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能言之时必言,能为之时必为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能言之时必言,能为之时必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演员你是呀 访问量:4655 更新时间:2024/3/20 13:05:06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能言之时必言,能为之时必为

魔石说2022-08-1516:04广东关注

韩愈,多次科考不中,仕途坎坷;为人耿直,不畏强权,敢于直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被后世推崇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幼时父母双亡,后由长兄韩会抚养,到韩愈12岁那年,42岁的长兄也病逝了。随寡嫂郑氏回故土埋葬兄长,而后避居于江南宣州,直到19岁至京师长安。大韩愈30岁的长兄,是兄如父般的教导他,七岁开始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就能写文章。寡嫂郑氏,是嫂如母般的照顾,在其去世后,韩愈如丧先妣,写下祭文,《祭郑夫人文》,并结庐守墓,守丧五月,以示心中的哀痛和孝心。

25岁的韩愈,在三次落榜之后,登进士第。官运并不亨通,三次都没有通过吏部考试。通过走后门才得到了一个小小官职。虽在官场起伏不定,有机会就会为民请命,针砭时弊。写《师说》,阐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上《论天旱人饥状》疏,揭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的现实。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皇帝宪宗,不要派使者去往凤翔迎佛骨,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受长兄韩会的影响,韩愈提倡古文运动,推行古道,复兴儒学。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一场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是对应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举例说明史记《廉颇蔺相茹列传》为古文名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文章内容详实,句式字数不一。王勃《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文章想念空间较大,少人称代词,句式对仗,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

韩愈主张文道合一,文章并不刻意要求辞藻华丽,但要从实际出发,立意深刻,内容有价值。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的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愈的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韩愈,勤奋学习,熟读六经文章、百家书籍,掌握史书纲要,探究论说典籍;批佛、道异端邪说,救儒学;文章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学习不限于书本,敢于实践,精通礼法,举止得体,可以说是一个“完人”。现摘抄几位名人对他的评价,让我们一起瞻仰瞻仰韩公的风采。白居易: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班固)、马(司马迁)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可使执简,列为史官,记事书法,必无所苟。钱良择:唐自李杜崛起,尽翻六朝窠臼,文章能事已尽,无可变化矣。昌黎生其后,乃尽废前人之法,而创为奇辟拙拗之语,遂开千古未有之面目。薛雪:韩昌黎学力正大,俯视群蒙;匡君之心,一饭不忘;救时之念,一刻不懈;惟是疾恶太严,进不获用,而爱才若渴,退不独善,尝谓直接孔孟薪传,信不诬也。潘向黎: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

标签: 韩愈散文古文骈文

更多文章

  • 武松只打死1头猛虎,韩愈手无缚鸡之力,却让1条河里的鳄鱼全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大大小小的风筝标签:韩愈,武松,鳄鱼,新唐书,唐宪宗

    爱读《水浒》传的人,都会对书中的武松武二郎印象深刻。武松自幼习武,武艺高强,有一身好功夫。他的成名之战,是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猛虎,从此名扬四海。不过,武松之所以能打死老虎,并非他天生神力,主要是因为他长年习武,拳脚功夫力道惊人,所以才会如此威猛无敌。假若他要没有习武经历,能否打过猛虎就

  • 古代志怪故事——韩愈外甥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韩愈,唐宪宗,侍郎,吏部

    韩愈外甥唐宪宗时,吏部侍郎韩愈有个外甥,名叫孙湘。他小时候就放纵不羁,不读书,好饮酒。二十岁左右,去洛阳探亲,竟然羡慕修道生活不再回家,将近二十年中,音信断绝,一点消息也没有。元和年间,孙湘忽然回到长安,他衣服脏破,知识芜杂,行为怪僻。韩愈因为很久没有见到他,就容忍宽恕了他,让他在家里的学馆中和表兄

  • 韩愈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造诣,也重建了儒家道统

    历史解密编辑:红月之后有彩虹标签:韩愈,孔子,宋明,诗人,宋朝,唐朝,儒家道统,儒家思想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的一天,正是凤翔(今属陕西)法门寺佛塔开塔之日,唐宪宗要把内藏佛骨迎到宫内供养三日。一时间,人们“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掀起了一场迎接佛骨的热潮。在这甚嚣尘上的佞佛声浪中,却有人上书皇帝,要求制止这种风气,主张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

  • 营营汲汲谁知我——韩愈的另一面 徐建融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韩愈,汲汲,徐建融,孔子,孟子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文化伟人,尤其有大功于儒家道统的继承和弘扬。但对他一生营营于干谒权贵、汲汲于谋求利禄的行为,后人亦不无微辞而时有诟病。如司马光评其《闵己赋》,认为颜回的箪食瓢饮不过“哲人之细事”云:“韩子三书抵宰相求官,与于襄阳书求朝夕刍米仆赁之资,又好

  • 潮州到底有多“潮”?富甲天下的潮汕人为何如此崇拜韩愈?

    历史解密编辑:梧桐浅谈标签:韩愈,诗人,潮汕人,客家人,潮州市,唐宋八大家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在南方有个地方叫潮州?这个名字非常的有意思,第一眼让人看去就想问,是这里的人都非常潮吗?将这个潮解读为潮流的潮。那反过来一想,会不会是因为这里天气非常潮湿呢?其实都不是。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具体发展,我们下文再说。那么,这个潮州可不得了,里面遍地都是有钱人,还是能够在全球都

  • 韩愈留给潮州的不只是一篇《鳄鱼文》……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韩愈,潮州,阳山,韩山,诗人,宋朝,唐朝,鳄鱼文,武则天,散文家

    唐朝韩愈是文学史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文起八代之衰”;作为语言大师,他创造的许多词语,成为后世沿用的成语。这样一位“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命运却颇为坎坷。从公元792年登进士第,韩愈开始仕途跋涉。他操行坚定纯正,说话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强权,十一年后,以监察御史之职上疏关

  • “大放厥词”的本义是赞美?韩愈:我没想到它会变成贬义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韩愈,柳宗元,诗经,成语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看到堂哥的笔记本里写满了名人名言,其中有一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当时似懂非懂,后来才知道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劝学解》里讲的。这篇文章在韩愈文集里其实叫《进学解》。作为不世出的大文豪,韩愈创造的成语应该是最多的,有人统计过,从他的文集里产生的成语有300多

  • 韩愈后裔多奇志 传统文化展自信

    历史解密编辑:众闻聚焦标签:韩愈,后裔,山西,修武县,荥阳市,河南省,多奇志,传统文化

    河南焦作讯:文图 韩战民 编辑 韩同瑞: 农历正月十五,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诞辰1255周年纪念日。河南、河北、山西、江西等五十多个村镇的韩愈直系后裔,异地同步联办了韩愈诞辰1255周年纪念和第六届韩愈文化节活动。他们以亲情为纽带,共策共享发展成果,展现了盛世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信。2018年,韩愈直系后裔

  • 韩愈的两篇文章为何能够秒杀柳宗元?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韩愈,柳宗元,文章,胡适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其中唐代有两位:韩愈、柳宗元;宋代有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

  • 柳宗元与韩愈政治观念不同却携手发动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成绩极大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韩愈,柳宗元,陈子昂,文学,司马迁,散文,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中的前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俩都是唐代人,而且两人都是中唐文坛上“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散文复兴运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名词,历史上也称“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之所以由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并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是由于唐代文学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