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任见:李世民为太子李承乾苦恼-《大唐上阳》085

任见:李世民为太子李承乾苦恼-《大唐上阳》085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巴黎邮报 访问量:4669 更新时间:2024/2/9 8:43:43

任见:李世民为太子李承乾苦恼-《大唐上阳》085

第二十二章 妾身火热

若未被幸过,怨恨还没有靶标,还不会那么强烈。若肉体未被开发过,怨恨还没有联想,至多做些茅草地的欢情梦,自我制作一些缥缈无际的期待。

现在的武媚娘,早已不是当初的纯情小女儿,她被一个中年人,被一个阅人无数御女无数的老皇帝老拖拉机手深耕了好几遍,她怎么还能回到过去的状态?

085

太子李承乾,心里不痛快,在东宫发泄,敲鼓。

太子的老师张玄素,多次直言不讳地劝导太子。太子发火了,将鼓拿出来,当着张玄素的面猛敲,直到敲碎。

太子闷在东宫之内,混女人,玩女人,很久不出宫帏,不见属下官吏。

张玄素不计“鼓”嫌,谏议说:“朝廷遴选非常有才能的人,来到东宫,辅佐殿下,如今动辄经过数月,宫中臣属见不到殿下,如何使他们对殿下有所裨益呢?宫帏之内,只有女人,不知有没有像樊姬楚庄王那样贤惠的呢?”

李承乾听这话味道不好,不再搭理张玄素。

李世民听说张玄素在东宫不断向承乾提出好的谏议,便擢升他为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行政职称。

张玄素在隋朝时就走上仕途了,刚开始很不起眼,是景城县的户曹,一个小户籍警。

景城,在今天的河北沧州境内。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窦建德攻陷景城,逮捕了张玄素,准备杀死他。

景城有一千多人请求窦建德放人,说:“这个人很好啊,若杀了他就没天理了。”

窦建德听后释放了张玄素,还给他封了个官,治书侍御史,秘书。

谁知道张玄素以隋臣自居,封而不受,后来听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就义了,才接受窦建德的委任。

李世民灭了窦建德,张玄素归唐了。

李世民登位后,曾让张玄素发布政治见解,张玄素说:“自古以来,还没有像隋朝那样动乱的,究其原因,怕是君主专制独裁、法纪日益混乱吧?”

张玄素认为,一个君主,亲自处理日常事务,一天处理十件,其中五件不恰当,就算另外五件确实妥善,跟处理不恰当的综合起来,又该怎样评价呢?

自认英明,日理万机,问题成堆,不亡还等什么?

皇帝圣明,臣子得力,主管官吏,尽职尽责,朝廷无为而治,也不会出问题。

隋朝末年,叛乱四起,真正要争夺天下的,不到十人,其他的都是要保全自己,等有道君主出现,再听命令。这说明,要背叛君主乘机牟利的人,到底是少数,其余的只是皇帝不能使他们安居乐业,才被裹挟叛乱。

凭着陛下的圣明,对隋朝陷落的原因做番研究,把它灭亡的教训作为鉴戒,一天比一天谨慎从事,即使是唐虞舜又凭什么超过陛下呢?

李世民觉得张玄素“统治关键在于用人”的见解不错,便重用他为侍御史,后来改任给事中。

侍御史是组织人事监督员,给事中是朝廷大顾问。

张玄素的另一谏议是“统治者要爱民俭用”。

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李世民诏令征调兵众劳役修建洛阳行宫,准备游幸东都,张玄素表示反对。

张玄素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准备传给子孙万代,可只传了一下子就没了。他父子俩的朝廷为何快速灭亡?是因为顺从嗜好,追求欲望,违背天理,伤害黎民。

“陛下欲游幸东都,提前大兴土木,这样会使百姓疲惫失望,天下难以太平。

“臣曾亲眼见过隋朝建造洛阳宫殿,到豫章县采伐木材。武士彟大都督当年的巨木公司,雇佣几百人拖一根木头。军方的运输大队,两千多人拖一根木头。用铁做车毂,走不到几里路,车毂就损坏了,另外有几百铁匠跟着,专门铸造车毂,一天走不了三十里路。一根木头的运输耗费,已达几十万个日工,推算一下其他各项,就可知耗费是如何巨大了。陛下怎么能受得了呢?

“从前,阿房宫建成了,秦朝垮台了;章华台建成了,楚灵王的称霸企图破产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分崩离析了。如今百姓的物力人力还没有赶上隋朝,却驱使伤残未复的百姓,沿袭隋朝的弊端,我怕陛下的过失,比炀帝更为严重。”

李世民道:“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比起夏末帝、商末王,怎么样?”

张玄素回答说:“如果坚持劳民伤财,都一样会天下大乱。”

李世民对众臣说:“朕想重建洛阳宫殿,是让各地朝拜进贡的路途比较适中,是想方便天下臣民。现在张卿提出阻止的意见,朕采纳了。以后到洛阳去,即便坐在露天,怎能感到不适?”

魏征也说:“张公评论朝政,谏止皇上,真诚有力,可以说是心怀正直啊。”

李世民不再重建洛阳宫殿,赏给张玄素彩色绢帛两百匹。

太子李承乾不尊师训,张玄素劝喻说:“天意不讲关系亲疏,只是帮助有德的人。如果违背天意,百姓神灵都会抛弃他。《左传》说:‘办事不效法古人,不是我听到过的。’那么,探求真理,在于向古人学习,学习古人,在于听老师教导。孔颖达秉承诏令,讲学劝勉,应当经常找他请教,多少是会有帮助的。广泛挑选德才兼备的优秀人物,早晚在身边侍候,一起研讨。每天学到不懂的知识,每月不忘已学到的东西,这才是美事啊。

“沉迷玩乐,造成祸患,下边的人再一阿谀奉承,君子的德行就会招致损害。古人说:‘别认为错误微小而不改,好事微小而不做。’祸福的形成,都在开始的时候埋下了根源。始终如一地坚守正道,还怕丢失方向呢,开始就不守正道,最后怎么安身立命?”

承乾太子不听,觉得老张很是讨厌。

张玄素又上书说:“殿下的颖睿资质天然生成,还必须靠学习来发扬光大。孔颖达、赵弘智都是德高望重才能杰出的老人,并且懂得政治谋略。希望殿下经常召见他们,讲述古今事理,完善美德。骑马射箭,打猎游玩,轻浮嬉戏,沉溺歌舞,好听好看,搅乱性情,不能接受。人的思想是一切行为的主宰,行为不受思想节制就会混乱,败坏道德的根源,实质上就在这里。”

张玄素越是尽心地提出建议,李承乾越觉得他对自己怀有成见,否则怎么有如此之多的废话呢,怨恨愈来愈深。

春天,李世民要巡洛阳,幸襄城宫了,命皇太子李承乾留守京师,处置朝廷一应事务,并留下尚书右仆射高士廉辅佐太子。

李世民的车辇行进甚为急促,前三天便超过三百里。卫士们受不了,其中两个人,崔卿、刁文懿,想了个奇葩招数,夜里向李世民的行辕之内射箭,希望李世民能因偶受惊吓而停止巡行,打道回京。有五支箭射入李世民行在的寝宫庭院,二人当即被抓获,均以十恶中的大逆之罪被处死。

终于到了洛阳之南汝州西山的襄城宫。

不来不知道,一来好烦恼。河南天气燠热难捱,行宫中还有很多毒蛇出没。一气之下,李世民废除了襄城宫的行宫地位,将它分赐给当地的百姓,罢免了阎立德的官职——满怀希望而来,此宫未能为朕躬制造愉悦,反而添加烦恼,不惩罚他还想咋的?

此前,太子李承乾喜爱郑、卫等淫靡之音,宠幸亲近宦官,东宫詹事——后勤主管于志宁曾反复劝谏,而且给李世民奏疏,说:“自从易牙以后,宦官导致国家灭亡的事例很多。如今太子殿下亲近此类人物,并让他们敢于跟太子换穿衣服,此风不可长。”

易牙,是周朝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的宠臣。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惟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

桓公本身有点差窍,此言也是无心的戏说,易牙却牢记在心了,总想着博得桓公的欢喜。

死囚、平民之肉,可以搞到,但是国君何等尊贵,不能食用那些。易牙看见自己四岁的儿子,便杀了自己的儿子,让桓公喝到一小金鼎鲜嫩无比、从未尝过的肉汤。

桓公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是自己儿子的肉,为祈国君身体安泰,杀子以献主公。

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内心和胃肠都很不舒服,想吐,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所食的行为感动,认为易牙爱领导胜过亲骨肉,从此宠信易牙——易牙的小人行径也有得发挥了,助力桓公走上了不归路。

在京师监政的太子李承乾召用农夫修筑宫室,妨碍农事。私自役使皇厩驭手,为东宫运输物品,不许他们休息换班。私下带引突厥人达哥友进入宫中玩乐,崇洋媚外,淋漓尽致。于志宁又上书直言切谏。

李承乾勃然大怒,恨透了于志宁,便派了两个刺客,张思政、纥干承基,去杀于志宁。纥,这个字读音“赫” ,纥干。是个复姓。

张思政和纥干承基潜入老于的家中,看到的是于志宁母丧不久,丁忧刚过,老于躺在苫席上,头枕着土地,疲劳不堪地在休息,终于未忍心杀他。

张玄素老早就到东宫书房了,派太监催李承乾三四遍。半上午,李承乾才歪三倒四地来了,来了趴在书桌上就睡。

张玄素气得猛拍戒尺:“太子您这么不听话,让老臣怎么对得起皇上?您昨晚干什么去了,现在瞌睡成这样?”

李承乾怒火更大:“偷狗了,偷东郊人家的狗去了。”

张玄素说:“宫中美味佳肴应有尽有,太子想吃狗肉知会御膳房就是,何必行那些鸡鸣狗盗的勾当。”

李承乾斜着眼顶撞道:“鸡鸣狗盗高兴。你想怎么着?”

张玄素说:“臣不敢怎么着。您看您来学课还穿着又脏又破的突厥服,未来天子,成何体统。”

李承乾腾地爆炸了,点着张玄素的脑门子骂道:“老不死的你成体统?来人呐,把这个老家伙给我撂倒,狠狠地打。”

几个突厥奴才冲进来,掀倒年迈的张玄素,用鞭子抽起来,张玄素被打得血头血脸。

四王子李泰暗地里偷着乐。大哥承乾越是荒唐,他李泰越是喜欢文学,礼贤下士。

李世民回到长安,向各部委听取较为全面的工作汇报,问张玄素,最近太子的学习怎么样。

张玄素说:“太子天性不爱读书,日上三竿不来上课,坐在书房哈欠连天。屡次劝谏,成效不大,为臣失职,请求处罚。”

李承乾自小顽劣,人又瘦小,先天足疾,缺乏“帝王之相”,被立为太子后,越长越不像话,缺乏“帝王之神” 。李世民长期有苦难言。听到自己离京后承乾的所作所为,大为光火,嫌弃之意再度升起,更换太子,势在必行。

心中有了计议,当下按捺不提,李皇上貌似注重宏观大局地对近臣说道:“朕听了汇报。现在有两件喜事一件忧事。农业连年丰收,长安城一斗粟仅值三、四钱,这是一喜;北方部族久已服顺,边境没有祸患,这是二喜。朝野安定,容易滋生骄奢淫逸,骄奢淫逸,则会遭致危亡,这是一件忧虑的事。”

“边境没有祸患”的话音还没有落地,警报劈头而来——

首鼠两端的薛延陀,老毛病又发作了。其真珠可汗命令儿子大度设征发同罗、仆骨、回纥等族兵马,总计二十万人,渡过漠南,屯兵白道川,据守善阳岭,袭击突厥。突厥俟利可汗抵挡不住,率领本部落进入长城以南,派使者向唐朝告急。

李世民组织了四路兵马,一字排开,向北方推进,覆盖了薛延陀及其以东、以西地区。

众位将领辞行时,李世民告诫他们说:“薛延陀越过沙漠南下,行程几千里,马已疲乏瘦弱。用兵之道,在于机警,有利迅速推进,不利迅速撤退。刚才探马来报,说他们的战马啃吃树皮枝叶,已经快啃吃光了。你们到时,料其已将要撤退,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定会大破敌军。”

唐朝大军与薛延陀厮杀的结果是,薛延陀派使节到长安求和,并请与突厥和亲。

李世民说:“你们的请求可以考虑接受。朕现在与你们郑重约定,你们与突厥,以大沙漠为界,任何一方如有侵袭,我大唐即予以讨伐。回去告诉你们可汗:做事须权衡利弊,善于保持适宜的分寸。”

更多文章

  • 《庆余年》:弱势中艰难图存,太子李承乾的悲惨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老张的社会见闻录标签:李承乾,胤礽,皇位,太子

    现在的影视剧里面,太子这个位置实在是不是好位置,看着挺有地位,其实就是一个活靶子,两边受气不说,还不能发作不知道这样的戏路是不是从《雍正王朝》开始的,自从胤礽的故事被搬上大屏幕之后,之后各个剧里的太子总有他的影子。胤礽出生后,1岁就被康熙皇帝立为太子,虽然中间也曾被废、重立。他生于康熙13年,康熙1

  • 李世民最爱之子是李承乾而非李治,为何皇位却传给了李治?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承乾,李世民,李治

    要说宠儿子的皇帝,很多人会说是康熙。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皇帝,宠起儿子来,比康熙还要厉害。那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想将最好的都给他。此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严肃、威武的帝王。但在他的儿子面前,就如同这世间,所有普通父亲一样。李世民一心想要将帝国传给爱子,在李承乾12岁

  • 大唐太子李承乾——李世民的一生之痛

    历史解密编辑:糊说故事标签:李承乾,李世民,东宫,李渊,李纲,长孙无忌

    李承乾剧照李承乾,字高明,武德年间封中山郡王。长孙无忌,也是唐长子,被李世民册封为太子。而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李世民就开始培养他做太子的本事,可见李世民对他的重视。但李世民如此看重的李承乾,为何会从优秀的太子变成阶下囚?李承乾早年深受父亲李世民和李渊的爱戴。李渊为皇孙赐名,寓意“承继皇业,统领乾坤”,

  • 李承乾选他当老师,想不被废都难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李承乾,李纲,李世民,李渊,李建成,东宫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千古名君,文治武功都是十分出色的,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显得有些乏力。一直被他视作接班人的李承乾虽然早早的被立为太子,后来却却因为忌惮李泰谋反了。关于李承乾为什么谋反说法非常多,李世民晚年对李泰颇为欣赏,李泰又有军功在手,这和李渊当时的情况多像啊。事实证明,当了太子不一定万无一失,在权利

  • 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谢文浩情感测试标签:李世民,李承乾,皇位,李恪,玄武门之变

    唐朝贞观十八年(西元644年)年底,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去世。李世民对嫡长子的去世感到十分悲痛,于是命人按照国公的礼节安葬——此前,李承乾已经被贬为庶人。曾经,李承乾是大唐帝国的皇太子、李世民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他因为造反的缘故,最终被李世民废掉了太子身份。那么,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1、玄武门之变的

  • 历史篇篇:重庆大唐同志太子李承乾之墓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承乾,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长孙皇后,杜如晦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繁荣昌盛,创造了中国封建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同时也是历史上最自由开放的朝代之一。即使是在最最自由,最繁华,最昌盛的朝代,也总会有郁郁寡欢的人。今天来说的,就是大唐前期,李世民之子嫡长子太子李承乾的故事。李承乾的墓地在今天的重庆市彭水县郁山古镇,在北方草木枯萎的季节,这里还能看到绿色

  • 唐太宗长子李承乾可悲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李世民,李承乾,太宗,东宫,魏王,唐太宗,军事制度,书法家,隋朝,黄易小说人物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唐太宗李世民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着承继皇业,总领干坤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为恒山王。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因其聪敏,太宗特别喜爱。贞观九年太上皇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有口皆碑。史书载:“

  • 李承乾:身为李世民的太子,日子为何过得生不如死?不得不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人文史旅途标签:李渊,皇帝,魏征,李承乾,李世民,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

    据说在唐朝的时候,李渊去世之前,曾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句话: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李渊这话的意思,便是指当初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李世民亲手弑杀了他的兄弟,然后逼李渊让位给他。对此,李渊一直心存怨恨,所以才会在临死之前说出这样的话。李渊临死之前,是否真的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知道。但从后来的唐朝历

  • 李恪:李世民第三子,连毛爷爷都高度称赞,却因血统问题无缘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李治,李渊

    李世民是近代历史学家所公认的,最英明神武的皇帝。然而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皇帝也有大限将至的一天,所以李世民也曾经为继承人事件感到非常苦恼和焦虑。说到这里,让我们想起李世民的三个儿子。一个是大儿子李承乾,一个是李治,一个是李恪。其中他的第三个儿子可谓是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的才能远远超过他的两个哥哥。在

  • 如果李世民传位给蜀王李恪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遇双未央标签:李治,魏征,隋朝,唐朝,李世民,唐太宗,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明朝藩王列表(蜀王系)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贤德的皇帝之一。撇开他的一些争议不说,他当皇帝可以说是做得非常不错了。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政”,也为万国朝廷的盛唐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在李世民一朝,朝堂上存在着三种势力: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家族;三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