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公瑾:唐初开国功臣,小说里罗艺手下的大将,生了个科学家曾孙

张公瑾:唐初开国功臣,小说里罗艺手下的大将,生了个科学家曾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奇闻科普精编 访问量:1039 更新时间:2024/1/1 22:04:32

在隋唐演义当中,张公瑾是单雄信的结义兄弟,祖上是北京顺义那边的一个豪强。后来到了张公瑾这一代,张公瑾去了幽州王罗艺手底下做将军,后来跟着罗成一起投降了唐朝,还参加了玄武门事变。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版本,说张公瑾是罗艺麾下的将军,后来去给秦琼他妈拜寿,在贾家楼和一群英雄好汉结义,然后大家一起投了瓦岗军。瓦岗军战败后,张公瑾又跟随李密一起投降了唐朝,最后在薛仁贵征东的时候,死在了盖苏文的飞刀之下。

张公瑾这个人物,可能对演义小说比较熟悉的朋友,会稍微熟悉一些。但即便是在演义小说里面,他也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所以经常会被大家忽略。

但实际上,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张公瑾,和演义小说里面的那个形象,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是,张公瑾后来有一个曾孙,名气要比他大得多,就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唐朝僧人一行!

历史上真实的张公瑾,不是北京顺义人,而是河南濮阳人。张家也不是什么北京地区的豪强家族,而是世代为官。张公瑾的曾祖,在北魏的时候还做过侍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宰相。

但是后来,因为时代变迁,中间经过了好几次改朝换代,所以张家也有所没落。

另外,多说一句,张公瑾出生于公元594年,他只比罗艺小六岁。因为张家一直都在河南这边生活,所以张公瑾也从来没有去罗艺麾下做过官。至少在隋朝的时候,俩人是根本不认识的。

因为家世比较好,所以张公瑾成年之后,就直接入仕做官了。但无奈的是,张公瑾开始做官的时候,恰好赶上隋末农民起义。当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已经闹得很凶了。再加上张公瑾的家乡又是在河南,入仕之后也是在河南做官。而隋朝末年的时候,整个天下就数这地方的农民军闹得最狠。所以,张公瑾当官的难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就在张公瑾入仕的同时,在河南这边的众多农民军当中,以李密和翟让为首的瓦岗军,开始崛起,继而横扫整个河南,成为隋末最强大的农民军势力。再之后,隋炀帝为了灭掉瓦岗军,派王世充进驻洛阳,和瓦岗军展开了死战,结果却被瓦岗军击败。王世充被击败后,大半个河南已经完全落入了瓦岗军的控制之中。所以,张公瑾所在的开封地区,当时也落入到了瓦岗军的手里。

但是,就在这之后不久,杨广就被杀了,麾下大军都被宇文化及接管。然后,宇文化及要率军返回关中,所以就和瓦岗军又大战了一场。这场战斗后,宇文化及被瓦岗军打垮,但瓦岗军自身也是损失惨重。而后,恢复实力的王世充,再度来袭,一战打垮了瓦岗军的主力。

瓦岗军战败后,作为瓦岗军领袖的李密,直接逃往关中,希望依靠关中李渊的势力,东山再起。但李渊是何等老谋深算,非但没有上当,反倒是把李密的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最终,瓦岗军全部投降了李渊。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短短不到一年之内发生的。当时张公瑾正在河南鄢陵这边,做一州长史。类比现在的官位,大概相当于市委秘书长。短短一年之内,鄢陵乃至整个开封,多次易主。先是归王世充控制,然后又被瓦岗军控制,接下来瓦岗军又整体投降了唐朝。如此快的变化,瓦岗军也没来得及对当地的领导班子进行撤换。这就导致瓦岗军投降的时候,张公瑾还是这地方的官员。

这个时候,张公瑾和当地的刺史大人崔枢,琢磨了一下,觉得还是直接投降李渊比较好。毕竟,当时整个瓦岗军名义上都投降了李渊,他们随大家一起,也无可厚非。至于王世充,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人,而且也不是什么明主,李渊显然比王世充更值得投靠。

所以,武德元年,25岁的张公瑾,正式投降了唐朝。

但是,投降唐朝之后,张公瑾的位置却有些尴尬了。

首先,张公瑾是典型的投降官员,这种官员正常情况下,想升官是很难的,而且很容易被人当炮灰。其次,张家是典型的山东士族,而李唐王朝是依托关陇士族起家的。这就导致张公瑾投降之后,在上层缺乏靠山。

另外,最关键的是,瓦岗军投靠唐朝的时候,王世充在洛阳还有很强大的势力,瓦岗军原属地盘的周围,也有很多强敌。再加上在这之后,唐朝的主力又被调去西边,去应付西边的薛举,以及山西的刘武周,无暇东进。所以后来,瓦岗军的这部分地盘,就处于强敌环伺的处境,被周围的邻居们渐渐吃光了。

如此一来,作为当地官员的张公瑾,既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而且还要被小心当成炮灰,日子可就难过了。就连他的老大,那位刺史大人崔枢,同样也是如此。最惨的时候,武德四年,徐元朗反叛,围攻河南虞城。当时唐朝在这边的兵力本就有限,高层又处于一种诡异的斗争状态当中,搞得河南战场十分被动。

所以当时的张公瑾与崔枢,就被派去收虞城,手底下只有一百多个当地豪强家族的质子。要不是这俩人确实有点能耐,再加上那些豪强家族为了保护自家的孩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后艰难守住了虞城。恐怕张公瑾在这一战当中,早就玩完了。

在这一战之后,又过了不久之后,随着李家彻底平定山东,北方算是彻底稳定了下来,再也没什么大仗了。而经过这几年的苦战之后,张公瑾也意识到,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再这么打下去,自己肯定是免不了被当成炮灰的命运。

最好的法子,就是在高层找一条足够粗的大腿去抱。

但问题是,要抱哪条大腿呢?

经过一番寻找之后,张公瑾最后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此时的李世民,地位足够高,军功显赫,大腿显然足够粗。但同时,李世民又面临着争储的问题,麾下急需人才。这个时候去投靠李世民,显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于是,张公瑾便找了关系,通过徐茂公和尉迟恭等人的介绍,见到了李世民,表达了自己的投靠之心。双方谈了一次之后,李世民发现,张公瑾的回答让他很满意,而且这个人之前的几次战绩,也确实是勇武过人,所以便直接收下了他。

从这时候开始,张公瑾开始追随李世民。

此后的几年里,张公瑾一直都在李世民麾下任职,并且坚定冲在第一线,成了李世民最好的一柄刀,渐渐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几年之后,到了武德九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前犹豫不决的时候,张公瑾坚决主战。甚至在李世民进行占卜,为此事预测吉凶的时候,直接冲进屋去,将占卜用的龟壳丢在地上,坚决主战。

在张公瑾和其他人的主张下,李世民最终还是决定,发动玄武门事变。玄武门事变的时候,张公瑾拼命冲杀,而且在关键时刻,关上了玄武门的大门,挡住了前来增援的东宫护卫,立下了大功。

张公瑾这一辈子,做了很多很多事情,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亲手关上了那道门。

这道门的关闭,不但彻底决定了历史,决定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当中的胜利,同时也让张公瑾的仕途,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论功行赏。有着关门之功的张公瑾,直接被提拔为左武侯将军。数月之后,出任代州都督。此后的几年里,张公瑾一直在地方上任职,政绩表现得还算不错。唯一值得一说的,是三年之后,张公瑾主动上书,主张讨伐突厥。这事虽然载入了史册,但从当时的时局来看,李世民早就有这个意思。张公瑾的这次上书,只能算是一个由头,并不能算是原因。

以张公瑾的身份来说,凭借着‘关门’的功劳,就算他能力再差,李世民也肯定会将他提拔上去,重点培养。而且,张公瑾十分年轻,未来的前途显然是一片光明。然而遗憾的是,贞观六年,张公瑾忽然得了一场急病,病逝于任上,死时仅仅只有三十九岁。

张公瑾死后,李世民追封其为郯国公。后来评定凌烟阁功臣榜的时候,更是将张公瑾排在了第十八位,比程咬金、徐茂公以及秦琼等人更高。这足以证明,在李世民心里,张公瑾是什么样的价值。

张公瑾的故事,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张家的故事,到这里却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张公瑾死得比较早,所以留下了几个年幼的儿子。李世民念在张公瑾生前有功,对张公瑾的这几个儿子,全都重点培养。张公瑾的三儿子张大安,后来更是成了唐朝的宰相。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张大安任宰相时,支持太子,反对武则天,引来武则天对张家的报复。所以在张大安之后,张家就开始衰败下去了。

而张家衰败之后,张家的子孙为了躲避武则天的纠缠,开始纷纷各寻出路。其中有一个名叫张遂,论辈分得管张公瑾叫太爷爷。这个张遂为了避祸,干脆直接出家为僧,法号一行!

相比张公瑾,一行和尚在历史上的名气,那可就要大太多了。

一行和尚虽然没能在权势上取得什么成就,但是在天文学领域,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行和尚不但制定了一套名叫《大衍历》的历法,作为后面整个唐朝的历法,而且还制造了水运浑天仪和黄道游仪,这在中国古代的科学史上,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另外,一行在佛教内部的贡献,也是极为巨大的。一行和尚翻译了很多印度经文,最后成了密宗一脉的领袖。后来恰逢日本来中国取经,密宗也就此传入日本,成了日本最主要的一个佛学流派。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源自于玄武门事变的时候,张公瑾的那次关门事件。

回顾张公瑾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相比唐初其他著名的功臣,张公瑾所做的最大的贡献,其实就是玄武门事变的时候,亲手关闭了玄武门。而这次关门,也直接导致张家后来四代人的兴衰欺负,实在是令人唏嘘。

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叫做‘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张家身上,真的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确实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了。

标签: 罗艺张公瑾李世民王世充李渊李密

更多文章

  • 黑齿常之:一个百济将军,为何要为大唐拼命战斗?唐朝特色国情?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黑齿常之,唐朝,突厥,唐军,吐蕃

    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曾有这样一位猛将:他并非大唐百姓,而是朝鲜半岛上百济国将军。后来唐朝拿下了朝鲜半岛之后,这位将军也就投降了唐朝。投降唐朝之后,他为大唐征战了浴血拼杀了二十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后却被诬陷谋反,最后自缢而死。这位将军,名叫黑齿常之。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十分好奇。为啥一个百济

  • 黑齿常之降唐后令吐蕃不敢犯边,却因武则天的告密风而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薄荷糖的味道呦标签:武则天,黑齿常之,吐蕃,突厥,唐军,刘仁轨

    唐朝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如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哥舒翰、李光弼、黑齿常之等等,包括著名的叛将安禄山也是少数民族将领。在这些将军中,黑齿常之算得上一个忠义之将,但也是一个十分可悲的将军。黑齿常之在百济国的前半生,其家族累世高官为大军区首脑,他也刚年方弱冠,便为百济

  • 契苾何力:唐初传奇藩将,被俘之后,李世民宁可用自己女儿去换人

    历史解密编辑:奇闻科普精编标签:李世民,契苾何力,突厥,吐谷浑,匈奴,唐军

    元642年,唐朝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个出生于草原的大唐将军,回家省亲,结果却被自己部族的人挟持,带去了北方的薛延陀部落,要求他反叛唐朝,归降薛延陀。然而当这位大唐将军,被带到薛延陀可汗面前的时候,却坚决不肯投降,甚至还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表明自己的心意。更让人意外的是,当远在长安的李世民,得知这个消息

  • 唐朝宰相裴炎,因“青鹅”二字惹来杀身之祸,武则天:把字拆开念

    历史解密编辑:洋葱辣眼睛哦标签:裴炎,武则天,皇帝,李显,徐敬业,李治,唐朝,军事政策,国防政策

    前言慎而言,将有和之;慎而身,将有随之。——武则天在中国的历史上,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王朝,而在随后的历朝历代之中,几乎所有的皇帝在自己去世之前,都会有设立一个“顾命大臣”的习惯。其实“顾命大臣”就是皇帝在自己临终之前进行托付治国的大臣,最主要的职责就是要在新皇帝上任之后进行辅佐,帮助新皇

  • 掀开尘封的往事——唐中书令裴炎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奔跑吧向阳光标签:裴炎,中宗,武则天,太后,武承嗣,高宗

    唐高宗驾崩之夜,裴炎被召入,受遗诏辅政。此事为裴炎增添了意外的政治资本,同时也为日后遭到清算埋下了伏笔。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妃韦氏立为皇后。李显刚及位,就要擢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为侍中,並打算授予乳母之子五品官。这两件事遭到了中书令裴炎的坚决反对。但中宗怒斥道:“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

  • 杀掉裴炎,武则天借机敲打群臣

    历史解密编辑:浮意落尽标签:裴炎,武则天,太后,李旦,宰相,皇帝

    裴炎本是高宗李治中宗李哲的一个顾命大臣,至于为什么会和武则天冲突,只因为他们最终的目的不统一。武则天与裴炎的第一次摩擦就发生在,李敬业造反的时候。当时朝廷的核心人物就三个人,武则天,李旦,裴炎。武则天最有权力,不过毕竟是太后临朝,没有战争经验。李旦是个傀儡,而裴炎是顾命大臣,有几十年的行政经验,在这

  • 宰相裴炎写了“青鹅”二字,就被武则天满门抄斩,其中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石头人呦标签:裴炎,武则天,李显,李治,唐中宗,李旦

    女皇武则天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年少时步入唐朝宫廷,伴随两代君王,一路披荆斩棘,走上了权利最高峰。在谋求无上权柄的这一路,武则天招纳了很多追随者,但反对者更多,武则天对待绊脚石都采用了最粗暴有效的方式,一脚踢开,在武则天上位乃至执政期间,因为反对武周的被满门抄斩、遭受酷刑、流放的大臣不计其数,一

  • 重识薛家(增一)裴炎被武则天处死并不冤,刘仁轨在信中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裴炎,宰相,李显,薛家,唐朝,刘仁轨,女皇武则天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风波高度频繁的时期之一。为了平息这些政治风波,稳固自己的地位,武则天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其目的是排除异己,打击政敌。这些冤案的受害者有的的确反对武则天称帝,有的却与这些案子毫无关联,甚至有的案件受害人本身就曾经力挺武则天称帝。当时的宰相裴炎便是最为典型的一位,

  • 大唐宰相裴炎写了只有青鹅俩字的书信为何就被武则天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裴炎,武则天,武则,唐中宗,宰相,李治

    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裴炎只写了一封带有“青鹅”的两个字的书信,被武则天发现之后下场就老惨了,不仅自己被武则天杀了,还连累全家被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裴炎最初是武则天的政治盟友裴炎出身于河东裴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裴氏家族算上裴炎在唐朝总共出现过多达十七位宰相,是唐朝历史上出名的盛产宰相家族。裴炎自幼

  • 被郭沫若说成奸臣的裴炎,既做武后爪牙又反对武后,他到底想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郭沫若,裴炎,武则天,李显,李旦

    关于裴炎的形象,史学家争议颇大,有人认为他是李唐的忠臣,有人认为他是毁了李唐的武后帮凶。以郭沫若为代表,对裴炎就行了彻底的道德审判,他以历史小说的笔法,把裴炎塑造成了“宇文化及”的化身。在废李显之前,裴炎就曾经参与过太子李贤被废事件,在这两件事中,裴炎充当了武则天的爪牙。可是李旦即位后,裴炎却坚持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