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禹锡被贬后,写下史上最豪迈的秋词,短短4句惊艳了整个秋天

刘禹锡被贬后,写下史上最豪迈的秋词,短短4句惊艳了整个秋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228 更新时间:2023/12/15 21:31:37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朝中晚期,有这么一场前后不过146天,即被中止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这场不成功的革新,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诗豪刘禹锡便是其中一位。

说到刘禹锡最被广为人知的,就是那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篇短文,写成于825年前后,此时的刘禹锡,已经因革新失败等种种因素,被贬在外19年。

19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见白。当时的刘禹锡,像踢皮球一样,天南海北地调动,无论到哪里都被作为监管对象看待。在安徽和州,他被当地知县刻意针对,一连3次被迫搬家,居住房屋从三间,变成了只容“一桌,一椅,一床”的斗室,还特地搬了块大石头放到他门前…

刘禹锡,大呼一声“好石头”,决定写篇短文刻在上头,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这篇流传千年而下的《陋室铭》。全文共79字,可曾见一丝一毫的意气消沉?那一份自信,从容,达观,豪迈还有倔强,穿透千年,激发昂扬,温暖人心。可见这个刘禹锡,是个有多么不同凡响之人。

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浙江嘉兴的一个书香世家。要说他家祖上,那得说到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了,论起来他跟那三国刘备,也能攀得上亲。要说祖籍,应该是河南洛阳,不过后来唐朝“安史之乱”中,他父亲举家南迁,就到了这嘉兴定居。

少年时期,刘禹锡聪慧勤奋,涉猎很广。大唐贞元9年,即793年,刘禹锡高中进士,跟他同榜扬名的,还有柳宗元。这一年,他才22岁,柳宗元比他还小一岁。

唐朝时期,进士录取率是很低的,每科不过二三十人。大唐前后289年,进士科共有226次,总的录取人数,不过6680人上下,算下来每科30人不到,当时就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难度。那个与刘禹锡同年出生的白居易,贞元16年中了进士,得意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说明那一年只录取了17人,而他29岁高中,同榜之中年纪最轻,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说起来,刘禹锡和柳宗元当年的年少得志马蹄疾,可想而知。

其后不久,刘禹锡因父丧,回家“丁忧”。公元800年前后,他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帐下做了几年幕僚。802年后,几番迁调,刘禹锡升调御史台,与同为监察御史的柳宗元,韩愈结为好友。三人志同道合,说文评句论天下,琴棋书画诗酒花,度过了他们各自人生中,最为舒心快意的一段日子。

这段时间,刘禹锡的才华自不必说,他的理政能力也逐渐为人所认识,赏识。原为“太子府侍读”的王叔文,接触之下,对他尤为器重,于是连同柳宗元一道,顺理成章成为805年太子即位后的执政班底,随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

客观地说,这一场唐朝中晚期的“永贞革新”,有着诸多的“先天不足”。其最大的弊病在于“操之过急”,当时上位的唐顺宗,实际上即位前后,就一直处于“中风”半瘫痪状态,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为这场革新,作出本该由他出面操作的,一系列人事调动,分化藩镇,逐步掌控军权的铺垫工作。

在皇权始终无法出面,强力操作的情况下,来自当时藩镇,官僚,宦官各大利益集团的压力,就全部压在了包括刘禹锡在内,主持革新的几个核心官员身上,而这显然是他们承受不了的。

后来的史书上,对于这段时期,王叔文,刘禹锡等人骄狂自大的描述,其实很大原因,正来自于此。皇权缺位,唐顺宗表示精神上支持,而又要力行革新,可不就是表现得他们几个核心官员自说自话吗?能力或许有,他们的良好心愿我也不怀疑,经验还是不足啊。

革新失败的结果是惨烈的,唐顺宗被迫退位,次年于忧闷中病死。而推动革新的核心官员,则全部被外放到穷乡僻壤所在地担任有职无实的“司马”,监管使用,史称“八司马”。其中,王叔文更被追加处死。这一年,刘禹锡34岁。

同时外放的“八司马”中,出身豪门“河东柳氏”的柳宗元相对心思细腻,敏感,就有点感春伤秋,长吁短叹。刘禹锡呢,要说没有失落感,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此前他的人生,顺风顺水,不过他很快就调整了过来,还特地写了一首诗鼓励柳宗元,也就是咱们开篇看到的那首《秋词》。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难以描述,当年我看到这首诗时的激动,联想到他的创作背景,只有叹服的份了,真想说,刘禹锡,我们做朋友吧。虽然我也太过平凡了些…

公元815年,也就是“元和9年”,这是唐宪宗时期了,外放的“八司马”都被召回了京城。紧接着,就是2年后,一起著名的刘禹锡“玄都观题花”事件,这些人再次被驱逐,贬到外地。

《元和10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唐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都说这次被贬,就是因为刘禹锡的“不检点”导致,要说他这诗中,有没有别有所指,暗示自己当年位高权重,如今在位的,当年都在他之下的这层意思呢?那肯定是有,但正如题中所言“戏”字,不过是个耍笑,抖个机灵罢了。朝堂争斗,怎么可能因为一首诗就改变走向呢,不过是个借口。

后世之人,多以这首诗指责刘禹锡,其实不仅是低估了他,更是对大唐时期的朝堂风气,缺乏了解。韩愈我就不说了,他的几篇文章,怼起皇帝来,那可是一点情面都不留,就说稍早于他们的杜甫,一首《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可比刘禹锡这首来得激烈多了,也没见把他怎么样。

其实从一开始召回他们,就是有宪唐宗平衡当时权力格局的因素考量的。只不过在其后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之下,刘禹锡等一干人,再次成为牺牲品。

这一次的外放,刘禹锡原本被安排到最为艰苦的“播州”地区,后来经众多同僚好友努力,才改为广东“连州”,其中还有一段,柳宗元为友抗争,生死不惧的感人故事,以后再说。

五年“连州”,之后又是夔州,即如今四川奉节,人世的冷暖,艰苦的生活环境,悄然地,也在改变着刘禹锡。

《浪淘沙其八》唐刘禹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相比略显轻狂的《秋词》,这一篇意境为之一变,多了些沉稳,雄浑,岁月的历练,但是那一份豪情,倔强,那一份在刘禹锡诗文中,独特的,奔流游走的生命力,始终不变。

直到826年,皇帝都又换了两任,刘禹锡才奉调回到洛阳,作了个闲职,自他首次被贬出京,前后已是23年。调回途中,扬州遇到同样历经宦海沉浮的白居易,两人虽政见不同,但私交却没有任何问题,偶遇之下,别有感怀。白居易席间作诗感叹他的境遇,“已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唏嘘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一首与白居易的唱酬诗,全篇情绪跌宕起伏,真情实感流露于中,既能体现刘禹锡的个人真性情,也能看出他与白居易的真挚友情,更有豪迈之情一如往昔的豁达。

其中,“穷山恶水被贬23年,如今白发还乡,亲友大多亡故,真是恍如隔世”。23年,他刘禹锡也不是一块石头,空负盖世才名,从年少疏狂到如今两鬓苍苍,半生蹉跎,怎么可能没有一点感伤之情。

“沉舟,病树”句,既是对白居易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叹息相较刘禹锡同期,晚辈尽数高官,唯独他的不得志一句的回应,以为此正为人生常态,不必介怀,也是在说,过去的就都过去了,大好风光只在眼前。其中蕴含的,对人世沉浮,洞若观火之后的豁达,对人生际遇,深彻其理之后的乐观态度,相较之“吹尽狂沙”句,境界更胜一筹,令人感佩。

最后一句,算是答谢吧,也可以看出,虽同为好友,与柳宗元的友情相比,白居易在刘禹锡这里,还是隔了一层。第二年,即827年,刘禹锡再次调回京师,随后就有了这一首,《再游玄都观》唐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没二话,就是一句,“我又回来了”!当年那首诗,掀起轩然大波,如今物是人非,而我老刘,今天又站在了这里,我又写了首诗…

这一年,刘禹锡已是56岁,而深埋在骨子里的那一份倔强,豪情,依然不改,心志之坚定,仍然如当初那个少年,所谓初心不改,我想不过如此吧。

晚年,刘禹锡与白居易相互唱和的诗作不少。其中白居易曾有感老来病累缠身,意气有点消沉。刘禹锡就写了首诗劝慰

《酬乐天咏老见示》唐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翛然,翛字读萧,无拘无束,超脱的意思。全诗前3句毫不避讳老来多病的愁烦,到第4句话锋一转,老也有老的好处嘛,经事阅人,较之少年,不可同日而语。第5句紧接上句,不为老又怎会如此,这就是人生嘛,有得总会有失。第6句华采收尾点睛,“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人活一世,只要心志不改,随处精彩。若说不如意,人这一生,舒心快意能有几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各有各的欢喜忧伤,身不由己,这就是人生的本来样子嘛。我们无法决定人生的进程,但至少可以决定我们的心态,让自己的每一刻生命,都饱满而富有温度,温暖他人,光照自身。

公元842年,刘禹锡病逝于洛阳,走完了他这风风雨雨,坎坷多难,而又自始至终,强悍不屈的一生,终年71岁。

更多文章

  • 刘禹锡写下一首怀古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苏轼也没能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苏轼,诗词,诗作,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怀古诗,王安石,弦乐器,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金陵被称作“六朝古都”,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不少诗作。有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有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韦庄的“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还有一首总是被模仿,却从来没被超越过。公元824年,刘禹锡被贬和州。当时,朝中暗流涌

  • 刘禹锡64岁时写了一首诗,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看完豁然开朗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刘禹锡,苏轼,陶渊明,一首,诗人,唐朝,艺术家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却能够延续至今,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我们的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这其中,汉字的功不可没。我们如今使用的汉字,古人也在使用,只不过在细微之处略有变化。所以现代人读起古代的文章,除了文言句式上有阻碍以外,整体并不不需要耗费太大的心力。通过古人写的文章或者诗歌,我们就能深深地感受

  • 刘禹锡晚年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将生死看得很通透,读后豁然开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诗人,唐朝,为官,刘禹锡,白居易,千古名作

    刘禹锡晚年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将生死看得很通透,读后豁然开朗人生自古谁无死?无论是在哪个时代,生死一直是人们用一生去思考的人生问题。历史上,有的帝王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寻求民间秘方,为此付出了无数的代价,而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怕死。那么一直活着就是人生追求的方向吗?唐朝诗人刘禹锡对待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

  • 刘禹锡太厉害,为一座城写下一首诗,后人只能模仿而无法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卢悦心之助标签:刘禹锡,石头城,周邦彦,故国,六朝,吊古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有很多人说,刘禹锡可称得上唐朝“最特别的诗人”。其实仔细究来,人们对刘禹锡的这一评价还的确很中肯。刘禹锡为什么特别?首先是因为刘禹锡有趣的灵魂与高贵的人格魅力。“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七首代表作, 一首一个经典名句, 篇篇千古流芳, 值得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林虎谈科技标签: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乌衣巷,秋词,诗人

    纵观唐朝的诗人,几乎没有一个诗人不想做官,而一旦做官,就难保不遭受贬谪,而很多被贬的诗人,或悲愤不平或郁郁寡欢,从最初入仕时的满怀憧憬,到后来时的满心失望。但也有一个诗人例外,他就是刘禹锡,23年的贬谪生涯,一贬再贬,一波接一波的磨难,但他依然把日子过得滋润,一生坚守,笑到了最后,获得一个颐养天年的

  • 刘禹锡最豁达的一首诗,百读不厌,千古流传,安慰了无数失意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风文史标签:刘禹锡,白居易,嵇康,思旧赋,蹉跎,失意人

    每天诗词故事,欢迎关注长风唐代的诗歌史上有不少比较要好的铁哥们,比如中唐“元白”、“刘柳”等,给我们留下了惺惺相惜,互相唱和的佳话。其实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关系也非常要好,只是他们的友情来的相对迟一点,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二人一见如故,引以为知己。白居易和刘禹锡他们其实是同年出生,从年龄来说二人一样大,但

  • 刘禹锡最真的一首诗!短短4句,笑中带泪,道尽一生委屈,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国标签:刘禹锡,白居易,诗作,杜甫,诗人

    我们知道,很多诗人都有雅称。如李白,本人好道,性格与诗风又很浪漫飘逸,潇洒不羁,所以称之为“诗仙”。杜甫忧国忧民,诗风苍郁顿挫,被尊为“诗圣”。 那么,刘禹锡何以谓之“诗豪”呢? 刘禹锡被奉为“诗豪”,一方面是因为诗风“豪”:雄浑壮阔,豪气冲天;另一方面是因为性格“豪”:刚毅坚强,洒脱豪迈。 刘禹

  • 赵孟頫《论虞世南书法》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论虞世南书法,笔意,书家

    赵孟頫《论虞世南书法》欣赏【释文】X州张治中有虞永兴《枕卧帖》,笔意清峭,绍兴内府故物,足为希代之宝,吾兄伯几不可不知也。首云“枕卧来七八日”,末云“世南呈”,凡十余行。顷都下四次借阅,因不肖嗟赏,遂尔宝秘,不尔,亦不甚爱,可惜可惜。(世南字漫,本不知为何人书,苦苦相问,不能固拒,遂道与之,由是遂不

  • KnowArt|李亲惠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2)

    历史解密编辑:知道书画标签: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李亲惠,欧阳询,楷书,书画

    知道书画|李亲惠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2)泽。然後化渐八方,令行四海。未有偃息乡党,栖迟洙泗,不预帝王之录,远迹骨史之俦。而德侔覆载,明兼日月。道艺微而复显,礼乐弛而更张。穷理尽性,光前绝後,垂范於百王,遗风於万代。猗欤伟欤!若斯之盛者也! 夫子膺五纬之精,踵千年之圣,固天纵以挺质,禀生德而降灵

  • KnowArt|李亲惠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1)

    历史解密编辑:知道书画标签: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李亲惠,欧阳询,楷书,书画

    知道书画|李亲惠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1)孔子庙堂之碑太子中舍人、行著作郎、臣虞世南奉勒撰并书。司徒、并州牧、太子左千牛率、兼捡校安北大都护、相王旦书碑额。微臣属书东观,预闻前史。若乃知几其神,惟睿作圣,元妙之境,希夷不测。然则三五迭兴,典坟斯著,神功圣迹,可得言焉。自肇立书契,初分爻象,委裘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