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纵观我国历朝历代的好诗词,它们几乎都具有这一特点。
那么说到生活,说到好诗,又让人不由想到了白居易这位诗人。
我们都知道,白居易的诗向来都是“浅显易懂”的,而白居易的这种“浅显易懂”又无不与他善于描写生活、善于提炼生活的创作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白居易的诗往往又是十分耐品的,他将“浅显易懂”与“耐人寻味”相兼相融,成就了具有自家风格的无数首名篇。
能把生活写成诗的人,他有高才、有慧眼,更有一颗真实可爱的诗心,而白居易就是这样的一位。
边行边吟,好诗看不停;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来自于白居易的一首诗。
此诗乃白居易专为诗友而写,表达了他想与诗友做邻居的愿望,写得不但亲切有味,还倍具文学功底,句句都可称得上妙笔。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唐·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元八:名宗简,是白居易的一位诗友;据记载,元八与白居易之间有着二十年之余的交情,可见关系不一般。
公元815年春,白居易与元八都在朝廷任职,而元八又在长安拥有一所住宅,所以本着二人的亲密关系,白居易很想与元八成为邻居,于是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便写下这首诗给元八。
诗在首句中先道出了作者与朋友的相契之处: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我们”两个人平生的性格与爱好都相同,比如“我们”都渴望过那种隐逸的生活。
寻常的话语,寻常的谈话“套路”。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当对一个人“有所求”的时候,我们总会先把相互之间的关系或者自己对对方的好感表达出来,因为这是一个最基础的“理由”。
当然,作者在这里并非仅仅因为想要和诗友做邻居而刻意说这些话;他说的这些都是实事,也是真真切切的肺腑之语。并且作者想和诗友做邻居的目的,不是世俗的,而是高洁的,比如他想让他们二人之间的来往更方便、更频繁,想让他们二人之间的友情“好上加好”,这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营养供给。
“欲隐墙东不为身”直接证明了前一句中的“心迹最相亲”,把作者与友人的美好品格体现出来,也为后文的到来打下基础。
接下来的一联不但唯美,还非常有文学性: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到时候我们两家可以同照一轮明月,可以同享杨柳带来的春光。
这两句是真好,从语言的组织到意境的塑造,再到意蕴的表达都达到了很高的级别。
语言方面,句中“好同”“宜作”这两个词就是笔力之体现,它们非常妥当地将字眼衔接起来、将句子的张力发挥出来,若用其他的词就显然没有这种效果。
意境方面,二句皆用高雅的自然物象,把一种美好闲适、色彩相宜的画面呈现于读者眼前。
文学性方面,作者在此借用两个典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热爱并享受生活的朴素情怀。“三径”代隐居之地,“绿柳”代通邻之意;白居易牛就牛在“用典于无形之中”,完全契合他追求“平易”风格的思想理念。
所以我们在读颔联的时候,纵然不懂典故,也能明白作者的意思,更何况,这里根本就没有用典的痕迹。
颈联继续说明作者自己的感想: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出门的时候,常常希望自己能够有个好伙伴陪着,而长期定居又怎么能不去选择一个好邻居呢?
作者分别从“出”和“居”两个角度做出描写。前一句的“犹思伴”道出了自己平日出行时的孤独心情;而后一句的“安居”则在前一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道出自己渴望有一位好邻居的愿望。
很显然,作者择邻的标准很高,而诗友元八正符合这样的标准。所以颈联的两句结合起来,把友人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的深厚情意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成为邻居以后,不但“我们”二人这一生可以经常见面,就连我们以后的子孙也能长久地友好相处。
作者的每一句言语都是充分的论证,而且他的“论据”可谓涉及到了各个方面,这里的尾联又谈及了未来与子孙,让人读后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说服力,也不得不赞叹他对诗友的真挚情感。所以如此诚恳的话语,想必诗友元八看过以后不但没理由拒绝,而且还会被深深地感动到。
诗在平淡而又真诚的寄语中结束,其中的那份真情既留在了篇中,也留在了篇外;让读者感受到了安暖,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美好的生活画面。
杨柳将春供两户,闲来把酒醉来吟;各位看官,当读完白居易的这首诗后,不知你有何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