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的一个秋日,在浙江婆江流域的义乌县内的一户人家里,一个7岁小娃娃正在陪祖父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祖父每每见客,都要把他引以为傲的小长孙拉到人前,向别人展示这孩子的伶俐。
据说这小孩儿从小就对诗很敏感,一首诗只要念几遍,他就能牢记心中。近年来他越发出息,不但能背诵经典,还能时不时地吟诵几句幼稚脱俗的诗句来。
客人从祖父兴奋的表情感受到了祖父的自豪,或许他也没当回事儿,毕竟自家小孩子嘛,难免有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
但是,小孩子下面的举动却让客人和祖父都惊呆了。
小孩子看着自家池塘里的几只白鹅,十分从容的即兴念道: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祖父也没能想到,孙子的诗可以这么有意境,客人也大呼:“真乃神童也!”
这个7岁咏鹅的小孩儿,就是骆宾王。
现如今,《咏鹅》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启蒙诗,骆宾王一生写了很多诗,为人所熟知的却是7岁时候所作。
难道神童的结局注定走向平庸吗?
其实,骆宾王的一生并不平庸,反而有着和世俗格格不入的高调。
7岁咏鹅的骆宾王,后来怎么样了呢?
骆宾王生于公元635年的骆家,在义乌骆家也算名门望族。
遥想骆氏远祖,名人甚多。
相传早在东汉建初年间(76年一83年),就有骆雍临官居户部尚书郎,后因与权贵不和,携妻带子辞官回乡,游历到义乌便定居下来。
“教诸子诵诗读书,躬行孝悌之道,闲旷恬雅,概无与交接,人亦罕知为汉家宦仪也。”
一百年后的三国时期,骆雍临的6世孙骆俊文才武略,身为陈留相,励精图治,力保一方安宁。
骆俊之子骆统自小即有乃父风范,在文才武略方面偶露峥嵘,二十岁时即得到一代英雄孙权的重用,成为东吴有名的“诤谏之臣”。
骆宾王的祖父早年也在外做官,和先祖骆雍临一样,见世道混乱便辞官回家。
骆家人似乎从根上就有这种消极避世的基因,想想骆宾王有那样的命运也是情理之中了。
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一直在辛苦备考出仕,骆宾王便由祖父启蒙培养。
祖父把家道中兴、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还为他取名“宾王”,取自《周易》中“观国之光,以利宾于王”之意,希望孙子成为效忠朝廷、为王前驱的国家栋梁。
在祖父的开蒙教诲下,骆宾王不负厚望,7岁的时候能吟出《咏鹅》。
10岁的时候,父亲终于在山东博昌任县令,于是骆宾王母子北上投奔父亲。
山东是礼仪文化之乡,骆宾王在这里精进了学艺,可是短短7年后,父亲的不幸早逝为这个家蒙上了一层阴影。
生活没了经济来源,骆宾王有了出仕的念头。他自认为自己考试能力肯定没问题,只不过需要找人举荐自己,这样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于是骆宾王满怀希望、十分恭敬又略带卑微地给韦姓四品官员写了一封自荐信《上瑕丘韦明府启》。
谅以糟糠不赡,甘旨之养屡空;箪笥无资,朝夕之欢宁展。
寥寥数语,骆宾王道出了自己生活困顿,朝不保夕的困境,希望可以讨得一官半职,便赡养老母。
在韦明府等人的引荐下,骆宾王获得了“乡贡”资格,有了进京参加省试的机会。
只是骆宾王踌躇满志而去,却悻悻无名而归。
或许骆宾王太过急于求成,也或许一直读圣贤书的骆宾王,还没经过足够的生活洗礼。
骆宾王不得已从长安回家,千里迢迢的路程,让他见证了唐朝的大江南北,感受到人在世界中的渺小。
当然,还有他落榜的失落和悲情。
经过鲁阳关(今河南召县北)时,骆宾王写道:
行役总离忧,复此怆分流。溅面回湍咽,萦丛曲涧幽。阴崖常结晦,宿莽竟含秋。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至分水戍》
虽然是写景,但字眼里流露出的
凄凉心境显而易见。
经过南阳时,他又写:
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忽怀今日昔,非复昔时今。日落丰碑暗,凤来古木吟。惟叹穷泉下,终郁羡鱼心。 ——《过张平子墓》
虽然是在写科学家张衡,却也在写个人怀才不遇的情志。
经过长途跋涉,风雨兼程,骆宾王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义乌。
与此同时,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的骆宾王,心境也在回归平静,渐渐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讵知吴会影,长抱谷城文。——《赋得白云抱幽石》
非将吴会远,飘荡帝乡情。——《赋得春云处处生》
以吴会代指京都长安,流露出他对为王辅佐、建功立业的热情向往。
随后骆宾王又从家乡去往瑕丘看望自己的母亲。骆宾王是个孝顺的孩子,此时的他看到母亲,那些不愉快和失意没了一多半。
骆宾王对母亲是相当依恋的。
想到多年后,他曾有机会驰骋沙场,但却因为母亲年迈,拒绝了出征的机会。
可以说骆宾王是个离不开母亲的孩子,但也正因为他在母亲面前真实情感的流露,才能更体现出他的脆弱和固执。
母亲可以宽慰他的心灵,却不能改变他的处境,但是母亲却给了他最大的力量,面对困难的力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骆宾王心情也好了许多,苦读一阵后,准备二次进京赴考。
但这次,他不是孤身一人,而是举家迁往长安。这一次,骆宾王终于参选入为道王府属,步入仕途。
当时道王李元庆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任滑州刺史,骆宾王即赴滑州任职。
在随后的几年里,骆宾王便道王在徐州、沁州任职,他恪尽职守,道王元庆对骆宾王的表现也非常满意。
眼看任期将满,道王出于好心,劝骆宾王写一封“自荐信”,凭借道王的关系,还是能帮助他走动走动的。
没想到固执的骆宾王不但拒绝了道王的美意,还将道王的这种想法批判了一通。
骆宾王写了一篇《自叙状》,他认为选择人才,要考察他的实际能力,既要听其言,更应观其行。
他还批判一些人为了达到当官的目的追名逐利,如果对这种人委以重任,就势必导致“有其语而无其人,得其宾而丧其实”的后果。
骆宾王在这篇《自叙状》虽然
价值观很正,赞同唐太宗时期以来,皇帝选拔官吏奉行才干和德行能力相匹配的用人标准,但他却不分场合和对象,让道王很是下不来台。
不过等到骆宾王任职期满后,道王仍然让他继续留在王府,直到李元庆死于卫州刺史任上,足见道王也是个真性情和爱才之人。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道王李元庆去世,骆宾王不得已离开王府,骆宾王又开始给权贵写信。
第二年时,唐高宗李治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骆宾王写了一篇歌颂高宗的《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
这篇表一定是对了李治的胃口,骆宾王于第二年对策及第,被授予奉礼郎。
很快,骆宾王又被提拔为东台详正学士,负责校理朝廷图籍。
就是在这个阶段,骆宾王得以和京城的著名文士广泛接触,王勃、杨炯、卢照邻等著名诗人当时都在京城文坛显出盛况空前的局面。
骆宾王在任期间,一直没有什么作品,或许文学只能诞生于痛苦,骆宾王也没能免俗。
咸亨元年(670年),骆宾王因事下狱,被免除东台详正学士职务。
究竟获罪因何事,史料不详,据其诗文猜测,应是与身边小人诽谤有关。
就在此时,唐朝边关告急,吐蕃发兵攻打吐谷浑,并乘机攻下西域十八州,大将军薛仁贵正准备西征讨伐。
骆宾王也想要随军出征,于是写了《咏怀古意上裴侍郎》给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
这封信可以说是将自己下狱的冤屈和不平写得催人泪下,让裴行俭十分动容,于是他当即批准骆宾王以奉礼郎的身份从军边塞。
就这样,骆宾王在边塞待了2年。
本来他想着速战速决、建功立业,没曾想出师不利,大非川之役唐军的惨败让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随着时间的流逝,骆宾王
思归之情愈加浓烈。
行役风霜久,乡园梦想徒。灞池遥夏国,秦海望阳纤。沙塞三千里,京城十二衡。杨沟连凤阀,槐路拟鸿都。璧殿规哀象,金堤法斗枢。——《久戍边在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在军中赠先还知己》
眼看沙场立功无望,想起古代名将霍去病、班超建立的功勋,只剩下自惭形秽。
随后,骆宾王又随军开赴姚州(今云南姚安县),这次的军事行动最终以唐军的胜利而告终,骆宾王创作了《从军中行路难》,表达了对战争生涯的厌倦,对长安的怀念和对建立功业的向往:
行路难,行路难,歧路几千端,无复归云凭短翰。空余望日想长安。 ——《从军中行路难》(节选)
战争结束后,骆宾王的生活又归于平静,而且在咸亨四年(673年)还出使西蜀,开始了两年闲适优游蜀地的生活。
除了游山玩水,骆宾王还做了两件为妇女打抱不平的事。
第一件事是为被卢照邻抛弃的郭氏打抱不平。
当年卢照邻在任新都尉期间,与当地一女子郭氏相爱并同居,可卢照邻回长安后未能践诺。
郭氏忍受巨大压力生下一女孩,可惜不幸夭折。
骆宾王得知后,创作了一首著名的长篇歌行《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歌描写了郭氏的一往情深,和卢照邻的忘恩负义。
第二件事,是骆宾王为被著名道士李荣抛弃的女道士王灵妃打抱不平。
当时李荣就在蜀地,而王灵妃则在长安。当年李荣在长安期间,和王灵妃相爱同居,后来李荣不辞而别,王灵妃日思夜想。
骆宾王在长安曾与王灵妃有一面结缘,王灵妃则托骆宾王代言李荣,希望李荣能回长安,重温旧好。
于是,骆宾王又创作了《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的姊妹篇《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闻一多先生对骆宾王的这首诗给予很高的评价,称此诗在“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预示着“盛唐之音”的即将到来。
骆宾王回京后,被授予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主簿。
上元三年(676年),吐蕃再度入侵,吏部侍郎裴行俭被任命为左二军总管,他对骆宾王很是欣赏,再加上骆宾王有出征的经历,便想要骆宾王同往。
这是多少人期盼不来的好机会,可骆宾王却决定放弃。于是,他便写了《上吏部裴侍郎书》,以母亲年老体衰需人照料为由婉言谢绝。
有人说裴行俭就此对骆宾王心生怨恨,这判断来自于裴行俭曾经对初唐四杰的一段评价。
行俭曰:“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沈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幸矣。”——《资治通鉴》
裴行俭认为,王勃等虽有文才,而气质浮躁浅露,哪里是能够享受官爵俸禄的材料?杨炯稍微沉静,应该可以做到县令、县长;其余的人能得善终就算幸运了。
后来事实证明,王勃26岁被淹死,杨炯死在盈川县令任上,卢照邻因患顽症投水自尽,骆宾王因谋反被处死。
可以说裴行俭对王勃和杨炯或许是看不上,但对骆宾王却是一种惺惺相惜之情。
裴行俭的西征最后因种种因素而搁浅,但骆宾王的母亲是真真切切地去世了。
母亲的死,对骆宾王来说是个莫大的打击,由于过度悲伤,骆宾王大病了一场。
三年除服之后,骆宾王被授以长安主簿之职,不久,又被提拔为侍御史。这次职务上的升迁,大概与裴行俭的提携有关。
虽然骆宾王重新步入了仕途,但此一时非彼一时,此时正是武则天与李治共同执政的“二圣”时期。
骆宾王的奏章多有讽谏,表达了对武则天的不满。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骆宾王在侍御史任上不久,便被诬陷入狱,罪名是贪污贿赂。
在此期间,骆宾王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
一年之后,骆宾王遇大赦而出狱,但两次入狱让骆宾王生出了
消极退隐的思想。
经过一段时间休整,骆宾王接受朝廷的派遣,出使蓬莱和海曲。在《蓬莱镇》一诗中,骆宾王再次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未来的绝望:
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野楼凝海气,白鹭似江涛。结缓疲三入,承冠泣二毛。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舰。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蓬莱镇》
其实骆宾王并非真的想要隐退,而是苦于一腔抱负难以施展。
通过这次南下,骆宾王也渐渐摆正了心态。面对乱局,他不在选择退避,而是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尽管这有些以卵击石般的可笑。
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欲知凄断意,江上步安流。——《久客临海有怀》
诗人以伍子胥谏吴王的悲惨下场,隐喻如今朝廷动荡,国家不宁,自己怎么能偏安于远离“天涯”、“地岂”的临海小城呢?
于是,骆宾王带着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离开临海北上长安,继续寻找机会。
可惜,长安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李治病逝,废中宗被废为庐陵王,豫王李旦虽被立为皇帝,但却只能居于别殿,不得参与政事,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
经过一连串的打击,骆宾王彻底打消了入朝为官的想法。当时,羽林将军程务挺要荐举他贤良方正,骆宾王写《上程将军书》婉言谢绝。
在信中,骆宾王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也透露出骆宾王对朝政的极度不满。
但是,骆宾王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他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也有一般文人所没有的勇气。
就在骆宾王辞职后不久,他参与了一个铭记史册的大事件——谋反。
面对武则天当政,唐开国元勋徐勣的孙子徐敬业,联络了几个同样遭到武则天迫害的人一起发动了扬州兵变。
而骆宾王也是徐敬业拉拢的对象之一。以骆宾王的文采,这一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轰动朝野,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写得最大气磅礴的一篇檄文。
据说武则天看到这篇文章后,一边读一边笑,当她读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问左右大臣文章是谁写的,有人回答是骆宾王,武则天不禁慨叹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武则天的这一句评价,既是对骆宾王文学才能的肯定,也是对骆宾王悲惨命运的讥讽。
默默无闻半辈子,等到造反的时候,得到了造反对象的最大夸奖,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如果骆宾王得知武则天这样评价自己,不知是要哭还是要笑了。
扬州兵败后,骆宾王被杀了吗?很遗憾,骆宾王的结局永远成了谜。
一种说法是他“投江而死”。
“宾王大败,投江而死。” ——张鹰《朝野金载》
一种说法是兵败伏诛。
“敬业败,伏诛。” ——《旧唐书》
还有一种说法是不知所终。
“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新唐书》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根据孟启《本事诗》记载,大诗人宋之问因事被贬黜,后来又被放还,路经江南。
闲来无事,游览江南名胜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不觉已到夜晚,宋之问诗兴大发:
“鹫岭郁岧(山(上)尧(下)),龙宫隐寂寥。”
首联既出,却怎么也想不出第二联。有位老僧看到宋之问苦思冥想的情状,问道:“这位年轻人夜夕不寐,如此苦吟,到底是怎么回事?”
宋之问回答说:“弟子是专门作诗的。刚才想为灵隐寺题写一首诗,第二联却怎么也想不好。”
老僧说:“请你说出首联。”
宋之问便说出首联。
老僧说:“第二联用‘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如何?”
宋之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此工整遒丽的诗句,竟然出自一位老僧之口。
宋之问第二天又去拜访老僧,结果扑了个空,老僧早已不知所向。
宋之问多方打问,才从一位僧人口中得知,原来赠送自己诗句的老僧就是传说早被处死的著名诗人骆宾王。
在关于骆宾王下落的传说中,削发为僧一说最富有传奇色彩,也最有影响,但却最不可靠。
无论结局怎么样,都注定骆宾王的结局是个悲剧。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是那个敢做敢为、刚正率直的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