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前期,废太子挺多,从高祖朝开始,一直到玄宗朝,几乎一个朝代一个。
如隐太子李建成,废太子李承乾,武则天两个儿子李弘、李贤,玄宗的太子李瑛等等。都觉得有点家族传染似的。
既然被废,当然总有理由。当年李世民杀掉太子哥哥李建成做了皇帝,而到了他自己,嫡长李承乾不争气,在这一点,他比父亲果断多了。屡屡给承乾机会,可李承乾没有把握好,最终被废。
太子李承乾剧照
首先说说这个嫡长子,因为生于承乾殿,所以就以此为名。他一出生就是罗马,别的皇子可望不可及。
武德三年,高祖李渊就封秦王李世民这位嫡长子为恒山王,一出生就是王爷。武德五年,又改封中山王。武德九年,就被李世民立为太子了,前途一片光明。
李承乾做太子时才八岁,聪明伶俐,惹人喜爱,太宗对他寄予厚望。很早就培养他听政能力,李世民要是出去散心了,就让太子监国。
可是长大了,却变化巨大,喜好声色犬马,还是个两面派,在父亲面前毕恭毕敬,一转身就放肆疯玩。手下提醒劝谏他,他马上认真倾听,引咎自责,然而还是我行我素,死不悔改。
而他的同胞弟魏王李泰喜好文学,才华横溢也受到太宗的喜爱与重视。李承乾感到了一种压力。可他不是想提高自己,改正自己缺点,而是处心积虑想除掉同胞弟弟。
他私下养了一些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等谋杀魏王,没有成功也就作罢了。还与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筹划谋反。
贞观十七年三月,齐王祐起兵谋反,纥干承基和齐王祐暗中也有勾搭也被逮捕了,随后在审讯过程中,他供出了太子谋反一事。
然后太宗亲自过问,审讯属实,当年九月就把李承乾贬到了黔州。一个月后,废太子承乾可能觉得人生无望了,竟然死掉了。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伤心,以国公的待遇埋葬了这个儿子。
毕竟是皇族中人,不会连锅端,承乾有三个儿子,也有孙子,后代过得也还不错。
李承乾的三个儿子分别为李象、李厥,李医。至于生母是谁,无从知道。
只有两个儿子有后代记录,李医没有记载。李象为怀州别驾,李厥为鄂州别驾。李象有儿子李适之,这个儿子能耐挺大,下面会详细介绍。
李象孙子为李粹,曾孙为李位,李位有子李沖。
李厥儿子李昶,李昶有子李怀,李怀有子李悦。
从他们两支来说,李承乾子孙一直都在,李承乾孙子李适之在玄宗朝很受重用,做到了宰相,也是他向玄宗提出要求,让祖父归葬昭陵。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玄宗追封废太子承乾为恒山郡王,谥号曰“愍”;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命令官员把承乾,李象灵柩陪葬于昭陵柏城内。李象当然也跟着追封为越州都督、郇国公。
李适之,开始名字叫“昌”。神龙初年,擢为左卫郎将。开元年间,迁为通州刺史。以能办事、善治政而成名。
按察使韩朝宗为他在朝中美言。于是擢升为秦州都督,又迁任陕州刺史、河南尹。当时谷、洛地区每年徭役,耗费大量劳动力,然后命令李适之监造上阳、积翠、月陂三大堤防,从此洪水不再为患。
唐玄宗剧照
玄宗对工程非常满意,刻石碑铭记功劳,永王李璘书写碑文,皇太子李瑛书写匾额。李适之进升为御史大夫。
开元二十七年,兼任幽州长史,知节度事。李适之受到重用,就自然会为他的祖父,父亲考虑了,他就以祖父承乾被废,父亲李象又于武则天执政时被逐出京城,不能按常仪进行安葬要求将他们陪葬于昭陵,玄宗下诏许可。
之后李适之任刑部尚书。他喜欢广交朋友,接待宾客饮酒一斗都不醉。夜晚宴饮、娱乐,白天决断政务,案几上没有积压的卷册。这点比他祖父肯定要强过几倍。人家是工作娱乐两不误。
天宝元年,李适之代替牛仙客为左丞相,封清和县公。而这时李林甫受到重用,李林甫什么人,我们都清楚,“口蜜腹剑”,只要与他不和,他会把你往死里整。而恰恰李适之与他不和。
李林甫剧照
李林甫阴险,私下好好的对适之说:“华山产金子,开采的话可以富裕国家,只是皇上不知道。”李适之生性豪放,相信了他的话。之后,趁有机会从容的向玄宗说了此事。玄宗惊喜,于是又询问林甫。
李林甫回答:“臣下早知道了。不过华山是陛下的根本、命脉。王气积聚在这里,不可以穿凿、冶矿,所以不敢将这事说于皇上。”玄宗于是以为林甫爱护自己,而觉得适之对自己不亲近。
之后,皇甫惟明、韦坚、裴宽、韩朝宗这些适之所亲厚、善待的人,都被林甫诬陷以罪名。适之惧怕,内心不安,于是要求罢相,求一个闲散的职位。最后授以太子太保的职位,欣欣然自以为免去了祸患。
不久,因韦坚的事受连累,被贬为宜春太守。不久,御史罗希弼携诏书逼死韦坚于所贬处所。
州县地方上都震动、惊恐。等到经过宜春,适之惧怕,喝毒药自杀了。
李适之还是象祖父承乾一样,没有心机,不懂得韬晦,被人陷害,最终走上死于贬所的命运!
参考:《旧唐书》《新唐书·第12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