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写亡国之愁,李煜《虞美人》和李清照《武陵春》,谁的愁更愁?

同写亡国之愁,李煜《虞美人》和李清照《武陵春》,谁的愁更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354 更新时间:2024/1/25 15:29:55

南唐李煜、南宋李清照都是词界翘楚,皆以擅写“愁情”闻名。二人各有一首叙写“亡国悲音”的千古名作,李煜的就是《美人》,而李清照的就是《武陵春》。

这两首词,都写在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里。彼时,二人同样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在个人生活上,也都是从“天堂”掉落进了“地狱”。

因此,作品在立意上呈现出高度相似,但是表达方式却又大相径庭。李煜的《虞美人》纯真自然,意浅情深;李清照的《武陵春》风流蕴藉,婉曲动人。

读者或为李煜的亡国悲剧所感动,或是被李清照精湛的艺术魅力所感染。于是使得这两首词被人竞相传颂,赞唱了千年。

一、李煜的“悲壮之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首词的表达,可以用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除了第一句由于有些反常规,显得有些“奇警”之外,在其余的部分,它并没有什么高明的创作技巧。

虽然没有太高明的创作技巧,但是这首词却在中国的词坛上却占据了极高的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首词中的感情是完全真实的。亡国前后的对比过分强烈,读来难免让人产生一种天地同暗、山河同悲的悲壮感受。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和秋月,本来是人们最喜爱的东西。也是词人往日里最爱描写的东西。可是亡国之后的李煜,根本懒得多看它们一眼。同时,这一句也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春花秋月”的出现,会勾动他思念故国的心思。因为只要一想起南唐的风物和往日生活的安逸,再对比沦为阶下囚的处境,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就让人受不了。

其二,“春花秋月”在这里代指时间。其实,当时李煜只是被软禁了两年半左右的时间。但是阶下囚的日子让人感觉是度日如年,实在是太难熬了。

所以,李煜就先通过“春花秋月”来表述一个时间,然后再通过“往事知多少”,毫不掩饰地表达出自己对故国的那种思念之情。

接下来,他又说“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来了,也就意味着春花又要盛开了,而春天又要来了。看来,这已是他被关的第三个年头。

然后,他又通过“雕栏玉砌应犹在”这两句,反复咏叹和“往事知多少”同样的主题,一直到最后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这样一句感叹,一句回忆,再来一句感叹,再来一段回忆,把词中的愁情一步步地推向最后的高潮。回忆太多了,越想越是犯愁。这忧愁有多少啊?它像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这种感情本来是无形的,李煜用了一个完美的比喻,将无形化为了有形。因为亡国之愁是“沉重”的,体量庞大的,不尽不竭的,所以只有用奔流不息的春江之水来形容。

因此,李煜《虞美人》中的“愁”,是一种异常沉重,而又奔涌无尽,无法消解的浓愁。而接下来我们的谈的,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愁,更多的是一种“纤细的愁”。

二、李清照的“纤情浓愁”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南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也就是绍兴五年(1135年)。当时的李清照,已是一个51岁的老妇人。南渡之后,丈夫赵明诚病逝。她逃难时带来的十几车字画古董,也损失了一大半。

据野史中描述,李清照曾遭人“骗婚”。就在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左右,有一个叫张汝舟的人,看上了李清照的财产,为了谋求她的财产,便假意和她结婚。

婚后,张汝舟没有如愿得到那些财产,于是就对她拳脚相加,甚至还想谋杀她独占家财。最后,李清照非常艰难才同他离了婚,从魔掌中逃了出来。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定,这首《武陵春》就只是在写她个人的爱情。

事实上,《武陵春》是李清照在晚年技巧纯熟时的佳作。它符合古典诗词的高级审美,含蓄委婉,纤细动人。“风往尘香花已逝”,不但是指春将暮,也是指人到晚年。

李清照一生的不幸,都是从北宋亡国开始的。她曾经有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而她的丈夫是前宰相的公子,翰林学士,夫妻二人都是才貌双全。

可是,一场战争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李清照、赵明诚的命运。在经历了连番的打击之后,李清照特别渴望南宋能够收复失地,让她可以在有生之年,能够回到家乡。

所以,她在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前后,曾经作了一首长诗,即《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在诗里,她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她在诗里说“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意思是,个人财产这些,她都不关注,她关注的只是家乡的人民过得怎么样了。

接着,她又问“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在”。这是在关心山东曲阜的灵光殿,有没有被战火毁损。然后她又问,中原的人民还能不能种桑麻。

作为一名五旬老妇人,李清照最后还说“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其热血爱国的情怀,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在了解了《武陵春》的创作背景,以及李清照当时的真实情感反应后,我们再来读它,就会发现,李清照的愁,其实并不比李煜来得少,只是她表现得更加纤细。

“日倦晚梳头”,并不是因为困倦了,不想打扮,而是因为心情沉重,无心打扮。“事是人非事事休”,心中有太多的愁,完全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因为一说就停不下来了。

可是她也明白,自己发愁是没有用的。国家大事,岂是她一老妇人能作主的?南宋君臣贪生怕死,就是要议和,她一个老百姓,也只有干瞪眼。

她和李煜不一样,她是自由身。李煜是被囚禁起来了,所以愁绪完全得不到开解。当时李清照应该还有些财产,她的基本生活看来是没有问题的。她本来也可以像南宋的那些富人一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可是她不愿意那么做。

所以,她便想泛舟去散一下心。但是坐在船上之后,她才发现自己完全做不到,放不下,她感觉心里特别的沉痛。所以,她才会在最后一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最后一句是从唐朝大诗人王之涣《宴词》中“桃溪浅处不胜舟”化用而来,隐喻十分巧妙。如果是单论技巧的话,这一句应当还在李煜《虞美人》的末句之上。

不过,还是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更加方便一些,所以其知名度和传唱程度也就更高。

结语

李煜的词,一向都不是以技巧取胜的。诸多名家无不对他交口称赞,王国维、叶嘉莹在谈到李煜的时候,都称赞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词人”。

他的词作完全出于本性,显得纯真、自然,另外还有悲剧故事的加成。所以《虞美人》在民间的传播力与感染力,都远远超过了李清照的《武陵春》。

不过,这并不代表李清照的《武陵春》就不如李煜的《虞美人》写得好。其实在许多文人的眼里,恐怕还是《武陵春》更胜一筹。

因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认为,诗词应当以“复隐”为美。然而,有一些东西太过含蓄,如果没有人专门进行解读的话,当代人是很难吃透的。

而李煜的词意是浅显的,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解读,并且他的悲剧故事,在现代也是家喻户晓的。至于孰优孰劣,各花入各眼,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总之,李煜的《虞美人》体现出来的“愁”,是一种历史悲剧式的、波澜壮阔的悲壮之愁。而李清照的“愁”,是平凡人在面对厄运时,展现出来的,无奈而又难言的纤细之愁。

什么是“纤愁”呢?它就是那种,在你自己看来是天塌地陷,无边无际的悲愁,而在旁人看来却是微不足道的愁。之所以“欲语泪先流”,就是因为她知道即使说出来,也无人能够理解。

比如,她一个孀居的老妇人,为什么要关心家国大事?比如她孀居时内心的寂寞等等。这些事对于她来说,都是很扎心的事,却又不足为外人道了。

更多文章

  • “三寸金莲”的缔造者,南唐后主李煜的畸形审美,祸害女性近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犹如山中清风标签:李煜,后主,缠足,金莲

    “三寸金莲”真的有那么好看么?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已经无法直视裹脚这样的陋习了,那畸形又不健康的小脚,看上去只会让人揪心,毫无美感可言。但古时候的男人却十分喜欢,他们以谁娶得妻子脚更小为荣,而当时的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也十分愿意去迎合男人们的这一变态癖好。中国第一个裹脚的女性就是因爱慕南唐后主

  • 如果南唐后主李煜认真治理国家,励精图治,南唐能打得过赵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李煜,赵宋,后主,宋太祖,李世民,王朝

    南唐若想击败赵宋,不是不可能,但是你得确保赵匡胤的是像汉灵帝、唐僖宗、唐懿宗、宋徽宗、宋理宗等这样的昏君,并且还得确保高怀德、石守信、曹彬、潘美、赵普、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等这些北宋名将都被赵匡胤给杀掉。如若这两个条件达成不了,即使李煜是李世民在世,南唐也断然灭不掉赵宋。赵匡胤时期,南唐与赵宋之间

  • 刘金祥:李煜与赵佶的惊人相似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善本古籍标签:李煜,宋徽宗,刘金祥,孟昶,陈叔宝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国封建社会江山易主、王朝更迭之时,便会出现亡国之君,其中沦为新政权阶下囚的为数不少,例如三国时蜀国的刘禅、南北朝时陈朝的陈叔宝、五代十国时后蜀的孟昶、南唐的李煜、辽代的天祚帝和北宋的赵佶父子等等,这些昔日的皇帝大多是不理朝政的昏庸之徒无能之辈,身陷牢狱,死不足惜,唯有李煜与

  • 李煜与苏轼分别写了一首词,写恋人身上最美的部位,似春风般撩人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李煜,苏轼,恋人,诗词,春风,一斛珠,蝶恋花,王安石,演奏家,千古名句,中国传统音乐

    诗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内,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后人所喜爱。诗词的存在,并不是一群文人附庸风雅打发无聊时间而为之,而是诗人要借助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表达的真切而又充满着诗情画意。诗词深受后人喜爱,最主要的原因那便是诗词所塑造出来的意境以及表达的情感,哪怕是逾越了

  • 李煜最经典的20首诗词,第一首无人不知,第九首文人最爱!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李煜,诗词,朱颜,韦庄,宋朝,诗人,周邦彦,辛弃疾,古典乐,五代十国,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伊吹五月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

  • 人过五十,读懂李煜的4句诗词,才明白人生是一场归途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李煜,诗词,富贵,目送,思念,春草,宋朝,诗人,张爱玲,古典乐,人过五十,五代十国

    四十而不惑,无知知天命。当我们来到五十岁,人生已经过半,感悟颇多。可是你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认真想来,又似乎什么都明白。南唐后主李煜,前半生,是帝王;后半生,是阶下囚。一边是诗词造诣,空前绝后,一边是治国方式,不得要领。把李煜的四句诗词,和我们的人生联系起来,就会明白,人生是一场归途。两手空空来,两手

  • 李煜深夜从梦中惊醒,写一首《浪淘沙令》,将悲伤之情写到了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李煜,浪淘沙令,陆游,皇帝,一首,庄子,宋徽宗,浪淘沙,艺术家,五代十国,声乐

    相传,南唐后主李煜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在国将不国,人心扰乱的危急时刻,从他父亲李璟的手上,接下了南唐这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尽管他励精图治,想要复兴国家,但是当时南唐的元老大臣们却尸位素餐、不思变革,最后积重难返。在这种情况下,李煜已是无力回天。极度失望下的李煜,开始倾心佛教。结果

  • 南唐后主李煜结局悲催,但非宋太祖之过,要怪就怪赵二和李煜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李煜,宋太祖,赵二,宋太宗

    南唐最后一个皇帝李煜,不同于乐不思蜀的刘阿斗,也不同于耽于女色的陈叔宝,最后李煜的遇难,后人更多的是同情与哀叹。不能说李煜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但肯定可以说他是一位努力的帝王,也是一位勇敢的诗人,其绝笔之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成了千古绝唱。最后南唐被宋太祖的北宋攻灭,

  • 李煜夜晚和她幽会,写下这首云雨词,堪称最污,句句香艳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李煜,云雨词,幽会,李商隐,小周后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总有那么些最难忘且最能打动自己、跟随着内心去做的时刻,或悲欢、或离愁、或伤感、或欣喜,我们的生命便是由这点点滴的情感所累积而成的。我们生而为人,如果没有情,那该多么的可怕。一切都是那么的冷漠,一切都是那么的荒芜,一切都是那么的空虚,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机,处处像死物一般,矗立在这世间。

  • 李煜,南唐的来世今生

    历史解密编辑:绿叶的情感标签:李煜,高骈,宋太祖,后周世宗,黄巢,李克用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的这一首诗使南唐成为了五代十国中十国知名度最高的王朝,那么这个南唐究竟如何而来,又如何消亡。说起南唐,就要从名将兼大诗人高骈说起,唐末的时候正是他镇守淮南。这个时候因为黄巢闹得天下大乱,高骈也就有了割据一方的心思。所以当883年杨行密占领庐州的时候,高骈反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