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当苏东坡遇见刘禹锡:人生不过如此,不如一笑而过

当苏东坡遇见刘禹锡:人生不过如此,不如一笑而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洞见 访问量:2517 更新时间:2024/1/17 2:36:41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作者:洞见CC

有人说,读懂了苏东坡和刘禹锡,才能笑看人生的诸多失意与苦难。

苏东坡一生遭遇的劫太多,半生颠沛流离,尝遍人间疾苦。

他却始终微笑向前,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刘禹锡曾是少年才子,位极人臣,却一朝被贬,整整23年,都辗转在贬谪的路上。

可当你翻开他的诗文,去细看他的一生,就会发现他的笔下,字字句句流露的只有乐观与开朗。

他们两人,一个是唐朝“诗豪”,一个是北宋“词圣”。

在满目疮痍的日子里,他们总能从中挑出快乐,在心中保持一份淡然。

这样的风姿,也许正如王安石所说: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1

关于心境

苏东坡说: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刘禹锡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其中,有一个人叫王巩,是苏轼的好友,被流放到偏僻荒芜的宾州。

他的歌伎寓娘毅然随行,始终对王巩不离不弃。

后来,王巩北归,苏轼为他接风洗尘,席间问寓娘:“岭南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

寓娘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深受触动,挥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而这句流传千年的词,也成为苏轼一生心境的写照。

同样遭逢逆境的还有刘禹锡,他几番被贬。52岁,垂垂老矣时,还被贬到了和州。

正所谓,拔毛的凤凰不如鸡。

刘禹锡一到任,就被下属几次三番刁难,削减用度。

生活条件很艰苦,刘禹锡却满不在乎,自我宽慰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有人说:

一个人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人生路上,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我们没有选择,亦无从躲避。

但至少,我们可以调整心态,以强者的姿态去修补生命的裂缝。

若跌落谷底,就擦干眼泪,挣扎向上;

若不被命运垂青,就善待自己。

把每次逆境当作一场修行,在人生的风雨中,一边磨砺,一边成长。

2

关于聚散

苏东坡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刘禹锡说: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李叔同在《送别》中唱道:“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人世间的聚散,向来如此。

乐观如苏轼,在一个中秋月圆之夜,也只能望月兴叹。

本来苏轼被调任密州,虽说是贬职,但能离弟弟苏辙更近,心里也算稍稍有些安慰。

可由于种种原因,两兄弟还是没能团聚。

期盼已久的相聚,又成了心底的一个梦。

于是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将这份遗憾化为祝愿,留给了后世的每一个人。

关于思念的味道,刘禹锡也深有体会。

公元805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和“二王八司马事件”获罪,一同被贬。

十年后,两人应召回京。好不容易相聚了几天,等来的又是被贬的旨意。

分别之时,两人都红了眼眶,刘禹锡勉励柳宗元说:

你我一在柳州,一在连州,虽然有些距离,但这几座山,又怎能阻挡住我们的思念之情。

却没想到,此一别,竟成了两人的永诀。

从此,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作家黄于洋在《路过》中写道:“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留人。”

我们这一生,会和无数人相遇,也会和无数人错过。

但这过程中,失去谁,留下谁,不到最后时刻,谁也无从知晓。

人来人往,人聚人散,皆是缘分使然。

我们能做的,便是聚散随缘,坦然地去面对世间的离别。

相守时多珍惜,离别后常惦记,就是对感情最好的致敬。

3

关于苦难

苏东坡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刘禹锡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迟子建说:“生活不是上帝的诗篇,而是凡人的欢笑和眼泪。”

辗转在尘世间,谁不是过得磕磕绊绊,常年与苦难同行。

苏轼初到黄州的时候,由于被贬官,没有俸禄,只能靠耕种黄州东郊的荒地自给。

自此,苏轼就有了另一个名字:东坡。

第二年,有朋友来东郊看望苏轼,说沙湖的土壤肥沃,邀请苏轼一同去看看。

然而天公不作美,去的途中就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唯独苏轼在那里闲庭信步,不以为意,高呼:“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公元826年,刘禹锡也终于结束了自己的贬谪生涯,被调回洛阳。

途经扬州时,他遇到了白居易

白居易看到好友从以前的意气风发,变成了如今的满脸沧桑,便深知他的外放生活是何等艰辛,不禁为他抱不平。

刘禹锡却相当达观,历经几十载浮沉,反倒越活越精神。

在他眼里,过往的苦难不过是“沉舟”、“病树”之流,不足道哉,往后的日子还蕴藏着无限生机。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里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够苦。”

不同的是,有的人一经历风霜,便如同风中的麦子,一吹就倒;

有的人历经一世凄苦,却总能乐天安命,活得平静从容。

这其中的差别,便在于你是否懂得用一颗豁达的心,去慢慢填平生活的苦难与疮痍。

正如有句话所说:“黑夜前行,不妨抬头看满天繁星;风雨如晦,那就享受一蓑烟雨任平生。”

4

关于衰老

苏东坡说: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刘禹锡说: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

衰老,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话题。

作家刘白羽曾说:

一个人可以衰老,可以病死,那是自然法则,人们并不畏惧,但人绝不能在肉体还活着的时候而灵魂却已经枯死。

苏轼近40岁的时候,由于政治上不得意,自请外任密州知州。

那个时候的他,早已过了热血的年纪,再加上生活的连番打击,众人都以为他会就此沉沦。

但他却没有一丝衰颓之气,即使两鬓已经微微斑白,仍旧豪迈地表示自己想要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而在刘禹锡的一生里,仅被贬谪的时间,就长达二十三年之久。

二十三年,足够一个稚子长大成人,也足够一个人在最美好的年华老去。

对于刘禹锡来说,生命里最好的时光早已过去。

面对未来,他却固执且乐观地认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志。

塞缪尔·厄尔曼说:“岁月让人衰老,但如果失去激情,灵魂也会苍老。”

有的人在20岁就老了,有的人80岁还依然年轻。

苏东坡和刘禹锡就是后者,到了白发横生的年纪,依然鲜活如初,不改少年心性。

所以,不要被年龄吓倒,不要被迟暮禁锢。

只要心不老,你就永远年轻。

5

关于人生

苏东坡说: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刘禹锡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首·其一》

苏轼这一生,大起大落,飘零半生,饱受折磨。

年少扬名,春风得意,却一朝跌落谷底,长久地被打压。

从此,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流放的路上。

然而,他却把苦难炼作“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从容,把挫折化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潇洒旷达。

他用一生的时间,让忧患的生活在凡尘开出了花。

无独有偶,刘禹锡的前半生也是风光无限,33岁那年却急转直下。

不仅丢了官,一家老小也要跟着他四处辗转。

就在大家以为他会一蹶不振的时候,他却站在瑟瑟秋风里,放声高歌,大赞秋日的祥和。

此时,在他眼里,什么人生失意,什么顺流逆流,统统不复存在。

人生一世,我们活得就是一份豁达,一种姿态。

这份恣意,才真正叫人痛快淋漓。

有人曾问:何为人生?

经历必须经历的,烦恼必须烦恼的,走过必须走过的,体验必须体验的,就是一生。

生活本就是万般滋味,难与易都得走,冷与暖都得受。

一个在岁月中活得通达的人,自然懂得平衡个中酸甜和苦楚。

以更从容豁达的心态,过好每一个当下,不负每一寸时光。

苏轼去世前一个月,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他的心中,那几段被贬谪的时光,竟成了他晚年最美好的回忆。

而刘禹锡,虽命途多舛,却乐观得不可救药,从未屈服于命运。

都说苦难把岁月拉长,然而在苏轼和刘禹锡充满不幸与坎坷的一生里,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却是一个人骨子里的乐观与坚强。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人生为何不如意,只因不懂刘禹锡。

余生,愿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向上的精神力量,不惧苦难,不失快乐,度过一段无悔的人生。

更多文章

  • 《千家诗》31《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千家诗,题诗,诗人

    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唐·刘禹锡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百

  • 刘禹锡最豁达乐观的一首诗,人人都会背:不开心时读一读,瞬间被治愈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诗词,千帆,李白,元稹,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千古名句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粤语中有一个词,叫做“马死落地行”。意思是说:谁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骑着的马死了,那就落地,自己走下去。也许慢一些,或许累一些,可能苦一些。但只要你愿意,人生就永远不会无路可走。不由想起中学语文课本里学过的那两句诗——“沉舟侧

  •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一生: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小马生活铺标签:刘禹锡,诗豪,长安,诗人,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初识不识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我们中学时期学过的诗句,当时对他并不了解,只是觉得这句子写得真有意思。等我长大工作了,有怀才不遇的经历以后再看,又有一种特别的感受。我仿佛和这位千年前的大诗人在那一刻拥有了共鸣。等我了解完刘禹锡的生平以后,大

  • 中国古诗七百首 · 刘禹锡

    历史解密编辑:群姐知家标签:七律,嵇康,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王叔文,柳宗元,中国古诗,千古名句

    西塞山怀古 七律【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仍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与解读】长庆四年(824),刘禹锡从夔州出三峡,沿江东下,到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写下了这首怀古诗。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

  • 刘禹锡骂人最狠的一首诗,无一脏字,却看得人酣畅淋漓,太解气了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刘禹锡,杜甫,柳宗元,诗词,杜韦娘,李绅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说起“骂人”,古往今来骂得最有水平的,还得是文人。钱钟书就不用说了,有“民国第一毒舌”的名号。一部《围城》,骂得是千回百转,看得人忍俊不禁,偏又好有道理,无力反驳。如最经典的这句:“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杀伤力不大,侮辱

  • 千古文章,万世流芳:刘禹锡的诗歌艺术

    历史解密编辑:潮汕小桀标签:散文,辞赋,诗人,唐朝,刘禹锡,文学家,诗歌艺术,千古名句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唐朝中期的重要文学家和官员,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唐朝政府中担任了多个职务,包括主持翰林院、翰林学士和参知政事等。刘禹锡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他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他的诗歌风格自由自在,善于用意象和象征手法表

  • 刘禹锡对元稹的赞美诗|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元稹,刘禹锡,诗词,诗人

    诗词赏析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回赠了壁州产的马鞭,刘禹锡接到元稹的酬赠后,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名为咏鞭,实则咏人,壁州竹鞭虽然名贵,但赠鞭者如果不是像元稹这样品格高尚的人,恐怕诗人也不会如此看重。诗中不仅称誉了对方的品格,也表明了自己的节操,刘禹锡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

  • 白居易年老伤感了,刘禹锡送给他一首诗,结尾两句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长风文史标签:名篇,唐朝,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千古名句

    人生难得一知己,唐朝诗坛的那些诗人们,有很多都是要好的知己,我们今天要说的白居易和刘禹锡就是如此。虽然刘白二人是同一年出生,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开始的却很晚。各种史料记载,刘禹锡和白居易第一次见面是在唐敬宗宝历二年的扬州,这一年他们54岁,都已过天命之年,在人均寿命不长的年代,这个年纪可以说是人一生的晚

  • 刘禹锡遭贬后被小人刁难,愤而写下千古名篇,短短81字,尽显豁达乐观!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天地标签:苏轼,诗词,孔子,诗人,唐朝,刘禹锡,陋室铭,千古名句

    “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静几是安居。”这句话说的就是刘禹锡了。公元824年,刘禹锡被贬和州,和州县令故意刁难他,最开始故意给他安排三间小屋,没想到刘禹锡欣然接受,还自得其乐。县令气极,便又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另一处一间半的小屋,刘禹锡仍然喜欢,还写下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县令不甘心,

  • 刘禹锡最经典的一组诗,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秋词,唐诗,宋词,诗人,诗情,唐朝,刘禹锡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组诗,是同一个主体,内容虽不同但互相有所关联的多首诗所组成。组诗中的每一首诗都是独立而完整的,但当他们组合在一起时,其内在的感情联系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时空让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得到更为透彻的表达。古代诗人大多都有其经典的组诗代表作。譬如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杜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