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承乾:李世民长子,唐朝未来的继承者,却因一乐童走上了不归路

李承乾:李世民长子,唐朝未来的继承者,却因一乐童走上了不归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4648 更新时间:2024/1/18 21:33:17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因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太极宫承乾殿出生,遂以此殿命名。

作为李世民的嫡子,李承乾从一生下来就拥有了耀眼的光环,他的父亲后来成了大唐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母亲成了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他的舅舅长孙无忌执掌中枢,是名副其实的大唐第二号人物。除此之外,李承乾本人从小就显得特别聪慧,一直深受李世民的喜爱。

“甫八岁,特聪慧,帝爱之。”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承乾与长沙王、宜都王同时受封,被封为常山郡王不久之后,又改封为中山王。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获胜,登基为帝。此时,年仅八岁的李承乾理所当然地被立为皇太子,从一开始,李世民便对李承乾寄予了厚望。

贞观九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驾崩,按照礼制,李世民要为李渊守孝。在李世民居丧期间,朝中大小事务皆由十七岁的李承乾决断,而李承乾也不负众望,将朝中大小之事处理得井井有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李世民看来,李承乾简直就是他心中完美的皇帝继承人,对他十分信任的同时,还予以重任。

为了进一步锻炼李承乾的能力,每当李世民外出巡游时,便让李承乾留守国都,代为监国。

可以说,在整个贞观初期,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特别不妥之处,李世民对这个储君总体而言是比较满意的。后来虽然察觉到太子有一些不良习气,可李世民仍然对他寄予厚望。为了纠正太子的不良习气,李世民经常对东宫的辅臣们说:“太子从小生活在宫中,对百姓的艰难困苦,他从来都没有见过,有一些不良习气也在所难免,但你们一定得好好规劝他!”

“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资治通鉴》卷194

然而,对于李世民的一片苦心,身为太子的李承乾却从未体会到哪怕是一点儿。

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李承乾

贞观十年开始,或许是在皇宫中压抑的太久,曾经聪慧的李承乾开始变了,身上的纨绔习气变得越发严重。他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每天只知道射箭打猎、嬉戏玩闹,从来都不知道节制。

最重要的是,为了怕东宫的那些辅臣发现他干的这些荒唐事,他干这些事的时候都是背着这些大臣们干的,这是人后的李承乾。

而在人前,李承乾又表现出另一副模样,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一个太子应有的表现。比如在公共场合,李承乾都是正襟危坐,在自己的父皇与大臣们跟前,由于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帝王教育的缘故,他开口闭口都是儒家的孔孟之学和忠孝之道,一副侃侃而谈的样子,讲到关键处,他甚至会表现出一副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之状。看到大唐未来的继承人如此懂事,所有的大臣以及李世民无不动容,纷纷称赞。

但是,包括李世民在内的所有人都被李承乾欺骗了!

下朝回到东宫后,李承乾立刻原形毕露,他把朝服一脱、靴子一扔,立刻就变了个人,整日与一些宫女、宵小之辈混在一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丝毫不顾忌自己太子的身份以及形象。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李承乾这一系列荒唐的行为,那些辅臣们也有所耳闻,但李承乾总是有应对的办法。如果连续好几天玩的太疯,李承乾知道那些大臣肯定会来规劝他的,于是就会主动出去迎接,见到大臣们到来,他便会大行跪拜之礼,然后引咎自责,态度极为诚恳认真。李承乾这一套操作下来,直接把前来规劝他的大臣们准备好的一套说辞全堵在了嗓子眼,搞得他们一脸懵逼,使得这些大臣拜服答话都来不及。

如此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李承乾,使得他在当太子的早期,成功误导了所有人,让所有人都以为他将会是一个贤明的储君。

左右或进谏,危坐敛容,痛自咎,饰非辩给,谏者拜答不假,故人人以为贤而莫之察。——《新唐书o李承乾传》

李承乾以高明的手段瞒过了所有大臣之后,自以为大唐未来的皇位非他莫属,因此行起事来越发肆无忌惮、越发毫无顾忌,所玩的游戏也越来越不靠谱。

喜欢cosplay的李承乾

作为大唐未来的继承人,李承乾喜欢cosplay无可厚非,但他喜欢cos突厥人,那就是他的错了。堂堂大唐帝国的储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居然迷恋上了少数民族文化,尤其喜欢大唐当时的仇敌——突厥人的风俗习惯。

对于突厥人的风俗习惯,李承乾那叫一个热爱,在生活中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突厥人了。他不仅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为了打造一个突厥人的生活环境,他还特意挑选了一些面貌酷似突厥人的人当侍从,把这些人五个人为一组编为一个部落,让他们把头发梳成小辫,身穿羊皮衣服,在东宫的草地上放羊。除此之外,李承乾还命人在旁边还插上一杆绣有五个狼头的大纛,架起帐篷,他自己住进去,每天亲自杀羊,烤熟之后,就像突厥人吃肉那样,拔出佩刀,割成一小块一小块与众人分享。

除此之外,他还派人学习胡人的音乐歌曲,学胡人模样梳锥发髻,剪裁彩绸做衣服,爬竿击剑,击鼓声日夜不停。又命人铸造了一个大铜炉、六熟鼎,让仆人去偷人家的牛马,然后亲自看他们褪毛烹煮,并召集喜欢的仆人一起来吃。

上述这些事已经够荒唐了,可李承乾还是觉得不过瘾,于是有一天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假装是突厥人的可汗,现在突然死了,你们模仿突厥人的习俗来给我办丧事。”说完,他真的两眼一闭,双腿一蹬,当即一动不动。于是他的侍从便模仿突厥习俗,骑马围着李承乾的“尸体”,一边转圈一边哀嚎,并纷纷割破自己的脸,以表示对“去世可汗”的哀悼。

侍从们哀悼完毕之后,李承乾突然跳起来说道:“如果有朝一日我继承了天下,我定会率领数万骑兵到金城以西打猎,然后把头发解开去当突厥人,投靠阿史那思摩。只要我在他手下做一个突厥将军,我就心满意足了。

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也!—《新唐书o李承乾传》

对于李承乾的种种荒唐行为,他的左右侍从都看不下去了,都以为他是个妖怪。

堂堂的大唐储君,放着好好的太子不做,居然要在当了皇帝后去投靠突厥人,能说出如此滑天下之大稽的话,李承乾后来被废,也就不足为奇了。

派人刺杀东宫辅臣,彻底走上不归路

李承乾如此大张旗鼓的荒诞行为,终究是传到了以于志宁、张玄素、孔颖达为首的东宫辅臣的耳朵中,他们本着对太子负责、对李世民、对大唐负责的原则,纷纷前来苦口婆心的规劝太子,希望他迷途知返,好好做人。

放在以前,李承乾还会对前来劝谏他的大臣摆出一副好脸色,装出一副很听话的样子,然后蒙混过关。可是现在,李承乾连脸都懒得变了,他直接采用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对付这些大臣们。

什么办法呢?杀!

李承乾说干就干,当天夜里,他就派了几名杀手,打算一举除掉这些劝谏他的大臣。后来刺杀行动虽然未能得手,但从此以后,那些在东宫的大臣们便彻底与李承乾决裂了。

什么叫愚蠢,这才是真正的愚蠢,就算是当时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也没有滥杀大臣的权力,而还未登基的太子李承乾却做出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刺杀这些大臣,直接断了他的最后一点希望,也正是从这时起,李承乾彻底走上了一条自绝于李唐社稷的不归路。

与汉王李元昌狼狈为奸

汉王李元昌,唐高祖李渊的第七子,李世民的亲兄弟,李承乾的亲叔叔。按理说,作为李承乾叔叔的李元昌,应该好好地教导李承乾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太子,但事实却不然,这两人却勾搭到了一起,净干一些不着边际的荒唐事。

李元昌仗着自己是李世民的兄弟,经常为非作歹,干一些触犯国法的事情。对此,李世民碍于身份,也只是对李元昌进行训诫而已,并没有重惩,可李元昌不知道感恩也就罢了,反而怀恨在心,自然而然地和李承乾走到了一块儿。

一个年少轻狂的李承乾,一个为老不尊的李元昌,这一对臭味相投的活宝凑在一块儿,经常干的事就是玩打仗的游戏。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他们通常各自率领一队人马,披上铠甲,拿着真刀真枪,然后扎营列阵,冲锋厮杀,以此取乐。他们是玩高兴了,可是却苦了手下的人了。

每次这种游戏结束之后,手下的人基本上个个被刺的浑身是血,如果有人不听从号令,就会被绑在树上毒打一顿,轻则皮开肉绽,重则被活活打死。更为过分的是,李承乾还公开宣称:“假如我今天做了天子,明天我将在宫中设一个万人的军队,与汉王分将,观他们之间的战斗,岂不乐哉!”除此之外,他还说道:“我当了皇帝,就要纵情所欲,谁要是劝我,我就杀掉,杀到五百人,众人自然会安定下来”。

“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资治通鉴》卷196

假如这样的人以后真当了天子,大唐离末日还会远吗?幸好李世民后来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他不是晋武帝这样的人。

宠幸乐童,触怒逆鳞

针对李承乾的种种作死行为,他的兄弟魏王李泰盯上了他的太子之位,并在市井散布流言说:“太子是个瘸子,皇上早有废立之意”。这种流言蜚语不免会传到李世民的耳朵中,李世民害怕玄武门之事在他的后代身上重演,于是就在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五的朝会中明确告诉诸位大臣说:“太子的脚虽然有毛病,但并不是不能走路。而且《礼记》中也说道: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的儿子已经五岁,朕绝不会让庶子取代嫡子,开夺嫡之源。”

他说这话的意思明显是让李泰死了夺嫡这条心。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李承乾这些年做了很多荒唐事,但在李世民心里还没有真正放弃他这个从小寄予厚望的儿子。如果李承乾能够痛改前非,李世民还是希望他能够继承皇位。

可李承乾终究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的所作所为,终究让李世民失去了对他的希望。事情还得从一位叫“称心”的乐童说起。

称心这个名字是李承乾起的。顾名思义,就是这个乐童让李承乾感到“称心如意”,故名。根据史书记载,这个乐童才十余岁的年纪,不仅姿态美丽,还能歌善舞,因此李承乾对其特别宠爱。宠爱到什么程度呢?宠爱到“与卧同起”的程度,也就是干啥都和这个乐童一起,包括一起吃啊、睡啊等等。

魏王李泰对他的位子虎视眈眈,好不容易李世民对他回心转意了,他又在如此关键时刻做出如此龌龊之事,光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万劫不复。

很快,这件事就被别有用心之人捅到了李世民那里,李世民知道后勃然大怒,当即把称心逮捕诛杀,牵连者多达数人,并且把李承乾骂的狗血淋头。

然而,到了这一步,李承乾还是不知悔改。他不但没有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反而在宫中为称心建了一座灵堂、专门为称心塑了一尊像,早晚焚香祭奠,终日以泪洗面。更过分的是,他还把称心的尸体埋在东宫的后花园里,追赠官爵,竖立墓碑。

对于一条道走到黑的李承乾,李世民痛心到了极点,他决定废掉太子。

意欲谋反,李承乾彻底出局

此时的李承乾,已经到了魔怔得地步。对于称心的死,他认定是李泰告的密,于是暗中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刺杀团,让这些人找机会干掉李泰。

然而,李承乾不知道的是,这伙刺客最终不但没有干掉李承乾,其中的一个反而出卖了他。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斗争终于到了白热化阶段。此时的李承乾也很清楚,父皇的废黜诏书迟早会降临在他头上,只是时间问题罢了。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做出了一个十分疯狂的决定——密谋造反。

为了保证造反的成功性,他决定拉李世民身边的重臣侯君集入伙。而侯君集也不知道脑门哪根筋搭错了,居然就答应了这位荒唐太子的请求。

于是,在侯君集的示范下,一些王公贵族如李元昌等人也纷纷加入这场荒唐的造反行动中。就在太子集团蠢蠢欲动之际,齐王李祐造反的消息传到了长安。李承乾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造反大计会毁在这个齐王的手里。

齐王的造反,在偌大的唐王朝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很快便被平定。齐王败亡后,朝廷追究他在朝中的余党,没想到这一追究,追究到了李承乾之前组织的一个杀手团成员身上,这个人为了自保,便将太子谋反之事全部抖搂了出来。

这下倒好,太子意欲谋反,李世民就算有千百个理由,也保不住他了。

贞观十七年四月,李世民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等重臣以及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的主要官员,对太子谋反案进行会审。

在古代,谋反罪是皇家之大忌,罪无可恕,而李世民对如何处置太子犯了愁。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打破了这种僵局,此人叫来济,他对李世民说道:“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来济的一句话,不仅给了李世民台阶,也保住了李承乾一命。

四月初六,李世民下诏,废黜太子李承乾,将其贬为庶民,囚禁在右领军府。不久之后,又将其流放黔州。在这个荒蛮之地,李承乾度过了两年生不如死的岁月之后,郁郁而终。

结语

作为曾经的天之骄子,大唐未来的继承人,被所有人寄予厚望、集各种光环于一身的李承乾,若是他安分守己,做好自己分内之事,本该有一个辉煌的未来。但是,他却偏偏走上了不归之路,面对李世民的次次容忍,他不仅不知道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导致自己被废,被流放,落得一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更多文章

  •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为何要逼宫?位列凌烟阁的他,也参与其中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世民,李承乾,长孙皇后,凌烟阁,侯君集,皇位

    进来有一部网络穿越剧《唐砖》受到了很多人的观看,其中的太子李承乾也逐渐的被很多的人知道,在电视剧中,李承乾起初是一位非常好的太子,但是在李世民的决断之下,首先把李承乾喜爱的女子给处死,幸亏男主相救,接着李承乾就被奸人给算计,以至于本来很好的太子一步步的走向深渊之中。那么历史之上的李承乾为什么要选择逼

  • 李承乾为何不再等些时日发动政变,他究竟是有什么苦衷?

    历史解密编辑:锵锵文史局标签:李承乾,李世民,皇位,玄武门之变,长孙皇后,太宗

    终唐一朝,皇帝与儿子们的关系素来不合。追根溯源,就是当初太宗皇帝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他的子孙后代,有样学样,也想学着李世民谋权篡位,和老爹争权。李世民登基以后,鉴于自己的经历,小心翼翼的维护和儿子的关系。他和长孙皇后的大儿子李承乾,那是嫡长子,江山社稷早晚都是他的。而李世民对李承乾也是百般呵护,生怕他

  • 废太子李承乾因为孙子追封为王,这个孙子能力不小,可惜结局悲催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玄宗,太宗,太子,李承乾,李世民,女皇武则天

    在唐朝前期,废太子挺多,从高祖朝开始,一直到玄宗朝,几乎一个朝代一个。如隐太子李建成,废太子李承乾,武则天两个儿子李弘、李贤,玄宗的太子李瑛等等。都觉得有点家族传染似的。既然被废,当然总有理由。当年李世民杀掉太子哥哥李建成做了皇帝,而到了他自己,嫡长李承乾不争气,在这一点,他比父亲果断多了。屡屡给承

  • 自甘堕落,任凭李世民使出浑身解数,都捞不起来的太子李承乾!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李世民,李承乾,长孙皇后,皇位,李治

    或许上天就是喜欢开玩笑,让历史上每一位英明的皇帝都会有一堆“能折腾”的子嗣,秦始皇、洪武帝、康熙皇帝等等,比比皆是如此,当然了一手缔造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没能逃掉这个“魔咒”!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成功之后,便成了大唐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并在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正式即位为太宗皇帝

  • 李世民册封的太子李承乾为何极度叛逆?他的子孙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李世民,李承乾,李林甫,唐玄宗,长孙皇后

    当了十几年太子的李承乾突然极度叛逆。宠溺男子、刺杀老师、热爱突厥文化,最终自取灭亡。他的子孙大多平平,最能干的孙子被逼服毒自尽。李承乾的一生,从万人追捧到仓皇如丧家之犬。很好地诠释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父亲李世民虽有指挥千军万马的能力,却对这样一个叛逆的孩子手足无措。可见教育之难,难于上青天!一、让

  •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承乾宫变失败,冥冥之中为何如此相似?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李世民,李承乾,玄武门之变,李渊,李建成,李治

    一个天上从来都只能有一个太阳,对于一个国家也是这个道理。距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之前的大唐王朝酒曾经因为皇帝之位多次爆发了争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都玄武门之变到今天都还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一场震烁古今的政变最后在李世民都手中结束,整个大唐换了一个主人,以李世民斩杀他的兄长李建成,诛杀他的弟弟李元吉

  • 李承乾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什么还要谋反?一个男人引发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承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长孙皇后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按照古代“立长不立贤”的规矩,他以后当皇帝也只是时间问题,更何况自幼聪明可爱,深得李世民的宠爱。就这样一个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什么还要冒着天大的风险来谋反?为什么会说是因为一个男人引发的悲剧?我们看看李承乾造反原因。首先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其母就是长孙皇后,出身根正苗红更何况有

  • 李承乾的最后一天:心里想着仁慈的母亲,嘴里喊着宠爱的称心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李承乾,李世民,长孙皇后,李元吉,李建成,朱高炽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二月初八,料峭严冬,寒风阵阵,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是日,千家万户温汤沐浴,洗祛一年风尘,除却千障万病。相传这一天尝百草的神农氏会下凡赐药,拯救被病痛摧残折磨的孕育众生。这天,皇帝会赐给臣子红雪、紫雪、面脂、口脂、澡豆等物,受赠臣子亲笔撰写“谢上表”,感谢皇恩浩荡。红雪“

  • 重识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废,李世民为何不立李泰为新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李承乾,李世民,李泰,李治,李恪

    在贞观年的中后期,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之争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母亲为长孙皇后,从李世民即位起便被立为太子。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也是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因为从小聪明过人,在文学上很有天赋,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宠爱。两人在太子位上掀起了政治斗

  • 李承乾、李建成、杨勇这三位被废太子,竟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纯良的大叔标签:李承乾,李建成,杨勇,李世民,李渊

    作为文臣,最高的荣耀莫过于教导太子了,能够成为太子的老师是十分荣耀的事情。然而,历史上有一个人教导了三位太子,却没能辅佐出一位帝王。不知道是这三位太子自身能力不足,还是摊上了这么一位倒霉老师,最后因各种原因导致太子之位被废黜。这位老师也因此出名了,更是被后世之人戏称为“太子杀手”。这三位倒霉的太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