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绅:后代被朝廷封杀的悯农诗人

李绅:后代被朝廷封杀的悯农诗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2499 更新时间:2024/3/13 11:29:51

昔为高古士,缘变猥琐人

据统计,唐诗普及排名前三的是骆宾王的《咏鹅》、李白的《静夜思》和李绅的《悯农》,但这《悯农》在《全唐诗》中,聂夷中和李绅的名下都收录了这首诗,只是聂夷中的诗后,有一个附注称“一作李绅诗”,看来还是小有争议的哈。

我是比较相信这诗是聂夷中所作。因为唐五代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明确指出,“锄禾”的作者是聂夷中。《北梦琐言》所记内容为晚唐五代事,题材丰富,包括文坛逸闻趣事,而作者孙光宪为晚唐五代人,与聂夷中生活年代比较接近,应该接近历史真实。

据说小学课本上是归于李绅的,权且认账。作者是谁对我们来说不重要啦,只是现在教孙儿背这诗时,常能回忆俺当年背这诗时的情景,而且以前在厂食堂的墙壁上,也写有这诗,这诗对我们来说是无处不在,小区也常能听见那小朋友在背,婴儿车上挂的那火火兔放的也有这“锄禾日当午”,李绅也因这诗而扬名。

李绅,字公垂,江苏无锡人,唐朝诗人,进士出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官至宰相,74岁时在扬州逝世,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凭良心说,李绅虽是列为诗人而被人们所熟知,但他应该归类于政治家,诗文并不是很多,与同时代且相友善的白居易和元稹这些人相比,政治色彩要更加地浓烈,而在文学方面和他们相比就差得多多了,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他宦海浮沉数十年,曾位居丞相,对后期大唐的影响远比其它诗人要大得多。

李绅的家世原来也很是显赫的,祖上还曾做过中书令,可惜家道中落,未满十岁就父母双亡,由长兄照料长大,少年之时就颇有才华,其诗短小精悍,被人称为“短李”,当然,也有人说他是人长得矮小。可能是此时他的生活也处于不太富裕阶段,在青年时代,他就写出了《悯农》这样的代表作。

但是,他的仕途却很是不顺,一连考了好几届都名落孙山,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考中进士,被授予国子监助教一职。但是李绅对这个职位并不满意,直接辞职,然后离开长安西安来到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并受其赏识。

这个李琦在当时还真是个人物,他是玄宗李隆基之子,也是个有野心、有实力的地方军阀,时领扬州大都督。在地方上也是为所欲为,那个写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杜秋娘,被他一句话直接纳入府中作妾。他也是一个有反心之人,一直想造反,过过当皇帝的瘾。

起事之时,强令李绅起草檄文,李绅不从下狱。这倒是反而还成全了李绅,不久李琦事败被杀,李绅获释,赴长安任校书郎,同好友元稹还有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创作了《乐府新题》二十首,其中多揭露社会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政治讽喻诗。

不过,随着仕途的顺畅,李绅渐渐地变得奢华起来,以前那种“悯农”情节便渐渐地淡去,史书说他是“渐次豪奢”,至于豪奢到何种程度,无载,只能脑洞大开地想象了。

于是就有了他每餐必吃一盘鸡舌的故事,说他喜欢吃鸡舌,要知道这鸡舌很小,要炒一盘出来,那得宰杀多少的活鸡,奢侈程度可能连今天的人也难以望其项背了,真不知道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怎么写出来的?

其实这个故事完全是为了佐证李绅的奢侈而杜撰出来的,是将清人褚人获说宋朝的吕蒙正爱吃鸡舌的故事,杀鸡取舌,鸡尸堆积如山。把这故事移在李坤身上,是为了彰显其奢侈的可信度。

李绅的奢侈是不用怀疑的,从他交的那帮朋友,如白居易、元稹一流,哪个不是奢侈无度,白居易在歌儿舞女,放荡纵欲的同时能写出《卖炭翁》,如何李绅就不能写出《悯农》呢?何况那一堆的鸡山,不发臭吗?一看便知其假。

我倒是相信大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诗可以说明李绅的奢侈,当时李绅正位司空之高官,而刘禹锡正失意中,去拜访李绅,宴会上李绅请出歌妓助兴侑酒,刘禹锡看上了其中一位,又不好意思明说,于是写下了下面这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这首诗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司空见惯”的成语,他其实是说面对这样美艳的女子,你老先生看习惯了,看得已经没感觉了,完全地无动于衷,这不是暴殄天珍吗?而我却为她想断肝肠,内心那酸酸的感觉不言而喻。李绅一听倒也大方,直接就把这个歌女送给了刘禹锡。

家中歌女可以随意送人,这奢侈得就很有水平了哈。从这一则故事可以看出,如李绅和白居易这样的高官文士,生活上的侈糜程度是我们所不可想象的,但是否这样就不是个好官了呢,我觉得倒也未必,那晏殊,那寇准,那个在生活上不是穷奢极欲,但似乎也并不影响他们在民间的声誉嘛。

但这李绅后来的从政之路却的确没有留下好的声誉,几无政绩可言,而且他是当时牛李党争的主要战将,而这持续长达四十年的争斗,将大唐王朝也结结实实地拖入了万劫不复之深渊,最终国衰人败,后果很是严重。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其中“牛党”是指以牛僧孺为首的官僚集团,多是科举出身,属于门第卑微庶族地主,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进入官场。“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大多出身于门第显赫的世家大族,靠祖上的高官地位跻身官场,而这李绅则是属李党的中心人物。

其实想想也有些难解,李绅也是苦读经年才考上进士,虽说其祖上也曾是高官,但对他的仕途是没有起任何作用的,他同李德裕那些靠“祖荫”入仕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按说他应该是站在牛党一边才是,为何却是李党呢?不懂。

李绅同李德裕的关系极好,可谓是荣辱与共,李绅担任宰相也是离不开李德裕的提携。他在这后期的几十年中过于痴迷做官,几乎就是为了当官而当官,为了保全自己的官位而不顾一切,其所为也很让人不齿了。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中,李绅紧跟李党老大李德裕,是李党中的骨干分子。

而李绅后期的作品,那《悯农》的情结早已是荡然无存,晚唐民生凋弊,社会破败不堪,而数十年的宦海沉浮,也使得李绅备尝人间滋味。他曾荣居相位,也曾频频遭贬谪;风光时便在诗作中闭着眼睛歌颂自己的政绩,虚构着自己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得安宁富足,并对他自己感恩戴德。

一旦受挫时又怨天尤人,尽写些抒发自己伤感的情绪,毫无情趣可言。难怪明人胡震亨读完李绅后期作品之后,称李绅“宦梦难醒”,“农夫犹饿死”的疾苦民间在他心中怎及“桃艳仙颜阿母栽”的皇宫呢?

史载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下属向他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道:“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

最让人将李绅看轻的是他处理吴湘一案,此案成为他一生最大污点。这是在他74岁出任淮南节度使时发生的事。

事情的缘由其实很简单,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下狱,判以死刑。但此案上报到朝廷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人复查。复查的发现吴湘是有小贪,但强娶民女之事不实,罪不至死。但李绅却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按照奏章中的说法,事情的起因是扬州都虞侯刘群欲娶流落广陵的美女阿颜。不料阿颜的养母却悄悄把阿颜嫁给了江都县尉吴湘,刘群闻讯后非常气愤,就唆使他人举报吴湘贪污公款、强娶民女。《册府元龟》中的说法是,李绅欲夺阿颜献给李党老大李德裕,所以一心想干掉吴湘这个绊脚石。

其实李绅执意处死吴湘,是为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而实施的一次报复行动。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两家是世仇。为了取悦李德裕,李绅将吴武陵的侄子吴湘也列为报复对象,因而罗织罪名,处其死刑。

最终“吴湘案”得以平反。这时李绅虽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规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新唐书》载:“结绅杖钺作藩,虐杀良平,准神龙诏书,酷吏殁者官爵皆夺,子孙不得进宦,绅虽亡,请从《春秋》戮死者之比。诏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时人韩愈对他的所为也有个评价,他说:“始,绅以文艺节操见用,而屡为怨仇所拫却,卒能自伸其才,以名位终。所至务为威烈,或陷暴刻,故虽没而坐湘冤云。”

一个被世人认为是有悲天悯人情结的“悯农诗人”,不料后期的作为是如此之不堪,不但当世为人所不齿,而且子孙还因此被朝廷封杀,不得入仕,这悲情的一生想来也很是喜剧,不知这李大人九泉下是否有丝丝地悔意,倒是后人在读了这名扬四海的“锄禾日当午”背后故事,平添了多少的感叹和唏嘘。

标签: 李绅悯农李德裕刘禹锡白居易元稹

更多文章

  • 看大唐李绅是如何从悯农文人变成一代酷吏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李绅,李德裕,刘禹锡,酷吏,刺史

    一、出身单亲家庭,李绅年轻时期在温饱边缘挣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的年轻文人李绅,是一位才华横溢仪表堂堂的的有志青年,少年时期忧国忧民,极具爱国思想。李绅,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生于公元772年。在公元778年,年仅六岁的李绅丧父,随母迁居无锡娘家。在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盛行。特别是唐朝时期,那个看重出身与

  • 从“粒粒皆辛苦”到一餐杀死300只鸡,是什么改变了李绅

    历史解密编辑:不做梦的人标签:李绅,韩愈,宰相,唐朝,诗人,李德裕,刘禹锡,唐宣宗,御史中丞

    唐德宗贞元15年,屡试不中的李绅站在毫州的观稼台上,目之所及的是农民们在烈日炎炎之下,浑汗如雨的场景。回想起自己年幼时随母亲颠沛流离时吃过的苦,有感而发,随口吟诵两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诗跨越了时空,

  • 读诗|“悯农诗人”李绅的奢华家宴

    历史解密编辑:老黄说史标签:李绅,悯农,李德裕,诗人,韩愈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承载有教化功能的。文以载道,这是古人都懂的道理,所以,这样的课文编排也无可厚非。只是,很多文章的编选,编者只让你知其一,却掩去其二,这让我们对人性的复杂少了思考。《悯农》 (唐 李绅)记不清是小学几年级的课本,里面选有一首名为《悯农》(又名《古风》)的诗,相信大家都能

  • 悯农李绅心怀天下,入仕后却穷奢极侈,为何前后那么“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画个圈圈吧标签:李绅,悯农,刘禹锡,韩愈,悯农二首,杜甫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的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很多人都会通过这个作品,先入为主的认为李绅是一个心系天下的善人。其实,不然他做的很多事情都与“善”无关,而且吃穿用度极为奢靡,根本不会去体谅农民疾苦。也不会悲悯百姓的辛苦劳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面人”。所以说,评判一个人

  • 曾写下“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原来是贪官酷吏?骄奢生活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绅,白居易,元稹,悯农,酷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悯农》,将农民劳作的艰辛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成为了教育孩子珍惜粮食的典范之作。而作为这首诗的作者,李绅也永远地活在了小学课本之中。人人皆感叹:能写出如此诗句的人,必然是一位贫苦出身,深知百姓疾苦的好官,亦或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士,然而,真实

  • 远看悲天悯人,近看鱼肉乡里,李绅是如何做到两极分化的

    历史解密编辑:九门提督章鱼哥标签:李绅,李德裕,宰相,刘禹锡,白居易,节度使

    还记得我们小学课本里面的诗句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种句子但凡是吃过生活的苦,都会有所感触,让人不仅会感慨到底是如此慈悲心肠的人物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呢,他一个是个爱民如子,才高八斗,风度翩翩......不,其实他是一个贪

  • 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为何当官后,却性情大变,祸害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树木标签:李绅,李德裕,粒粒皆辛苦,百姓,诗作

    在古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现在也是人们教育后代的观念,毕竟不论何时温饱问题都是大问题,温饱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试想一番如若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那么生存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大问题,也正因为生存之于人类极度重要,所以才使得老一辈人很注重劳动成果,比如农民顶着极

  • 写下《悯农》的李绅,后来成为了怎样的人?教科书不会告诉你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绅,悯农,李德裕,韩愈,刘禹锡,宰相

    《悯农二首》是我们学生时代,在课本里最早接触到的古诗之一。它描绘古代农民在烈日下锄禾田间,辛勤劳作的情形,告诉大家,应当珍惜粮食的来之不易。是少数把目光从田园山水、军旅伤怀,转移到现实的田间,描绘人民生活的疾苦的优秀唐诗。其诗作内容体现了中唐诗人对种田者,难能可贵的同情。但是后来却长时间卷入了“牛李

  • 写《悯农》名满天下的李绅,是爱吃鸡舌的贪官,老师都不愿提他?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李绅,悯农,元稹,唐朝,诗人,刘禹锡,李德裕,唐宪宗,旧唐书,千古名句

    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辈出,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词。其中有一首神作叫《悯农》,因为通俗易懂,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珍惜粮食的心声,引起世人的共鸣,被称之为千古名句,入选了各大语文课本,为学子们的必背古诗。但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说本诗的作者,其实是个大贪官,以至于现在的老师,都不愿过多地介绍他,往往就三

  • 李绅满怀悲悯写下“锄禾日当午”,为何日后却鱼肉百姓、害同僚?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李绅,李德裕,白居易,悯农,元稹,刘禹锡

    "当真是酷暑难耐。"李绅擦了擦额间的汗珠,喃喃道。正值中午,日头晒得李绅整个人都蔫了。摸着火辣辣的脸颊,他侧身而望,想看看还有多久才能到达驿站。这一望,却望尽百姓的辛苦:远处田野间耕作的农民,顶着日头一锄又一锄地耕作着,汗水如雨而下,仿佛他们不知疲倦一样。旁边田垄上的水壶歪歪斜斜的倒在地上,可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