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至是12月21日。冬至是24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排在第22个,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从周到秦,人们一直将冬至作为新一年的开始。汉代把冬至当作"冬节",官府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当时人们过冬至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冬至习俗清代习俗著作《清嘉录》说:冬至大如年,从汉代开始,冬至就是朝廷和民间进行祭天拜祖的日子。
唐宋时期,冬至时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普通百姓在这一天也要祭拜上天和祖先,以感谢过去一年上天的恩赐和祖先的护佑,并祈祷新的一年里能继续获得上天和祖先的佑护,保佑人寿年丰,四季安泰。明清两代时,皇帝同样举行祭天大典,称之为"冬至郊天",这一天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大臣们之间也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过年一样。关于冬至的唐诗无论什么日子都应该有诗歌的点缀,特别是在古代"冬至大如年",很多诗人都非常看重这个日子,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
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这首《至后》是764年杜甫在成都(剑南)时所作,当时他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至后,就是冬至过后。冬至过后白天渐渐长了起来,诗人在剑南不由思念起洛阳。"青袍白马"指自己当前的处境,代指闲官卑位,"金谷铜驼"指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风景胜地,此时洛阳经受了安史之乱,城市受到破坏,早已今非昔比,诗人想到这些不由发出感慨。"棣萼"出自《诗经》"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在这里指兄弟。诗人由眼前"梅花欲开"的景色想到了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心情十分愁闷,本想写诗以排遣,没想到诗成反倒更觉凄凉与寂寞。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之手,韦应物早年曾经担任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来读书应举考中进士,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风格恬淡高远,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韦应物的《寄诸弟》诗有20余首,这是其中之一,写于冬至之时。韦应物在地方上任职,一向简政爱民,勤于政务,并时时反躬自省,在这首诗中,诗人就抒发了自己在外做官从政的感想和忧虑,之后才表达自己的思念情感,以及寒冬天气怀念家乡亲人时的孤清景况。
兄弟情深的还有晚唐诗人杜牧,杜牧只有一个弟弟,他曾经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弟弟而放弃了做监察御史和吏部员外郎的机会。冬至来临之时,天气转冷,杜牧挂念着远方的弟弟,于是写了下面这首诗: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双鲤"代指书信,"一阳生"指冬至时阳气初升,点明时节。"樽前"指酒筵上,饮酒之时生出无限愁绪,这愁绪并非因为家国之忧,而是因为思念远方的弟弟。"姜被"指兄弟和兄弟之情,"晏裘"指晏子裘,春秋时的齐相晏婴力行节俭,曾经穿着布衣鹿裘入朝,这里代指处境困顿。诗人这两句写挂念弟弟的心情:天冷了,身弱多病的弟弟是否知道要给自己添衣加被呢?后两句写寒风飒飒,让人感觉大雪将至,诗人的思念关切之情不由转为更深的焦虑和惆怅。诗人的兄弟之情,深厚至此,实在令人感动。
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的诗歌一向浅显易懂,意味深长,这首诗同样如此。唐朝时,冬至这个时节正是家中亲人团聚的日子,诗人偏偏独自一人游历在外。夜宿馆驿之中,一盏孤灯,诗人抱膝而坐,陪伴自己的只有影子。想象着家中亲人相聚到深夜之时,他们一定也会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孤寂之感,思乡之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