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远看悲天悯人,近看鱼肉乡里,李绅是如何做到两极分化的

远看悲天悯人,近看鱼肉乡里,李绅是如何做到两极分化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九门提督章鱼哥 访问量:4638 更新时间:2024/3/13 11:30:39

还记得我们小学课本里面的诗句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种句子但凡是吃过生活的苦,都会有所感触,让人不仅会感慨到底是如此慈悲心肠的人物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呢,他一个是个爱民如子,才高八斗,风度翩翩......不,其实他是一个贪官。

他的名字叫做李绅

李绅是赵郡李氏,中唐时期的人物。他的祖父做过武则天的宰相,而父亲李晤当时正在湖州乌城做县令的时候他也刚好出生了。

当时的大唐北方藩镇割据十分严重,战乱不断,但是湖州地方却比较平静,所以百姓可以安下心来耕作,大量的文人义士都聚集于此,吟诗作对好不欢乐,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李晤本人也是才华横溢,李绅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自然而然就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也是因为在接触文学过程中发现了上层人物的寻欢作乐和下层人物的苦苦挣扎,他才写出了悯农这种千古诗词。

之后李晤调任晋陵县令,李绅也离开了乌城跟着父亲前往任地,定居在无锡梅里,这里依旧是文化兴盛,氛围十分不错的地方。但是好景不长,当时六岁的李绅还不怎么懂事就要面对“亡父”的局面,“六岁丁晋陵府君忧,孺慕号踊,如成人礼。九岁终制,孝养上谷太夫人,年虽幼,承顺无违,家虽贫,甘旨无阙。侍亲之疾,冠带不解者三载,馀可知也;执亲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五日,馀可知也。

于是李绅为了重振门庭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来实现,在母亲的安排下李绅开始严格学习,之后又去惠山继续读书。在二十岁那年李绅自己开始四处游历,一直到贞元十七年秋再次回到长安,准备参加第二年春天的进士考试,而当时的他已经是个声名远播的才子。

但是这次李绅落选了。

李绅很失望,但是还是在第二年继续来到长安准备考试。天公不作美,这年的长安雪下得非常大,李绅无奈,但是在这时候却认识了同在长安的元稹,又介绍他认识了白居易,三人成为好友。

终于在元和元年,三十四岁的李绅登第。有意思的是,李绅和白居易他们告别之后经过润州,却被当时镇海节度使李琦给强行留在自己麾下,想让他给自己效力。但是李绅誓死不从,他知道李琦这人很早就想造反了,自己如果跟了他不会有好下场,之后被李琦抓进大牢差点被打死,好在李琦被打败了,李绅也保住了性命。

朝廷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就觉得这人可以,不畏强权,对朝廷忠心耿耿啊!就想要表彰他,李绅赶忙摆手表示,我只是忠心朝廷,不是为了得到表扬的,你们太客气了,于是这件事就这么算了。

直到长庆元年,开始进入权力中心,到了二年的他已经成为翰林学士承旨,家道中落的他似乎能够重振家族的风光,成为官场一人之下的人物。

此时的李绅刚接触官场,满心抱负想要得到施展,想要成为一个揭露真相、和腐败做斗阵的人,而他也是这么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李绅也被官场的人同化,成为了一个“自己人”。不仅官风十足,还写了大量的媚上诗句。

因为李绅和李德裕交好,是他党羽中重要的一员(当然这也是他以后再次平步青云的原因),自然很容易被攻击陷害。朝廷的牛李党争导致了他被李逢吉等人看不惯,而敬宗也听信他们的谗言直接贬了李绅,他只得离开长安,贬到最远的端州,这可是很严厉的惩罚了。

本来李绅都要心灰意冷了,到了端州自己再次起步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了,没想到在宝历元年的时候朝廷大赦天下,李绅也得到了免除。

之后李绅辗转各地为官,虽然职务都不高但是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李德裕上台。开成五年李德裕以淮南节度使为宰相,李绅继任节度使,会昌二年李绅进入京城权力中心成为中书侍郎,协助李德裕处理政务,会昌四年李绅大病,于六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但是为什么说李绅是个贪污违心之人?

第一是他在当官之后失掉本心,开始讲究排场,拉帮结派,比如李绅在发迹后,以前和自己交好的一个朋友称呼自己为叔叔,但是李绅并不高兴,直到对方称呼自己为孙子,李绅才接受。

第二是当时李绅有个同科进士的同窗有一次路过李绅的地界前去拜访他,但是家仆和当地百姓发生口角,李绅就问对方是谁家的,家仆说是宣州馆驿的崔巡官。李绅二话不说把发生口角的两人都处以极刑,又把崔巡官抓起来,说我们既然是相识,你到了怎么不来拜见我?对方磕头谢罪,但是还是被李绅打了二十棍。

第三就是在李绅担任淮南节度使时,为官暴虐,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纷纷逃离家乡。大量百姓逃离使得当地出现人口空虚,下面的官员十分苦恼地向他汇报。李绅摆摆手说这些都无所谓,以后这种小事不要告诉我了。

并且在担任节度使的时候,已经七十四岁的李绅说百姓举报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贪污公款、强娶民女。于是把这个案子上报朝廷,朝廷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但是最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但款项不多,强娶民女更是子虚乌有,这件事算下来吴湘是不需要被处死的。但李绅却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李绅处理吴湘可不是为了百姓,而是出于政治目的,李绅的上司是李德裕,而吴湘和李德裕之间有仇恨,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得罪过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于是李德裕当上宰相后,吴武陵被贬为潘州司户参军郁郁而终。李绅为了取悦李德裕,也处死吴湘。

之后唐宣宗上位,李党全部被贬去崖州。吴湘的哥哥吴汝纳亮剑请求朝廷复查吴湘案,吴湘才得到平反。而李绅的后人则是被朝廷惩戒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再来就是李绅此人在尝到甜头后喜欢奢侈浪费,他喜欢爱吃鸡舌头,所以常常一顿饭就要杀上百只鸡。并且他家里的家妓很多,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就跟李绅有关。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钱财,家道中落的他钱从哪里来,只能从百姓身上搜刮。当时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李绅作为好友当然要请他吃饭。席间刘禹锡有意一个私妓,写下了《赠李司空妓》的绝句: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这就很能说明李绅的生活作风。

更多文章

  • 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为何当官后,却性情大变,祸害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树木标签:李绅,李德裕,粒粒皆辛苦,百姓,诗作

    在古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现在也是人们教育后代的观念,毕竟不论何时温饱问题都是大问题,温饱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试想一番如若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那么生存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大问题,也正因为生存之于人类极度重要,所以才使得老一辈人很注重劳动成果,比如农民顶着极

  • 写下《悯农》的李绅,后来成为了怎样的人?教科书不会告诉你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绅,悯农,李德裕,韩愈,刘禹锡,宰相

    《悯农二首》是我们学生时代,在课本里最早接触到的古诗之一。它描绘古代农民在烈日下锄禾田间,辛勤劳作的情形,告诉大家,应当珍惜粮食的来之不易。是少数把目光从田园山水、军旅伤怀,转移到现实的田间,描绘人民生活的疾苦的优秀唐诗。其诗作内容体现了中唐诗人对种田者,难能可贵的同情。但是后来却长时间卷入了“牛李

  • 写《悯农》名满天下的李绅,是爱吃鸡舌的贪官,老师都不愿提他?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李绅,悯农,元稹,唐朝,诗人,刘禹锡,李德裕,唐宪宗,旧唐书,千古名句

    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辈出,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词。其中有一首神作叫《悯农》,因为通俗易懂,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珍惜粮食的心声,引起世人的共鸣,被称之为千古名句,入选了各大语文课本,为学子们的必背古诗。但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说本诗的作者,其实是个大贪官,以至于现在的老师,都不愿过多地介绍他,往往就三

  • 李绅满怀悲悯写下“锄禾日当午”,为何日后却鱼肉百姓、害同僚?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李绅,李德裕,白居易,悯农,元稹,刘禹锡

    "当真是酷暑难耐。"李绅擦了擦额间的汗珠,喃喃道。正值中午,日头晒得李绅整个人都蔫了。摸着火辣辣的脸颊,他侧身而望,想看看还有多久才能到达驿站。这一望,却望尽百姓的辛苦:远处田野间耕作的农民,顶着日头一锄又一锄地耕作着,汗水如雨而下,仿佛他们不知疲倦一样。旁边田垄上的水壶歪歪斜斜的倒在地上,可并没有

  • 李绅:悯农诗人的黑化与双标,节俭是别人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绅,悯农,元稹,诗人,唐朝,刘禹锡,白居易,李德裕,艺术家

    有一首古诗,你打小一定听过,而且多是在饭桌上,你教育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时,也一定会背过。没错,就是这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写下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歌的唐朝诗人叫李绅,看他在诗中感念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你是不是觉得他象大诗人杜甫一样心忧百姓疾苦,顾念苍生大地。其实,如果

  • 敦煌发现一册《唐人诗卷》,经过研究,发现李绅第三首《悯农》诗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李绅,悯农,唐诗,崔颢,唐朝,金圣叹,敦煌市,艺术家,唐人诗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悯农》,揭露了广大劳苦群众的困苦,表达了其本人对农民的真挚同情,作为五言绝句,小诗只有二十个字,虽然分有一二两首,但读来朗朗上口,早已成为了传世佳作,近日,在敦煌的“藏书窟”中,又发现了第三首《悯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 悯农李绅心怀天下,入仕后却穷奢极侈,为何前后那么"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清竹雅韵标签:李绅,悯农,刘禹锡,韩愈,悯农二首,白居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的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很多人都会通过这个作品,先入为主的认为李绅是一个心系天下的善人。其实,不然他做的很多事情都与“善”无关,而且吃穿用度极为奢靡,根本不会去体谅农民疾苦。也不会悲悯百姓的辛苦劳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面人”。所以说,评判一个人,

  • 为何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凿壁借光的匡衡长大后成为巨贪?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李绅,匡衡,宰相,刘恒,孝成皇帝

    李绅是唐朝著名诗人,他写的《悯农》家喻户晓,流传千古,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亲眼目睹了农民艰苦的劳作,艰难的生存状态。所以他有感而发,写出了这样两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当时的社

  • 写下《悯农》提倡节约,晚年却铺张奢靡,是什么让李绅性情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文史标签:李绅,悯农,韩愈,元稹,节约,唐朝,诗人,刘禹锡,李德裕,唐穆宗

    今天我们在形容对一种现象或者一类事件十分熟悉的时候,往往会用司空见惯这个成语,该成语来源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赴宴时作的一首诗。当时刘禹锡在京城接受了李绅的款待,宴会的奢华场面令刘禹锡震惊不已,便写下“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一句诗来恭维李绅,这令其十分受用,还将自己的歌姬赠送给了刘禹锡。而这个

  • 悯农的李绅,嘴里念叨“粒粒皆辛苦”,其实是个十足的大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长安随谈标签:李绅,刘禹锡,元稹,韩愈,白居易,节度使,悯农,艺术家,唐朝

    李绅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唐朝宰相、中书令李敬玄饿曾孙。1250 年之前,他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祖籍在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李绅的家族势力非常大,他的祖上都是高官。29 岁那年,他到长安应试,高考落第,却得到了韩愈的赏识,因与元稹、白居易因同年考试而相识。34 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入朝为官,封为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