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初唐四杰骆宾王:替妇女讨公道,骂武则天骂得天下皆知,结局成谜

初唐四杰骆宾王:替妇女讨公道,骂武则天骂得天下皆知,结局成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每日看点啥 访问量:1852 更新时间:2023/12/29 17:51:31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的一个秋日,在浙江婆江流域的义乌县内的一户人家里,一个7岁小娃娃正在陪祖父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祖父每每见客,都要把他引以为傲的小长孙拉到人前,向别人展示这孩子的伶俐。

据说这小孩儿从小就对诗很敏感,一首诗只要念几遍,他就能牢记心中。近年来他越发出息,不但能背诵经典,还能时不时地吟诵几句幼稚脱俗的诗句来。

客人从祖父兴奋的表情感受到了祖父的自豪,或许他也没当回事儿,毕竟自家小孩子嘛,难免有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

但是,小孩子下面的举动却让客人和祖父都惊呆了。

小孩子看着自家池塘里的几只白鹅,十分从容的即兴念道: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祖父也没能想到,孙子的诗可以这么有意境,客人也大呼:“真乃神童也!”

这个7岁咏鹅的小孩儿,就是骆宾王。

现如今,《咏鹅》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蒙诗,骆宾王一生写了很多诗,为人所熟知的却是7岁时候所作。

难道神童的结局注定走向平庸吗?

其实,骆宾王的一生并不平庸,反而有着和世俗格格不入的高调。

7岁咏鹅的骆宾王,后来怎么样了呢?

骆宾王生于公元635年的骆家,在义乌骆家也算名门望族。

遥想骆氏远祖,名人甚多。

相传早在东汉建初年间(76年一83年),就有骆雍临官居户部尚书郎,后因与权贵不和,携妻带子辞官回乡,游历到义乌便定居下来。

“教诸子诵诗读书,躬行孝悌之道,闲旷恬雅,概无与交接,人亦罕知为汉家宦仪也。”

一百年后的三国时期,骆雍临的6世孙骆俊文才武略,身为陈留相,励精图治,力保一方安宁。

骆俊之子骆统自小即有乃父风范,在文才武略方面偶露峥嵘,二十岁时即得到一代英雄孙权的重用,成为东吴有名的“诤谏之臣”。

骆宾王的祖父早年也在外做官,和先祖骆雍临一样,见世道混乱便辞官回家。

骆家人似乎从根上就有这种消极避世的基因,想想骆宾王有那样的命运也是情理之中了。

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一直在辛苦备考出仕,骆宾王便由祖父启蒙培养。

祖父把家道中兴、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还为他取名“宾王”,取自《周易》中“观国之光,以利宾于王”之意,希望孙子成为效忠朝廷、为王前驱的国家栋梁。

在祖父的开蒙教诲下,骆宾王不负厚望,7岁的时候能吟出《咏鹅》。

10岁的时候,父亲终于在山东博昌任县令,于是骆宾王母子北上投奔父亲。

山东是礼仪文化之乡,骆宾王在这里精进了学艺,可是短短7年后,父亲的不幸早逝为这个家蒙上了一层阴影。

生活没了经济来源,骆宾王有了出仕的念头。他自认为自己考试能力肯定没问题,只不过需要找人举荐自己,这样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于是骆宾王满怀希望、十分恭敬又略带卑微地给韦姓四品官员写了一封自荐信《上瑕丘韦明府启》。

谅以糟糠不赡,甘旨之养屡空;箪笥无资,朝夕之欢宁展。

寥寥数语,骆宾王道出了自己生活困顿,朝不保夕的困境,希望可以讨得一官半职,便赡养老母。

在韦明府等人的引荐下,骆宾王获得了“乡贡”资格,有了进京参加省试的机会。

只是骆宾王踌躇满志而去,却悻悻无名而归。

或许骆宾王太过急于求成,也或许一直读圣贤书的骆宾王,还没经过足够的生活洗礼。

骆宾王不得已从长安回家,千里迢迢的路程,让他见证了唐朝的大江南北,感受到人在世界中的渺小。

当然,还有他落榜的失落和悲情。

经过鲁阳关(今河南召县北)时,骆宾王写道:

行役总离忧,复此怆分流。溅面回湍咽,萦丛曲涧幽。阴崖常结晦,宿莽竟含秋。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至分水戍》

虽然是写景,但字眼里流露出的

凄凉心境显而易见。

经过南阳时,他又写:

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忽怀今日昔,非复昔时今。日落丰碑暗,凤来古木吟。惟叹穷泉下,终郁羡鱼心。 ——《过张平子墓》

虽然是在写科学家张衡,却也在写个人怀才不遇的情志。

经过长途跋涉,风雨兼程,骆宾王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义乌。

与此同时,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的骆宾王,心境也在回归平静,渐渐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讵知吴会影,长抱谷城文。——《赋得白云抱幽石》

非将吴会远,飘荡帝乡情。——《赋得春云处处生》

以吴会代指京都长安,流露出他对为王辅佐、建功立业的热情向往。

随后骆宾王又从家乡去往瑕丘看望自己的母亲。骆宾王是个孝顺的孩子,此时的他看到母亲,那些不愉快和失意没了一多半。

骆宾王对母亲是相当依恋的。

想到多年后,他曾有机会驰骋沙场,但却因为母亲年迈,拒绝了出征的机会。

可以说骆宾王是个离不开母亲的孩子,但也正因为他在母亲面前真实情感的流露,才能更体现出他的脆弱和固执。

母亲可以宽慰他的心灵,却不能改变他的处境,但是母亲却给了他最大的力量,面对困难的力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骆宾王心情也好了许多,苦读一阵后,准备二次进京赴考。

但这次,他不是孤身一人,而是举家迁往长安。这一次,骆宾王终于参选入为道王府属,步入仕途。

当时道王李元庆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任滑州刺史,骆宾王即赴滑州任职。

在随后的几年里,骆宾王便道王在徐州、沁州任职,他恪尽职守,道王元庆对骆宾王的表现也非常满意。

眼看任期将满,道王出于好心,劝骆宾王写一封“自荐信”,凭借道王的关系,还是能帮助他走动走动的。

没想到固执的骆宾王不但拒绝了道王的美意,还将道王的这种想法批判了一通。

骆宾王写了一篇《自叙状》,他认为选择人才,要考察他的实际能力,既要听其言,更应观其行。

他还批判一些人为了达到当官的目的追名逐利,如果对这种人委以重任,就势必导致“有其语而无其人,得其宾而丧其实”的后果。

骆宾王在这篇《自叙状》虽然

价值观很正,赞同唐太宗时期以来,皇帝选拔官吏奉行才干和德行能力相匹配的用人标准,但他却不分场合和对象,让道王很是下不来台。

不过等到骆宾王任职期满后,道王仍然让他继续留在王府,直到李元庆死于卫州刺史任上,足见道王也是个真性情和爱才之人。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道王李元庆去世,骆宾王不得已离开王府,骆宾王又开始给权贵写信。

第二年时,唐高宗李治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骆宾王写了一篇歌颂高宗的《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

这篇表一定是对了李治的胃口,骆宾王于第二年对策及第,被授予奉礼郎。

很快,骆宾王又被提拔为东台详正学士,负责校理朝廷图籍。

就是在这个阶段,骆宾王得以和京城的著名文士广泛接触,王勃、杨炯、卢照邻等著名诗人当时都在京城文坛显出盛况空前的局面。

骆宾王在任期间,一直没有什么作品,或许文学只能诞生于痛苦,骆宾王也没能免俗。

咸亨元年(670年),骆宾王因事下狱,被免除东台详正学士职务。

究竟获罪因何事,史料不详,据其诗文猜测,应是与身边小人诽谤有关。

就在此时,唐朝边关告急,吐蕃发兵攻打吐谷浑,并乘机攻下西域十八州,大将军薛仁贵正准备西征讨伐。

骆宾王也想要随军出征,于是写了《咏怀古意上裴侍郎》给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

这封信可以说是将自己下狱的冤屈和不平写得催人泪下,让裴行俭十分动容,于是他当即批准骆宾王以奉礼郎的身份从军边塞。

就这样,骆宾王在边塞待了2年。

本来他想着速战速决、建功立业,没曾想出师不利,大非川之役唐军的惨败让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随着时间的流逝,骆宾王

思归之情愈加浓烈。

行役风霜久,乡园梦想徒。灞池遥夏国,秦海望阳纤。沙塞三千里,京城十二衡。杨沟连凤阀,槐路拟鸿都。璧殿规哀象,金堤法斗枢。——《久戍边在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在军中赠先还知己》

眼看沙场立功无望,想起古代名将霍去病班超建立的功勋,只剩下自惭形秽。

随后,骆宾王又随军开赴姚州(今云南姚安县),这次的军事行动最终以唐军的胜利而告终,骆宾王创作了《从军中行路难》,表达了对战争生涯的厌倦,对长安的怀念和对建立功业的向往:

行路难,行路难,歧路几千端,无复归云凭短翰。空余望日想长安。 ——《从军中行路难》(节选)

战争结束后,骆宾王的生活又归于平静,而且在咸亨四年(673年)还出使西蜀,开始了两年闲适优游蜀地的生活。

除了游山玩水,骆宾王还做了两件为妇女打抱不平的事。

第一件事是为被卢照邻抛弃的郭氏打抱不平。

当年卢照邻在任新都尉期间,与当地一女子郭氏相爱并同居,可卢照邻回长安后未能践诺。

郭氏忍受巨大压力生下一女孩,可惜不幸夭折。

骆宾王得知后,创作了一首著名的长篇歌行《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歌描写了郭氏的一往情深,和卢照邻的忘恩负义。

第二件事,是骆宾王为被著名道士李荣抛弃的女道士王灵妃打抱不平。

当时李荣就在蜀地,而王灵妃则在长安。当年李荣在长安期间,和王灵妃相爱同居,后来李荣不辞而别,王灵妃日思夜想。

骆宾王在长安曾与王灵妃有一面结缘,王灵妃则托骆宾王代言李荣,希望李荣能回长安,重温旧好。

于是,骆宾王又创作了《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的姊妹篇《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闻一多先生对骆宾王的这首诗给予很高的评价,称此诗在“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预示着“盛唐之音”的即将到来。

骆宾王回京后,被授予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主簿。

上元三年(676年),吐蕃再度入侵,吏部侍郎裴行俭被任命为左二军总管,他对骆宾王很是欣赏,再加上骆宾王有出征的经历,便想要骆宾王同往。

这是多少人期盼不来的好机会,可骆宾王却决定放弃。于是,他便写了《上吏部裴侍郎书》,以母亲年老体衰需人照料为由婉言谢绝。

有人说裴行俭就此对骆宾王心生怨恨,这判断来自于裴行俭曾经对初唐四杰的一段评价。

行俭曰:“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沈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幸矣。”——《资治通鉴》

裴行俭认为,王勃等虽有文才,而气质浮躁浅露,哪里是能够享受官爵俸禄的材料?杨炯稍微沉静,应该可以做到县令、县长;其余的人能得善终就算幸运了。

后来事实证明,王勃26岁被淹死,杨炯死在盈川县令任上,卢照邻因患顽症投水自尽,骆宾王因谋反被处死。

可以说裴行俭对王勃和杨炯或许是看不上,但对骆宾王却是一种惺惺相惜之情。

裴行俭的西征最后因种种因素而搁浅,但骆宾王的母亲是真真切切地去世了。

母亲的死,对骆宾王来说是个莫大的打击,由于过度悲伤,骆宾王大病了一场。

三年除服之后,骆宾王被授以长安主簿之职,不久,又被提拔为侍御史。这次职务上的升迁,大概与裴行俭的提携有关。

虽然骆宾王重新步入了仕途,但此一时非彼一时,此时正是武则天与李治共同执政的“二圣”时期。

骆宾王的奏章多有讽谏,表达了对武则天的不满。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骆宾王在侍御史任上不久,便被诬陷入狱,罪名是贪污贿赂。

在此期间,骆宾王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

一年之后,骆宾王遇大赦而出狱,但两次入狱让骆宾王生出了

消极退隐的思想。

经过一段时间休整,骆宾王接受朝廷的派遣,出使蓬莱和海曲。在《蓬莱镇》一诗中,骆宾王再次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未来的绝望:

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野楼凝海气,白鹭似江涛。结缓疲三入,承冠泣二毛。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舰。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蓬莱镇》

其实骆宾王并非真的想要隐退,而是苦于一腔抱负难以施展。

通过这次南下,骆宾王也渐渐摆正了心态。面对乱局,他不在选择退避,而是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尽管这有些以卵击石般的可笑。

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欲知凄断意,江上步安流。——《久客临海有怀》

诗人以伍子胥谏吴王的悲惨下场,隐喻如今朝廷动荡,国家不宁,自己怎么能偏安于远离“天涯”、“地岂”的临海小城呢?

于是,骆宾王带着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离开临海北上长安,继续寻找机会。

可惜,长安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李治病逝,废中宗被废为庐陵王,豫王李旦虽被立为皇帝,但却只能居于别殿,不得参与政事,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

经过一连串的打击,骆宾王彻底打消了入朝为官的想法。当时,羽林将军程务挺要荐举他贤良方正,骆宾王写《上程将军书》婉言谢绝。

在信中,骆宾王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也透露出骆宾王对朝政的极度不满。

但是,骆宾王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他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也有一般文人所没有的勇气。

就在骆宾王辞职后不久,他参与了一个铭记史册的大事件——谋反。

面对武则天当政,唐开国元勋徐勣的孙子徐敬业,联络了几个同样遭到武则天迫害的人一起发动了扬州兵变。

而骆宾王也是徐敬业拉拢的对象之一。以骆宾王的文采,这一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轰动朝野,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写得最大气磅礴的一篇檄文。

据说武则天看到这篇文章后,一边读一边笑,当她读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问左右大臣文章是谁写的,有人回答是骆宾王,武则天不禁慨叹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武则天的这一句评价,既是对骆宾王文学才能的肯定,也是对骆宾王悲惨命运的讥讽。

默默无闻半辈子,等到造反的时候,得到了造反对象的最大夸奖,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如果骆宾王得知武则天这样评价自己,不知是要哭还是要笑了。

扬州兵败后,骆宾王被杀了吗?很遗憾,骆宾王的结局永远成了谜。

一种说法是他“投江而死”。

“宾王大败,投江而死。” ——张鹰《朝野金载》

一种说法是兵败伏诛。

“敬业败,伏诛。” ——《旧唐书》

还有一种说法是不知所终。

“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新唐书》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根据孟启《本事诗》记载,大诗人宋之问因事被贬黜,后来又被放还,路经江南。

闲来无事,游览江南名胜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不觉已到夜晚,宋之问诗兴大发:

“鹫岭郁岧(山(上)(下)),龙宫隐寂寥。”

首联既出,却怎么也想不出第二联。有位老僧看到宋之问苦思冥想的情状,问道:“这位年轻人夜夕不寐,如此苦吟,到底是怎么回事?”

宋之问回答说:“弟子是专门作诗的。刚才想为灵隐寺题写一首诗,第二联却怎么也想不好。”

老僧说:“请你说出首联。”

宋之问便说出首联。

老僧说:“第二联用‘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如何?”

宋之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此工整遒丽的诗句,竟然出自一位老僧之口。

宋之问第二天又去拜访老僧,结果扑了个空,老僧早已不知所向。

宋之问多方打问,才从一位僧人口中得知,原来赠送自己诗句的老僧就是传说早被处死的著名诗人骆宾王。

在关于骆宾王下落的传说中,削发为僧一说最富有传奇色彩,也最有影响,但却最不可靠。

无论结局怎么样,都注定骆宾王的结局是个悲剧。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是那个敢做敢为、刚正率直的骆宾王。

更多文章

  • 老农模仿骆宾王,写下一首《咏鸡》,只有短短18字却荣获万元大奖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咏鸡,骆宾王,诗词,咏鹅,一首,诗人

    中华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底蕴,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而诗词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先辈喜爱作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和诗佛王维等等,他们对诗词的热爱已经到达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以前有诗人,而现在的人们都忙着自己的工作,有些书香家庭专注于背诵和分析,电视

  • 用三首边塞诗,来认识最真实的神童骆宾王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乐府,唐朝,诗人,骆宾王,边塞诗,从军行,千古名句,饮马长城窟行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PART 06 明月千里照君怀。01冷兵器时代,将士的丰碑是千千万万无名小卒的血泪铸就的。这人间的修罗场,冰冷到极致,又热血到极致。它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吸引那些年轻而蓬勃的灵魂,是曹子建笔下“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少年游侠;也是王维眼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少年将

  • 骆宾王的悲剧,在他写下这几首诗时就已经注定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唐人,荆轲,送别,明月,高适,唐朝,诗人,骆宾王,王昌龄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PART 07唯有贞心在,独映寒潭清。01自古伤情多离别。离别是唐人的日常,他们以志向为翅膀,一次次地迈向诗和远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具有浪漫的基调,大多数时候,一次次的远行其实是政治的流放。但了不起的唐人将不甚光彩的放逐都当成潇洒的远足,这样的价值观折射到文学的世界,则是又一

  • 7岁神童骆宾王,在职场上是个耿直的愤青?一生都绕不开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骆宾王,武则天,宋之问,徐敬业,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唐中宗,军事政策,唐朝,军事制度

    7岁那年,骆宾王路过一条河,忽然口中说出了3个字:鹅,鹅,鹅。旁边的人就问他:咋打嗝啦?是不是吃太饱了?骆宾王没有理他,继续说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旁边的人这才恍然大悟,这小子居然在念一首诗!关键是这首诗还是骆宾王自己写的,更关键的是,这首诗写得还真不错!从此7岁的骆宾

  • 神童骆宾王用这几首诗告诉我们:孤独才是人生的本质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李白,王维,孤独,王用,唐朝,诗人,骆宾王,孟浩然,千古名句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PART 09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01每一个诗人都是孤独的行者。正是因为无处诉说,所以他们将满腹的心事都交予文字。独处之时,最能观照自我,也最能谱写精彩的章句。孟浩然行舟远游,某个再寻常不过的黄昏,宿在建德江的埠头,看着缓缓升起的江心明月,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他说“日暮客愁新

  • 《咏鹅》算什么!这才是骆宾王的封神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杜甫,乐府,咏鹅,诗人,唐朝,骆宾王,刘希夷,帝京篇,白居易,千古名句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完结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01如果说要用一种文学体裁代表大唐,我想歌行是最恰当的。我们现在都习惯性地将诗笼统地称为“诗歌”。实际在先秦时期,我们的“诗”和“歌”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诗以四言为主,歌则为杂言,多带“兮”字或“何”“奈何”“若何”“乎”等疑问词。到了乐府时代,诗歌的体裁

  • 老人模仿骆宾王《咏鹅》,写首《咏鸡》获大奖,写得到底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骆宾王,咏鸡,咏鹅,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武则天,唐朝,艺术家

    古代的将领在起兵造反前,为了避免被人认为是师出无名,通常都会找人作一篇讨贼檄文。所以唐朝的徐敬业在起兵反抗武则天之前,特意找来了当时著名的文人骆宾王,让他帮忙写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骆宾王本来就看不惯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所以马上就提笔写了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

  • 七岁咏鹅算什么,这才是骆宾王屹立史册的价值所在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诗作,杨炯,齐梁,初唐,咏鹅,唐朝,诗人,骆宾王,帝京篇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PART 051骆宾王身死后,他的诗文佚失殆尽。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中宗李显复位。中宗于政治一事上并不算能干,他复位之后最重要的成果便是拨乱反正:一应旧历恢复唐制,为忠唐人士平反,并重置修文馆学士。3月,颁布制书“文明年间以来因获罪而破败了的家族的子孙都可以恢复原来的地位

  • 骆宾王:儿时《咏鹅》,老来谋反,却是一生高洁!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天地标签:咏鹅,王勃,杨炯,诗人,唐朝,骆宾王,卢照邻,武则天,在狱咏蝉

    01公元626年。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事变刚刚结束。这是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但是对老百姓来说无关痛痒。这些年来改朝换代的事情他们早就见怪不怪了,只要别打扰到他们的小日子就好。比起谁当皇帝,男女老少们更关心的是另外一件八卦:《7岁神童作10W+爆文,背后的秘密是……》《天才是怎样诞生的?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戏说骆宾王:那个七岁咏鹅的天才少年,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骆宾王,武则天,杜甫,咏鹅,在狱咏蝉,畴昔篇,讨武曌檄,帝京篇

    他七岁能诗,一首《咏鹅》至今仍是中国亿万孩童的文学启蒙。他一生留下百余诗篇,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为大唐文化繁荣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才名冠世,却命运坎坷凄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千古文豪骆宾王的故事。少年才高落魄大唐初年,浙江义乌的一个小村子里,一户贫寒人家诞下一名男婴。这家人姓骆,虽然寒微,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