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愈的诗为何张力十足?学会这几种手法,可句法奇警,笔力豪健

韩愈的诗为何张力十足?学会这几种手法,可句法奇警,笔力豪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诗词原创火云 访问量:1860 更新时间:2023/12/20 19:25:18

所谓警策的硬语,是指句法奇警、笔力豪健的“横空盘硬语”(韩愈诗句)而言,前人对“硬语”的解释,可从下列的几段话中得到解释:

好用虚字承递,此宋后时文体,最易软弱,须横空盘硬,中间摆落断剪多少软弱词意,自然高古。(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

汉魏曹阮杜韩,非但陈义高深,意脉明白,而又无不文法高古硬札,其起处雄阔,辟头涌来,不可端倪,其接处横绝,恣肆变化,忽来忽止,不可执着,所以为雄。(同上)

盘空硬语,须有精思结撰,若徒挦摭奇字,诘曲其词,务为不可读以骇人耳目,此非真警策也。(赵翼《瓯北诗话》卷三)

归纳以上三段话中的内容,所谓“盘空硬语”的定义,其外貌有少用虚字、不合文法,逆接横接等特色,其内涵则是扫尽熟境、熟意、熟词、熟字、熟调、熟貌,摆落“陈言”,摆落软弱的滑调,以达到雄健警策的效果。

所谓“少用虚字”,如宋代的吴沆已举韩诗“金绳铁索锁纽壮”为例,说明迭用实物,能使“事实而语健”;元代的范德机也说:“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可见删落虚字,多用实字,可以增加诗的密度,同时也增加诗句的强硬度。

例如韩愈的《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几山下作》诗:

旗穿晓日云霞杂,山倚秋空剑戟明!

每句中至少包括四个以上实体的名词,中间没有“犹如”、“好似”之类虚腔的连接比况词,试将句中插一虚字,作“旗穿晓日犹霞杂,山倚秋空似戟明”,不仅硬度改损了许多,而意义也缺少了延展性。

原来是分不清用“旗”比“云霞”,还是用“云霞”比“旗”;用“山”比“剑戟”,还是用“剑戟”比“山”,这种由实体字密集所造成的繁富歧义,一受连接词的局限,反而丧失了自由衍伸的天地。

洪兴祖引某士人的话说:“以我之旗,况比云霞;以彼之山,况我剑戟。诸家谓之回鸾舞凤格。”叫做什么“格”的,乃是村塾学究的玩意儿,但由这里也可以认识许多实体字密集起来,交互顶接,是十分凝炼的。朱彝尊说它“句法新,亦锻得工”,正是称誉每句中的四个实体字安排得很好。

清人翁方纲学韩愈的技法,写《乐游原》诗道:

宁申岐薛亭台里,车马衣裳士女风。

翁氏谈诗喜讲句法,句法中特重叠法,自认为这样的句子能做到“一字一顿”,称之为“七迭法”(见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这七迭法就是将十四个字全叠着名词字。

再则如张乔的诗:“夜火山头市,春江树杪船!”(《送友人进士许棠》)“杨柳秋风两岸蝉”(《越中赠别》),尽管前者写的是柔媚的春景,后者写的是萧瑟的秋景,由于前例的十字中用了八个名词字(也可以说十个都是)、后例的七字中用了六个名词字,实字密集,可以不受内容性质的左右,一样表现得很刚健。

清人李实写《衡阳晚眺》道:“渔火星浮水,江风鸟入云。”被人评为“大得唐人三昧”(见《晓岳山房诗话》)细辨其韵味,的确像效法张乔的句法。

再则如清人鲍桂星的《读孟东野集》诗:

我为定诗品,五子压四唐。

杜李孟韩白,泰华恒嵩衡。

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四唐里,要选出超级五大诗人,杜甫第一、李白第二、孟郊第三、韩愈第四、白居易第五。这五位相当于天下名山中的五岳:泰、华、恒、嵩、衡。

如此硬把孟郊列入“五大”的名位,恐怕争议最多的就是他吧?孟郊诗中的比喻法确属一流,但像李商隐、李贺,还有王维孟浩然可能各有拥戴者,鲍氏硬用其他四位来捧高孟郊,以十个名词字、五个姓,五座山,真像铁案如山,不容辩论,也无法更换似的,这是学韩愈“鸦鸱鹏鹰雉鹄鹍”的盘空硬语所生的力量。

所谓“不合文法”,从好的方面说,它可以远离陈旧的俗调,自创崭新的心象,笔力所至,突破常格,能驱使“不通”为“通”。然而这种对通俗性习惯性反叛的倾向,虽富有朝气,却往往佶屈聱牙,未必能与读者的耳目相谐合。

譬如赵翼对韩愈的诗,就有一段例证具在的批评:

“昌黎诗如《题炭谷湫祠堂》云“巨灵高其捧,保此一掬悭”谓湫不在平地而在山上也。“吁无吹毛刀,血此牛蹄殷'谓时俗祭赛此湫龙神而已,未具牲牢也。

《送无本师归范阳》诗云“鲸鹏相摩窣,两举快一瞰”形容其诗力之豪健也。·····思语俱寄,真未经人道。

至如《苦寒行》云“啾啾牕间雀,所愿晷刻淹。不如弹射死,却得亲炰燖'谓雀受冻难堪,反愿就炰炙之热也。

《竹簟》云“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谓因竹簟可爱,转愿天不退暑而长卧此也。此已不免过火,然思力所至,宁过毋不及,所谓矢在弦上不得不发也。

赵氏所举韩诗不少,以上选录几首诗为例。前两首中,像“保此一掬悭”、“血此牛蹄殷”、“两举快一瞰”等句子,就文法而言,词序任意倒置,词性任意改变,真可以说是“不通”,但读来盘空横硬,是一种崭新的调子,绝不蹈前人陈辙一步,这是“不合文法”中较为成功的例子。

中间两例,赵氏批评它新奇得过火,最后两例,文法既不合,又“徒摭奇字,不可卒读”,更是走火入魔了!

再则所谓“逆接横接”,目的在避免一气直下、平顺挨接的散文语法,同时由于行句间连锁性的省略跳脱,既使词义趋向繁多,也使语气上增加迫不及待的意味。这种技巧,后面讨论“意不接而语接”时再详谈,在此只作简单的说明。

且举李义山《无题》诗的开端为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首句叙情,次句写景,看不出两句间有何种关涉,勉强地说:“离恨正当春暮,安能漠然。”(屈复语)究竟不是平顺贯联的语气。冯浩说“次句毕世接不出”,就是在惊叹第二句排空而来,笔力天纵。

其实本诗下面“春蚕到死”一联,虽然鄙俗,接得也很唐突,给人猛地进逼的感觉。结尾“青鸟殷勤”两句,也不肯顺着上面的词气作绝望语,蓦然另辟一个希望无穷的境界。各句间承接的端倪都予省脱,显得精警而不拖沓,屈复说“结用转笔有力”(《玉溪生诗意》),正是说“横接”能增加诗的强度。

再则所谓摆落软弱的滑调,就是要摆落平常习熟的滥调,运用壮阔的笔势,驱策万象,如韩愈的《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侯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施补华称赞本诗是“刚笔之最佳者”(《砚佣说诗》),其实本诗的佳妙,实在是集中于第一句,像是挥斥山岳,任意去来,这种开阔的气象,非凡的气度,造成了卓然豪逸的风格。

后来杜牧也善用刚笔,如“我欲东召龙伯翁······水尽到底看海空”及“鲸鱼横脊卧沧溟,海波分作两处生”等,为袁枚所深爱,袁氏爱赏其“硬语能工”(《随园诗话》卷三),所以能到此境地,全仗力大思雄,像长江大河,才能浪翻涛涌,气派不同。

更多文章

  • 文学皇帝韩愈拒绝官场名利,专注创作贡献社会,智慧勇气兼备!

    历史解密编辑:渤哥点评标签:韩愈,皇帝,文学,唐朝,宋朝,唐宋八大家

    那年是唐朝盛世,一位年轻的学者走在路上,他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手上拿着一本破旧的书,神情专注地读着。他的名字叫做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韩愈从小就很聪明,他父亲是一名经学家,也是一名文人。从小,他就被父亲培养成一个严谨、好学的人。他的父亲经常教他“不求甚解”的道理,也就是说,要知道

  • 教子有道,韩愈的《示儿》诗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韩愈,示儿,苏轼,陆游,唐朝,散文家,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苕溪渔隐丛话

    广东潮州韩文公祠中国古人用《示儿》做标题的诗,自以南宋大诗人陆游(1125-1210)临终前夕的那一首最为读者所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关心国家统一的深情大愿,感人至深。中唐大诗人韩愈(768-824)也有一首《示儿》。名气就没有那么大了,又曾经受到

  •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能言之时必言,能为之时必为

    历史解密编辑:演员你是呀标签:韩愈,散文,古文,骈文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能言之时必言,能为之时必为魔石说2022-08-1516:04广东关注韩愈,多次科考不中,仕途坎坷;为人耿直,不畏强权,敢于直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被后世推崇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 武松只打死1头猛虎,韩愈手无缚鸡之力,却让1条河里的鳄鱼全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大大小小的风筝标签:韩愈,武松,鳄鱼,新唐书,唐宪宗

    爱读《水浒》传的人,都会对书中的武松武二郎印象深刻。武松自幼习武,武艺高强,有一身好功夫。他的成名之战,是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猛虎,从此名扬四海。不过,武松之所以能打死老虎,并非他天生神力,主要是因为他长年习武,拳脚功夫力道惊人,所以才会如此威猛无敌。假若他要没有习武经历,能否打过猛虎就

  • 古代志怪故事——韩愈外甥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韩愈,唐宪宗,侍郎,吏部

    韩愈外甥唐宪宗时,吏部侍郎韩愈有个外甥,名叫孙湘。他小时候就放纵不羁,不读书,好饮酒。二十岁左右,去洛阳探亲,竟然羡慕修道生活不再回家,将近二十年中,音信断绝,一点消息也没有。元和年间,孙湘忽然回到长安,他衣服脏破,知识芜杂,行为怪僻。韩愈因为很久没有见到他,就容忍宽恕了他,让他在家里的学馆中和表兄

  • 韩愈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造诣,也重建了儒家道统

    历史解密编辑:红月之后有彩虹标签:韩愈,孔子,宋明,诗人,宋朝,唐朝,儒家道统,儒家思想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的一天,正是凤翔(今属陕西)法门寺佛塔开塔之日,唐宪宗要把内藏佛骨迎到宫内供养三日。一时间,人们“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掀起了一场迎接佛骨的热潮。在这甚嚣尘上的佞佛声浪中,却有人上书皇帝,要求制止这种风气,主张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

  • 营营汲汲谁知我——韩愈的另一面 徐建融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韩愈,汲汲,徐建融,孔子,孟子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文化伟人,尤其有大功于儒家道统的继承和弘扬。但对他一生营营于干谒权贵、汲汲于谋求利禄的行为,后人亦不无微辞而时有诟病。如司马光评其《闵己赋》,认为颜回的箪食瓢饮不过“哲人之细事”云:“韩子三书抵宰相求官,与于襄阳书求朝夕刍米仆赁之资,又好

  • 潮州到底有多“潮”?富甲天下的潮汕人为何如此崇拜韩愈?

    历史解密编辑:梧桐浅谈标签:韩愈,诗人,潮汕人,客家人,潮州市,唐宋八大家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在南方有个地方叫潮州?这个名字非常的有意思,第一眼让人看去就想问,是这里的人都非常潮吗?将这个潮解读为潮流的潮。那反过来一想,会不会是因为这里天气非常潮湿呢?其实都不是。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具体发展,我们下文再说。那么,这个潮州可不得了,里面遍地都是有钱人,还是能够在全球都

  • 韩愈留给潮州的不只是一篇《鳄鱼文》……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韩愈,潮州,阳山,韩山,诗人,宋朝,唐朝,鳄鱼文,武则天,散文家

    唐朝韩愈是文学史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文起八代之衰”;作为语言大师,他创造的许多词语,成为后世沿用的成语。这样一位“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命运却颇为坎坷。从公元792年登进士第,韩愈开始仕途跋涉。他操行坚定纯正,说话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强权,十一年后,以监察御史之职上疏关

  • “大放厥词”的本义是赞美?韩愈:我没想到它会变成贬义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韩愈,柳宗元,诗经,成语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看到堂哥的笔记本里写满了名人名言,其中有一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当时似懂非懂,后来才知道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劝学解》里讲的。这篇文章在韩愈文集里其实叫《进学解》。作为不世出的大文豪,韩愈创造的成语应该是最多的,有人统计过,从他的文集里产生的成语有3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