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成公主和亲涨国人志气,昭君出塞让人羞愧难当?错,真相正相反

文成公主和亲涨国人志气,昭君出塞让人羞愧难当?错,真相正相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757 更新时间:2024/1/19 4:55:33

此说法相当不妥!恰恰相反,文成公主和亲有很大的“逼婚”成分,昭君出塞却彰显了大汉国威。不过,无论是文成公主还是王昭君,她们对促进民族和平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既然如此,为何后人会产生“颠倒黑白”的理解了呢?这其中又隐藏了什么历史玄机呢?我们先从两位“和亲大使”的简历说起。

王昭君出生于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9年)入宫为“家人子”。由于未能入选为嫔妃,所以她的实际身份就是个宫女。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的挑选宫女和亲,不甘心老死宫中的王昭君自请出塞,得到了汉元帝的首肯。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生下一子“伊屠智牙师”。建昭三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遵照匈奴习俗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单于,又生下两个女儿。

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王昭君病逝于大漠,享年34岁。

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之女,因为要承担和亲的重任而受封为公主(法理上成了李世民的女儿)。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随使团出发,历经一年的长途跋涉才到达拉萨。

松赞干布举行婚礼后,文成公主受封“赞蒙”。文成公主入藏四十年,一直致力于农业、医学、儒学经典、丝织、酿造、宗教的发展和传播,为汉藏友好和文化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死于当地大流行的黑痘病毒。

光看简历似乎也看不出个“子丑寅卯”,好吧,下面我们进入二者的“激情面对面”。

历史背景:匈奴的求婚&吐蕃的逼婚

后人对汉朝一直停留在靠送女人求和平的屈辱印象中,其实那是汉朝建立初期的事,经过汉武帝和汉宣帝祖孙俩的打断打击,西汉中后期的匈奴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了。

那时候大漠之南匈奴人几乎不敢踏足,大漠之北又处于大分裂之中,五位单于自相残杀。后来草原上又遭遇罕见的天灾,牲畜、人口丧失大半,几乎处于亡国的边缘。

五位单于中势力最弱的就是呼韩邪单于,为了生存他被迫向南迁徙,并且向西汉称臣。为了表达诚意,他三次入朝跪拜汉宣帝和汉元帝,并在第三次入朝时恳求做汉家女婿,为大汉承担守边的责任。

在这种状况下,汉廷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答应赐婚呼韩邪。正是靠“汉家女婿”的身份,呼韩邪单于才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并在汉军的帮助下再次统一了匈奴。

事实上,汉廷对呼韩邪的赐婚等级并不高,别说真公主,连个宗室女都没舍得给。王昭君只是个宫女,而且出嫁时也没有以“公主”身份下嫁。

而呼韩邪对王昭君丝毫不敢怠慢,将她与其她四位阏氏并列,赐号“宁胡阏氏”,视她为匈奴人的平安守护神。

文成公主和亲其实是被动的,甚至是被吐蕃人“逼婚”的结果。

松赞干布即位后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12岁登基,用了三年的时间统一了吐蕃,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吐谷浑(青海),与大唐摩擦不断。

贞观八年,松赞干布第一次向大唐求婚,却遭到了李世民的拒绝。恼羞成怒的松赞干布于贞观十二年打着迎娶公主的旗号侵入松州(阿坝州),唐军遭遇惨败。

松赞干布不断打击大唐的小弟,已经吞并了大量的小部落,李世民再不发威估计河西走廊都保不住了。于是天子一怒河水倒流,李世民派侯君集为主帅,牛进达为先锋对吐蕃反起反击。

不过这一仗一点劲都没有,侯君集还没赶到前线,牛进达就夜袭松州,斩首一千余级,吐蕃人弃城逃跑,战斗就这么结束了。

史书有点夸大了此次战争的意义,事实上这是吐蕃人的一次战略放弃,其兵力并未受到实质性打击,在撤离过程中,他们还将大唐的小迷弟吐谷浑、党项、白兰统统修理了一遍。

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再次向大唐求婚,这一次李世民答应了,这才有了第二年的文成公主和亲。

从以上过程可见,松赞干布的求婚充满挑衅和威胁,第一次被拒绝他就拿大唐的小迷弟出气,第二次干脆占了大唐的松州。第三次求婚如果李世民再不答应会怎样?呵呵。

所以,文成公主和亲其实是被迫的,跟抢亲没什么两样。

历史价值:汉匈融合的开&唐蕃博弈的开端

本质上两国和亲是政治联盟的需要,但昭君出塞的价值远高于文成公主和亲。

通读匈奴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个一度称雄北方的强悍民族,后来部分向西迁徙,主体部分最终融入汉民族,这个变化的转折点就在呼韩邪单于时期。

虽然王昭君的身份很低,但呼韩邪单于真的是抱着感恩的心态,积极地推进汉匈和平。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是大汉拯救了我们匈奴、匈奴要世世代代尊奉汉朝。

正是这种心态,使得汉匈之间延续了近百年的安定和平,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交流融合速度迅猛,匈奴也进入了高速汉化的时期。

假如没有昭君出塞,统一匈奴的一定是与汉民族为敌的其他某个单于,双方之间的战争一定会大大延长,民族融合也会遥遥无期。

如果说昭君出塞是汉廷对匈奴的恩赐、拯救,文成公主显然是唐蕃之间对等博弈。

首先我们要明白,松赞干布求婚的目的与呼韩邪单于截然不同,他并非为了求大唐的庇护,而是为了分化大唐与吐谷浑、突厥之间的联盟关系。

正因为如此,松赞干布才有资格逼婚,因为这是对等的游戏,唐朝与吐谷浑、突厥也不是铁板一块,大唐也需要吐蕃来掣肘他们。

所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竟然没有获得王后的身份,而仅仅是个“赞蒙”。大唐的公主竟然给番邦当小老婆,其实是丢了大面子。

好在松赞干布也不敢做得太绝,为了照顾大唐的面子,他规定“赞蒙”与王后有同等的地位。不过明眼人都懂,这个“赞蒙”说白了还是个小老婆。

由此可见,文成公主和亲只是开启了唐蕃之间博弈的历史序幕,远没达到昭君出塞摘果子的意义。

历史地位:昭君的政治遗产&文成的文化影响

王昭君不光自己为汉匈和平作出了贡献,她的兄弟们、子孙们都为此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王昭君的弟弟多次出使匈奴,王昭君的女儿、女婿、外孙长期为汉匈和平奔走呼号,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他们的影响力甚至跨越了朝代,在王莽的新朝也一直扮演着这个角色。

可见,昭君出塞对汉匈关系的影响力侧重于政治层面,是直接的。

而公主出身的文成公主却无法涉足政治,更没有办法通过政治影响力来改变唐蕃之间的政治关系。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看低文成公主的和亲,她在传播大唐文化方面的贡献远在王昭君之上,事实上也为后来汉藏融合作出了润物细无声的功绩。

如此一看,即便在最薄弱的历史地位上,昭君出塞也不比文成公主和亲低。

历史误解:衰弱的大汉&上升的大唐

既然昭君出塞远比文成公主和亲更体面、更有历史价值,那么为何后人会有“黑白颠倒”的印象呢?原因有三个:

其一,张冠李戴,将汉初的屈辱和大唐的强盛,移植给了这两次和亲。

汉朝建立初期,由于国力孱弱,确实经历了百年的和亲屈辱史,因此后人自然而然地以为昭君出塞的性质也一样。

有一句极具震撼力的台词是这么说的:在我们匈奴,男人的胸脯是女人安全的港湾,你们汉人却把和平建立在女人的胸脯上。

这种耻辱感任谁都不能忘,它也加深了后人对汉朝和亲的耻辱印象,其实这是个误解。再加上汉元帝时期汉帝国的国力衰退,更容易让人误以为昭君出塞是求和。

同样是和亲,由于大唐的强盛让人产生居高临下的“赐婚”形象。

虽然整体上来说,大唐确实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形成了绝对的优势,版图也得到了扩张,但李渊和李世民在位的时候,这种优势并不明显,局部阶段也曾经有过屈辱史。

我们只能说,选择性遗忘,是一种常见病。

其二,个人崇拜,李世民的英明神武,打败了汉元帝的昏君形象。

两次和亲的主导者,一个是被后人称作“昏君”的汉元帝刘奭,一个是被誉为“千古一帝”的明君圣主唐太宗李世民,二者的个人标签决定了两次和亲必然会“变味”。

如果你去读史书,那里绝对没有一个字批评李世民的软弱,相反会以智慧、悲情、推诿等手法,巧妙地掩盖他的过失或者妥协。比如文成公主和亲,事实上李世民就是被胁迫之下的低头。

汉元帝确实是个昏君,但昏君不等于浑蛋,事实上汉元帝是个大好人,昭君出塞的意义也不应该受汉元帝的个人形象而被歪曲。

其三,文化传播,神化的文成公主,战胜了悲情化的王昭君。

这两次和亲,在后世的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截然不同,文成公主被当作唐蕃和平的使者,并且被逐步神化为“绿度母”。

王昭君则惨了,她完全被悲情化了,毛延寿的作祟、汉元帝的好色、出塞的凄凉等不存在的段子,被层层累加在王昭君的身上,给她蒙上了凝重的悲情色彩。

三者叠加后人就迷糊了,误以为:文成公主和亲让后人自豪,王昭君出塞让后人觉得蒙羞。

当然,我不是想褒扬王昭君,贬低文成公主,客观讲,她们都是历史上了不起的女人,对民族和平事业居功至伟。

更多文章

  • 唐朝国力强盛,为何还要和吐蕃和亲,而远嫁的文成公主又过得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文成公主,吐蕃,松赞干布,唐朝,李世民,吐谷浑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唐朝的明明那么强大,为什么还要以和亲的形式维护和其他附属国的政治关系?而当时因和亲远嫁的文成公主,在嫁到吐蕃国后,生活又过得怎样呢?关于以上问题,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过得并不幸福,甚至可以用悲惨两个字来形容。因为文成公主并不是松赞干布的第一个正妻

  • 文成公主:大家只知她入藏和亲,贡献巨大,却不知她最后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飞雪的涟漪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道宗,吐谷浑,李世民,薛仁贵

    提到文成公主这个名字,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曾听说过。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但是,除了文成公主入藏这件事之外,对于文成公主这个人,很多人可能就不太了解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嫁到吐蕃的时候,到底是一个怎样

  • 文成公主都进藏了,为何大唐和吐蕃还在201年里179场仗?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吐蕃,唐军,进藏,李世民,侯君集,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按正规说法,这是大唐正式和吐蕃结成了秦晋之好。但其实,按这个词的本来意思,这绝对不是好话。因为真正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一点都不好。历史上,秦晋两国就是连续数代结亲,连续数代打仗。在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方鸿渐的老爹也是这么总结的。▲大胡子吐蕃使臣就是禄东赞文成公主进藏本

  • 超级震撼!《文成公主》实景剧演员多达800多名,380元的票价超值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蜀黍看世界标签:文成公主,实景剧,松赞干布,布达拉宫,拉萨,藏戏

    这一次到拉萨终于实现了观看了《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的愿望,380元的票价不便宜,观看以后却觉得物有所值。这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演出。过去我就听闻《文成公主》实景剧是以拉萨的自然山川为背景,是在圣城璀璨星空下演绎大唐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场面恢宏浩大。真正置身其中的

  • 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她为什么远嫁吐蕃?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文成公主,吐蕃,松赞干布,李道宗,吐谷浑,李世民

    文成公主(?—680年),唐朝宗室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但是

  • 文成公主真的是妾吗,她与尺尊公主谁的地位高?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世民,王昭君,吐蕃

    在封建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冲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仗是永远也打不完的,即使是再富庶的国家,也断然不会把全部精力放在战争上。于是为了平息战乱,各自安好,和亲的政策应运而生。不动一刀一枪,只需一桩婚事就能消弭两国之间的矛盾,何乐而不为呢?中国历史上,和亲的例子有很多,如昭君出塞,远嫁南匈奴;文

  • 文成公主寡居藏区三十年,为何不归大唐?看她的使命和现实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悟道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世民,吐谷浑,王玄策,大唐

    在唐代历史上,有两位公主为了和平而入藏,一位是我们所熟悉的文成公主,另一位是金城公主,这两位公主先后入藏的时间相隔将近七十年,但她们的入藏都为紧张的唐蕃关系送去了珍贵的和平。所以,她们都是和平的使者。既然是和平的使者,两位公主入藏本身带有使命感,这份使命感也就决定了她们的命运。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初,

  • 文成公主:人们都知道她入藏和亲贡献很大,她的结局却很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朵朵的资讯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世民,唐王朝,王昭君

    在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当中,和亲这行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亲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或者国家为了能够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于是便采用结婚的方式来巩固双方的利益以及联系。和亲在当时都是作为一项政治决策来进行的,很多女子都充当了政治的牺牲品。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是被迫参加和亲,并且在

  • 文成公主, 大家只知她入藏和亲, 功劳巨大, 却不知她最后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李林说科技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世民,李治,吐蕃,文成公主(2001年电视剧),古装剧

    我国古代王朝中除了明朝以外,多少都出现过派出公主或者是宗室女和亲的情况,一来可以维护两国的和平邦交,二来可以做到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纵观历史,我国为和亲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有很多,前有王昭君嫁去匈奴当地换来了西汉数十年和平,后有文成公主嫁去吐蕃,为唐朝和吐蕃的和平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其实文成公主虽有公

  • 文成公主的一生,以弱女子的身躯挑起了功在千秋的伟绩!

    历史解密编辑:揉碎夏的诗标签:皇帝,李道宗,李世民,吐谷浑,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强盛的大唐,也需要下嫁和亲吗?文成公主,可谓是大名鼎鼎的存在,在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记载,对于促进中原文化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正因为这样的贡献,被历史记载,流传千古。文成公主虽然名气很大,但很显然,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就算开放的大唐盛世,也免不了对女性记载的歧视,所以文成公主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