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黄巢,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太过残暴,屠杀了近八百万人口,以百姓作为军粮,视人民的生命如同草芥;而有的人则认为黄巢在史书上有着浓墨的一笔,他推翻了腐败的唐王朝,铲除了祸害中国长达八百多年的一颗毒瘤,对后来的历史走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黄巢究竟是做了什么,才会被有的人冠以如此高的评价?
黄巢
屡试不第,造反起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唐末著名造反派黄巢的《不第后赋菊》。透过诗句不难看出,
黄巢在屡试不中后对于腐败的李唐王朝和士族门阀的选才制度已经是益发的不满。而这也正成了他在夺取政权之后对豪强世族和门阀公卿大肆屠戮的一个重要因素。
黄巢是山东人,出身盐商世家,从小便精通骑马剑术,粗通笔墨。那时候正是科举制度兴盛的时期,寻常仕子普遍的梦想就是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考取个功名以便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黄巢也不例外,他在成年后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但无一例外皆名落孙山。于是在他最后一次落榜后,便怀着极度忧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不第后赋菊》,此后便离开了长安回到家中,弃文从商,承继祖业,不久黄巢便成为了盐帮首领。
黄巢大军
此时正值全国各地水旱灾害频发,农民盗贼的起义此起彼伏,山东地区尤为严重。而朝廷对此却视而不见,身为统治者的唐僖宗更是昏庸无道,只顾贪图享乐,全然不知国家的统治已经到了临近崩溃的边缘。
公元875年,黄巢聚众数千人发动起义,所到之处,久为暴政所苦的百姓纷纷响应,一时间声势日益浩大。黄巢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便成为了全国义军的首领,然后他又北攻中原,南渡长江,攻广州、陷洛阳、进长安。此时的黄巢,已经拥有十余万的人马,“开山路七百里”。俨然成为唐末势力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
眼见时机成熟,黄巢便于公元880年在长安开元继位,建国号为“大齐”年号“金统”。此时的黄巢权力和势力达到了人生的顶峰。然而随着地位的不断上升,黄巢的疑心也越来越重了,他本人也变得愈发残暴起来。
黄巢进长安
其一,残害百姓。大军攻入长安后,由于军中缺粮,黄巢不惜以百姓为食,史书记载“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春磨岩,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其二,猜疑大臣,制造冤案。黄巢的手下有一个名叫张直方的人,此人喜好结交,于是很多世人都来依附他。有人便向黄巢报告说,张直方收留亡命之徒,恐有异心。于是黄巢便派人攻入张直方的家里,将他一家人全部杀光,又将与张直方有牵连的近百人全部赐死。
其三,因为一己私念,滥杀无辜。早在攻打广州时,城中的一些胡商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意,便雇养了一批由东南亚土著人组成的雇佣兵,对抗黄巢的起义军。在攻下广州后,黄巢认为这些胡商和唐军勾结在一起,反对自己,自然对这些胡商展开了报复。他将广州的胡商全部聚集起来,下令屠城。一时间被杀的人竟达数十万之多。
黄巢转战图
攻下长安后,黄巢又不辨是非,为了报复早年曾让自己屡试不中的科举制度和门阀制度,大肆屠杀公卿世族,致使许多真正怀有才学的世家子弟无辜被株连,大批的读书人含冤而死。
800年的门阀制度与科举制度
虽然黄巢的残忍暴政使他招致了许多的骂名,但有一件事却令他被认定为是对于后世的历史存有功绩的。那就是铲除了危害中国长达八百多年的门阀制度。
所谓的门阀,其实就是以家族世袭为基础,以血缘宗亲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该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鼎盛于东晋,东晋末至南朝时衰落。而到隋唐时期,门阀制度仍具有一定影响。
五姓七望
在这种以家族背景为前提的选人标准下,公卿氏族享有特权,他们可以世代为官,从而一直把持朝政,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进而导致的结果就是普通人基本没有什么进升之路,选才和用人渠道长期被贵族所垄断。
中国在隋唐以前的封建王朝,一直都没有能建立起一套真正严格规范、公平公正的选才用人制度,从而导致许多真正怀有真才实学的人,想要为国家效力却苦于报国无门。直到隋朝设立科举制度之后,普通人才有了可以走向仕途,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自隋朝设立科举制以来,使得读书人拥有了参加人才选拔的机会,打破了封建贵族垄断的特权,使“生而优则仕”变为了“学而优则仕”,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科举制度的设立,严重冲击了自魏晋以来长期垄断国家选才体制的门阀制度,二者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前者的出现使得选才用人制度更加严谨公正,一些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没有真才实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士族,在层层严格的选拔程序中被淘汰。
门阀世家
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任统治者,在原有的科举制度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并由此衍生出了一大批教学和选才机构,使得唐朝的官僚选拔更加严谨,人才挖掘程度更加全面,间接助力了盛唐的繁荣昌盛。
然而,科举制度并非没有缺点。首先,任何一种制度延续久了,都会变得腐败松散。科举制度延续至唐中后期时,以不再如当初那样合格,考试作弊贿赂之风盛行,公平公正无法保证。程序过于僵硬死板,考试内容大多是经史子集,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应试的举子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更有如黄巢者屡试不中。
此外,科举制度还是统治者用来约束读书人稳定王朝统治的手段。由于科举制度的产生,致使大批读书人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想着通过刻苦攻读考取功名,对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兴趣淡漠,由此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起义造反的发生。
史书记载,当唐太宗在端门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入时,曾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不仅是王朝统治者用来选拔人才的方法,更是束缚天下人的手段。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黄巢灭门阀
虽然科举制度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门阀制,但门阀制度毕竟是延续了几百年的用人制度,其韧性远不是轻易可以撼动的,因此,直至唐末时期,门阀制度仍旧存在
而黄巢作为科举制度下多次应试不中的牺牲品,对于科举制和门阀制更是深恶痛绝。加之我国古代自很早就有“士农工商”的排序,历朝历代都是采取重农抑商的态度,对于商业,从来都是采取打压限制的手段。商人的社会地位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得不到尊重的人,这就更使得商人出身的黄巢和士族名门原本就是对立的。
于是他在攻占长安,建立政权之后,为了维护政权能够稳定统治,便首先拿门阀子弟开刀,大肆屠戮公卿世族,开始了他的报复之路。
黄巢之乱
首先,黄巢在夺取政权之后,对于原朝官员,四品以下留用,余者罢之;随后,又将长安城内的门阀士族屠戮殆尽,杀其人夺其财。对此,《秦妇吟》曾记载:“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由此可见,黄巢对于门阀政治的深恶痛绝,以及他处理手段之残忍。
此外,黄巢为了阻止门阀之风再起,也为了防止其后世之人报复,在后来的时间里,黄巢便会时不时杀一波门阀后人,短短几年间,许多名门望族顷刻间便被覆灭,门阀世族被黄巢屠戮待尽,贯穿中国历史800年的门阀世家彻底衰落,到五代战乱后,基本消亡于历史长河中。
评价
不可否认,黄巢灭门阀对于历史发展来说是有功的,他铲除了危害中国长达八百多年的门阀制度,终结了贵族统治,去除了一项严重威胁王朝统治的隐患,标志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长期霸占人才选拔和用人途径的血缘纽带政治一去不复返,完善了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统治体系,对于后来的历史走向,都有着深刻影响。
黄巢大军
但黄巢对待门阀士族的残暴手段,也注定了其终将会走向灭亡。由于黄巢对于前朝士族的不信任,使得他对于前朝留下的官员,只有四品以下被留用,余者全部罢之。这就导致了黄巢的新生政权人才明显不足,中层和高层官员出现断层,官员体系不通,无法有效治理朝政。
再者,黄巢大军入城之后,对百姓的迫害,尤其是以人口作为军粮,使得其在百姓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而如今又大肆屠杀世族宗亲,更加使得士族门第对黄巢深恶痛绝。试问一个不得民心又失去了士族支持的政权,又能维持多久呢?因此,黄巢对待公卿世族的态度也加速了他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