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玄宗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除了自损大将外,还有个重要影响——唐将们失去安全感。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唐名将辈出,可产出也经不住消耗的快,所以大唐对名将还是持保护态度,不像汉武帝杀大将像杀只羊。
唐将兵败被斩的案例基本没有,从唐初薛仁贵兵败大非川,李敬玄面对吐蕃不战而逃,到唐玄宗时高仙芝在怛罗斯将安西精锐损失殆尽,大唐都没有杀大将。
封常清在长安放过大话,到了洛阳,就真的让太阳落下去,五战五败丢了东都,唐玄宗很生气,后果基本没有,只是革职,让随军立功。
立功完毕,估计还是恢复原职,名将待遇。
可高仙芝随便让士兵分太原仓的财物,触了唐玄宗的逆鳞。于是这俩西北名将还没来及和东北来的名将们来场东西大战,就被唐皇给砍了。
由于唐玄宗没有及时开展舆论导向,让唐将们知道砍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因为私自赏赐士兵财物,而不是兵败,因此唐将们都以为这俩名将是兵败被砍。
所以,唐将们心里都起了鸡皮疙瘩,打不赢这疙瘩得掉一地。
潼关完全失守正是由于这种安全感的缺失。
哥舒翰出关和叛军决战,大败,有大唐战略失误原因,更多是哥舒翰指挥散乱。
可是兵败后哥舒翰还想继续抵抗,包括大将王思礼等,准备收拾残兵继续镇守潼关。
以潼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收拾好残余部队应该还能坚守一段时间,等大唐西北援军能及时赶到,潼关依然可以固若金汤,郭子仪李光弼直捣范阳老巢的计划可以继续实行。
可由于火拔归仁等大将缺乏安全感,害怕像高仙芝封常清兵败被杀,所以火拔归仁绑架哥舒翰,投降安禄山,导致潼关直接失守。
如果没有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冤死,即使哥舒兵败,各大将众志成城,收拾残兵抵抗,潼关不一定会丢失,安史之乱又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