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楷固归唐事件的因由:除了狄仁杰劝谏,还因为什么?

李楷固归唐事件的因由:除了狄仁杰劝谏,还因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你的小可哎呀 访问量:3501 更新时间:2024/1/10 20:53:45

李楷固归唐事件的因由:除了狄仁杰劝谏,还因为什么?

浪子聊诗2022-08-3117:30河南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李楷固,作为唐朝著名蕃将曾先后参与了七世纪后期的契丹“营州之乱”和投诚唐朝后的助唐清剿契丹、靺鞨的叛乱余众,累军功,官至左右钤卫大将军,赐爵燕国公。

(一)李楷固对抗唐朝李楷固入唐为将的过程是先叛后降,其作为“营州之乱”的重要参与者,是在孙万荣兵败被杀后,委于形势而归附唐朝的,若不是在狄仁杰的赏识之下待罪立功,因其参与营州之乱,武则天本意是要将其治罪。所以,他的政治生命因狄仁杰而发生转折。“营州之乱”的始末对于李楷固归唐的真实历程至关重要。

“营州之乱”自隋以来,营州附近一带就安置内附的契丹部落,这一地区民族关系复杂,居住着内附的突厥人、契丹人、库莫奚人、高句丽人、靺鞨人,也有一定数量的汉人。营州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带,民族间时常出现矛盾纠纷,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大乱,营州之乱就是在这个特殊背景和地点下发生的。

武周时期,契丹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窟哥孙李尽忠继任大贺氏联盟长,敕封其为“右武卫大将军兼松漠都督”。正当契丹有了一定发展时,契丹族部众受到了营州都督赵文翙的欺辱,从而导致了“营州之乱”的爆发,但这只能算是导火索,根本原因在于此时的民族政策的变化与契丹族部落的发展状况。万岁通天元年(696),这场“营州之乱”得到了契丹、奚等少数民族的积极响应,武则天得知李尽忠等反叛后,调兵遣将,进驻营州。对于契丹此次反叛武后甚是重视。契丹此次反唐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要的战役为东西硖石谷之战,皆为契丹胜,李尽忠死后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由于奚、东突厥加入唐朝军队作战战争局势发生变化,最终唐朝平定了此次契丹叛乱。

据《资治通鉴》里的时间线,八月,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叛军大战于硖石谷,唐兵大败,武则天听闻消息后,九月,派兵讨伐,但派的人是谁呢?是囚徒、家奴,这些都不是日常训练的正规军,由此可见契丹此次叛乱暴露出武则天统治时期军队的弊病,府兵制度下的兵源紧张,府兵战斗力下降。此时府兵制遭到破坏,也是此次战役中唐军失力的原因所在。万岁通天元年(696)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由于武周联合后突厥汗国,默啜可汗趁孙万荣领兵南下之机,偷袭契丹后方,攻破新城,俘虏了包括尽忠、万荣妻小在内的留守人众,消息传来,契丹军心动摇,武周军乘机进攻,奚人又临阵倒戈,从背后夹击,契丹大败,孙万荣突围逃至潞水(今北京通州区附近北运河)东为家奴所杀。至此,神功元年(697)六月这场“营州之乱”以契丹失败宣告结束。而李楷固是在神功元年(697)六月三十日后主动归降唐朝的。

(二)李楷固归唐1.狄仁杰招降李楷固的政治出发点李楷固的命运与唐朝丞相狄仁杰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李楷固本为契丹李尽忠的别帅,参与作乱后兵败降唐。本因李楷固为契丹降将,群臣请奏将其族之,武后在狄仁杰的劝荐下将其赦免并给予官职。狄仁杰作为武则天时期的重要权臣,他出于何故向武后进言留楷固于唐朝?这主要跟狄仁杰招降李楷固的政治出发点有关。

狄仁杰为官敢于直言,善于理政,执法公正,善察民情,武则天赞誉他为“甚有善政”,任官之地的士民为他建立“生祠”,可知,狄仁杰为政为民,在其得知李楷固来降后,向武后进言,认为李楷固骁勇绝伦,如果能发挥他的作用,对于唐朝是很有好处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营州之乱”中李楷固表现出的骁勇是其得以赦免被武后委以重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狄仁杰惜才,奏请武后授其官爵,天后惜其才能不杀,用以为将,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李楷固虽说骁勇善战可是其为契丹将领曾与唐为敌为何要留之给予官职,这与狄仁杰的民族思想是分不开的,也是其奏请武后赦免李楷固并将其重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狄仁杰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深得民心,他认为从地域上看四夷自古以来就在国家之中不分民族,李楷固虽为契丹族,但也是唐朝之人,可将其重用。而这恰恰和武则天时期处理与契丹、突厥等民族作战时状况相符。这里的“抚”有两层意思,一是并不用唐朝出面,而是任用夷狄,以夷制夷,二是以“德”为主要内容,在狄仁杰看来,只要对“夷狄”都“抚之以德”,那么“夷狄”“皆为我用矣”。可见,狄仁杰招降李楷固的出发点即源于此民族思想。

除以上原因外,狄仁杰招降李楷固是基于国家利益,从国家、军队实际状况出发招贤纳才,为唐所用。武则天新立,面对一些民族地区的叛乱,曾先后对吐蕃、契丹、突厥、铁勒等少数民族用兵,而此时的府兵制度的废弛,府兵不堪善战由来已久。此外,武则天时期民族关系恶化,战争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这些战争涉及面广,有东北的契丹、北方的突厥回纥,西南吐蕃,战争中不乏将领被俘被杀,如名将张玄遇、麻仁节等被俘,致使将领匮乏。与此同时,唐军作战不利,在突厥袭击唐军军营时,唐军“死者不可胜数”。

在这种情况下,招降少数民族将领为唐所用,其部下也会归附于唐朝,可见将帅并不是孤立的个人,将帅身份的李楷固无疑在蕃将蕃兵中有较大的影响,因而狄仁杰为社稷久安计,去笼络和重用他们。综上所述,狄仁杰招降李楷固作为唐朝一名蕃将,是为了壮大唐朝自身的军队力量,也是处理相关问题的一种策略。有唐一代,蕃将在整个唐朝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蕃将是帝国上层社会中的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担负着“内巩京师、外备征御”的重要任务,是国家武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情况,在武则天时代亦是如此。武则天在夺取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被李氏宗室所反对,为世人所诟病,在较大程度上借助于蕃将的力量。蕃将的拥戴,是武则天称帝的重要条件,早在仪凤三年(678),武后即以“天后”身份公开亮相,接受“蛮夷酋长”的朝见。此后,“蕃人上封事,多加官赏,有为右台御史者”。由以上可知,有唐一代狄仁杰熟知蕃将长于骑射、骁勇善战而且对天子有一种朴素的忠诚,且蕃将所带蕃兵作战勇敢、战斗能力强,所以,狄仁杰向武后荐举骁勇善战的李楷固并请求赦免他,将其加以重用。

2.李楷固归唐原因分析神功元年(697),李楷固归降唐朝,关于其归降的原因,大约可分为这几个方面。首先,战争形势的变化。李尽忠逝去后李楷固仍与孙万荣一起坚持与唐军作战。神功元年,孙万荣被其家奴所杀,至此两位酋帅都已逝世,李楷固此时再顽抗到底也是无济于事,才归服唐朝,注意,他不是被俘,而是在与杨玄基发生激战后战败归服唐朝。

由孙万荣败亡前曾哀叹:“今欲归唐,罪已大,归突厥亦死,归新罗亦死,将安之乎!”可知,孙万荣的想法也会对李楷固归唐产生一定的影响。综上可见,李楷固是在两位酋帅已逝去这种不利的战争形势下归降唐朝的。其次,从契丹族势力与唐军势力的对比情况来看。

契丹此时处于大贺氏联盟时期的游牧社会,各方面社会力量还处于发展阶段。而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繁荣发展的农业文明时期,唐朝的军队、人口各个方面的综合实力是契丹这支游牧民族不可相比拟的,因此,契丹与唐朝单独作战,长久下去将会力不从心。在整个中央王朝力量胜过草原时,少数民族将领就会脱离草原,投向中央王朝,也就是说在李楷固面前可供选择的既有汉人的世界,也有胡人的空间,当武则天重用他同时给予他优厚的待遇和地位时,其选择更倾向于强盛的唐朝。

第三,李楷固的顺利归唐很大原因上是由于狄仁杰的举荐及武则天时期重用蕃将的民族政策的影响。狄仁杰的举荐,上面已经说了,就不再提了,而以部落酋长或其子弟为入朝蕃将,是唐代蕃将的一大特征。自战国以来,各中原王朝就有优待少数民族降众、壮大自身力量的传统。

重用蕃将,提拔少数民族人才,优待少数民族降众也是处理相关问题的一种策略,此风在武则天时代大为盛行,此时出身于降附的蕃将数目颇巨,如百济人黑齿常之、高丽人泉男生父子等等都是一代名将。所以,李楷固正是在武则天时期朝廷重用蕃将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忠心归唐的。最后,李楷固在与唐朝作战中也感受到了唐朝强大的民族力量以及民族思想相互之间的融合。

这种民族融合的氛围对李楷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后代李景略仍在唐朝任官为边疆做贡献,这体现了其家族的汉化,也是契丹与汉朝民族融合过程的一种体现。综上所述,李楷固参与了“营州之乱”,并在“营州之乱”中的硖石谷战役中立有战功。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武则天时期民族政策的感召、狄仁杰的举荐等因素的影响下,李楷固归附唐朝。

标签: 李楷狄仁杰武则天突厥

更多文章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萧至忠(雪神、风神救百兽)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萧至忠,黄冠,景云,群兽

    萧至忠唐中书令萧至忠,景云元年做晋州刺史,想在腊八那天上山打猎,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头一天,有个樵夫在霍山上砍柴,突然得了病回不来,没办法当晚住在岩洞里,痛苦呻吟不能入睡。到了半夜,听到有人说话,他以为是强盗来了。就匍匐在树林中藏了起来。当时,月亮非常明亮,他看到一个人非常高大,身高能有一丈,鼻子上长

  • 《千家诗》153 贺知章《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贺知章,题袁氏别业,林泉,千家诗,诗人

    题袁氏别业【唐】贺知章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译文别墅主人和我没有见过面,偶来坐坐赏那林木和石泉。主人哪,不要发愁去买酒,口袋鼓囊囊,不缺打酒钱。注释⑴别业:本宅外另建的园林游戏处所,即别墅、别馆。[11]⑵林泉:树林和山泉。⑶谩:原意是欺骗,这里指担心。⑷囊:口袋创作背景自

  • 为什么贺知章说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李白,杜甫,玄宗,唐朝,贺知章,郭子仪,蜀道难,唐代宗,艺术家,玉真公主

    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称:“。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贺知章如此欣赏”蜀道难“,因没带酒钱,遂兴奋地解下衣之带上幻速金龟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之诗歌潇洒状语从句:之出尘风采令贺知章惊

  • 被林木山泉吸引的贺知章|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酒钱,诗人,唐朝,贺知章,好诗词,林木山泉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即兴而作的记游诗,一日贺知章外出游赏,见到袁氏别墅风景优美,虽与袁氏不相识,他还是进去游览赏玩。贺知章随性洒脱,既然留下来了怎能不畅快痛饮,好在这次带了酒钱,以免再出现金龟换酒的尴尬之事。全诗不仅清新脱俗,就连贺知章豁达豪放的形象也呼之欲出,别有一番风味。文字由好诗词整理,转载请标明

  • 大诗人贺知章当上皇帝顾问引起官场震动,这背后的官场规则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贺知章,宰相,侍郎,官职,士人

    “然学士与侍郎,何者为美?”这句话出自《大唐新语》,是唐朝宰执源乾曜问同僚张说学士与侍郎到底哪个官更好。自古以来,凡是进入仕途走进体制内的人,在踏进围城的那一刻起,心里都会有一杆秤:“什么官好,什么官有前途”。抛开官位不说,官职的好坏、是否清流,往往决定了仕途中人一生的高度。而上面源乾曜问同僚张说这

  • 李白赠别贺知章|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李白,七绝,诗词,唐朝,诗人,贺知章,王羲之,千古名句

    诗词赏析李白与贺知章可以说是忘年交,当贺知章告老还乡时,李白便赠给了他这首七绝。镜湖以湖水清澄而闻名于世,李白心中想着贺知章一定会对镜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那里终日泛舟遨游。再加以叙述王羲之书写《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来盛赞贺知章书法的高超绝妙。文字由好诗词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觉得好看,点击这里

  • 贺知章晚年的一首诗,短短28字,写尽了世事沧桑,令人动容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贺知章,回乡偶书,故国,鬓毛,乡土

    自南梁江淹在《别赋》中写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典诗词中的离别似乎就被定下了悲苦的情调。从故国乡土,到骨肉亲人,再到挚友同僚,一幕幕依依不舍的送别场景,挥之不去的是诗人心中缠绵凄切的离别之情。而在故国乡土、骨肉亲人、挚友同僚之别中,又以乡土之别最令人动容。因为古往今来,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

  • 唐代诗人贺知章草书《孝经》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孝经,宗庙,子曰,天下,先王,唐代,草书,唐朝,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孝经》草书,纵26.0厘米,横265.1厘米,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本卷以草书写“孝经”,每行四字至十六字不等,共一千余字,无署款。据卷末小楷款识“建隆二年冬十月重粘裱贺监墨迹”,推测为贺知章的作品,北宋《宣和书谱》中亦著录有贺知章所书《孝经》。《孝经》通篇略取隶意,融入章草,气息高

  • 贺知章“金龟换酒”,与李白之间的忘年交,传为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三姐爱读书标签:贺知章,李白,长安,蜀道难,唐玄宗,皇上

    01今天分享贺知章“金龟换酒”的一段佳话。最近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是《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这本书通俗易懂,语言流畅,深入浅出地介绍我国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大诗人的诗词以及背后的故事。其中,谈到贺知章的时候,有一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那就是贺知章“金龟换酒”的故事。唐天宝元年,当时的贺知章在都城长安担任大

  • 贺知章离开家乡便一去不复返,浓浓的乡思愁却让他活过整个盛唐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李白,杜甫,唐朝,贺知章,孟浩然,艺术家,回乡偶书,千古名句

    当一个人成长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就会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离开自己的家乡,尤其是很多文人墨客,对于思念家乡的情怀往往是很浓厚的,都会通过自己的文笔表达出来。比如我们在咿咿呀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背诵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首《回乡偶书》正是出自贺知章之笔,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字里行间引起共鸣。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