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年,58岁的骆宾王手持大刀,冲入阵中与唐军厮杀。前后波涛汹涌的大海,后有唐朝十万追兵,他只能奋力一搏,求得一线生机。结果,李敬业的部将王那相倒戈,砍下李敬业、骆宾王的首级,然后送去洛阳给武则天。与其他“初唐四杰”相比,骆宾王的进取心更强,更想建功立业,结局也更悲怆。
王勃,山西龙门人,是“初唐四杰”之首,名气比骆宾王更大,主要是因为《滕王阁序》一文,奠定了他在文坛中的地位。早年王勃,聪慧过人,六岁时熟读四书五经,九岁时能指出史学家颜师古《汉书注》中的错误,写出《指瑕》十篇。仕途上,王勃非常不顺,两次被贬官,还差点丢了性命。起初,王勃充当太子李贤的幕僚,写作《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李显的斗鸡。唐高宗看到檄文,痛斥王勃,说他不务正业,并贬官。担任参军期间,曹达犯错误,王勃将其藏起来。后来,王勃担心事情暴露,连累自己,便杀了曹达,因而入狱,按律当斩。幸运的人,此时武则天正有喜,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躲过了一劫。但是,因为这件事,王勃的父亲王福畴被贬官,去交趾当县令。对此,王勃非常难过,认为是自己害苦了父亲。675年,王勃从洛阳南下,准备去探望父亲,中途在南昌停留,写下《滕王阁序》一文。
676年,王勃来到交趾,看到父亲的住处非常简陋,更是伤心难过。不久,王勃从交趾乘船回来,此时正是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慎跌落海中溺水,结束了一生。不过,《滕王阁序》名声在外,王勃也值了。卢照邻、杨炯,虽说是“初唐四杰”,但名气太小了。卢照邻,起初给当邓王李元裕当幕僚,后到四川担任官职,因沉迷于饮酒,身体落下很多毛病,后投身颍水而死。杨炯,唐朝县令,在任上累死了。骆宾王,浙江人,“初唐四杰”之一,名气没有王勃大,但他进取心更强,结果更悲怆。起初,骆宾王出任临海县丞,因犯事被罢免,闲赋在家,再也没有得到重用,貌似被朝廷给忘记了。683年,唐高宗驾崩,武则天独揽朝政大权,相继废除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有了称帝的打算。此时,大将李敬业在扬州起兵,麾下兵马号称十万,让骆宾王看到了希望,他决定投奔李敬业。
李敬业,原本姓徐,因爷爷徐世绩战功赫赫,李世民便授予他们家族姓李。唐朝初年,李靖、李绩被誉为双子星,唐朝一半的江山,都是他们打下来的。骆宾王看来,李绩这么能打,李敬业也不差。为了壮大气势,骆宾王写下《讨武曌檄》一文,痛斥武则天,号召天下兵马起来拥戴李敬业,捍卫大唐江山。檄文传到武则天那里,她不但没生气,还感叹骆宾王跟错了人。此时,骆宾王若是去洛阳,说不定武则天会重用他。《讨武曌檄》发布后,李敬业信心满满,麾下将士也更多,号称二十万。此时,谋士魏思温建议李敬业直奔洛阳,联手山东豪杰,一战定乾坤。可惜,李敬业没有爷爷李绩的谋略和眼光,他只想在江南一带发展。李敬业拒绝率兵北上,转而攻击常州、润州江宁,试图控制东南,这就不对了。李敬业起兵,是打着捍卫唐朝旗帜,如今不北上夺取洛阳,却想着在东南发展,岂不是让广大将士寒心吗?再则,武则天也可以从容调兵,全力应对义军。
684年,李敬业被黑齿常之、李孝逸、魏元忠等击败。此时,李敬业想从海上逃亡,但唐军紧追不舍,他只继续战斗,但部下不乐意了。他们砍下李敬业、骆宾王的首级,然后投降唐军。《资治通鉴》记载:“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有些人则说,骆宾王没有死,他隐居山林,从此不问世事。司马光,宋代史学家,《资治通鉴》是他的代表作。笔者认为,司马光治学严谨,若没有证据,不会说骆宾王被杀。参考书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