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何排在第一的是文臣长孙无忌?

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何排在第一的是文臣长孙无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队友是羊 访问量:1632 更新时间:2024/2/12 8:27:34

上了年纪的人,大约都是爱回忆过去的,霸气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逃过这个定律。于是,唐太宗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决定给当年那些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所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出现了。

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位的是文臣长孙无忌,不过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唐太宗的大舅哥。有人就说了:好家伙,这是按关系远近排名了吧?那直接按家谱排就行了,还整这么复杂干啥?如果要是这么想,你可就真的误会了。长孙无忌能排在第一名,那是有根有据的。

凌烟阁的上榜条件

也就是说,要想进凌烟阁,首先就得有足够的贡献。而这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在对下属进行封赏的时候,其实并不注重亲属关系,他反而更看重臣子的功绩。比如,当初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定为了一等功臣,而这也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其中,李世民的叔父首先提出了反对票: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等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大意是说:当初起义,是我带领军队先到的场,如今论功行赏的时候,把功劳都给文臣了,将我置于何地?我不太懂!

李世民直接反驳道: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故建德之南,军败不振,讨黑闼反动,望风辄奔。意思就是:当时确实是叔父的军队先到,但你并没亲自上阵,所以在对阵窦建德的时候,你战败后狼狈不堪;讨伐刘黑闼的时候,你望风而逃!

其次,也得有相对应的功勋,也就是爵位。上榜的二十四位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叔宝。

在这一众人中,长孙无忌的爵位最高,因为长孙无忌被封为了:赵国公。国公位列“从二品”,仅次于当时的亲王爵位。也就是说,结合长孙无忌的政治贡献和爵位来看的话,他排第一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那么,长孙无忌到底有何贡献呢?

长孙无忌的政治贡献

长孙无忌年幼丧父,由舅舅抚养长大,于微末时就开始追随李世民了。后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贡献过不少治世良策。李渊建立唐朝以后,李世民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由于李世民军功卓越,所以很是惹得太子李建成十分忌惮。

为了遏制李世民的势力,李建成向李渊进言:秦王府幕僚众多,怕有不轨之心。于是,在李渊的主持下,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就被迫离开了秦王府。此时,陪在李世民身边、能顶得上用的,也就一个长孙无忌了。

但是俗话说得好:兵在精而不在多。在长孙无忌的暗中操作下,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很快归队,然后就策划了改变大唐历史的玄武门之变。也就是说,假如当初没有长孙无忌的暗中操作的话,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未必能成功,就算是成功,可能也会多些波澜。

正是因为长孙无忌功绩显著,所以后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身居高位,又是皇帝大舅哥,长孙无忌很快就引起了其他官员的排挤。但是,在李世民看来,长孙无忌此人的能力突出、对自己又是忠心耿耿,所以依旧很重用长孙无忌。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长孙无忌被李世民封为司空。这次,就是长孙无忌本人,都感觉有一些“害怕”了。于是,他向李世民进言:我实在是担不起这个重任呀!您换个人干吧!然而,李世民依旧初心不改,他并没有因为长孙无忌的推让就放弃自己的决定。

长孙无忌也的确没有辜负唐太宗的看重,长孙无忌任职期间,一直兢兢业业、尽心尽力。看到李世民略有失职的地方,长孙无忌也会尽到臣子的本分,去规劝君主。也正是因为长孙无忌的实干和踏实,所以使得他的爵位也在一直不停地变动。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长孙无忌改封赵国公,且世袭刺史。这要是搁一般人身上,早就高兴得找不着北了。毕竟,谁还会嫌自家爵位高呢?但是,长孙无忌就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了。他上书规劝唐太宗,陈述了分封的害处,希望皇帝可以慎重考虑。

也许,正是长孙无忌的这份仗义,让唐太宗看到了一个臣子的真正忠心。所以,慎重思考之后,唐太宗还是把此事取消了。但是,观长孙无忌的行事作风来看,此人不能说是淡泊名利,但是对君主的忠心和尽力却是不可忽视的。

当然,也正是因为长孙无忌有能力、有功绩、用贡献,所以他才以文臣之身,位列唐太宗时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从长孙无忌一生的行动来看,他也的确没有辜负这个“榜首”的位置。

结语

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时期,可谓是万千荣耀集于一身。但是,到了唐高宗时期,他就被贬了。从明面上看,是和他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有关系。

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也引起了唐高宗的忌惮。唐太宗去世以前,嘱咐长孙无忌“善辅导之”,这里用到是“辅导”,而非“辅助”,一字之差,就提高了长孙无忌在唐高宗那里的地位和影响力。

正是因为唐太宗的嘱托,才导致了唐高宗逐渐对唐太宗有了怨念。虽然唐高宗平日里还是很敬重长孙无忌,但是私下里抱怨也还是有的。再加上在武则天这件事上的矛盾,就使得长孙无忌和唐高宗之间的关系有了很明显的裂痕。

有了裂痕的君臣关系,自然就没有那么好修复了。同时,还因为长孙无忌是“关陇贵族”最后一位核心人物,所以他也影响了山东士族的发展和利益。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有人状告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哭着说:我怎么能对舅舅下毒手呢!但是一扭头,他还是判了长孙无忌流放。而后,长孙无忌选择了自缢。

更多文章

  • 34岁吴王蒙冤自缢,死前诅咒长孙无忌,当时无人在意,多年后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长孙无忌,李恪,李世民,李承乾,李治,吴王

    历史上不乏有皇家子弟身具两朝皇室血脉,比如曹丕称帝后曾纳汉献帝刘协的二个女儿为妾,南朝宋少帝刘义符曾立晋恭帝司马德文之女为皇后,这样结合生育的后代身具两朝皇家血脉,自然贵不可言。但对于有些皇子来讲,这样的出身却未必是一种荣膺,唐朝时期的吴王李恪对此事感触最深,他的父亲是千古一帝李世民,外祖父是隋炀帝

  • 李恪的最后一天: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李恪,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承乾,李治,房玄龄,唐太宗,隋朝,军事政策,黄易小说人物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六黄昏,雪花如席,纷纷扬扬,长安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御史台辖属一座小屋内,昏暗的油灯发出微弱的黄光,四面泥墙抹的滑不留手,就连壁虎都趴不住,一尺见方的窗口糊的密不透风。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神情忧郁,万千愁怨凝集眉心,背着双手来回踱步,脚步凌乱急促。忽然间,门开了,御

  • 李治要提拔大臣,国舅长孙无忌接连驳回,为了权力甥舅反目?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治,长孙无忌,宰相,李世民,武媚娘

    公元654年夏,国舅爷长孙无忌在家中志得意满地接待大臣,次子长孙涣匆匆走来密报李治的行踪,长孙无忌惊讶出声:“雉奴怎敢自作主张?”众大臣闻言心惊,纷纷借故遁走。据报,李治在岐州九成宫遭遇洪水,险死还生不回长安,反而起驾恒州查看水灾。长孙无忌又惊又疑:这个老实懦弱的外甥竟往水患更严重的地方跑,莫非不怕

  • 长孙无忌的阴谋, 李世民临终前的遗言

    历史解密编辑:夏姐的娱乐标签:皇帝,宰相,嫔妃,唐朝,隋朝,李世民,唐太宗,长孙无忌,历史学家

    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的开元盛世底下,国泰民安,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和文明的时期之一。然而,在李世民的离世前,有一段事情远离大众的视野,甚至一度成为了历史的谜团,那就是长孙无忌骗李世民的故事。据传说,当时李世民临终前,一位嫔妃匆匆往厕所走,正巧遇到了长孙

  • 武则天的政治抱负,长孙无忌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李治,唐朝,李世民,王皇后,科学家,长孙无忌,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要说道武则天最想报复的仇人,那非唐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莫属了,因为她感到王皇后的主要支持人就是长孙无忌,正是长孙无忌以舅舅的身份干预唐高宗的行为,才使得自己多次处于危险境地,为此,她必须报复这个仇人。只是长孙无忌是一个极有地位的人,由于他的妹妹13岁就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于是,他从少年时代就和李世民共

  • 长孙无忌作为李泰和李治的舅舅,他为选李治做太子,而不选李泰?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泰和,李治,李泰,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这个让只要在唐朝说起来大家都是知道这个人的,这个人的人生十分的传奇,出生在隋朝,却是唐朝做官,一生之中经历了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四代皇帝,可以称得上是四朝老臣了,在他的人生之中曾经有过两次豪赌,只要有一次赌错就会使得他身败名裂。长孙无忌第一赌博就是将自己整个 家族的命运都赌到了李世

  • “使天子不近儒臣者”,长孙无忌如何成为大唐心魔?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长孙无忌,李治,李勣,唐太宗李世民,李承乾,李世民

    研究唐朝历史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唐朝的皇帝对朝廷的文武大臣,天然带有不信任感。他们可以将国家的权力交给自己的老婆,比如武则天;也可以将国家的权力交给自己身边的服务人员,也就是传说中万恶的太监;甚至他们都可以将权力交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外族人,如安禄山这样的人。偏偏不信自家人。人

  • 从是长孙无忌的结局,就能看出自古以来权臣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长孙无忌,权臣,李治,王皇后,武则天,李恪

    自古以来权臣只有两个下场,要么如曹丕一样篡位,要么如霍光一样被族灭,但从长孙无忌集团的下场来看,权臣完全有第三条路,可是长孙集团偏偏不走,自己非往死路上走。自己把自己弄死了。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最高峰不是在玄宗时期,而是高宗李治在位的时候,而李治之所以名声不显,是因为李治前有李世民,后有唯一女皇

  • 唐高宗李治为何非要杀害亲舅舅长孙无忌?难道长孙无忌不是忠臣吗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李治,长孙无忌,武则天,王皇后,李世民

    当李治痛哭“我怎么忍心给亲舅舅定罪”时,后人都被他出色的演技迷惑了,于是后人都把杀害长孙无忌的罪责推给了武则天和许敬宗、李义府。唐高宗李治深谙以柔克刚之道,小的时候他在父母面前装弱,在兄弟面前装怂,在大臣面前装嫩,在老婆面前装柔。其实这是个毒辣的家伙,他总能收获美名,同时又把污水让别人带走,比如长孙

  • 长孙无忌看上李世民的宠妃,他用了一个绝招,让李世民亲自送上门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李世民,长孙无忌,长孙皇后,李建成,玄武门之变,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当初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于公元643年(贞观17年)二月二十八日,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绘画出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其中排名第一位的功臣,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生于洛阳,很早便与李世民相识,两人非但是布衣之交,之后长孙无忌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两家结成了姻亲。隋末天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