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愬雪夜奇袭蔡州,平定淮西之乱,部下为何怒砸韩愈撰写的功德碑

李愬雪夜奇袭蔡州,平定淮西之乱,部下为何怒砸韩愈撰写的功德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2068 更新时间:2024/1/4 10:43:48

中学时学过一篇古文,它就是司马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如今重读依旧觉得非常过瘾。

这场战役一举改变了淮西军长期割据的形势,也为唐宪宗削藩之策的推行,奉献了一份厚礼。

不过,我们似乎没留意到一个事实,其实这场“教科书式”的经典奇袭战,它的前戏远比正剧还要精彩。

☞吴元济叛乱,打得唐军满地找牙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逝,其子吴元济隐匿死讯,并伪造吴少阳的信笺,请求朝廷批准吴元济为淮西节度留后。

当然这个鬼把戏没能瞒得了朝廷,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的支持下,毅然决然地断了吴元济的念想,于是吴元济反了。

这场削藩之战的代价非常大,朝廷的大军刚刚出发,主战派武元衡和裴度遭遇当街刺杀,武元衡被当街斩首,裴度负伤死里逃生。

很显然,这是割据势力对朝廷削藩之策的公然挑衅。刺杀事件激怒了唐宪宗,也更坚定了他的削藩决心。

唐军四路出击围攻淮西军,但让唐宪宗颇感愤怒的是,仗打得非常糟糕。主力军严绶一年毫无作为,继任者韩弘三心二意,唐军连遭败绩,慈丘、霍丘、马塘相继丢失。

西路军最惨,元和十二年,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又在铁城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接任的袁滋更是吓破了胆,躲在唐州迁延不进。

为了平定淮西之乱,大唐动用了所有的精锐,朝廷使节派出一拨又一拨,将帅换了一批又一批,三年时间花费军资无数,非但劳而无功,反而让吴元济的触角伸进了许州、陈州和汝州。

吴元济仅仅拥有申州、广州和蔡州三地,朝廷就打得这么难看,假如其它割据藩镇都学吴元济,大唐还有救吗?

唐宪宗震怒,大唐帝国真的就没有可用之才了吗?当然有,就在此时,有个人自告奋勇,请求急朝廷之危,但唐宪宗却尴尬了。

☞形势危急,生瓜蛋子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的人就是李愬,时年43岁。李愬的出身不简单,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晟,一位继郭子仪之后,再造大唐帝国的名将、勋臣。

李晟那么牛,将门无虎子,唐宪宗怎么会尴尬呢?原来李愬是个典型的书生,长期担任文官,从来就没进过军营。此时他的职务也不算高,仅是个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

您是不是想起一个典故——纸上谈兵,事实上,人家赵括起码自幼研究兵书,至少还懂军事理论,而李愬连这个功课都没做过。

打仗是要人命的,关乎国家存亡,你一个儒生,看人挑担不吃力,哪里懂得战争的残酷?

就在唐宪宗犹豫之际,宰相裴度和李逢吉都认为李愬有“筹略”,可堪大任。这两位宰相是死对头,却都认可李愬,这促使唐宪宗决定给李愬一个机会。

从战场形势上看,西线有地理条件的优势,让一个生瓜蛋子在这里“实习”风险不算大。

就这样,从没有经历过军旅生涯的李愬,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意外地接替袁滋出任了唐、隋、邓三州节度使。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李愬悄然布网

当李愬抵达治所时,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乌合之众啊,士兵们屡败之后士气低沉,军纪涣散,连基本的训练都无法组织。这种情况下,如果强逼他们上战场,只有一个结果——倒戈。

于是李愬干脆放话:“皇帝知道我仁慈,特地派我来慰劳你们,至于打仗嘛,那不是我的任务。”他走进基层,每天都忙着探视伤员,给大伙儿搞福利,却把前任留下的歌舞乐伎全都遣散了。

士兵们感动得眼泪汪汪的,没见过这么体贴的领导啊。

李愬此举不光维护了稳定,还让叛军产生了轻视:朝廷真没人了,派了个酸儒生当统领,西面不用打了。

可是每天“与民同乐”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呢?李愬有办法,他向朝廷请求补充兵员,获得昭义、河中等地精锐2000人。数量虽然不多,但这些士兵的加入像鲶鱼效应一样激活了唐邓军。

李愬不动声色就恢复了全军士气,第二步行动可以开展了,他广派捉生将,四处“抓获口”,而且专挑有分量的将领抓。

自古“抓舌头”的目的都是为了搞情报,而李愬却为了策反对方。这个战术有点奇葩,策反之计撞大运的成分很大,哪能把它当作头等大事?

可结果却让人颇感震惊,李愬的策反成功率百分之百,而且帮他打败吴元济的首功,就是这些被策反的将领。

李愬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他有精准的判断力,知道哪些人可以策反,其次他有法宝,单凭“诚义”二字就能降服对方的心。

比如收降吴秀琳,当唐军如约赶到他所镇守的文城栅时,迎接他们的是密集的箭雨。

有人说,吴秀琳这是用诈降计想干掉咱,打他!李愬却说:“不,他这是在试探我的诚意,你们都别动,我亲自去。”

主帅亲身犯险,这种事一般人干不出来,李愬却做了。果然,吴秀琳一见李愬,立刻出城,跪在李愬脚下请降。

靠这些降将的相互推荐,李愬收获了好几位悍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李祐。

李祐智勇双全,是吴元济最得力的悍将之一,他的归降让李愬如虎添翼。但李愬对李祐的恩遇让很多人眼红,于是有人秘密上书朝廷,说李祐是吴元济派来的间谍。

李愬大惊,如果朝廷相信了,不光李祐性命难保,自己也会跟着遭殃,一场内乱必然毁掉平叛大业。

对抗行不通,解释也没用,更不能坐视不理。李愬很聪明,他亲手给李祐戴上枷锁,流着泪对他说:“你我心相印,怎奈挡不住流言,既然如此,我只好将你交给天子处理。”

同时,李愬给唐宪宗亲笔手书一封,力保李祐,强调没有李祐,自己无力平叛。

果然,唐宪宗见到李祐之后,下旨赦免了李祐。皇帝都认可了,众人也只好作罢,又一场危机被化解。从此李祐成了李愬的铁杆心腹,除了出谋划策,他受职兵马使,日夜守护李愬的安全。

李愬靠他的真诚,吸纳了一批又一批降卒。可他又做了一件让人颇感意外的事:你们都是我大唐百姓,家里都有父母妻儿,我不能要求你们丢下亲人,凡是想回家的,一律发路费遣散。

这些投降的士兵们都感动哭了,大多自愿留下来效命。

仅仅三四个月的时间,李愬愣是将一支乌合之众,捏合成了士气旺盛的铁军,而且数量翻了数倍。

终于第三步计划可以实施了,李愬以文城栅为中心,不断蚕食吴元济的地盘,先后攻克了马鞍山、朗山、路口栅、青台城、汶港栅、楚城、白狗栅、嵖岈山、冶炉城、西平,围着蔡州城形成了一张C型网。

这张网,北面切断了叛军洄曲主力与蔡州之间的联络,南面切断了蔡州与光州、申州之间的联络,西面是唐邓军的大本营,吴元济只有东逃一条路可走。

该收网了,整整十个月的经营,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

☞雪夜入蔡州,吴元济被堵被窝

然而,这个收获季选择得很不恰当,李愬生怕遭遇抵制,他都没敢告诉将士们,因为他选择的是十月冰天雪地的夜晚。

冬季打仗本来就不容易,如今要顶风冒雪、急行军百里,去攻打敌人看守严密的重镇,这不是送人头吗?

唐军将士这么想,敌人也是这么想的,这就是机会。

于是李愬一声令下,部队分前中后三军,每军3000人,冒着风雪一路向东行进。只是出发时,所有人都被蒙在了鼓里,谁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任务是什么。

大军行进六十里,抵达一个叫张柴村的地方,镇守在那里的几百名叛军毫无防备地被全歼了。李愬随即换上五百唐军,又分出五百人切断洄曲通往张柴村的所有道路和桥梁。

将士们还在纳闷:一个张柴村动用9000人,真是大炮打蚊子。不料李愬接下来的一道命令让他们面如土色:挥军南下,目的地蔡州,目标活捉吴元济。

此时已经是深更半夜,风雪大作,旌旗都被风撕扯碎了。将士们在雪地里滚爬,一身疲惫,浑身冻伤。张柴村到蔡州虽然只有三十多里地,但谁也没走过,地形不熟,谁知道哪堆雪下面是河流?哪里是山崖?

但将士们看着一脸杀气的李愬害怕了,这位仁慈的将帅,已经多次在战场上表现出“绝情”的一面。上个月攻打吴房时,唐军溃败,李愬仗剑高喝:谁敢退后杀无赦!那一刻将士们才发现,白面书生狠起来更让人胆寒。

所以,没人敢反对,只好硬着头皮奔赴蔡州。在这个罕见的黑夜,唐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马冻死者相望”。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叛军根本没想到会有人夜袭蔡州。当唐军抵达城下时,戍卒们都睡得正香。

李祐亲率突击队,“钁其城为坎”,率先登上城头,尽杀戍卒后打开城门。就这样,蔡州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唐军潮水般涌向吴元济居住的内宅。

说是内宅,其实就是一座小城,当唐军包围此地后,守军赶紧向睡梦中吴元济报告。吴元济不耐烦地说:“囚徒闹事罢了,明早就将他们全都杀了,别烦我。”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摇醒他:主人,大事不好,城破了。吴元济睡眼惺忪地说:“肯定是洄曲那群士兵嫌衣服单薄而闹事,逼我给他们送温暖呢。”

吴元济脑子转了几个弯,就是想不到唐军会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袭击蔡州。等他清醒过来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李愬已经打开武器库,攻城器械都已经架到了城头,唐军和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爬墙、烧门……

☞后续,部下怒砸《平淮西碑》

吴元济被解押回长安后,当街处死,淮西镇再次回到大唐的怀抱。

事后,唐宪宗命郑澥专门撰写《凉国公平蔡录》,又特命韩愈《平淮西奉敕撰》,歌颂这次大捷,并在蔡州汝南城北门外刻石立碑。

这块石刻就是《平淮西碑》,很遗憾,它才竖立不久就被人毁了。

谁这么大胆子,竟敢毁掉奉皇命而立的碑文?说出来您都不敢相信,毁掉它的居然是李愬的部下石孝忠。

原来,这道石刻有意回避李愬的功绩,刻意省略了李愬的许多事件。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估计您能猜得到。

李愬的妻子为此多次向朝廷申诉无果,石孝忠一怒之下砸了石碑,还打死了前来阻拦的一名士兵。

这事闹得有点大,唐宪宗一时骑虎难下。为了抚慰民情,他下旨磨平韩愈的原文,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这才平息了事端。

韩愈为何这么做?我们以后再谈其中的恩怨纠葛。

更多文章

  • 韩愈的诗为何张力十足?学会这几种手法,可句法奇警,笔力豪健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原创火云标签:韩愈,孟郊,句法,虚字,唐朝,诗人,笔力豪健,唐宋八大家

    所谓警策的硬语,是指句法奇警、笔力豪健的“横空盘硬语”(韩愈诗句)而言,前人对“硬语”的解释,可从下列的几段话中得到解释:好用虚字承递,此宋后时文体,最易软弱,须横空盘硬,中间摆落断剪多少软弱词意,自然高古。(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汉魏曹阮杜韩,非但陈义高深,意脉明白,而又无不文法高古硬札,其起处

  • 文学皇帝韩愈拒绝官场名利,专注创作贡献社会,智慧勇气兼备!

    历史解密编辑:渤哥点评标签:韩愈,皇帝,文学,唐朝,宋朝,唐宋八大家

    那年是唐朝盛世,一位年轻的学者走在路上,他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手上拿着一本破旧的书,神情专注地读着。他的名字叫做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韩愈从小就很聪明,他父亲是一名经学家,也是一名文人。从小,他就被父亲培养成一个严谨、好学的人。他的父亲经常教他“不求甚解”的道理,也就是说,要知道

  • 教子有道,韩愈的《示儿》诗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韩愈,示儿,苏轼,陆游,唐朝,散文家,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苕溪渔隐丛话

    广东潮州韩文公祠中国古人用《示儿》做标题的诗,自以南宋大诗人陆游(1125-1210)临终前夕的那一首最为读者所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关心国家统一的深情大愿,感人至深。中唐大诗人韩愈(768-824)也有一首《示儿》。名气就没有那么大了,又曾经受到

  •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能言之时必言,能为之时必为

    历史解密编辑:演员你是呀标签:韩愈,散文,古文,骈文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能言之时必言,能为之时必为魔石说2022-08-1516:04广东关注韩愈,多次科考不中,仕途坎坷;为人耿直,不畏强权,敢于直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被后世推崇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 武松只打死1头猛虎,韩愈手无缚鸡之力,却让1条河里的鳄鱼全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大大小小的风筝标签:韩愈,武松,鳄鱼,新唐书,唐宪宗

    爱读《水浒》传的人,都会对书中的武松武二郎印象深刻。武松自幼习武,武艺高强,有一身好功夫。他的成名之战,是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猛虎,从此名扬四海。不过,武松之所以能打死老虎,并非他天生神力,主要是因为他长年习武,拳脚功夫力道惊人,所以才会如此威猛无敌。假若他要没有习武经历,能否打过猛虎就

  • 古代志怪故事——韩愈外甥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韩愈,唐宪宗,侍郎,吏部

    韩愈外甥唐宪宗时,吏部侍郎韩愈有个外甥,名叫孙湘。他小时候就放纵不羁,不读书,好饮酒。二十岁左右,去洛阳探亲,竟然羡慕修道生活不再回家,将近二十年中,音信断绝,一点消息也没有。元和年间,孙湘忽然回到长安,他衣服脏破,知识芜杂,行为怪僻。韩愈因为很久没有见到他,就容忍宽恕了他,让他在家里的学馆中和表兄

  • 韩愈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造诣,也重建了儒家道统

    历史解密编辑:红月之后有彩虹标签:韩愈,孔子,宋明,诗人,宋朝,唐朝,儒家道统,儒家思想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的一天,正是凤翔(今属陕西)法门寺佛塔开塔之日,唐宪宗要把内藏佛骨迎到宫内供养三日。一时间,人们“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掀起了一场迎接佛骨的热潮。在这甚嚣尘上的佞佛声浪中,却有人上书皇帝,要求制止这种风气,主张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

  • 营营汲汲谁知我——韩愈的另一面 徐建融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韩愈,汲汲,徐建融,孔子,孟子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文化伟人,尤其有大功于儒家道统的继承和弘扬。但对他一生营营于干谒权贵、汲汲于谋求利禄的行为,后人亦不无微辞而时有诟病。如司马光评其《闵己赋》,认为颜回的箪食瓢饮不过“哲人之细事”云:“韩子三书抵宰相求官,与于襄阳书求朝夕刍米仆赁之资,又好

  • 潮州到底有多“潮”?富甲天下的潮汕人为何如此崇拜韩愈?

    历史解密编辑:梧桐浅谈标签:韩愈,诗人,潮汕人,客家人,潮州市,唐宋八大家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在南方有个地方叫潮州?这个名字非常的有意思,第一眼让人看去就想问,是这里的人都非常潮吗?将这个潮解读为潮流的潮。那反过来一想,会不会是因为这里天气非常潮湿呢?其实都不是。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具体发展,我们下文再说。那么,这个潮州可不得了,里面遍地都是有钱人,还是能够在全球都

  • 韩愈留给潮州的不只是一篇《鳄鱼文》……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韩愈,潮州,阳山,韩山,诗人,宋朝,唐朝,鳄鱼文,武则天,散文家

    唐朝韩愈是文学史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文起八代之衰”;作为语言大师,他创造的许多词语,成为后世沿用的成语。这样一位“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命运却颇为坎坷。从公元792年登进士第,韩愈开始仕途跋涉。他操行坚定纯正,说话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强权,十一年后,以监察御史之职上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