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34岁吴王蒙冤自缢,死前诅咒长孙无忌,当时无人在意,多年后应验

34岁吴王蒙冤自缢,死前诅咒长孙无忌,当时无人在意,多年后应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故事一箩筐 访问量:4107 更新时间:2024/4/15 23:25:26

历史上不乏有皇家子弟身具两朝皇室血脉,比如曹丕称帝后曾纳汉献帝刘协的二个女儿为妾,南朝宋少帝刘义符曾立晋恭帝司马德文之女为皇后,这样结合生育的后代身具两朝皇家血脉,自然贵不可言。

但对于有些皇子来讲,这样的出身却未必是一种荣膺,唐朝时期的吴王李恪对此事感触最深,他的父亲是千古一帝李世民,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他的身上无可置疑流淌着世上最尊贵的血脉。

然而,李恪的一生经历却相当坎坷,特别是莫名其妙被卷入谋反大案中,落得个自缢而亡的悲惨下场,使得世人皆知他的冤情,甚至在史书中都有着“海内冤之”的评价。

而他在自缢之前,曾经对罪魁祸首立下一个诅咒,起初人们以为这只是李恪临终前的胡言乱语,却不想在多年后,这个诅咒竟字字应验。

两朝皇家血脉

吴王李恪的母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史书上对其记载也仅仅只有“恪母,隋炀帝女也。”七个字,可见杨氏在李世民后宫中的地位应该并不高。

李恪是在武德二年出生的,也就是说杨氏成为李世民的侧室,时间应在隋朝灭亡之后,毕竟若是在隋朝灭亡前,杨氏这位皇室公主怎么也不会沦落到成为他人的妾室,此外在武德九年,杨氏还为李世民生下一个儿子李愔,后被封为蜀王。

李世民一生子嗣众多,而除了李承乾、李泰等几个嫡子外,最喜爱的儿子就是老三李恪,他经常在群臣面前夸奖李恪很像他:

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

对于李恪的婚事,李世民也相当重视,于贞观五年将右卫副率杨誉之女许配给李恪,这位杨王妃出生名门,其祖父是隋朝时期的邢国公杨士贵,严格按照亲戚辈分来看,杨氏与李恪是表兄妹。

杨氏去世后,李世民又为李恪选取了一位萧姓王妃,虽然在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位王妃的出身,不过以李世民对氏族的重视程度来看,其出身不会太低。

不管怎么样,萧氏要比杨氏好太多,毕竟杨氏为王妃时,李恪没有一个子女,直到迎娶萧氏过门后,李恪才有了孩子。

贞观十一年,李恪在安州都督任上胡作非为,因游猎毁坏农田惹怒了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免去李恪的官职并削减了他的封邑,要知道这是李世民对儿子犯错时最为严厉的惩罚,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可见李世民对李恪抱有很大的期望。

欲立为太子,遭国舅反对

李恪这次被免官还引出了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吴王长史权万纪差点被李世民以劝谏不利为由处死,虽在房玄龄的劝阻下,李世民没有将权万纪处死,但李世民却将他调去给齐王李佑当长史,结果两人不合,爆发了著名的李佑谋反案。

而此案更是直接牵连到太子李承乾,暴露出其曾想暗杀李泰,并暗中勾结侯君集等军中大将谋反的阴谋,此事一出,朝野震动,而李世民虽痛心于爱子走上歧途,却也不忍心杀他,只是将其幽禁在别处。

后来李泰因表示若能继位,死后杀子让位给弟弟李治一事引起了李世民的反感,于是将原本毫无优势的嫡三子李治立为太子,而李世民的想法也很简单,他认为李治向来仁孝,他继承皇位,必能保全两个哥哥的性命: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可当将李治立为太子后,李世民却又有了忧虑,李治过于柔弱的性格特点让他非常担心,当他去世后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君王,毕竟在皇帝眼中,江山社稷永远排在首位,储君能力不足是大忌。

于是李世民心中又有了废李治而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不过,这可能只是李世民的一时冲动,毕竟从史书记载来看,李恪并没有显露出什么出色的能力,而李世民有此想法,更多的恐怕是在矮子群中找高个。

看看李世民的几个儿子,李承乾被废,李泰被囚禁,李佑因为谋反被诛杀,李愔德行不足曾被李世民骂作“禽兽不如”,李恽则因为贪财好色屡被大臣弹劾,剩余的几个儿子都还未成年。

所以除了李恪,李世民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不过李世民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毕竟李治是他的亲外甥,李恪做太子显然不符合长孙家族的利益。

蒙冤自缢,国舅族灭

长孙无忌给李世民的理由是: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长孙无忌之所以着重提起李治的仁厚,还是为了引起李世民的舔犊之情,毕竟当初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当李治上位后能保全李承乾、李泰的性命,而且废立储君之位,的确容易引起朝野震荡,李世民也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可李世民的这一做法却让长孙无忌对李恪起了防范之心,为了李治的地位稳固,为了长孙家族的绵延不衰,他必须想办法除掉李恪,而这个机会在永徽四年时到来了。

这一年,唐朝爆发了著名的房遗爱谋反案,长孙无忌利用这个机会大搞株连,诬告李恪暗中谋反,结果李恪被赐自缢,此年吴王李恪才刚刚34岁。

李恪莫名其妙背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心中自然愤懑不已,对长孙无忌更是痛恨得无以复加,于是在临死前立下一个诅咒,大骂长孙家族日后必将族灭:

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不过,将死之人的言论根本无人相信,不曾想李恪的诅咒竟在多年后成为了现实。武则天走进大唐的权力中心后,长孙无忌对她极为不满,经常与她作对,这令武则天恨死了这个老匹夫。

结果李治联合武则天,也以谋反的罪名构陷长孙无忌,将其流放黔州,长孙无忌最终也是自缢而死。长孙无忌死后,家产全部被抄,亲属则流放岭南为奴,长孙家族落到如此下场,也算是对应了多年前李恪立下的诅咒。

结语

其实,所谓的“诅咒”只是戏说,长孙无忌也只不过是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而已,或许李恪在临死前就已经预料到长孙无忌的结局,权倾朝野、嚣张跋扈的权臣终归会被君王所不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李恪的最后一天: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李恪,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承乾,李治,房玄龄,唐太宗,隋朝,军事政策,黄易小说人物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六黄昏,雪花如席,纷纷扬扬,长安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御史台辖属一座小屋内,昏暗的油灯发出微弱的黄光,四面泥墙抹的滑不留手,就连壁虎都趴不住,一尺见方的窗口糊的密不透风。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神情忧郁,万千愁怨凝集眉心,背着双手来回踱步,脚步凌乱急促。忽然间,门开了,御

  • 李治要提拔大臣,国舅长孙无忌接连驳回,为了权力甥舅反目?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治,长孙无忌,宰相,李世民,武媚娘

    公元654年夏,国舅爷长孙无忌在家中志得意满地接待大臣,次子长孙涣匆匆走来密报李治的行踪,长孙无忌惊讶出声:“雉奴怎敢自作主张?”众大臣闻言心惊,纷纷借故遁走。据报,李治在岐州九成宫遭遇洪水,险死还生不回长安,反而起驾恒州查看水灾。长孙无忌又惊又疑:这个老实懦弱的外甥竟往水患更严重的地方跑,莫非不怕

  • 长孙无忌的阴谋, 李世民临终前的遗言

    历史解密编辑:夏姐的娱乐标签:皇帝,宰相,嫔妃,唐朝,隋朝,李世民,唐太宗,长孙无忌,历史学家

    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的开元盛世底下,国泰民安,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和文明的时期之一。然而,在李世民的离世前,有一段事情远离大众的视野,甚至一度成为了历史的谜团,那就是长孙无忌骗李世民的故事。据传说,当时李世民临终前,一位嫔妃匆匆往厕所走,正巧遇到了长孙

  • 武则天的政治抱负,长孙无忌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李治,唐朝,李世民,王皇后,科学家,长孙无忌,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要说道武则天最想报复的仇人,那非唐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莫属了,因为她感到王皇后的主要支持人就是长孙无忌,正是长孙无忌以舅舅的身份干预唐高宗的行为,才使得自己多次处于危险境地,为此,她必须报复这个仇人。只是长孙无忌是一个极有地位的人,由于他的妹妹13岁就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于是,他从少年时代就和李世民共

  • 长孙无忌作为李泰和李治的舅舅,他为选李治做太子,而不选李泰?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泰和,李治,李泰,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这个让只要在唐朝说起来大家都是知道这个人的,这个人的人生十分的传奇,出生在隋朝,却是唐朝做官,一生之中经历了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四代皇帝,可以称得上是四朝老臣了,在他的人生之中曾经有过两次豪赌,只要有一次赌错就会使得他身败名裂。长孙无忌第一赌博就是将自己整个 家族的命运都赌到了李世

  • “使天子不近儒臣者”,长孙无忌如何成为大唐心魔?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长孙无忌,李治,李勣,唐太宗李世民,李承乾,李世民

    研究唐朝历史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唐朝的皇帝对朝廷的文武大臣,天然带有不信任感。他们可以将国家的权力交给自己的老婆,比如武则天;也可以将国家的权力交给自己身边的服务人员,也就是传说中万恶的太监;甚至他们都可以将权力交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外族人,如安禄山这样的人。偏偏不信自家人。人

  • 从是长孙无忌的结局,就能看出自古以来权臣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长孙无忌,权臣,李治,王皇后,武则天,李恪

    自古以来权臣只有两个下场,要么如曹丕一样篡位,要么如霍光一样被族灭,但从长孙无忌集团的下场来看,权臣完全有第三条路,可是长孙集团偏偏不走,自己非往死路上走。自己把自己弄死了。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最高峰不是在玄宗时期,而是高宗李治在位的时候,而李治之所以名声不显,是因为李治前有李世民,后有唯一女皇

  • 唐高宗李治为何非要杀害亲舅舅长孙无忌?难道长孙无忌不是忠臣吗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李治,长孙无忌,武则天,王皇后,李世民

    当李治痛哭“我怎么忍心给亲舅舅定罪”时,后人都被他出色的演技迷惑了,于是后人都把杀害长孙无忌的罪责推给了武则天和许敬宗、李义府。唐高宗李治深谙以柔克刚之道,小的时候他在父母面前装弱,在兄弟面前装怂,在大臣面前装嫩,在老婆面前装柔。其实这是个毒辣的家伙,他总能收获美名,同时又把污水让别人带走,比如长孙

  • 长孙无忌看上李世民的宠妃,他用了一个绝招,让李世民亲自送上门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李世民,长孙无忌,长孙皇后,李建成,玄武门之变,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当初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于公元643年(贞观17年)二月二十八日,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绘画出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其中排名第一位的功臣,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生于洛阳,很早便与李世民相识,两人非但是布衣之交,之后长孙无忌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两家结成了姻亲。隋末天下大

  • 凌烟阁系列:长孙无忌如何从唐太宗的功臣,成为唐高宗的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李勣,尉迟敬德

    公元64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第18个年头。眼看着整个大唐王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位仁君不由抚今追昔,想起当年那纵横疆场、金戈铁马的时光,而眼前这些日渐衰老的文武大臣,也让他不只一次地怀念起他们年轻时英姿勃发的身影。此时的李世民,或许不仅仅是出于怀旧心理,他或许是更希望后世子孙能够记住今日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