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驾崩之夜,裴炎被召入,受遗诏辅政。此事为裴炎增添了意外的政治资本,同时也为日后遭到清算埋下了伏笔。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妃韦氏立为皇后。李显刚及位,就要擢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为侍中,並打算授予乳母之子五品官。这两件事遭到了中书令裴炎的坚决反对。但中宗怒斥道:“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裴炎见劝阻不成,就跑去告到太后武则天哪里,并密谋废黜中宗。这年二月,武则天召集中宗和百官于乾元殿,宣布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中宗说:“我何罪?”。太后说:“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废中宗一事,裴炎是得到武则天的信任和倚重的。但是,殊不知,厄运在悄悄向他走来。
一,武氏开始专权称制高宗身体危重期间,曾把朝政交由武氏打理,杀伐决断,任其妄为。高宗“苦头重,不能视”,武氏竟然阻挠针刺治疗,欲求高宗速死。中宗废掉后,立雍州牧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李旦虽为皇帝,确是闲差。不敢过问政务。睿宗朝初期,武则天做了三件事,以巩固其权位。一是安排左仆射刘仁轨知留守西京事(想把刘撵到长安,免得碍手碍脚),遭到刘以年迈为由拒绝。且刘上疏以吕后见嗤于后代事讽谏。二是派丘神勣至巴州,逼故太子李贤自杀。三是提拔武承嗣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贬黜高宗时重臣、尚书左丞冯元常。废掉李显,逼死李贤,那睿宗李旦对娘亲的做派还能不懂吗?而外姓人裴炎确实不懂主子。
二,裴炎因谏获罪武承嗣为讨好太后欢心,从而达到个人目的(欲立为太子),进言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武后当然应允,但裴炎据理强谏“独不见吕后之败乎?”。但武则天的理由是“吕后以权委生者,故及于败。今吾追尊亡者,何伤乎?”裴炎由是得罪。裴炎依自己对大唐社稷的忠诚,受高宗托孤之恩遇,与武后联合废了不成器的中宗。至今,他的忠心未变,而主子却非往昔了。
三,裴炎耿直致死武则天独霸朝政,招致朝野怨声载道。就在此时魏思温、李(徐)敬业等以匡扶庐陵王为名起兵扬州。旬日达十数万人,威震八方。这时,武后问计裴炎,如何应对。裴炎的回答不啻是令武氏意外:“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监察御史催督的话催生了武后的杀心:“炎受托孤,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裴炎立即被拿下。有人曾劝裴,若言辞谦逊,或能幸免。裴却说:“宰相下狱,安有全理。”下面有一段对话,反衬武氏的狡黠和裴炎在众人中的口碑。侍中刘景先、侍郎胡元范为裴求情:“炎,社稷元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武:“炎反有端,顾卿不知耳”刘、范:“若裴炎为反,则臣等亦反也。”武:“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自然,刘、范也未逃脱牢狱之祸。
四,裴炎之后灭掉裴炎,武后开启了排除异己的杀戮之旅。郎将姜嗣宗,耍小聪明,来长安后对刘仁轨说“嗣宗觉裴炎有异久矣。”,被刘上表告发“嗣宗知裴炎反,不言”,获绞刑。单于道大将程务挺,为裴炎申理辩解,由是忤旨,被斩于军中。突厥闻程务挺死,欢宴相庆。与程交好者多下狱。裴炎的死、徐敬业的造反,极大刺激了武则天的信任危机,这就为之后酷吏周兴、来君臣的出现和滥杀无辜,买下了伏笔。当然,也有不惧武氏淫威的。裴炎侄子,太仆侍丞伷先,,年仅十七岁,上书求见武则天,当面调教奚落道:“陛下早宜复子明辟,高枕深居,则宗族可全。不然,天下一变,不可复救也。”武氏闻之,恼羞成怒:“小子敢发此言”。在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中,死一区区裴炎,不算什么。裴炎不懂变通,不像苏味道、杜审言之流那样善于见风使舵,溜须张氏兄弟。之后,武氏杀灭李唐宗亲,的确彰显了武则天的狠毒老辣、和权欲熏天的面目。睿宗复辟后,裴炎被平反,这是后话。读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载。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