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祥举
封建朝代,一些敢于反抗的人,他们创造历史,历史也创造了这些人。
唐朝末年,读书人黄巢,一怒之下,起兵造反,滚滚尘土,飞扬起,乱世再次造英雄。这次,起兵不光是改成换代,更是改变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1、科举不公,心生怨念
黄巢生在山东曹县的一户富商家,这个家族是远近闻名的盐商富家大族,在现代也是远近闻名的亿万富翁一样的存在,黄巢的少年是不缺衣少食的,优越的环境对他个性的培养也是大有帮助的。
不仅是家庭富裕,黄巢自己也是优秀的。黄巢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可以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可以说是一个小天才。
黄巢父母看到了孩子天资聪慧,又是自己家继承者,便打算让黄巢去走仕途的道路,毕竟在封建朝代,仕途才算的上王道与正道,特别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唐宋朝代,加上自己家里也有条件供给学生。
这之后更是给黄巢请来最好的教书先生吴知友,以及最好的教授武术的师傅柳大权,打算把黄巢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黄巢前后经历了三次科举都落第了,这其中包括两次文科一次武举,但是都已落榜告终。
这个使得自己以及自己的恩师吴知友和柳大权都感觉很是疑惑,他们看到榜上有名之人都是一些熟悉的纨绔子弟,他们的才情与能力,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远远不及黄弟子才对,性情耿直的黄巢老师吴知友念念说到:“公子,才情不输他们,成绩如此,实属不该’。
听到二位师父也是心生疑惑,内心不心甘情愿的黄巢想起来,之前自己托人前去考官龙威哪里,查询自己的考卷。前去探寻自己的卷面能不能中榜,一开始龙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自己的卷子在众多学子里面是非常优秀的,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后来之所以名落孙山,是因为朝廷中郎将之子李有之将自己顶替之后,年轻的黄巢,听后气的双手颤抖,双眼通红,可以用“怒发冲冠”来形容,可谓是一点也不夸张啊。
在自己29岁的时候,黄巢参加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的大唐科举,这次选择了武举考试,因为他觉得只有武举才能尽可能的杜绝作弊。
心向阳光,内心单纯的黄巢信心满满地参加了武举考试,就在黄巢披荆斩棘,不负众望地成为第一名的时候,这个时候,他觉得命运的天平应该转向自己了。
但是,命运又给黄巢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收受贿赂的主考官杜劲却以黄巢虽然武功了得,但是长相不够俊美为理由,强行便将黄巢刷下去。曾经是信心百倍的有志青年,结果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神回复!一个堂而皇之的因为自己是因为长相被刷了下来,这让黄巢更加气愤了,面对唐朝这些政府官员弄虚作假的行为,黄巢心中的反心升了起来。
2、招买兵马,唐末起义
多年以后,直到黄巢遇见了王仙芝,可谓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两个人说干就干,开始散尽家财,进行招兵买马。刚开始,唐朝政府将他们视为草寇,不足为患,直到黄巢起义军连续占领了多个城池,才开始担心起来。
面对势如破竹的起义军,各地的节度使从最开始的正常守卫迎战,到各地开始租借兵员进行抗击,还是无能为力。事实证明地方节度使的贪污腐败,军队早就不成样子了。
冀州、荆州等地方的节度招架不住黄巢起义军的进攻后,唐僖宗眼见与事态越来越严重,听从丞相的建议,对叛军进行招安,但唐僖宗决定内部分化他们,不招安黄巢,只给王仙芝一个八品官。
王仙芝眼见朝廷招安,心里便开始产生了动摇,黄巢见王仙芝心意已决,两人便决定分道扬镳,王仙芝手下的士兵也很大一部分选择追随黄巢,这让黄巢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了。
3、斩杀就贵族,建立新秩序
唐僖宗在将王仙芝招安之后,以为万事大吉了,却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黄巢其实是最大的威胁,而此时的黄巢的力量已经能与唐朝分庭抗礼了。
黄巢也一路攻打进了长安城,却没有见到皇帝的身影,原来唐僖宗早就跑了。
黄巢的心里其实燃烧着愤怒的火焰,虽然没有看到皇帝,但他却看到了这些来不及逃跑的皇室贵族。黄巢将这些门阀家族成员以及皇室成员抓起来处以极刑,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出一口恶气,也才能够震慑到大唐的政府军。
在将大多数门阀家族以及皇室贵族杀光之后,黄巢建立大齐王朝,同时也取消了了九品中正制度,但这个皇上却没有当多久便最终落幕了。九品中正制是世家弟子的垄断渠道,是寒门子弟上升道路的拦路虎,而黄巢将其取消,也让真正有学士能力的人看到了希望,为国家人才选拔制度做出了划时代的大贡献。
纵使历史淹没洪流,人们却总能将他记起来,黄巢的难能可贵正是他的反抗精神。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弱小的,黄巢即便铲除了毒瘤,却还是走上了封建专制王朝的道路,也最终走向了毁灭。
黄巢建立大齐政权,首创高层换届度和四相制,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格局比较小,最终导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数十年。这一些都是黄巢的功与过。
【作者简介】孔祥举,民间英雄故事创作人,民间抗日英雄故事讲述人,泰安市作协会员。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历史文化)
125926681@qq.com(小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