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上天就是喜欢开玩笑,让历史上每一位英明的皇帝都会有一堆“能折腾”的子嗣,秦始皇、洪武帝、康熙皇帝等等,比比皆是如此,当然了一手缔造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没能逃掉这个“魔咒”!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成功之后,便成了大唐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并在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正式即位为太宗皇帝,李世民刚即位伊始,便将自己与长孙皇后的嫡子李承乾立为了皇太子,这时的李承乾刚满8岁。
历史上很少有哪位帝王正值壮年是便匆匆组建东宫,而且东宫太子年龄还这么小,李承乾这样的在几千年历史上都屈指可数,不过,从中也确实能看出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宠爱。
都说帝王多无情,但从众多的史料都可以发现,李世民对李承乾的重视和宠爱都是发自内心的父爱。一方面,李承乾的生母是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李世民对长孙皇后也是敬爱有加,李世民甚至赞其为“嘉偶”,爱屋及乌,李世民自然对李承乾甚是喜爱;另一方面,李世民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兄弟相残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为了防止这类事情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索性就早立太子,以杜绝其他皇子的非分之想。
一开始李承乾也没有辜负李世民对他的宠爱,虽然天资平平,但也算是勤奋刻苦,每每陪李世民处理政事至深夜,而且李世民每次出巡留太子监国,李承乾也都将政事处理的井井有序。李承乾表现得这一切都让李世民感觉到皇位传给李承乾,大唐帝国即使不能再创盛世,也会蒸蒸日上。然而,这一幅“融洽之景”却随着李承乾的一场大病戛然而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承乾自小便患有足疾,不过平常行走也算正常,不过在李承乾成年后不久,便生了一场大病,导致足疾恶化,后来这场大病虽然愈好,但此后李承乾在走路时只能一瘸一拐的!这场变故,对作为当朝太子的李承乾的打击不可谓不大,虽然李世民始终没有放弃李承乾而另立他人为太子的打算,但李承乾却固执地认为李世民绝不可能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个瘸子!在这种思想下,李承乾再也不愿踏出东宫半步,整日在宫中饮酒寻欢,自我消沉。
对于李承乾的堕落消沉,李世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他。但是,有些人看到李承乾这样却坐不住了,这些人中就有李承乾的亲弟弟魏王李泰,李泰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同样作为嫡子,只因晚出生了几年就与皇位无缘,李泰心里当然是不服气的。恰好又看到李承乾日益沉沦,本就觊觎皇位的李泰,终于按耐不住开始蠢蠢欲动了,便纠集一帮御史三天两头的弹劾李承乾。
要说李世民也是真的疼爱李承乾,面对堆积如山的弹劾太子的奏折,李世民还是选择保全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便在一次早朝的时候,李世民当众表示,太子虽患足疾,但并不影响行走,何况太子已有子嗣,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立李承乾的儿子为大唐的接班人。
李世民本以为这样做可以使李承乾安心,从而振作起来。然而李承乾早已消沉见底、无法自拔,不仅没有丝毫的振作,反而做了李世民最不想看到的场景,就是“兄弟相残”。李承乾雇佣杀手企图暗杀魏王李泰,结果被李泰的护卫拦下,李承乾见事件败露,于是铤而走险,决定起兵逼宫,结果因为仓促起兵,筹划不当而失败。
面对对自己兵戈相向的爱子,唐太宗再一次选择了保全李承乾,不过由于朝中御史的压力,唐太宗不得不废黜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贬为平民。同时,唐太宗又怕失去太子之位的李承乾,在自己百年后会遭到清算,于是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的理由立软弱的李治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再堕落也始终是父母的心头肉。不过,作为一个人,面对困难时,就自甘堕落的放任自己,别人在怎么救也终究是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