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公主求情后丈夫薛绍仍然被杀,武则天为何却说“为你好”?

太平公主求情后丈夫薛绍仍然被杀,武则天为何却说“为你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真实有料 访问量:2450 更新时间:2023/12/11 11:07:41

689年,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被判死刑,公主找武则天求情,武则天决定网开一面,但几日后薛绍却惨死狱中,这是咋回事?

太平公主是李治和武则天的最后一个子女,或许是武则天多年来一直内疚亲手掐死大女儿的原因,所以武则天对这位太平公主格外得疼爱,从小娇生惯养。

在太平公主很小的时候,就给了她很优厚的待遇,而且也比较纵容她。在一次聚会中太平公主与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一见钟情。武则天不仅答应了他们的婚事,还为太平公主举办了世上罕见的豪华婚礼。

史料记载,太平公主的婚车,大的门都过不去,不得不把门墙给拆了。因为两边照明的烛火太炽热,把行道树都给烧焦了不少。

婚后的太平公主过得非常幸福,夫妻恩爱,五年内跟薛绍生了3个孩子,但好景不长。一场变故突然而至。

当时由于武则天在李治去世后,废除了仅仅当了55天皇帝的李显,重立李旦为傀儡皇帝,很多人都已经看透了武则天的野心,对武则天试图篡位深恶痛绝。

李唐宗室成员李冲迫不及待,召集人马去征讨武则天,结果被武则天迅速平叛,薛绍的哥哥因为参与了这场事变,被判死罪。

当时唐朝有条离谱的律法,一人造反,三族诛杀,薛绍就这样被连累,成了死刑犯。按理说,太平公主也应该被问斩,但因为她是武则天儿女,才逃过一劫。

尚在孕期的太平公主知道这件事后,带着孩子,来到武则天跟前,求母亲宽恕:“不能让孩子生下后没有父亲,也不能让原本幸福的家庭没有丈夫。”

武则天心疼女儿,于是网开一面,将薛绍减刑为杖责一百,没想到薛绍却被狱卒虐待,最后活活被饿死在狱中。

正好去监狱探望丈夫的太平公主,看到死去丈夫的尸体,心里对母亲充满了怨恨和恐惧。从那一刻起,太平公主性情大变,她明白,这个世界不同情弱者,只有权力才能主宰一切。而武则天则安慰太平公主,“天下的男人多的是”。

为了能让太平公主走出来,武则天给她安排了各种各样的相亲。公元690年,武则天看中了武氏家族的武攸暨,想让其当太平公主的丈夫,但此时的武攸暨有妻子。为了能达成目的,武则天暗地里处死了他的妻子,最后成功如愿。

这次的婚姻,被后人视为武则天为保护公主而采取的手段,太平公主也沦为了母亲的政治工具。

太平公主结婚两个月后,武则天正式登基。武攸暨性格懦弱,懂得谦让公主,可以说,被太平公主“拿捏”得死死的。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婚后,生了二男二女。

这段婚姻,谈不上有什么感情,一开始就是政治的牺牲品,所以婚后的太平公主,逐渐开始参与政治。

武则天则认为她长相、性格都像自己,常与之商议政事。但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拥护者,相当于母亲的敌人。她拉拢朝臣,排除异己,安排男宠送给武则天,都是在为瓦解母亲做准备。

705年,武则天年老势微,李家的忠臣张柬之趁机发动兵变,逼着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在此次政变中,太平公主因参与诛杀武则天男宠二张兄弟有功,受封“镇国太平公主”。

李显没当几年皇帝,就被韦后毒死了。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又杀害了韦后,夺权成功后,让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当了皇帝。

这时,原本附庸于韦后的若干人员开始齐聚太平公主身边,这也导致了太平公主一时成为唐朝政治的核心。

李旦此人懦弱,心中清楚自己再次登基是因为太平公主和自己儿子李隆基的功劳,自己在位时并无权势,为了避免更多的压力,他直接把皇位让给了儿子。

这样一来,矛盾就完全转移到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这对姑侄身上。

太平公主麾下能臣众多,势力盘根错节,朝中文臣武将之中,有一半以上是她的党羽,大权在握的她经常干涉朝政,还安插了很多耳目,监视李隆基的所作所为,而皇上李隆基不似其父这般懦弱,这样导致问题愈演愈烈,矛盾持续加深。

公元713年,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状态,太平公主暗下决心,起兵夺权。李隆基先发制人,杀害了太平公主的一众党羽。太平公主计划失败,最终被赐死在家中。

太平公主的一生并不太平,两段婚姻都被自己的母亲操控,最终失去了对爱情的信仰,开始摆弄权术,活成了最可悲的公主。这一切的根源是母亲武则天。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操控子女的婚姻,干涉人生大事,最后让孩子陷入痛苦中,只能用余生救赎自我。

我个人觉得,父母对于子女的生活,可以建议,但不要专权。孩子的一生只属于他自己,任何时候,任何事情,尊重他的选择,是对他最好的爱

更多文章

  • 大唐第一驸马墓现世,隋唐史专家带你解密薛绍墓的背后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李治,南唐,唐朝,唐玄宗,驸马墓,隋唐史,薛绍墓,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女皇武则天

    2019年11月,西安咸阳空港新城,发现了一座唐代墓葬。考古队员在墓中找到了只管重要的墓志铭,拂去墓志铭上的黄土,发现了薛绍这个名字。这是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他这么出名,有赖于《大明宫词》中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考古界经过考证,这座古墓确实是唐驸马都尉薛绍的墓,他的妻子太平公主是一个传奇人物,大家对

  • 武则天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子武承嗣,他能坐稳吗?

    历史解密编辑:瞬间懵懂标签:武则天,武承嗣,李显,武三思,李治,唐中宗

    哈喽大家好,今天又是个阳光明媚的一天,不知道今天的你心情怎么样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今天要和大家聊的主人公吧。大家发生了什么?大家一起来随小编看看吧。如果武则天是个男人,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广纳天下美女,使劲儿给他生儿子,不愁没有继承人。但是,武则天是个女人,麻烦就来了。而且,武则天称帝时已是个66岁

  • 武则天曾想越子传位给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稳吗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武则天,武承嗣,李治,皇位,王皇后

    “贞观之治”后,朝臣们认为大唐会顺着原本规划的路线继续稳步发展,但是武则天的出现,打破了朝臣们的认知,也打断了大唐原有的发展道路。从后宫到朝廷,武则天完成了以前后宫嫔妃们完全不敢想的事情:从侍奉皇帝到自己成为皇帝,由此足见武则天的雄心壮志。继承李世民留下来的盛世后,武则天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庞大的帝

  • 魏王武承嗣:则天亲侄,大周开国功臣,图谋太子位失利,郁闷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武承嗣,魏王,武三思,李旦,武皇,太子

    魏王武承嗣,是热播剧《风起洛阳》中晋王武慎行原型武三思的堂兄,也是则天圣人的亲侄子,因为过早亡故,并没有在《风起洛阳》中获得露脸的机会,反而是他的跟班小弟梁王武三思,在剧中担当反派杠把子。由于武则天的缘故,武承嗣、武三思等诸武,在史料中一直都是打击异己、祸国殃民的邪恶大奸臣形象,但透过表象去勘察历史

  • 武则天欲传位给其侄武承嗣,狄仁杰奋力阻挠,最终天下还是李姓

    历史解密编辑:人间灯火情标签:李显,唐朝,武承嗣,狄仁杰,太平公主,女皇武则天

    谁给你的胆子来管我的家事?武则天想要立自己同姓氏的侄子武承嗣为储君,狄仁杰奋力劝阻,却使得武则天大发雷霆,吓得一众朝臣瑟瑟发抖......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承认的女帝,武则天上位后,将国号改为“周”,创立了武周王朝。然而,作为一位女性,在“一家一姓,万世不移”的思想深入人心的封建

  • 唐朝名将李光弼,为治军怒斩御史,唐肃宗也只好默默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李光弼,唐肃宗,宰相,郭子仪

    唐朝名将李光弼,一向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刚直不阿,治军严明,与郭子仪齐名,有“李、郭”之称。有关他严于治军的故事颇多,今天来讲讲他怒斩御史的事情。李光弼所斩的御史崔众,不是一般无名之辈,而是一个以皇帝作靠山的大人物。此人仗着得到唐肃宗和朝廷一些要臣的青睐,在军中狂妄自大,不可一世。见到与自己官职相当

  • 大唐一代名臣李光弼,穷奢极欲难掩赫赫战功!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平定,战功,节度使,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

  • 李光弼弃守洛阳却成叛军大患,河阳之战斩俘2万,避免唐朝崩盘

    历史解密编辑:小小的雨大大我标签:李光弼,叛军,史思明,河阳,唐军,安庆绪

    安史之乱中期,在安庆绪弑杀安禄山后,叛军局势逐步被动,史思明假意降唐,坐视唐王朝于安庆绪厮杀至筋疲力竭,最终在相州之战时,史思明为了避免安庆绪败亡后,自己成为下一个打击目标,趁机再度反叛唐朝,僭称大圣周王,率部南下救援安庆绪,一举击溃数十万唐军,叛乱再次被史思明推向高峰,唐肃宗想要一举平定叛乱的计划

  • 地图上的战争:唐朝江淮之地燃起战火,猛将李光弼兵败邙山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李光弼,史思明,节度使,仆固怀恩,唐军,史朝义

    上元元年,李唐王朝的万里山河再次显露出土崩瓦解之势,因为江淮税赋重地有人叛乱了。本来洛阳地区已经被史思明弄得鸡飞狗跳,可是如今江淮之地燃起战火,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大唐王朝的局势开始越来越低迷,不仅往日的盛世繁华一去不复返,反而还呈现出一种行将就木的没落姿态。叛乱者叫做刘展,他还有一个好

  •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兴唐名将,功勋不相上下,结局却相差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图鉴标签: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宦官,节度使,安史之乱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兴唐名将,功勋不相上下,而人生结局却相差很大。郭子仪在85岁那年安详离世,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而李光弼却在57岁那年抑郁而终,心中始终有些遗憾。如此的反差,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若论在安史之乱中的战功,郭子仪是逊于李光弼的,李光弼在史书上被认为“战功推为中兴之一”。而且就前半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