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福祸盛唐(二十)李隆基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真实原因来自安禄山

福祸盛唐(二十)李隆基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真实原因来自安禄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2404 更新时间:2023/12/8 9:49:38

面对长驱南下的安禄山叛军,沿途各州郡望风而降,唐朝在河北和中原的大量领土沦陷,这样的情况让朝廷上下感到非常震惊。为了应对战争的威胁,唐玄宗李隆基先后召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名将入朝,让他们组建军队,负责平定安禄山的叛乱。然而这些名将面对安禄山的叛军时却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他们屡战屡败,以至于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李隆基带着唐朝朝廷不得不南下至蜀中避难。复盘这阶段战争中唐朝失败的教训,可以发现这其中除了叛军的强大、唐军的衰弱和中原的空虚以外,战略决策方面的失误也是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李隆基冤杀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是犯下的第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失误,也是导致战局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唐朝西北边境的名将,都担任过安西四镇节度使和安西大都护的职位,曾经是唐朝在西域权力最大的重臣。他们两人被誉为唐朝的“帝国双璧”,在唐朝平定吐蕃、大小勃律等国战乱,统治西域各国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由于在西域作战时的战功使得他们声名显赫,所以李隆基对他们也抱有很大的希望。然而他们在面对安禄山的叛军时却丧失了往日的威风,在战争中一败再败,最后只能退守潼关。

而这个时候宦官边令诚却上奏高仙芝和封常清无故弃地和贪污军粮,使得李隆基大怒,派边令诚处死了这两位名将。历史上认为李隆基冤杀两位名将是战略上的重要失策,也是唐军放弃固守潼关战略的开始。而这个战略的改变,也使得唐军不得不直面安禄山的精锐叛军,这也为后来潼关失守和长安沦陷埋下的大患。在分析李隆基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原因时,很多人认为李隆基对边令诚的谗言偏听偏信,所以才酿成了这样的大错。可是结合史书前后的记录来看,这种说法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李隆基处死高仙芝二人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

实际上从开元年间开始,唐朝就进入了频繁对外战争的状态。不论是在西北对付吐蕃、大小勃律、东突厥汗国,还是在北边的契丹、奚族等少数民族,都是有着不少败绩的。比如高仙芝在中亚怛罗斯之战中败给大食国军队,使得安西四镇的精锐全军覆灭,葱岭以西的大片领土落入敌国之手。又比如安禄山在对契丹和奚族联军时战败,使得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上奏将其处死。然而李隆基并未对这样的败绩进行太严厉的处罚,可见他对于“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还是有着充分认识的,对将领的败绩也表现得足够宽容。

边令诚上奏的关于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问题,其实根本无关大局。在边令诚上奏之前,封常清就对自己战败的事情进行了上奏,李隆基对其说法还是比较肯定的。李隆基没有对封常清作太严厉的处罚,只是削除其官爵,发往高仙芝的大营中待命。由此可见,李隆基仍旧对将领的胜败表现出宽容的态度,并没有想要赶尽杀绝的意思。而且在此之后,高仙芝和封常清退守潼关,阻断了叛军西进的关键道路,也稳定了长安人心惶惶的局势。而从整个战局上看,高仙芝和封常清虽然丢失了洛阳和中原腹地,却也稳住了局势,带来了胜利契机。

当时的战局虽然对唐军非常不利,河北和中原大量领土沦陷,就连东都洛阳都丢失了。但高仙芝和封常清退守潼关要道,挡了叛军西进的关键之路,也将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潼关是中原西进长安的必经之路,在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地有函崤之险峻,出了名的易守难攻,以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本事只需固守关隘,叛军就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与此同时,朔方、河西、陇右等精锐军队已经朝着长安进发,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副使李光弼已经率兵东进,直扑河北重镇常山。

如果高仙芝和封常清没有被冤杀,得到西北精锐支援的他们,必然让叛军在潼关外碰得头破血流。只要再过几个月,郭子仪和李光弼突破叛军的河北战线,攻占常山和河北全境,就把安禄山的军队直接切为两段。安禄山被困在中原洛阳一带,如无根浮萍,首尾不能相顾。而史思明则被压迫在范阳、平卢的老家,根本无力救援安禄山。这样的战局可以说把安禄山陷入了绝境之中,被唐军包了大饺子。战争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不出一两年战乱就会被平定,而李隆基也不至于带着朝廷逃到蜀中去避难。

可以说从当时的战局来看,这条战略路线是非常清晰的,李隆基不应该有如此大的误判。可是李隆基却仿佛昏了头,做出自毁长城的举动,放弃了固守潼关的战略,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难道区区一个宦官边令诚,就能让李隆基一改在军事方面宽容的态度,不惜自毁长城杀死高仙芝二人?说实话,从史书上看这是说不通的。边令诚被认为是奸臣宦官,实际上也就是冤杀高仙芝二人的案子,除此之外,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更多关于他的资料。边令诚虽然是李隆基派驻在高仙芝身边的监军,但要说对李隆基有多大影响力,史书上并没有直接证据。

实际上从高仙芝在西域崛起开始,边令诚就已经是他的监军了。两人共事多年,而且出生入死,要说又多大矛盾导致谗言构陷,这也是没有道理的。史书上说因为高仙芝在出发前没有听边令诚的,所以边令诚要向李隆基进谗言。可史书却没有说什么具体的事情,这就显得很荒谬了。两人是一起共事十多年的老同事,为人处事都是非常了解的。如果有什么解不开的仇怨,那早就爆发了,还能等到安史之乱吗?他如果要置高仙芝于死地,那怛罗斯的战败岂非最好的理由,为什么要在这个说不通的事情上动手?

因此史书上说边令诚因为私人恩怨构陷高仙芝是说不过去,在情理上存在很大的矛盾。而李隆基就因为边令诚一句话,就要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名将,这更加让人觉得可疑。因此要解释其中令人怀疑的细节,需要从更多的史书上寻找答案,而不是盲目地信任史书。

结合后来李隆基让杨国忠逼着哥舒翰出关迎战叛军的史实,可以发现李隆基在这场战争中心态是非常失衡的。而失衡的原因很大可能是来自于他对安禄山的仇恨,让他失去了一贯的理智。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死,很可能也是这个原因让他产生决策失误,做出了自毁长城的决定。

高仙芝和哥舒翰、安禄山一样都是外族人,他们因为这个身份而被李隆基重用。前文讲述过,李隆基习惯调集边境重将到朝中任宰相,以分化瓦解宰相把持朝政的权力。李林甫为了减少自己的政治压力,提议重用胡人和寒门出身的边将,于是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人便备受重用。高仙芝本身是高句丽人,由于其父跟随唐军在安西作战,所以也加入了安西的军队。李林甫认为这些外族将领在中原没有根基,而且作战勇猛顽强,所以向李隆基推荐。所以在天宝年间,高仙芝、安禄山、哥舒翰这样的外族将领,是比汉族将领更受欢迎的存在。

在叛乱发生以前,安禄山是最受李隆基信任的胡人,没有之一。李隆基对安禄山给予了最大的支持,甚至支持他和杨国忠打对台,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了。然而安禄山却背叛的李隆基,这给李隆基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从史书上看,当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李隆基首先是不相信的。直到各地的战报纷纷汇聚,他才从自己的盲目自信中清醒过来。从此之后,李隆基对胡人的信任就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由于长期提拔胡人将领,所以军队中掌权的大将几乎都是胡人,这使得他对继续使用胡人将领军表现出犹豫的状态。

一方面军队中大部分将领为胡人,汉人名将屈指可数,要平定安史之乱只能依靠这些胡人将领。另一方面安禄山叛乱的前车之鉴还在,他对胡人的信任掉入低谷,惧怕这些胡人跟着发动叛乱。所以在面对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提出的,退守潼关固守的策略时,他心里是存在很大疑虑的。而当时关中军队空虚,所有的军队,包括加急招募的数万新兵都交给了这些胡人将领。如果这些胡人趁机而起,与安禄山呼应,那唐朝就只能被灭亡了。所以李隆基非常关注军中的变化,派出了像边令诚等监军,同时也让杨国忠催着军队出关作战。

高仙芝和封常清放弃陕郡的几百地,退守潼关险要关隘,在军事上是非常优秀的选项。但是站在李隆基的角度,心里失衡的他就变得多疑起来,担心在潼关聚集重兵的高仙芝成为第二个安禄山。当时长安城中无兵可派,而陇右、朔方、河西的援军则还没有到,正是关中空虚的时候。如果高仙芝要反叛唐朝,那是没有人能阻挡的。所以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李隆基做出狭隘的战略决策,杀死高仙芝和封常清以减少兵变的风险。可是这个战略决策,却断送了固守潼关带来的良好战机,为后来安禄山攻破潼关和占领长安埋下大患。

综上所述,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死是李隆基个人问题导致的战略误判,也是他在安史之乱中做出的最大错误决策。这根本原因还是在安禄山叛乱,进而胡汉之别的政治斗争之上。宦官边令诚只是史书上用来填坑的小官而已,他没有能力和资格左右李隆基的决策。在李隆基对胡人进行猜忌之时,作为和高仙芝共事十余年的老搭档,他甚至不敢给高仙芝说话,否则结局和封常清没什么两样。可以说安禄山的背叛不仅从军事上把唐朝打蒙了,而且也从心理上让李隆基彻底晕菜,以至于在战略决策时才昏招频出。

更多文章

  • 高仙芝:征服帕米尔高原的“山地之王”,可惜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高仙芝,帕米尔,唐军,安禄山,封常清,帕米尔高原,山地之王

    在历史的长河,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名将,像白起,韩信,霍去病,卫青,周亚夫,李靖,李勣等等,他们为各自的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名垂青史。今天,向大家介绍的那位虽然不如前面几位有名,可是他却创下了世界军事史上奇迹——他就是唐朝名将高仙芝。高仙芝何许人也?他原是高句丽人,自幼随父亲高舍鸡入唐。父亲高舍鸡是一

  • 被历史遗忘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精率锐唐军为何还是惨败阿拉伯?

    历史解密编辑:口说名人堂标签:唐军,突厥,石国,唐朝,高仙芝,怛罗斯,唐王朝,阿拉伯,罗斯之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在古代,中西其实是相对隔绝、独立发展的。直到汉代,我国才知道了古罗马的存在。而等到近代,航海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国和西方才有了直接的军事对抗。相信很多人都曾不止一次地假设过。如果历史上亚历山大的希腊

  • 高仙芝——为有牺牲多壮志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高仙芝,安禄山,安史之乱,吐蕃

    写了这么多期的刑天英雄,起笔之时万没想到,我会为一个外国人写成中国的英雄。但是高仙芝就是这样的人,他是高句丽人,无论从民族还是从国家,狭义上从历史角度不算是中国人。可是他却为中国做了那么多,准确说是为大唐奉献那么多。一句“刑天”,就是他一生概括。一、青年才俊高仙芝早年就跟着父亲来到大唐,那个唐太宗“

  • 唐朝名将高仙芝:率军与阿拉伯帝国交战,却因叛徒出卖而战败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高仙芝,唐朝,帝国,唐王朝,唐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鼎盛的朝代,而唐朝之所以鼎盛,与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无关系;在唐朝时期,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不仅攻灭了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百济等国,而且还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唐朝到底有多强大

  • 怛罗斯之战,高仙芝输得有多惨?唐军惨败,唐朝势力彻底退出中亚

    历史解密编辑:秦皇唐宗标签:唐军,大军,唐朝,高仙芝,怛罗斯,李嗣业,小勃律,罗斯之战

    天宝六年八月,高仙芝征服小勃律之后,打通了唐朝与中亚诸国的联络通道,使得唐朝重新获得了对中亚地区的控制权,此举极大地打击了另一个劲敌吐蕃扩张的野心。高仙芝此举,令吐蕃很是不甘,于是便指使位于印度北部的羯师国去进攻小勃律,切断了小勃律的运输通道。玄宗知道后,大为生气,决定给羯师国一点颜色看看,便把平定

  • 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恶劣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高仙芝,常清,哥舒翰,大将,唐玄宗,李光弼

    安史之乱,唐玄宗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除了自损大将外,还有个重要影响——唐将们失去安全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唐名将辈出,可产出也经不住消耗的快,所以大唐对名将还是持保护态度,不像汉武帝杀大将像杀只羊。唐将兵败被斩的案例基本没有,从唐初薛仁贵兵败大非川,李敬玄面对吐蕃不战而逃,到唐玄宗时高仙芝在怛罗

  •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能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封常清,高仙芝,安禄山,哥舒翰,潼关,唐玄宗

    如果真要做一番假设,那么其实中风在家的哥舒翰是没有必要参加这一场战争的。封常清、高仙芝、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叛军的势力打个差不多,即便不能立即平定叛乱,也不会花费太久的时间。而且,这场叛乱很可能就不叫安史之乱了,而是安禄山之乱。755年的大唐,盛世还在但是人们却已经安逸了太久,外重内

  • 高仙芝竟率领万人军队翻越世界屋脊!他为何会做出如此疯狂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疯狂,玄宗,吐蕃,勃律,唐朝,高仙芝

    公元747年,唐安西副都护、安西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率领多达一万人的军队从安西的龟兹出发,连续翻越了西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等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其中达尔科特山口的海拔更是高达4700米,军队在终年积雪的世界屋脊之上行进了很久。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即使放在防护措施相对完善的今天也足以令人望而生

  • 郭子仪为什么要拒绝唐代宗的提拔,只要求赏赐六个美人?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郭子仪,唐代宗,皇上,李世民,宰相,皇帝

    郭子仪乃是唐代名将,战绩彪炳,屡次带领大唐军队对敌,不管是朝廷,还是百姓,都拥有极大的声望。郭子仪虽然身为将军,但在待人接物上,颇具大智慧,将军务打理的有条不紊,家里更是一片狼藉,或许正因如此,郭子仪才能长命百岁,八十五年,在古时候算是长寿之辈。众所周知,在古代,地位显赫的将军往往会被皇上怀疑,最后

  • 郭子仪:官二代的幸福指数来自于家教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郭子仪,皇帝,唐代宗,节度使,唐德宗,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唐朝

    唐朝名将郭子仪有八个儿子七个女儿。这么一大群,难免有愣有狂还有刺儿头。在这群年轻气盛的青瓜蛋子频频捅娄子时,郭子仪却能做到职场得意,家庭和睦,先后经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个朝代而安然无恙,其老辣可见一斑。也幸而有这样的家长,他的孩子们个个生前显赫,死后荣光,真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