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古代,中西其实是相对隔绝、独立发展的。
直到汉代,我国才知道了古罗马的存在。
而等到近代,航海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国和西方才有了直接的军事对抗。
相信很多人都曾不止一次地假设过。
如果历史上亚历山大的希腊军和秦始皇的大秦军、欧洲的十字军和宋军、朱棣的明军和帖木儿的突厥军打一场遭遇战,究竟谁能赢。
事实上,唐军和阿拉伯军已经发生过大规模的遭遇战了。
那就是,怛(dá)罗斯之战。
虽然这场遭遇战唐军战败了,但这并不可耻。
千年后的我们重温这场战争,其实不难看出唐朝经营中亚的面临的困境与窘境。
迅速崛起的阿拉伯帝国
中国自进入原始社会开始,就不断地面临蛮族的侵袭。
三代时,是不服王化的戎狄蛮夷;
秦汉时是匈奴;
隋唐时是突厥;
宋朝时是蒙古......
这些少数民族,往往会对中国古代中原王朝造成极大的生存压力。
西方其实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西罗马帝国就是因为扛不住当时高卢、凯尔特、日耳曼等蛮族的持续进攻而轰然倒塌。
当这些进入文明地带的蛮族也变得文明起来了之后,往往又会有新的蛮族崛起。
而阿拉伯人就是继高卢人、日耳曼人之后崛起的新“蛮族”。
但阿拉伯人和之前的“蛮族”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阿拉伯人在文化上并不“野蛮”。
他们有自己创立的宗教,也有一套完整的、文明的部落规范。
伊斯兰在当时是一种极具扩张性的宗教。
根据教义,每个阿拉伯人都可以无罪进行劫掠扩张。
而搜刮来的东西,基本等于归个人所有,仅需向部落和军队上缴一小部分战利品即可。
在这种狂热信仰的影响下,阿拉伯人进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大征服”时代。
不得不说,阿拉伯人崛起的时间非常“卡点”。
当时阿拉伯人周围所有的大帝国基本都处于相当虚弱的状态。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和北非陷入了蛮族间无休止的地混战中。
东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虽然没有被蛮族攻灭。
但这两个大帝国已经连续打了二十多年仗,虚弱不堪。
因此,当阿拉伯人冲出阿拉伯半岛时,整个世界都无能为力。
在公元7世纪的这一百年里,阿拉伯人东征西讨。
其向西攻占了今天的西班牙和整个北非海岸;
南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向北攻取了外高加索;
向东则攻灭了萨珊波斯。
最终,他们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总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的大帝国。
而当时,唐王朝才刚刚建立。
但雄才大略的李世民父子早已敏锐地意识到了来自阿拉伯人的威胁。
唐王朝的西扩和波斯的求援
公元七世纪时,西方和中东正在尽全力地去应对来阿拉伯人的军事威胁。
而中国也有自己的“蛮族”需要去对付。
那就是,突厥。
突厥是起源自中亚的一个游牧民族。
他们在隋末乱世中崛起,一度威胁到李唐王朝的生存。
但中国和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最后又重新统一了。
这意味只要争取到足够的时间,那么李唐王朝就可以依靠广阔的土地与海量的人口去组织防守反击。
因此,当李世民在渭水定下渭水之盟,为唐朝休养生息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后,突厥败局已定。
在李世民父子和唐初“全明星阵容”的共同努力下,唐军接连攻灭了东西两突厥,一度将国土推进到了贝加尔湖。
而原本投靠突厥的西域各国,也纷纷改换门庭,转投大唐。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唐朝和阿拉伯帝国虽然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接触。
但由于萨珊波斯的王子在国家被阿拉伯人攻灭后,已经跑到了唐朝,请求李治帮助他复国。
因此,两方在事实上,都已经知道了对方的存在。
不过,由于是从波斯王子这里得到的消息。
所以当时唐朝人并没有用“阿拉伯”这个名字,来称呼阿拉伯人以及他们的帝国。
而是采用了波斯语的音译,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
比如最开始时,他们称呼阿拉伯帝国为白衣大食。
不过“白衣大食”这个名称并没用太久。
因为很快,倭马亚家族的白衣大食就被阿拔斯王朝取代了。
阿拔斯王朝尚黑,所以唐朝称之为黑衣大食。
阿拉伯人忙着进行王朝更迭,自然也就顾不上波斯了。
因此,在李治到武则天的这一段时间里,白衣大食并没有做出激烈的反应。
即便唐朝积极支持波斯王子复国。
甚至还在前萨珊波斯附近设立了波斯都护府,进行间接统治。
不过到了唐玄宗在位后期,情况就不一样了。
当时,阿拉伯人的内战已经接近结束,阿拔斯胜出。
阿拔斯王朝,是以原波斯呼罗珊地区为主基地,完成王朝更替的。
所以,作为一个偏中亚性质的王朝,阿拔斯王朝的扩张重心一开始是放在西域和中亚的。
巧合的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同时期,唐玄宗的经营重心也放在了中亚。
当时,唐朝已经在西域经营了近百年,地位非常巩固。
但唐玄宗还想更进一步。
不过,他的目标不是阿拉伯帝国,而在吐蕃。
吐蕃帝国最强大时,占据了5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900多万人口,是唐朝的劲敌。
吐蕃一直对唐朝的西域虎视眈眈。
而且唐朝要想派遣军队或者运送补给到中亚去,看似有很多条路径可选。
但实际上只有传统的“河西走廊-西域”这一条路线能走。
这条路线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窄。
河西走廊最窄处也就不到100里,非常容易被切断。
而且走廊南面离吐蕃非常近。
吐蕃对大唐可不太友好。
所以对唐朝来说,在走廊南面占据一个缓冲区非常重要。
为此,唐和吐蕃在河西走廊南面展开了长久的拉锯。
可惜,唐玄宗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了与吐蕃拉锯上,而忽视了来自安西都护府的危险,最终引发了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的起因与唐军失败的原因
诚然,当时的安西都护府南有吐蕃虎视眈眈,北有突厥余部图谋不轨,西有阿拉伯人趁虚而入。
但这些外部的危险与风险,对强大的唐王朝来说,并不致命。
真正致命的危险,来自内部。
强大的帝国往往是从内部开始垮塌、崩溃的。
唐朝也不例外。
在唐朝繁荣经济和强大军力的支持下,安西都护府并不惧怕来自周边的威胁。
但问题在于,唐军将领的素质先垮掉了。
这在西域引发了连锁反应。
怛罗斯之战前后,在安西都护府负责执行军事任务的是大唐名将高仙芝。
高仙芝本是高句丽人。
高句丽被唐朝灭国后,高仙芝的父亲被迁到了中国。
后来,他又带着高仙芝一起去了安西都护府。
高仙芝的军事能力极其出众,很快就在战事频繁的安西崭露头角。
他在公元741年依靠军功升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
考虑到当时的安西都护其实算是一个文官,所以高仙芝几乎成了安西唐军的实际领袖。
一开始,高仙芝还勤勤恳恳地执行唐玄宗的任务,立下了不少战功。
比如,平定了达奚部和小勃律国的叛乱。
但不知是唐玄宗先昏聩了,还是高仙芝先自傲了,两个人几乎在同一时间“头脑发热”了起来。
先是高仙芝接到了唐玄宗发来的任务,要求他用常规手段惩罚一下不服管教的石国。
结果高仙芝先与石国达成了和平条约。
之后气又突然袭击石国军队,将石国的老弱全部杀掉。
高仙芝手握重兵,居然要靠偷袭惩罚石国,既不光彩也失去了西域的民心。
结果高仙芝非但没有反省自己,反而在回都护府的路上,又诬陷说突骑施部落作乱,把他们的可汗也俘虏了。
进行完这些迷惑的操作后,高仙芝决定入朝献俘。
或许是高仙芝故意向唐玄宗隐瞒了他偷袭和诬陷属国的事实。
此举导致李隆基竟然决定斩杀石国国王并继续扣留突骑施可汗。
这下西域彻底炸锅了。
原本,唐朝已经经营西域近百年。
西域人民还是很看好唐朝统治的。
结果高仙芝与唐玄宗的这一番“骚”操作直接把西域人民对唐朝的信任给消磨光了。
在石国王子的宣传之下,安西诸国人人自危。
最终,他们决定联合黑衣大食,攻占安西四镇,将唐帝国锁死在河西走廊。
在得知此事后,高仙芝决定主动出击,于公元751年,亲自率领两万联军深入石国,想要一举歼灭安西反叛势力。
结果他在怛罗斯附近遭遇了阿拉伯军队,双方僵持了整整五天。
后来,联军中的葛逻禄部军队突然反叛,与阿拉伯军队夹击唐朝联军。
联军大败,无奈之下,高仙芝只能撤回安西都护府。
总结
其实,怛罗斯之战中唐军的损失并不大,只折损了几千人。
因此这一战并没有对唐朝在中亚的统治造成沉重的打击。
而且阿拉伯军队的死伤远比联军要惨重。
但如果据此认为安史之乱不爆发,唐朝就能长久地维持对中亚的占领的话,还是过于乐观了。
唐朝在中亚已经失去了人心。
面对吐蕃、阿拉伯、突厥余部、西域诸国的联合反对,哪怕高仙芝能百战百胜,也无法避免丢掉西域的最终结局。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阿拉伯人》
《廿二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