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写《悯农》名满天下的李绅,是爱吃鸡舌的贪官,老师都不愿提他?

写《悯农》名满天下的李绅,是爱吃鸡舌的贪官,老师都不愿提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博览群书君 访问量:1732 更新时间:2024/3/13 11:30:07

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辈出,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词。其中有一首神作叫《悯农》,因为通俗易懂,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珍惜粮食的心声,引起世人的共鸣,被称之为千古名句,入选了各大语文课本,为学子们的必背古诗。

但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说本诗的作者,其实是个大贪官,以至于现在的老师,都不愿过多地介绍他,往往就三言两语简单带过。

那么,这样一位悲天悯人的大诗人,又写出了这样的千古神作,其名声为何会如此不堪?他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吗?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绅,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大历七年(772年)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和元稹白居易等大诗人是好朋友,参加过著名的新乐府运动。

李绅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却早年丧父,6岁时便随母亲颠沛流离,受尽了人情冷暖,在母亲的教育下,熟读诗书,青年时还曾在江苏无锡惠山寺读书。

李绅传世的诗歌作品很多,最著名就是那两首《悯农》诗,其一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二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诗写出了农民终日劳作,却不得温饱的真实情形,从诗句中,我们还能感受到李绅对贫苦农民的怜悯,充满了同情和愤慨之情,被后人传诵至今,李绅也因而被誉为悯农诗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或者按照常理来说,李绅的生活肯定是非常俭朴。不然,是不能够写出这么深刻的诗句来的。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他从国子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被封赵国公。李绅官居相位4年,于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846年),李绅病逝于扬州,终年74岁。

然而,在后人出版的一些笔记野史里,这位悯农诗人的形象人品,却跟我们读完《悯农》对他的美好想象大相径庭,野史里的他,就是一个违背了初心的卑劣之人,具体表现在几方面:

一是当官后派头十足。比如《云溪友议》里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的家里做客,每次见到李元将,李绅都称呼“叔叔”。等到李绅做了大官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就主动降低辈分,自称为“弟”、为“侄”,但李绅还不高兴,直到李元将自称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二是欺软怕硬,《唐语林》也记载,李绅当上了尚书后,他的手下在开封桥上抓了一个没为他车队回避让路的人,结果那人的一段话,却反而令李绅大惊失色。那人道:“某勤政楼前,尚容缓步,开封桥上,不许徐行?”难道“汴京大于帝都?尚书尊于天子?”原来对方是皇族!于是,欺软怕硬李绅急忙放了那人。

三是六亲不认。李绅有个姓崔的巡官是同科进士,与李绅算老相识了,有一次特地来拜访他,结果在旅馆里,崔的仆人与市民发生争斗,李绅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吓得面如死灰,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遣送回籍。

四是骄奢淫逸。说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并且他好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吃完鸡舌,院后丢弃的鸡堆积如山。

五是说“司空见惯”这成语就来源于他。唐代诗人刘禹锡,因为性格放荡不羁,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李姓官员,因仰慕刘禹锡的诗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女在席上作陪。

席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作诗一首:“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在野史里,认为这里的“李司空”就是李绅。诗中的李司空吃饭必有歌妓唱歌相陪,家妓的装扮还很是时髦,而且他还能把歌妓随手送人,可见家里的歌妓不少。从而从侧面证明了李绅一定家财万贯,排场大,生活奢侈。

而李绅被人诟病最多最大的罪名,是他晚年在淮南节度使任上经手的“吴湘案”。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年老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下狱,判以死刑。

但此案上报到朝廷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就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调查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处决。

而这事在野史里则被传得十分狗血。据《北梦琐言》记载,是李绅想纳颜女为妾,没想到被手下吴湘捷足先登了,李绅勃然大怒,因而想置吴湘于死地。其动机只是为了惩罚吴湘的无礼,出一口夺“妻”之恶气罢了。

另一本野史《册府元龟》里也说,李绅是想夺下颜女,献给自己的老大李德裕,所以要干掉吴湘。由于吴湘迎娶颜女的聘礼丰厚,李绅便下令调查他的收入来源,就发现吴湘有贪污行为,于是名正言顺地杀了他。

从一个同情怜悯农民、为农民的悲惨命运呐喊的弱势群体代言人,堕落到追求豪奢生活的污吏,再到草菅人命的酷吏,李绅的人生历程,真的会有如此大的反转?

其实仔细研究有关李绅的劣迹记载,会发现全都是来自一些笔记小说野史,正史里只字未提,所以真实性十分可疑。再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那这些说法,或许就有答案了。

从唐宪宗到唐宣宗,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长达40余年的一场斗争,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而李绅,恰恰是李党的核心人物。

李绅为什么会被这样编排,应该还是和党争有关。而败坏政敌的名声,本就是政治斗争中常用的手段。

比如吴湘一案,李绅并不应该承担骂名。李绅处决吴湘之时,心里是不是存着党争或报复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吴湘确实是罪有应得的,因为他贪赃属实。

后来吴湘得以翻案,也是党争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他是真的冤枉。翻案只是牛党打击李德裕、李绅一党的手段而已,所以《旧唐书》里说,李绅虽然死了,还是因为吴湘一案受到了冤枉。

至于说李绅生活奢侈、人品低下的描述,在正史里也找不到记载,《旧唐书》只说他“所至务为威烈,或陷暴刻”,也就是为官有些严苛,但“以文艺节操见用”,对他的品格还是持赞赏态度的。

再比如广为流传的李绅爱吃鸡舌的说法,就很不靠谱,一顿饭三百只鸡,李绅即便不是天天吃鸡,在交通运输困难的古代,鸡的供应量也会很成问题。以唐朝的生产力水平,日啖三百鸡舌,也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情。

其实,这则典故出自《宋人轶事汇编》,说的是宋朝吕蒙正的故事,“吕文穆微时极贫,比贵盛,喜食鸡舌汤,每朝必用”,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帽子就戴到了李绅的头上,还大大的夸张了一下。

还有那个“司空见惯”的故事也不可靠,因为刘禹锡的那首诗叫作《赠李司空妓》,而李绅一辈子都没有任过“司空”一职,甚至连什么检校司空之类的官职也没有做过,他死后追赠的头衔也是“太尉”,和“司空”无关。这个“李司空”是谁,不得而知,但非要说是李绅,也很牵强。

李绅恶名流传始作俑者,大概和一个叫李逢吉的人脱不了关系。新旧《唐书》记载:“逢吉用事,与翰林学士李绅素不叶,遂诬绅以不测之罪,逐于岭外”,“中尉王守澄用事,逢吉令门生故吏结托守澄为援以倾绅,昼夜计画”,“绅之贬也,正人腹诽”,“天子待绅素厚,不悟逢吉之嫁祸”等,史书多次提到了这个人,不遗余力地毁人不倦。

所以,李绅在野史里的记载,大多是来自政敌的诬陷和嫁祸,后人以讹传讹,就信以为真。李绅的真实人品如何,正史里缺乏详实的记载,我们无法确定,但绝不会像野史所记载的那样不堪,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更多文章

  • 李绅满怀悲悯写下“锄禾日当午”,为何日后却鱼肉百姓、害同僚?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李绅,李德裕,白居易,悯农,元稹,刘禹锡

    "当真是酷暑难耐。"李绅擦了擦额间的汗珠,喃喃道。正值中午,日头晒得李绅整个人都蔫了。摸着火辣辣的脸颊,他侧身而望,想看看还有多久才能到达驿站。这一望,却望尽百姓的辛苦:远处田野间耕作的农民,顶着日头一锄又一锄地耕作着,汗水如雨而下,仿佛他们不知疲倦一样。旁边田垄上的水壶歪歪斜斜的倒在地上,可并没有

  • 李绅:悯农诗人的黑化与双标,节俭是别人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绅,悯农,元稹,诗人,唐朝,刘禹锡,白居易,李德裕,艺术家

    有一首古诗,你打小一定听过,而且多是在饭桌上,你教育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时,也一定会背过。没错,就是这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写下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歌的唐朝诗人叫李绅,看他在诗中感念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你是不是觉得他象大诗人杜甫一样心忧百姓疾苦,顾念苍生大地。其实,如果

  • 敦煌发现一册《唐人诗卷》,经过研究,发现李绅第三首《悯农》诗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李绅,悯农,唐诗,崔颢,唐朝,金圣叹,敦煌市,艺术家,唐人诗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悯农》,揭露了广大劳苦群众的困苦,表达了其本人对农民的真挚同情,作为五言绝句,小诗只有二十个字,虽然分有一二两首,但读来朗朗上口,早已成为了传世佳作,近日,在敦煌的“藏书窟”中,又发现了第三首《悯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 悯农李绅心怀天下,入仕后却穷奢极侈,为何前后那么"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清竹雅韵标签:李绅,悯农,刘禹锡,韩愈,悯农二首,白居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的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很多人都会通过这个作品,先入为主的认为李绅是一个心系天下的善人。其实,不然他做的很多事情都与“善”无关,而且吃穿用度极为奢靡,根本不会去体谅农民疾苦。也不会悲悯百姓的辛苦劳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面人”。所以说,评判一个人,

  • 为何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凿壁借光的匡衡长大后成为巨贪?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李绅,匡衡,宰相,刘恒,孝成皇帝

    李绅是唐朝著名诗人,他写的《悯农》家喻户晓,流传千古,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亲眼目睹了农民艰苦的劳作,艰难的生存状态。所以他有感而发,写出了这样两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当时的社

  • 写下《悯农》提倡节约,晚年却铺张奢靡,是什么让李绅性情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文史标签:李绅,悯农,韩愈,元稹,节约,唐朝,诗人,刘禹锡,李德裕,唐穆宗

    今天我们在形容对一种现象或者一类事件十分熟悉的时候,往往会用司空见惯这个成语,该成语来源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赴宴时作的一首诗。当时刘禹锡在京城接受了李绅的款待,宴会的奢华场面令刘禹锡震惊不已,便写下“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一句诗来恭维李绅,这令其十分受用,还将自己的歌姬赠送给了刘禹锡。而这个

  • 悯农的李绅,嘴里念叨“粒粒皆辛苦”,其实是个十足的大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长安随谈标签:李绅,刘禹锡,元稹,韩愈,白居易,节度使,悯农,艺术家,唐朝

    李绅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唐朝宰相、中书令李敬玄饿曾孙。1250 年之前,他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祖籍在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李绅的家族势力非常大,他的祖上都是高官。29 岁那年,他到长安应试,高考落第,却得到了韩愈的赏识,因与元稹、白居易因同年考试而相识。34 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入朝为官,封为中书

  • 离谱!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吃一顿饭要杀300只鸡?

    历史解密编辑:斜杠历史标签:李绅,宰相,皇帝,唐朝,李德裕,刘禹锡,吕蒙正,艺术家

    前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人特别喜欢往某些历史人物身上泼脏水,言之凿凿,以此显得自己有多高深,有多独到。许多好事者并不清楚事情真相就跟着瞎起哄,时间久了,以讹传讹,被泼脏水的历史人物还就真的脏了,他们终于成功地把历史人物给污名化了。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就是这么一个被今人泼脏水污名化

  • 李绅最冷门的一首诗,很人都没听过,却写出了人生至理!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李绅,诗作,长安,元稹,悯农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说起唐代诗人李绅,大家肯定会第一时间想到那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寥寥四句不仅描绘出农夫辛苦劳动的景象,也高度概括出了粮食得来不易的哲理,深怀对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之心。这首诗几乎人人会背,从小背到大并且还会教会我们的下一代。李绅的《悯农》还

  • 写出《悯农》诗的李绅,为何当官后却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史论纵横标签:李绅,悯农,刘禹锡,白居易,诗作,诗人

    老师都不知道怎么跟学生解释,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千古名句的李绅,当官后却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悯农》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关于三农诗作的巅峰,深刻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