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能言之时必言,能为之时必为
魔石说2022-08-1516:04广东关注
韩愈,多次科考不中,仕途坎坷;为人耿直,不畏强权,敢于直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被后世推崇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幼时父母双亡,后由长兄韩会抚养,到韩愈12岁那年,42岁的长兄也病逝了。随寡嫂郑氏回故土埋葬兄长,而后避居于江南宣州,直到19岁至京师长安。大韩愈30岁的长兄,是兄如父般的教导他,七岁开始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就能写文章。寡嫂郑氏,是嫂如母般的照顾,在其去世后,韩愈如丧先妣,写下祭文,《祭郑夫人文》,并结庐守墓,守丧五月,以示心中的哀痛和孝心。
25岁的韩愈,在三次落榜之后,登进士第。官运并不亨通,三次都没有通过吏部考试。通过走后门才得到了一个小小官职。虽在官场起伏不定,有机会就会为民请命,针砭时弊。写《师说》,阐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上《论天旱人饥状》疏,揭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的现实。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皇帝宪宗,不要派使者去往凤翔迎佛骨,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受长兄韩会的影响,韩愈提倡古文运动,推行古道,复兴儒学。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一场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是对应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举例说明史记《廉颇蔺相茹列传》为古文名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文章内容详实,句式字数不一。王勃《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文章想念空间较大,少人称代词,句式对仗,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
韩愈主张文道合一,文章并不刻意要求辞藻华丽,但要从实际出发,立意深刻,内容有价值。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的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愈的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韩愈,勤奋学习,熟读六经文章、百家书籍,掌握史书纲要,探究论说典籍;批佛、道异端邪说,救儒学;文章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学习不限于书本,敢于实践,精通礼法,举止得体,可以说是一个“完人”。现摘抄几位名人对他的评价,让我们一起瞻仰瞻仰韩公的风采。白居易: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班固)、马(司马迁)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可使执简,列为史官,记事书法,必无所苟。钱良择:唐自李杜崛起,尽翻六朝窠臼,文章能事已尽,无可变化矣。昌黎生其后,乃尽废前人之法,而创为奇辟拙拗之语,遂开千古未有之面目。薛雪:韩昌黎学力正大,俯视群蒙;匡君之心,一饭不忘;救时之念,一刻不懈;惟是疾恶太严,进不获用,而爱才若渴,退不独善,尝谓直接孔孟薪传,信不诬也。潘向黎: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