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诗人白居易才华横溢,晚年却成了好色老头?

大诗人白居易才华横溢,晚年却成了好色老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体验娱乐说 访问量:732 更新时间:2024/1/20 12:30:50

白居易本是心怀天下的‘五好少年’,到了晚年却嗜色如命,姬妾成群,频繁买卖,堪称真正的大唐‘渣男’,是什么让他彻底黑化?白居易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白居易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有着‘诗魔’和‘诗王’的称号,留下了许多传世经典,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文豪之一,但就是这样一位心怀天下的关心民生疾苦的大诗人,却有着黑暗的一面。

起初的白居易

唐代宗大历七年,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他出生后不久,家乡就燃起了战火,为了躲避战乱,身为徐州别驾的白父,就把家人送到了江南居住。因此白居易的童年是在宿州度过的,白居易天资聪颖,在诗文上有着超越常人的天赋,更加难得的是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在他身上有着不似同龄人的坚毅,据说他读书读的过于勤奋,以至于嘴巴都生疮了,手也磨出了茧子,甚至连头发都白了,可见他刻苦的程度,唐德宗贞元三年,16岁的白居易来到了长安,年纪轻轻的他就写除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开始初露峥嵘,但在长安闲居了几年无事可做的白居易,再次回到了江南。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参加科举考中的进士,两年后,白居易任秘书省校书郎,正式进入了仕途,青年时代的白居易历经战乱,在南北之间颠簸,看尽了底层百姓的艰难生活,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因此这时的白居易满怀热情,渴望作出一番事业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济世救民。那么白居易的理想实现了吗?

晚年姬妾过百

白居易不为人知的一面,晚年风流惬意,不仅频繁更换歌姬,而且抢走好友小妾,他到底经历了什么?白居易了解底层百姓的艰难处境,因此他写了许多关心民生疾苦的诗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进入仕途的白居易自然也希望能够救万民于水火。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又改任周至县尉,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婉转动人的《长恨歌》,元和二年白居易通过了殿试,备授为翰林学士,元和三年,白居易担任右拾遗,相当于皇帝的监察兼助理。虽然官职不大,但和皇帝的交流机会很多,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白居易的仕途还算是光明。

直到元和四年,白居易以言官的身份,上书唐宪宗,希望能够肃清吏治,轻徭薄赋,减少军备,以减轻百姓身上的负担。但是唐宪宗却并没有当回事儿,甚至觉得他有些聒噪。正当这时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为弹劾而触怒了权贵,白居易就上书替好友求情,唐宪宗也正好找到借口,就把白居易改任为京兆户曹参军求个耳根子清净,这也是白居易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挫折,但这并没有磨灭他的志向,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书请求彻查凶手,但是朝廷却认为他越级汇报,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就把他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的几年里,白居易写下了《琵琶行》借一位女子的不幸经历来抒发自己遭遇贬谪的苦闷和不甘。

元和十五年,唐穆宗,李恒继位,白居易被召回京城,担任主客郎中,再次回到京城,本想有着一番作为的白居易为何最终会彻底失望呢?

有‘诗魔’之称的白居易竟是个渣男?

晚年沉迷酒色,不能自拔,豢养家姬是女性为玩物,甚至勾引朋友之妻!白居易虽然回到了长安,但是他发现政治黑暗,朝廷腐败,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于是心灰意冷,请求外任。长庆二年,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上,白居易兴修水利,修建了钱塘江堤,而且劝科农桑,沈受百姓的爱戴,长庆四年,白居易被调回了京城,第二年白居易被外放为苏州刺史,经过这一番折腾,白居易已经对现实彻底失望,他的理念也从兼济天下变成了独善其身,而且这时的他已经年过五旬,心中曾经的热情早已被坎坷的仕途磨灭干净,

从此之后白居易虽然也担任过各种官职,但大多数都是闲职,而他也厌倦了政治,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唐武宗会昌二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的头衔正式退休了,退休之后白居易就住到了香山寺,整日研习佛法,直到会昌六年,这位天才诗人与世长辞,终年75岁。据说晚年的白居易不仅整日和老友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而且还开始沉迷女色,他不仅开始蓄养大量的家姬,而且还亲自下场指导她们歌舞,为了保持歌舞队伍的新鲜血液,白居易在十年之内就更换了三批,那些年老色衰的就被他转手倒卖给别人了,白居易在晚年的‘黑化’虽然有些突兀,但当一个人所有的希望都落空后,自然就需要寻找新的寄托,也许沉迷女色就是白居易的自我麻痹吧,看到这里,您觉得白居易到底为何会突然‘黑化’呢?

标签: 白居易诗人唐宪宗元稹琵琶行长安

更多文章

  • 白居易《琴茶》: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琴茶,渌水,诗作,联写,唐朝,诗人,白居易,刘禹锡

    写在前面:“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惩恶劝善,补察时政。”,则是他诗歌创作的初衷。“唯歌生民病,但得天子知。”,虽说贬官江州是他由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折点,但“葵枝尤向日”,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从未改变。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春,57岁的白居易因病辞官,改授

  • 当李白遇上白居易:一颗强大的内心,能够超越所有不幸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将进酒,问刘十九,长恨歌

    且行且忘且随风,且停且看且从容。作者:洞见CC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的才情,足以支撑盛唐诗作的半壁江山。更可贵的,是他骨子里的潇洒豪迈,倾洒在笔墨间,给了无数人泅渡苦海的力量。此后出生的白居易,也是深受李白影响。白居易,字乐天

  • “延迟退休”引发的政坛地震,让白居易和杜牧老死不相往来

    历史解密编辑:看鉴人文历史标签:诗人,延迟退休,白居易,杜牧,张祜,唐宪宗,唐朝,千古名句,政坛地震,散文家,元稹,苏轼

    夫80后,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等学校之分配。但房价的高杠杆你没躲过,还和诸多90后一起迎来了“延迟退休”的时代。本身,35岁焦虑期已经越发严重,还要继续苟到65岁。一想到我们过60大寿,还要跟领导请假,就不由自主苦笑了起来。01古人也有延迟退休其实,延迟退休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不过,事先说明一下

  • “京漂”白居易穷尽一生只为买房,首套房靠老妈,结婚住出租房

    历史解密编辑:紫芸情感小故事标签: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柳宗元,李白,长安

    白居易一生买了三套房。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说,一套比一套大,一套比一套更豪华。少年坎坷,穷的和我很像白居易出生在河南官宦人家,由于战乱,12岁时投靠南京的叔父,十四五岁时在叔父的资助下,只身游历人间天堂——苏杭,而那时,跟他同岁的刘禹锡已名震天下了。16岁时,白居易鉴于自己的窘况,前去长安谋取功名。其父

  • 冬至, 白居易写下一首诗, 千年来脍炙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丹妮讲体育标签:白居易,杜甫,月夜,王维,诗词,诗人

    别离,是古典文学中永恒而常新的主题。驿站馆舍,连同它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因为其独有的功能,而被百代文人写入诗句,笼罩着挥之不去的离情别绪。倘若那些迁客骚人在羁旅途中又恰逢佳节,尤其是岁末除夕,独居孤馆的那份滋味,更是可想而知矣。白居易宦游河北,时值冬至,正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日和节气之一,年根儿临近,自己

  • 白居易《村夜》: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村夜,李煜,诗人,唐朝,白居易,望野田,荞麦花

    前言:“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振羽,至有情味。”,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仿佛情景再现,又想起了小时候初秋的夜晚。灯下,和妈妈一起把早熟的芸豆角穿成串,挂在窗外的屋檐上,那是妈妈为来年播种留下的种子,窗外月色如水,秋虫在草丛里此起彼伏地鸣唱。可是,这样恬淡的秋夜,在妈妈过世后,却

  • 晚年白居易:贪恋好色、姬妾成群、放荡不羁?

    历史解密编辑:年代回忆标签:白居易,元稹,李白,刘禹锡,杜甫,长恨歌

    晚年的白居易最喜欢15岁的小女孩,姬妾养到18岁就要换一批。年少时,白居易是个痴情人,与邻家女孩青梅竹马,却没有结果;中年时,娶了同事的妹妹,却还在惦记着心头的白月光;到了晚年,白居易更是放浪形骸,不断纳妾,成了后人眼中的好色老头。这个写出《长恨歌》的男人,了解了他那场烂俗且虐心的初恋,也许会改变你

  • 白居易梦见死去的好友,起床后写下一诗,不料竟成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元稹,诗人,颈联,尾联,梦中,唐朝,白居易,千古名句

    友谊,是一种珍贵的情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它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润我们的心田;如同一束永不散去的阳光,温暖人生的寒冬;如同一座永不倒塌的城堡,慰藉失意的人们……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就是如此,以至于元稹去世多年后,白居易经常梦到他。有一次,白居易又梦见死去的元稹,起床后写下一首诗,不料竟成

  • 白居易一首《大林寺桃花》表现了对春天的无限留恋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盛开,唐人,春天,诗人,唐朝,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四十六岁那年,当时他因越职言事,受到朝廷当权者的迫害,被贬为江州司马。所谓司马大概就是地方行政长官的辅佐或者副手,但是被贬官员往往是有职无权。所以,这个时期的白居易应该是有志难伸,英雄无用武之地,生活相对是比较苦闷的。好在,他有乐天性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在生活中寻求

  • 白居易最惊艳的一首绝句,年年入选小学课本,句句都是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暮江吟,名句,白居易,残阳,绝句

    说到白居易,大多人的印象是其作诗语言浅俗,通俗易懂,题材更贴近生活写实。事实也确实如此,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因而他作诗往往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比如他的《卖炭翁》、《观刈麦》、《琵琶行》、《长恨歌》等等虽都是篇幅较长的诗,但语言都很浅白易懂,读来毫无滞涩。就连作律诗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