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悯农李绅心怀天下,入仕后却穷奢极侈,为何前后那么“矛盾”?

悯农李绅心怀天下,入仕后却穷奢极侈,为何前后那么“矛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画个圈圈吧 访问量:662 更新时间:2024/3/13 11:33:49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的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很多人都会通过这个作品,先入为主的认为李绅是一个心系天下的善人。

其实,不然他做的很多事情都与“善”无关,而且吃穿用度极为奢靡,根本不会去体谅农民疾苦。也不会悲悯百姓的辛苦劳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面人”。所以说,评判一个人,不能看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

(一)、由俭入奢易

《旧唐书》 “绅六岁而孤,母卢氏教以经义”。 李绅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生于富贵之家,自幼丧父,靠着母亲务农养活他。所以,李绅在作《悯农二首》的时候,语言简练而又凝重。就是因为他从小,就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因而做事也是得心应手。

1.有感而发,一时兴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从来都不是“蓄谋已久”。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酒后所做。因为喝醉酒,特别渴望和这个世界交流。而李绅,创作《悯农》时虽然没有喝酒,但是却看到了农民的不易。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这两首作品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建中二年。唐德宗李适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巧立名目建立了很多税收种类,民不聊生。

这一年,还爆发了削藩之战。所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当时的李绅,并未跻身权贵阶级。他还是一个四处漂泊的读书人,所以抒发感慨也不意外。也就是说做诗的时候,他还没有成为衣冠禽兽。而且农民生活属实疾苦。就算再狠心的人,看到此情此景也会潸然泪下,感触颇深。

2.入仕通行证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更为出名,李绅悲天悯人,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为了尊重农民的辛苦劳作而极度节俭之人。

尤其是后半句,在现代社会提倡 “光盘行动” 时还屡屡引用。《悯农》的现实意义很强,因为它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所以时常被当成幼儿的蒙诗。既教会了他们读书识字,又教育孩子珍惜粮食,可谓是一举两得。

可见,李绅的《悯农》影响之大。 不仅是现在,在当时也引起了社会轰动。当时的高官吕温,初读此诗,便被深深的折服。而后,又得到了韩愈的举荐。

可以说,李绅在后来的仕途中,得以平步青云离不开韩愈和吕温的扶持。他们都是爱才之人,看到李绅的诗就觉得这是一个可塑之才。而且, 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民生疾苦的哀怜。

这位悯农诗人,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广结朝臣,中年入仕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男人有钱就变坏” ,一旦掌握了权利,金钱就会自己跑入囊中。自此以后,李绅就开始变了。

(二)、穷奢极欲,享乐无度

《唐因葵签》 “大是宦梦难醒;然其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 怃然 ”。 李绅的祖先早在武周时期,就入朝为官。

但是随着李绅父亲的去世,李家开始走向落寞。他过了很多年的穷苦生活,有朝一日掌握了权势,就会产生一种“报复性消费”心理。 他要把上天对他的不公以及多年的底层困苦,都发泄出来。

1.“杀鸡为省米,悯农心自横”

《云溪友议》 “绅拜尚书右仆射,自此日弑鸡三百只,只取喉舌而用”。 这是说李绅,在刚当官的时候,一天要吃三百只鸡的舌头。当然,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条件和水平上来了。

虽然这和他 “悯农诗人” 的身份非常不符,但也不是花的别人的钱。关于李绅的很多逸事,都是这本作者未知的书记述的。其真实性,无从考证,可能是捕风捉影,但绝非空穴来风,有些事情会有夸大情节,但还是有现实依据的。

从杀鸡取舌,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李绅开始变了。除了口腹之欲外,李绅还豢养了成群的姬妾。对于他而言,这些女人只不过是工具。 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他结交权贵的跳板。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刘禹锡和李绅一起吃饭,当然不会少了歌舞弹奏。宴席上刘禹锡一直盯着舞女杜韦娘看,李绅见状直接将此女子送给了刘禹锡。

他一时有感而发,才作此诗。物化女性,是李绅行事为人的基本准则。他可以慨之以慷的将姬妾送给友人,是因为他的妻妾成群并不只这一个。 这一点和他的形象,就更为不符。

2.衣冠禽兽,扑朔迷离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全国的土地都没有闲置的,可是耕耘之人仍然会因为缺少食物而死。这句诗,无情的讽刺了当朝的权贵阶层。 所有的田地都被那些高高在上的王公贵胄占有了,底层的农民只不过是出力最多,而收获最少的奴隶。

如果李绅能够一直不忘初心,他将会是一个好官。但是人总是会变的,虽然李绅悯农,那只不过是嘴上一说罢了。 “临平水竭蒹葭死,里社萧条旅馆秋。”

这首《却到浙西》是李绅在浙江上任时所做。在野史中,李绅所在之地每遇灾荒,干旱,他都会首先选择瞒报。按理说,他应该是一个遭受百姓唾弃之人。

“ 动以万辈,皆呜啼流咽,如婴儿别之慈母”。 白居易的笔下,李绅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所谓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于李绅的人品究竟何如,始终存在着争议。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李绅是一个政治家。成王败寇,有人想要抹黑,也有人想要洗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非难断。

(三)、正常且合理之人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于相同事物的评价,都不尽相同。其实李绅在为官时,单就吃穿用度而言,确实过于奢靡。但是这个他“悯农诗人”的人设,极为不符。就是因为人设崩塌,所以才会引起轩然大波。 像李绅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就像凿壁偷光的匡衡,得势以后也是把持朝政,横征暴敛的恶官。

1.不宜片面,宜该全面

现在很流行“人设”,这个说法。就是很多明星艺人想要在普罗大众心里树立一个固定的印象。这是不对的,会使人降低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有七情六欲,这很正常 。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时候,做法也不同。李绅做《悯农二首》,存在两种想法。首先,这是他和友人在城楼,看田地时所做。可以说,李绅当时是触景生情,看着眼前的景象,悲悯之心油然而生。

他联想到了权贵阶级的纸醉金迷,又看着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为了一口吃食,拼尽全力。 可能当时他会想,有朝一日自己为官,一定要造福一方,一定要不能穷奢极欲。

可是当他做官以后,就会发现权力越大,诱惑越多。而且,官场也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纯洁。所以他选择了同流合污,有时候清白反而会成为一种罪过。

2.恨不能致仕

其次,李绅当时有一种“柠檬精”心理。他悲悯农夫,其实也是在怜悯自己。有时候仇富,仇的并不是富人本人,而是恨自己不能成为特权阶级。 李绅当时就有这种想法,所以他选择了站在普罗大众这一方,去挞伐那些豪门权贵的行为,去怜悯农人的辛苦劳作。

心口不一,表里不一。其实是很多人的特点。而且,这两点也并不冲突。诗作的很好,事情做的不对,它们并不产生任何冲突。而且,权力会改变一个人。当李绅跻身权贵阶层时候,他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

否则,一定会被视为异己。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就是来自于李绅。 当时他担任司空一职,见惯了官场上的种种行为,见惯了同僚们的纸醉金迷。

《悯农二首》是李绅的代表作,不能通过作品来识人。李绅和诗圣不同,杜甫做针砭时弊的诗是因为他还没到李绅的那种高度。若是少陵野老封侯拜相,也未必不会改变初心。

所以说,对李绅的评价应该客观一些。 不能仅仅从野史中去看,也不能从作品中去观察。就算是《新唐书》和《旧唐书》这种正史,记载之事也并不一定属实。 所谓成王败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人为撰述,就算再客观,公正,也难以摆脱主观主义色彩。所以,要养成独立判断的意识和思考的能力。李绅并不是双面人,只是现实和权力将他改变了。或者说,他原本就是追求享乐之人,只不过是一时的有感而发,这并不冲突。

结语:

“短李以歌行自负,乐天亦称之。又少以《悯农》诗见赏于吕温,今二绝盛传”。 虽然人品上颇有争议,但是文坛上李绅可谓是成绩斐然。他闻名于世,也是因为诗歌文学。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标签: 李绅悯农刘禹锡韩愈悯农二首杜甫

更多文章

  • 曾写下“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原来是贪官酷吏?骄奢生活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绅,白居易,元稹,悯农,酷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悯农》,将农民劳作的艰辛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成为了教育孩子珍惜粮食的典范之作。而作为这首诗的作者,李绅也永远地活在了小学课本之中。人人皆感叹:能写出如此诗句的人,必然是一位贫苦出身,深知百姓疾苦的好官,亦或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士,然而,真实

  • 远看悲天悯人,近看鱼肉乡里,李绅是如何做到两极分化的

    历史解密编辑:九门提督章鱼哥标签:李绅,李德裕,宰相,刘禹锡,白居易,节度使

    还记得我们小学课本里面的诗句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种句子但凡是吃过生活的苦,都会有所感触,让人不仅会感慨到底是如此慈悲心肠的人物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呢,他一个是个爱民如子,才高八斗,风度翩翩......不,其实他是一个贪

  • 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为何当官后,却性情大变,祸害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树木标签:李绅,李德裕,粒粒皆辛苦,百姓,诗作

    在古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现在也是人们教育后代的观念,毕竟不论何时温饱问题都是大问题,温饱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试想一番如若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那么生存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大问题,也正因为生存之于人类极度重要,所以才使得老一辈人很注重劳动成果,比如农民顶着极

  • 写下《悯农》的李绅,后来成为了怎样的人?教科书不会告诉你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绅,悯农,李德裕,韩愈,刘禹锡,宰相

    《悯农二首》是我们学生时代,在课本里最早接触到的古诗之一。它描绘古代农民在烈日下锄禾田间,辛勤劳作的情形,告诉大家,应当珍惜粮食的来之不易。是少数把目光从田园山水、军旅伤怀,转移到现实的田间,描绘人民生活的疾苦的优秀唐诗。其诗作内容体现了中唐诗人对种田者,难能可贵的同情。但是后来却长时间卷入了“牛李

  • 写《悯农》名满天下的李绅,是爱吃鸡舌的贪官,老师都不愿提他?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李绅,悯农,元稹,唐朝,诗人,刘禹锡,李德裕,唐宪宗,旧唐书,千古名句

    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辈出,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词。其中有一首神作叫《悯农》,因为通俗易懂,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珍惜粮食的心声,引起世人的共鸣,被称之为千古名句,入选了各大语文课本,为学子们的必背古诗。但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说本诗的作者,其实是个大贪官,以至于现在的老师,都不愿过多地介绍他,往往就三

  • 李绅满怀悲悯写下“锄禾日当午”,为何日后却鱼肉百姓、害同僚?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李绅,李德裕,白居易,悯农,元稹,刘禹锡

    "当真是酷暑难耐。"李绅擦了擦额间的汗珠,喃喃道。正值中午,日头晒得李绅整个人都蔫了。摸着火辣辣的脸颊,他侧身而望,想看看还有多久才能到达驿站。这一望,却望尽百姓的辛苦:远处田野间耕作的农民,顶着日头一锄又一锄地耕作着,汗水如雨而下,仿佛他们不知疲倦一样。旁边田垄上的水壶歪歪斜斜的倒在地上,可并没有

  • 李绅:悯农诗人的黑化与双标,节俭是别人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绅,悯农,元稹,诗人,唐朝,刘禹锡,白居易,李德裕,艺术家

    有一首古诗,你打小一定听过,而且多是在饭桌上,你教育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时,也一定会背过。没错,就是这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写下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歌的唐朝诗人叫李绅,看他在诗中感念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你是不是觉得他象大诗人杜甫一样心忧百姓疾苦,顾念苍生大地。其实,如果

  • 敦煌发现一册《唐人诗卷》,经过研究,发现李绅第三首《悯农》诗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李绅,悯农,唐诗,崔颢,唐朝,金圣叹,敦煌市,艺术家,唐人诗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悯农》,揭露了广大劳苦群众的困苦,表达了其本人对农民的真挚同情,作为五言绝句,小诗只有二十个字,虽然分有一二两首,但读来朗朗上口,早已成为了传世佳作,近日,在敦煌的“藏书窟”中,又发现了第三首《悯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 悯农李绅心怀天下,入仕后却穷奢极侈,为何前后那么"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清竹雅韵标签:李绅,悯农,刘禹锡,韩愈,悯农二首,白居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的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很多人都会通过这个作品,先入为主的认为李绅是一个心系天下的善人。其实,不然他做的很多事情都与“善”无关,而且吃穿用度极为奢靡,根本不会去体谅农民疾苦。也不会悲悯百姓的辛苦劳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面人”。所以说,评判一个人,

  • 为何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凿壁借光的匡衡长大后成为巨贪?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李绅,匡衡,宰相,刘恒,孝成皇帝

    李绅是唐朝著名诗人,他写的《悯农》家喻户晓,流传千古,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亲眼目睹了农民艰苦的劳作,艰难的生存状态。所以他有感而发,写出了这样两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当时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