁荣了!

既然这样,那还打什么?

直接投降吧!

于是,到了公元663年,百济复国运动,终于宣告失败。同年,黑齿常之也开始向唐朝正式投降。

投降唐朝之后,黑齿常之开始有了新的战斗目标。因为他发现,唐朝的民族策略是一种十分包容的策略,他立下的战功越多,就越能为百济的百姓带来好处。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投降唐朝之后,黑齿常之开始拼了命的战斗,尽可能的立下更多的功劳。对于黑齿常之的英勇战斗,唐朝高层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公元664年,黑齿常之升任折冲都尉,继续镇守百济。在此期间,黑齿常之治军严明,得到了士兵们的广泛喜爱。公元672年,黑齿常之被加封为忠武将军,后又逐渐升迁至沙泮州刺史,授上柱国。就连唐高宗李治本人,都对他颇为赞赏。

黑齿常之投降唐朝之后,之所以能够得到唐朝的加官进爵,而且还能得到唐朝的信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统一中原之后,作为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也开始面对外部敌人问题。此时的唐朝,也开始思考如何处理对外关系。唐朝是在隋朝的政治遗产之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隋唐其实是一个时代。而在隋唐之前,上一个强大的统一中原文明,还是汉朝。

汉朝那会儿,曾经和北方的匈奴连续打了上百年,最后终于把匈奴打到崩溃。但问题是,这样的操作,虽然在历史上看着很爽,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匈奴被打崩溃了之后,没过多久,北方又先后出现了鲜卑、突厥等强大的游牧政权,继续威胁中原。而对于汉朝来说,连续上百年的战争,也让汉朝国力大损,给汉朝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有了汉朝的前车之鉴,唐朝开始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最终,唐朝在贞观年间,提出了一个新的策略:首先,对边疆政权进行分化打压,确保他们的军力不会对中原造成威胁。与此同时,民族政策相对开明,由原来的消灭转变为接纳。用中原文明去慢慢同化这些敌人,最后将其彻底转化为中原文明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唐朝制定了这样的策略,所以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藩将。这些藩将很多都来自于被唐朝灭掉的政权,比如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在黑齿常之以前,已经有了许多著名藩将,在唐朝建功立业。比如契苾部落的契苾何力,就曾为唐朝出生入死,得到了唐朝的高度认可。

只要你对唐朝忠诚,愿意为唐朝做贡献。不管你是哪一个民族,都可以得到唐朝的认可。而且,你做的贡献越大,你所在的边疆民族,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这就是为什么唐朝初年的时候,会涌现出那么多著名藩将的根本原因。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黑齿常之开始浴血奋战,建立自己的功勋。公元678年,吐蕃进犯唐朝边境,唐朝组织大军前去征讨吐蕃,黑齿常之亦参加了这次征讨。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当时统领唐军的主帅,军事才能十分有限,进入高原后,开始被吐蕃军队压制。关键时刻,正是黑齿常之率领五百亲卫,突袭吐蕃军营,打乱了吐蕃的布置,这才让唐朝主力完整撤下了高原,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

公元680年,吐蕃再次率军侵犯唐朝边境,黑齿常之再次率军突袭,擒获、斩杀敌人两千,俘获牛羊数万。

公元681年,黑齿常之率一万精锐唐军,在青海再次大败吐蕃主力。

黑齿常之镇守唐朝西线七年,期间吐蕃多次犯边,却从未能踏过他所在的防区半步!不得不说,这个贡献,是相当巨大的。

公元686年,后突厥袭扰唐朝北方边境,黑齿常之随即被调往北方。后来,双方交战之后,黑齿常之曾亲率麾下两百精骑,直接冲击突厥三千骑兵,最后还打赢了!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黑齿常之一直在北方战斗。在平定突厥叛乱的过程当中,亦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虽然是藩将,但黑齿常之所立下的军功,却丝毫不逊色于很多唐军名将。尤其是在李治在位后期的时候,随着许多唐初老将彻底凋零去世,黑齿常之就显得越发突出了。

但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替大唐征战二十多年、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唐藩将,最后没死在战场上,反倒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公元689年,酷吏周兴诬告黑齿常之谋反,随即将其逮捕入狱。黑齿常之入狱后,不愿忍受酷吏们的折辱,最后在狱中自缢,终年六十岁。

一代藩将,为大唐拼命征战二十多年,最后却死于酷吏之手。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不过,这也不是黑齿常之自己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的问题。在黑齿常之自杀的同时,整整一代军方猛人,几乎都折在了那些酷吏手里。所以在后世历史上,唐初的那个酷吏时代,才会那么臭名昭著。

回顾黑齿常之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黑齿常之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除了他本人的军事才能,确实很强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唐朝当时执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如果没有这种政策,黑齿常之就算才能再高,估计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处。

但同时,唐朝能够走向极盛,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也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种策略,导致唐朝可以凝聚更多的力量,维护唐朝的统治,最终走向极盛。

这背后的东西,或许真的很值得我们今天去好好思考一下。

标签: 黑齿常之唐朝突厥唐军吐蕃

更多文章

  • 黑齿常之降唐后令吐蕃不敢犯边,却因武则天的告密风而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薄荷糖的味道呦标签:武则天,黑齿常之,吐蕃,突厥,唐军,刘仁轨

    唐朝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如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哥舒翰、李光弼、黑齿常之等等,包括著名的叛将安禄山也是少数民族将领。在这些将军中,黑齿常之算得上一个忠义之将,但也是一个十分可悲的将军。黑齿常之在百济国的前半生,其家族累世高官为大军区首脑,他也刚年方弱冠,便为百济

  • 契苾何力:唐初传奇藩将,被俘之后,李世民宁可用自己女儿去换人

    历史解密编辑:奇闻科普精编标签:李世民,契苾何力,突厥,吐谷浑,匈奴,唐军

    元642年,唐朝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个出生于草原的大唐将军,回家省亲,结果却被自己部族的人挟持,带去了北方的薛延陀部落,要求他反叛唐朝,归降薛延陀。然而当这位大唐将军,被带到薛延陀可汗面前的时候,却坚决不肯投降,甚至还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表明自己的心意。更让人意外的是,当远在长安的李世民,得知这个消息

  • 唐朝宰相裴炎,因“青鹅”二字惹来杀身之祸,武则天:把字拆开念

    历史解密编辑:洋葱辣眼睛哦标签:裴炎,武则天,皇帝,李显,徐敬业,李治,唐朝,军事政策,国防政策

    前言慎而言,将有和之;慎而身,将有随之。——武则天在中国的历史上,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王朝,而在随后的历朝历代之中,几乎所有的皇帝在自己去世之前,都会有设立一个“顾命大臣”的习惯。其实“顾命大臣”就是皇帝在自己临终之前进行托付治国的大臣,最主要的职责就是要在新皇帝上任之后进行辅佐,帮助新皇

  • 掀开尘封的往事——唐中书令裴炎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奔跑吧向阳光标签:裴炎,中宗,武则天,太后,武承嗣,高宗

    唐高宗驾崩之夜,裴炎被召入,受遗诏辅政。此事为裴炎增添了意外的政治资本,同时也为日后遭到清算埋下了伏笔。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妃韦氏立为皇后。李显刚及位,就要擢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为侍中,並打算授予乳母之子五品官。这两件事遭到了中书令裴炎的坚决反对。但中宗怒斥道:“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

  • 杀掉裴炎,武则天借机敲打群臣

    历史解密编辑:浮意落尽标签:裴炎,武则天,太后,李旦,宰相,皇帝

    裴炎本是高宗李治中宗李哲的一个顾命大臣,至于为什么会和武则天冲突,只因为他们最终的目的不统一。武则天与裴炎的第一次摩擦就发生在,李敬业造反的时候。当时朝廷的核心人物就三个人,武则天,李旦,裴炎。武则天最有权力,不过毕竟是太后临朝,没有战争经验。李旦是个傀儡,而裴炎是顾命大臣,有几十年的行政经验,在这

  • 宰相裴炎写了“青鹅”二字,就被武则天满门抄斩,其中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石头人呦标签:裴炎,武则天,李显,李治,唐中宗,李旦

    女皇武则天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年少时步入唐朝宫廷,伴随两代君王,一路披荆斩棘,走上了权利最高峰。在谋求无上权柄的这一路,武则天招纳了很多追随者,但反对者更多,武则天对待绊脚石都采用了最粗暴有效的方式,一脚踢开,在武则天上位乃至执政期间,因为反对武周的被满门抄斩、遭受酷刑、流放的大臣不计其数,一

  • 重识薛家(增一)裴炎被武则天处死并不冤,刘仁轨在信中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裴炎,宰相,李显,薛家,唐朝,刘仁轨,女皇武则天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风波高度频繁的时期之一。为了平息这些政治风波,稳固自己的地位,武则天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其目的是排除异己,打击政敌。这些冤案的受害者有的的确反对武则天称帝,有的却与这些案子毫无关联,甚至有的案件受害人本身就曾经力挺武则天称帝。当时的宰相裴炎便是最为典型的一位,

  • 大唐宰相裴炎写了只有青鹅俩字的书信为何就被武则天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裴炎,武则天,武则,唐中宗,宰相,李治

    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裴炎只写了一封带有“青鹅”的两个字的书信,被武则天发现之后下场就老惨了,不仅自己被武则天杀了,还连累全家被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裴炎最初是武则天的政治盟友裴炎出身于河东裴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裴氏家族算上裴炎在唐朝总共出现过多达十七位宰相,是唐朝历史上出名的盛产宰相家族。裴炎自幼

  • 被郭沫若说成奸臣的裴炎,既做武后爪牙又反对武后,他到底想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郭沫若,裴炎,武则天,李显,李旦

    关于裴炎的形象,史学家争议颇大,有人认为他是李唐的忠臣,有人认为他是毁了李唐的武后帮凶。以郭沫若为代表,对裴炎就行了彻底的道德审判,他以历史小说的笔法,把裴炎塑造成了“宇文化及”的化身。在废李显之前,裴炎就曾经参与过太子李贤被废事件,在这两件事中,裴炎充当了武则天的爪牙。可是李旦即位后,裴炎却坚持让

  • 大唐宰相裴炎写了只有“青鹅”俩字的书信为何就被武则天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权倾天朝标签:裴炎,李治,唐朝,武则天,唐中宗,大唐宰相,平民百姓

    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裴炎只写了一封带有“青鹅”的两个字的书信,被武则天发现之后下场就老惨了,不仅自己被武则天杀了,还连累全家被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裴炎最初是武则天的政治盟友裴炎出身于河东裴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裴氏家族算上裴炎在唐朝总共出现过多达十七位宰相,是唐朝历史上出名的盛产宰相家族。裴炎自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