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悯农作者李绅只是吃了鸡舌头这道菜,为什么大家都骂他是大贪官?

悯农作者李绅只是吃了鸡舌头这道菜,为什么大家都骂他是大贪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无根树花正孤 访问量:1889 更新时间:2023/12/20 2:43:45

悯农之悯其实是有着怜悯的意思在其中的,整个古诗的含义就是怜悯农民的辛苦。这首唐诗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并且作为了自己未来人生之中的一个重要规划。很多人都以这首诗之中描绘的景象作为自己未来要拯救的对象,但这首诗的作者所作所为却是有着一些极大的反差。

贪官为写出清廉诗

悯农的作者叫做绅,是唐朝中晚期的一个读书人,他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自己年轻时候,这个时候的李绅在科举考试上面还没有出人头地,也只是一个白身,他的家庭还不算是很富裕,只能说勉强支持他参加科举考试,支持他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那个时候的李绅身上怀揣着这样的理想一直都是努力的读书,这种情况中国许多学生是一样的,只不过李绅这个人身上背负着更远大的理想,他想通过科举考试上面的成功去做官,做官之后就算是变成了士族之中的一部分,要从他个人开始,改变这个家族的命运,将这个家族变成士族之中的一部分。

这首古诗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史书之中对于这个场景其实是没有进行描写的,但到之后我们看到的时候其实是已经经过很多改变了的。不管当初他写下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李绅这个人最后变成了一副什么样子,但最初写诗的时候他肯定心中对于农民是有着无限的怜悯之心在里面的。

后面的唐代史料之中说李绅这个人在科举考试上是比较成功的,而且李绅成为了一个高官,他做高官之后有一个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鸡舌头,鸡舌头是唐代一道相当名贵的菜,很多人就说李绅每一次吃鸡舌头都要杀死很多只鸡,由此判断李绅这个人就是一个大贪官,那这样的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清官和贪官的辩证思考

鸡舌头的确很难的,普通老百姓在唐朝中晚期的时候能够吃得上饱饭都是一件过年才有的事情了,从李绅个人和唐朝的普通百姓对比的话,那李绅的所作所为就真的是奢侈豪华无比了,可考虑事情就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吗?读书考试之中的一个最大目的难道不就是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很多人对于李绅还有许多古人的要求其实已经过高了,简直就是到了苛刻无比的程度。读书参加考试然后成功出人头地,固然是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和天下百姓尽力做事情,但改善自己的生活,使得自己和家族过上好日子难道就不行吗?

其实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这个方面上面来说,二者之间是不冲突的,问题是有些人总是习惯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总是要求做官的人就必须清廉如水,然后做事的能力还必须要强悍无比,最后这些清官没有给家庭和家族带来一点好处,老婆孩子过得生活简直不像样子,死后都没有下葬的钱财,这样的人或许就会被大家认为是一个清官。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这种类型的清官在中国历史之中不是没有,只是太稀有了。根据历史之中的记载,这种类型的清官不超过一双手的记载。大部分的官员虽然不够清廉,。但他们能够实实在在的做事情,能够让自己富裕起来的时候,也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这其实就已经足够了。问题是李绅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从鸡舌头来看贪污与否

鸡舌头是一种很细小的东西,如果过年在农村之中杀鸡的朋友们可能会见到过这种东西。平时城市之中的朋友们饭菜都不是自己亲手做的,当然对于鸡舌头也就不是很清楚了。做一碗鸡舌头组成的菜肴差不多也的确是需要杀死三十只到五十只鸡的样子,但问题是这样就可以证明李绅是一个贪官吗?

答案是不能的,这些年的历史社会之中对于谣言仔细思考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的人都是跟风炒作,只有觉得有热度那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追随。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李绅是在县城和长安之中往来做官,鸡舌头原料的获取并不是很单一。

从几个角度来说问题的话,鸡舌头需要杀死几十只鸡来获取,但难道杀死鸡取出舌头之后,这些鸡身上其他部分的肉难道就都不要了吗?如果史书之中明确的记载李绅将这些鸡都丢弃的话,那的确可以站在这个道义的角度上去批评李绅是一个挥霍无度的人,问题上就是史书之中没有说明这一点。

这一点就算是我们后人也无从知晓。鸡舌头原料的获取方式也不知道,大家并不知道鸡舌头这道菜到底是李绅家庭厨师去市场之中屠宰市场专门购买的,还是说杀死鸡丢弃之后收集的,正是因为大家什么都不知道,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兴起了一场风雨,这样的做法就是落入了有心人的全套之中。

结语

《悯农》这首诗是千古名篇,从唐朝到现在一千多年了,其中的精神含义和对于农民的同情怜悯依旧没有过时,反而可以时刻教育现在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我们,所以才会入选到教材之中。事实上李绅在唐代朝廷之中固然不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官,但也没有大家想象之中那样不堪。

学习这篇古诗学习的是古诗之中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有着积极上的意义的。体现了中国人不忘本的内涵。而至于写下这首诗背后的主人到底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标签: 李绅清官科举考试大贪官

更多文章

  • 李绅为平民时写出悯农,为何在当官后,却思维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李绅,悯农,白居易,韩愈,贾岛,李贺

    公元884年,写过“锄禾日当午”的李绅,看着渡江逃难的百姓,毫不在乎的说道:“他们都是没有用的人,活着也是浪费。”公元798年,也就是唐朝贞元十四年,一名心灵纯洁的质朴青年,站在田埂上,看着农田里忙碌的百姓,真情流露,发出了怜悯的感叹,一首《悯农》横空出世。曾几何时,还没有入朝为官的李绅心思纯洁,悲

  • 太平广记之李绅,写“锄禾日当午”的悯农诗人,曾有一段奇遇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李绅,诗人,锄禾,道士,奇遇

    唐朝宰相李绅,就是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那位悯农诗人,因身材矮小精悍,人称他“矮李”。(不知是否有讽刺之意)。他写的《悯农二首》千古传诵,本人也因此被誉为悯农诗人,可惜后来却变成了一个骄奢淫逸的贪官酷吏。这里讲的是他年轻时候的一桩异事。李绅年少时,与两位友人一起进京赶考,暂住在华阴县西山外的

  • 为什么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最终却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李绅,粒粒皆辛苦,李德裕,元稹,悯农,白居易,百姓,贪官,唐朝,艺术家

    李绅唐朝诗人,大家可能不是多么熟悉,但是对于他写的“粒粒皆辛苦”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粒粒皆辛苦”一句出自《悯农》,而《悯农》是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诗歌,它的作者就是李绅。时间飞逝,转眼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想想自己是小学生时,老师让我们背语文课文时那张愁眉苦脸的表情,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做。在早上

  • 李绅:后代被朝廷封杀的悯农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绅,悯农,李德裕,刘禹锡,白居易,元稹

    昔为高古士,缘变猥琐人 据统计,唐诗普及排名前三的是骆宾王的《咏鹅》、李白的《静夜思》和李绅的《悯农》,但这《悯农》在《全唐诗》中,聂夷中和李绅的名下都收录了这首诗,只是聂夷中的诗后,有一个附注称“一作李绅诗”,看来还是小有争议的哈。 我是比较相信这诗是聂夷中所作。因为唐五代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

  • 看大唐李绅是如何从悯农文人变成一代酷吏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李绅,李德裕,刘禹锡,酷吏,刺史

    一、出身单亲家庭,李绅年轻时期在温饱边缘挣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的年轻文人李绅,是一位才华横溢仪表堂堂的的有志青年,少年时期忧国忧民,极具爱国思想。李绅,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生于公元772年。在公元778年,年仅六岁的李绅丧父,随母迁居无锡娘家。在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盛行。特别是唐朝时期,那个看重出身与

  • 从“粒粒皆辛苦”到一餐杀死300只鸡,是什么改变了李绅

    历史解密编辑:不做梦的人标签:李绅,韩愈,宰相,唐朝,诗人,李德裕,刘禹锡,唐宣宗,御史中丞

    唐德宗贞元15年,屡试不中的李绅站在毫州的观稼台上,目之所及的是农民们在烈日炎炎之下,浑汗如雨的场景。回想起自己年幼时随母亲颠沛流离时吃过的苦,有感而发,随口吟诵两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诗跨越了时空,

  • 读诗|“悯农诗人”李绅的奢华家宴

    历史解密编辑:老黄说史标签:李绅,悯农,李德裕,诗人,韩愈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承载有教化功能的。文以载道,这是古人都懂的道理,所以,这样的课文编排也无可厚非。只是,很多文章的编选,编者只让你知其一,却掩去其二,这让我们对人性的复杂少了思考。《悯农》 (唐 李绅)记不清是小学几年级的课本,里面选有一首名为《悯农》(又名《古风》)的诗,相信大家都能

  • 悯农李绅心怀天下,入仕后却穷奢极侈,为何前后那么“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画个圈圈吧标签:李绅,悯农,刘禹锡,韩愈,悯农二首,杜甫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的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很多人都会通过这个作品,先入为主的认为李绅是一个心系天下的善人。其实,不然他做的很多事情都与“善”无关,而且吃穿用度极为奢靡,根本不会去体谅农民疾苦。也不会悲悯百姓的辛苦劳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面人”。所以说,评判一个人

  • 曾写下“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原来是贪官酷吏?骄奢生活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绅,白居易,元稹,悯农,酷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悯农》,将农民劳作的艰辛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成为了教育孩子珍惜粮食的典范之作。而作为这首诗的作者,李绅也永远地活在了小学课本之中。人人皆感叹:能写出如此诗句的人,必然是一位贫苦出身,深知百姓疾苦的好官,亦或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士,然而,真实

  • 远看悲天悯人,近看鱼肉乡里,李绅是如何做到两极分化的

    历史解密编辑:九门提督章鱼哥标签:李绅,李德裕,宰相,刘禹锡,白居易,节度使

    还记得我们小学课本里面的诗句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种句子但凡是吃过生活的苦,都会有所感触,让人不仅会感慨到底是如此慈悲心肠的人物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呢,他一个是个爱民如子,才高八斗,风度翩翩......不,其实他是一个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