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承乾为何不再等些时日发动政变,他究竟是有什么苦衷?

李承乾为何不再等些时日发动政变,他究竟是有什么苦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锵锵文史局 访问量:2939 更新时间:2023/12/9 1:53:57

终唐一朝,皇帝与儿子们的关系素来不合。追根溯源,就是当初太宗皇帝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他的子孙后代,有样学样,也想学着李世民谋权篡位,和老爹争权。

李世民登基以后,鉴于自己的经历,小心翼翼的维护和儿子的关系。他和长孙皇后的大儿子李承乾,那是嫡长子,江山社稷早晚都是他的。而李世民对李承乾也是百般呵护,生怕他也落下心理阴影。

(一)、纵使呵护备至,仍旧难逃父子反目

李承乾出生时,就自带主角光环。他的名字是由唐太祖李渊起的,一岁乃为恒山王,八岁以"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正式成为太子。

到了十二岁那年,获得"於东宫上,令承乾断决"听讼大权。太宗皇帝为其寻遍名师,助其成才。

而李承乾生病时,太宗亲自差人去遣僧人道士为其祈福,可以说李承乾的人生一帆风顺。

1. 宫变失败,流亡黔州

从小在温室中长大的李承乾,并未经历过风雨的摧残。他有父亲的照顾,母亲的呵护还有接踵而至的权力。不过,这也造成了他性格扭曲。

因为李世民对其太过疼爱,使得李承乾认为,父亲就只能对自己一个人好,同时他自幼就被灌输是未来皇帝,所以,他对太子这个位看的很重。

魏王李泰乃是李承乾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此人文采斐然,当初还主持著成了《括地志》。李世民十分欣慰,他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于是将这本书收纳进了《藏书阁》,还不停的赏赐李泰各种各样的金银珠宝,规格甚至超过了太子。

李承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本能的认为,自己品行不端,或让父亲有了易储的想法。所以,他开始策划暗杀事宜,但是并未成功。

李承乾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联合了侯君集等人,意图发动宫变,直接逼父亲退位。

李世民那是何等的人物,怎会被这种阵势吓到。李承乾再一次的失败了,然而他却没有落得极刑。

太宗皇帝接受了"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这个说法。只是将李承乾贬为了庶人,外出流放,此外再无半点惩罚。

他去世的消息传回京城,李世民伤心欲绝,并作"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以示哀思。

2. 皇位可待,而又急不可耐

历史上太子主动谋反发动政变的,都是眼见皇位无望,而又不想丧失权力。所以,才选择冒险一试。而李承乾,并未被逼到绝路上。

更何况,李世民对他是呵护有加。十二岁就独占听讼大权,此后还给了他监国之权。当年,李承乾的嫡长子出生,太宗甚至一度想要大赦天下。

但思来想去还是决议给囚徒们罪减一等。可见,太宗对这个大儿子和大孙子都十分的重视。他有三宫六院,子孙无数,不过能够得此殊荣者,少之又少。

明眼人都知道,李承乾一定是未来的接班人。可当局者迷,只有他不自信。不愿意看到弟弟争宠,害怕失去皇位。

倘若他什么也不做,那以后肯定是大权在握。而且父子情深,从他政变失败以后的处境以及李承乾去世李世民的悲伤来看,太宗对这个儿子感情很深。

而若是学着父亲斩杀了兄弟,江山怎么也不会到他手里,李世民根本就不是会低头的那种人。那么,李承乾为何不再等些时日,他究竟是有什么苦衷?

(二)、高处不胜寒,胆大者夺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家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统治者理所当然的认为,整个江山就是自家的私人财产。

而太子,就是这份遗产的继承人。李承乾生于帝王之家,从小在保护中长大,他既谙权谋诡辩而又显得有些幼稚。

1. 不想"煮熟的鸭子再飞了"

他在襁褓之中就成了王,而刚刚八岁成了太子,十二岁有了听讼之权,后来又开始逐步的监国。

这种种荣耀,都是在告诉李承乾,他是这个国家未来的主人。而李泰的出现,让他感受到了危机。自己的父亲,居然不再疼爱自己。

而且,李泰所享受的待遇,也要高过自己。李承乾,自然而然的就认为太宗皇帝想要易储。朝野中的大臣们,也曾经屡次上书,指明自己的不足之处。

还有人将李承乾直接比作秦二世。李泰的得势,让李承乾彻底的慌了。他害怕自己无法如愿以偿的继承大统,所以他不允许太子之位,有竞争者的存在。

而李泰方面,也在处处争宠邀功,力压李承乾一头。太子眼看着太平往弟弟那边倾斜,大臣们也在不断的劝谏"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

尽管李世民明确表示,绝不废长立次。但李承乾一直惴惴不安,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选择将其杀害。

当事情败露之际,李承乾又以为父亲会杀掉自己,以为自己再也没有退路。索性,眼一闭,心一横,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可通过观察太宗皇帝的种种举动,他并没有换太子的意思。

2. 太宗有意压承乾,岂料太子兵戎见

李世民的皇位就是夺来的,这让他更加珍惜父子关系,也使得他留下了心理阴影。他在照顾李承乾的同时,也在时时刻刻的提防着其再来一出玄武门之变。

毕竟,那些太子掌监国之权,身边也有很多能力极强的幕僚,所以太宗皇帝害怕李承乾会架空自己。

他对李泰好,一方面是出于孺慕之情,另一方面就是告诉文武百官,李承乾还不一定是太子呢,你们先别忙着跪舔。

所以,他当时其实是在故意的制造纷争。就像康熙晚年,他亲手炮制九龙夺嫡一样。尽管李世民知道兄弟相残的痛苦,可是为了紧握大权,他不得不如此做。

此外,他标榜李泰也是为了给李承乾敲敲警钟。让他明白,天下还不属于其。太宗可以从谏如流,但是决不允许有能够与自己相抗衡的势力存在。

别看李承乾是太子,但天下是抢来的,有能力者上位。李承乾不明白,此时的他应该不争,不争便是争。如果急于求成,反而会落得一败涂地。

(三)、难堪大任,自身的心理问题

李承乾虽然身边有名师辅导,但自己经历的朝堂风波终究还是太少。有那么多为他遮风挡雨的人,使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仗着自己太子的身份,胡作非为,想一出是一出,同时也从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不在意大臣们的看法。

1. 自负式的自卑心理

李承乾的行为很不检点,他平日里的吃穿用度已经超过了李世民,同时他还有龙阳之好,喜爱男宠。大臣们劝谏的方式十分激烈,也让他产生了叛逆心理。

别人越说什么,他越不听。这自然引起了文武百官们的不满,痛斥李承乾的劄子堆满了李世民的桌案。

李承乾对此全部知悉,不过依旧是我行我素。后来他身患脚疾,走路颠簸。在古代帝王的形象就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倘若外国使节到来,看着大唐的皇帝是个瘸腿,又该当如何评价。因此,李承乾开始由极度自信,转变为极度不自信。

此时的李泰,又站出来争宠,李承乾感觉,父亲一定是听信了那些大臣的谏言,开始谋划易储之事。自己干脆先下手为强,断了太宗的后路。

2.我行我素,未能着长远计

因为朝堂上对他的风评一直不好,再加上李世民屡次抬举李泰,因此李承乾认为自己已经失势了。

不过他没考虑过,自己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否应该不顾一切的只为了自己。也没有考虑过,李世民这是不是在历练他。

太宗皇帝辛苦培养了二十年的接班人,又怎么会说废就废。而且,大臣们提出易储不是一次两次了,哪次不都是被太宗皇帝义正言辞的反驳掉。

当然,李承乾造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觉得父亲不再疼爱自己。其实不仅仅是妃子之间会争风吃醋,皇子们亦是如此。

因为太宗对他太过于溺爱导致李承乾有些忘乎所以。他觉得父亲疼爱自己那是理所应当,不应该把这份爱转移到他人身上。

而李世民疼谁,爱谁,那么此人很有可能就是未来的接班人。所以,李承乾的造反,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儿子的报复。

他认为自己是嫡长子,父亲就该专宠其一人。他要用实际行动,让父亲后悔。可怜天下父母心,太宗多次用实际行动向李承乾证明了自己不会废除他。

当所有人都在商量易储的时候,太宗义无反顾的将魏征调拨给了李承乾,为的就是堵住天下人的嘴,为的就是让这个大儿子能够睡个安稳觉。

结语:

李承乾的命运,是他一手酿造的。他错误的领会了太宗皇帝的意图,本人又过于刚愎自用,过于执拗。

有唐一朝,父子关系能够相处融洽的少之又少。而李世民,绝对算得上的一个合格的父亲,至少他对李承乾问心无愧。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更多文章

  • 废太子李承乾因为孙子追封为王,这个孙子能力不小,可惜结局悲催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玄宗,太宗,太子,李承乾,李世民,女皇武则天

    在唐朝前期,废太子挺多,从高祖朝开始,一直到玄宗朝,几乎一个朝代一个。如隐太子李建成,废太子李承乾,武则天两个儿子李弘、李贤,玄宗的太子李瑛等等。都觉得有点家族传染似的。既然被废,当然总有理由。当年李世民杀掉太子哥哥李建成做了皇帝,而到了他自己,嫡长李承乾不争气,在这一点,他比父亲果断多了。屡屡给承

  • 自甘堕落,任凭李世民使出浑身解数,都捞不起来的太子李承乾!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李世民,李承乾,长孙皇后,皇位,李治

    或许上天就是喜欢开玩笑,让历史上每一位英明的皇帝都会有一堆“能折腾”的子嗣,秦始皇、洪武帝、康熙皇帝等等,比比皆是如此,当然了一手缔造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没能逃掉这个“魔咒”!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成功之后,便成了大唐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并在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正式即位为太宗皇帝

  • 李世民册封的太子李承乾为何极度叛逆?他的子孙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李世民,李承乾,李林甫,唐玄宗,长孙皇后

    当了十几年太子的李承乾突然极度叛逆。宠溺男子、刺杀老师、热爱突厥文化,最终自取灭亡。他的子孙大多平平,最能干的孙子被逼服毒自尽。李承乾的一生,从万人追捧到仓皇如丧家之犬。很好地诠释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父亲李世民虽有指挥千军万马的能力,却对这样一个叛逆的孩子手足无措。可见教育之难,难于上青天!一、让

  •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承乾宫变失败,冥冥之中为何如此相似?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李世民,李承乾,玄武门之变,李渊,李建成,李治

    一个天上从来都只能有一个太阳,对于一个国家也是这个道理。距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之前的大唐王朝酒曾经因为皇帝之位多次爆发了争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都玄武门之变到今天都还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一场震烁古今的政变最后在李世民都手中结束,整个大唐换了一个主人,以李世民斩杀他的兄长李建成,诛杀他的弟弟李元吉

  • 李承乾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什么还要谋反?一个男人引发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承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长孙皇后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按照古代“立长不立贤”的规矩,他以后当皇帝也只是时间问题,更何况自幼聪明可爱,深得李世民的宠爱。就这样一个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什么还要冒着天大的风险来谋反?为什么会说是因为一个男人引发的悲剧?我们看看李承乾造反原因。首先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其母就是长孙皇后,出身根正苗红更何况有

  • 李承乾的最后一天:心里想着仁慈的母亲,嘴里喊着宠爱的称心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李承乾,李世民,长孙皇后,李元吉,李建成,朱高炽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二月初八,料峭严冬,寒风阵阵,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是日,千家万户温汤沐浴,洗祛一年风尘,除却千障万病。相传这一天尝百草的神农氏会下凡赐药,拯救被病痛摧残折磨的孕育众生。这天,皇帝会赐给臣子红雪、紫雪、面脂、口脂、澡豆等物,受赠臣子亲笔撰写“谢上表”,感谢皇恩浩荡。红雪“

  • 重识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废,李世民为何不立李泰为新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李承乾,李世民,李泰,李治,李恪

    在贞观年的中后期,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之争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母亲为长孙皇后,从李世民即位起便被立为太子。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也是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因为从小聪明过人,在文学上很有天赋,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宠爱。两人在太子位上掀起了政治斗

  • 李承乾、李建成、杨勇这三位被废太子,竟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纯良的大叔标签:李承乾,李建成,杨勇,李世民,李渊

    作为文臣,最高的荣耀莫过于教导太子了,能够成为太子的老师是十分荣耀的事情。然而,历史上有一个人教导了三位太子,却没能辅佐出一位帝王。不知道是这三位太子自身能力不足,还是摊上了这么一位倒霉老师,最后因各种原因导致太子之位被废黜。这位老师也因此出名了,更是被后世之人戏称为“太子杀手”。这三位倒霉的太子分

  • 李世民推倒魏征墓碑,并非因魏征犯颜直谏,而是牵涉李承乾谋反案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魏征,皇帝,唐朝,李世民,李承乾,侯君集,唐太宗,书法家,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魏征是我国古代君臣相合的典范,千年以来成为历朝历代皇帝和大臣相知相处的范本。从古到今有很多儒家学者推崇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求皇帝和大臣都以他们为楷模。可是在魏征去世后不久,李世民却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取消了魏征长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于是很多阴谋论的东西就传了出来,在历史学界中

  • 李承乾身为太子,以后继位称帝是板上钉钉的事,为何要冒险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李承乾,李世民,李建成,太子

    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李承乾只是一朵培植在温室里的水仙,经不起风,见不了雨,略有委屈,便破罐乱摔;偏偏做事又不用脑,不知行谋反大逆失败的严重后果,用自己这点小力量、这点小经验去跟饱经大风大浪的父亲李世民斗,真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下面先说说李世民是怎么培植他这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