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通过惊心动魄的武装斗争,先是扳倒了乱政的韦后集团,然后又剿灭了政变未遂的太平公主集团,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大唐的无上宝座。
站得高,必然看得远,成为九五至尊的李隆基,却无奈发现,曾经辉煌灿烂的帝国,此刻已是风雨欲来风满楼、窟窿遍布、危机四伏。
深感痛惜的他,下定决心要励精图治,要开创一个堪比贞观之治、崭新的大唐盛世。
主上英明,知人善用,底下的人才,便也会像过江之鲫一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纵观玄宗一朝,除了杨国忠之外,大部分宰相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都是有相当水准的政治家。
无可否认,姚崇、宋璟、张九龄、李林甫,都有治世之才。不过,人都有缺点,比如张九龄的迂腐书生气,体现在处处和玄宗针锋相对,又比如李林甫的口蜜腹剑、妒贤嫉能。
对于国家来说,李林甫的口蜜腹剑、妒贤嫉能本不算什么太大的事情,最多就是打击几个政敌,制造几个冤案,搞得几个官员流放外地,郁郁寡欢罢了。
但他却因为妒贤嫉能,制定了一个政策,直接导致安史之乱最终爆发、大唐由盛转衰、杨贵妃玉陨马嵬坡、唐玄宗本人也流浪到了蜀地。
那么这个政策又是什么呢?
在唐朝有边将入相的惯例,节度使只要立了大功,就有可能会被选到中央担任宰相,这么做,无非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鼓励那些有功劳的边将,二是防止他们做大做强、尾大不掉。
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等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走到中央的。
前面说了,李林甫这人即有口蜜腹剑的特殊才能,又有妒贤嫉能的强烈性格,凭着这些,他在服务好玄宗皇帝的同时,又剪除了自己的政敌,稳稳当当地当了十九年的宰相,是玄宗朝时间最长的,这当然都是他的本事,似乎也可以理解为政治才能。
李林甫在朝堂之中斗争了一辈子,朝廷中手底下的那群人都被自己教育得服服帖帖的,这一点,在《新唐书》有一个记载就很能说清楚问题:
李林甫做宰相做了十九年,蛮横专权,欺瞒天子的耳目。
谏官都是靠进谏吃饭的,却在他的控制威严之下,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有一次补阙杜璡上书,结果被他贬为下邽令,然后李林甫对剩下的人说道:''英明天子在上,你们光顺从都来不及,还用说什么吗?你们看那些立仗马,它们一声不发,才有三品刍豆吃,但只要叫了一句,就要被废掉了,被废掉之后,你们觉得它还能吃到三品刍豆吗?''
经过他这么一顿威胁,就再也没有人敢进谏了。
这就是立仗马,和赵高的指鹿为马有得一拼。
朝廷中那些手下是服服帖帖了,那对自己最有威胁的是谁呢?
他左思右想,终于发现,整个大唐上下,只有一类人对自己最有威胁。
他们是谁呢?
他们就是边将,他们有军功,就可能入相,他们仗着军功,自己则很可能会吃亏,甚至会在某一条阴沟里翻了船。
解决危险的最高境界,便是防患于未然、毕其功于一役。
因此李林甫又开始了冥思苦想,他左想右想,上想下想,终于,他天才般地想到了一个天才的主意。他相信,只要这个主意付诸实现,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撼动自己的地位了。
天宝十一年,李林甫上奏说:“那些文人贪生怕死,害怕行军作战,让他们担任军事将领,不太适合啊。不如让那些寒门子弟、蕃人充当将领。寒门子弟,在朝中孤立无援,而蕃人骁勇善战,可以巩固边疆!”
唐玄宗一想,有道理,就答应了,从此李林甫重用蕃将,也为盛唐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的爆发或多或少具有随机性,但是统帅与边军勾结,蕃将拥兵自重,中央日渐衰落,却是一定会发生的。
因为人性如此,没有任何人能保证所有的蕃将都是高仙芝、哥舒翰,就算没有安禄山、史思明,也会有陈禄山、宋思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
简单点说,如果你是一位手握重兵、节制地方的蕃将。
你会不会和士兵搞好私人关系?
你会不会想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你会不会考虑自己未来的命运和前途?
你会不会考虑自己子孙后代的命运和前途?
你会不会对土地、权力、金钱和女人有更多的野心和欲望?
你很难一一否定吧!
这几个问题是真实的,因为不会所有的蕃将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事实上,东汉和大唐都有一样的毛病,到最后,中央越搞越弱,地方越搞越强,最后,分崩离析,东汉末年分三国,大唐之后有五代十国。
宋朝和明朝的统治者想到了这一点,就重文轻武,搞军无常帅、帅无常兵,虽然有不少弊病,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李林甫搞了这么个政策,让安禄山、史思明做大做强,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盛唐就死在了这里,剩下的就只是一个军阀混战、苟延残喘的大唐了。
后果如此,李林甫想到了吗?
有可能是当局者迷,他并没有想到。
但更有可能是,他想到了这样做的危险,但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选择了冒险。
这么说,有证据吗?
有,证据就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安禄山刚开始去见宰相李林甫的时候,仗着有玄宗和贵妃的宠信,天不怕地不怕,根本就不把李林甫放在眼里,神态傲慢无礼。
李林甫召见同为御史大夫的王鉷和安禄山时,面无表情,但威严逼人,王鉷在李林甫面前战战兢兢,极为诚恳。
安禄山看在眼里,心里不免一惊,于是被李林甫的威严所震慑,从此,安禄山在李林甫面前变得恭谨谦卑了起来。
再后来,李林甫又经过几板斧,就彻彻底底地降服了安禄山,只要是在李林甫面前,安禄山就会规规矩矩的,像个老实人一样。
安禄山回到范阳之后,只要有人从长安来,他都要问李林甫说了什么,如果李林甫说了他的好话,他就喜上眉梢,如果李林甫说让自己老实一点,安禄山就会吓得汗流浃背,然后眉头紧锁说道:“哎呀,这次我死定了。”
李林甫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压住了安禄山,并且有意识地多次敲打他,让他老老实实,可见李林甫很可能是知道危险的。
如果明明知道对朝廷、对国家有危险,为了自己的私心,还执意要去做,那就是十足的奸臣了。
史料出自:《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就帮忙点个赞,评个论,加个关注,鼓励一下呗。以后小编会多多的给各位老爷奉送更加精彩的历史类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