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下了一场怪异的冰雹,后发生一件大事,沈括:老天预言很准

宋朝下了一场怪异的冰雹,后发生一件大事,沈括:老天预言很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1789 更新时间:2024/1/16 22:46:30

史书中,有关天象的记载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好比“太白入月”、“荧惑守心”,日食、月食的记录,还有大风雨雪、雷电冰雹,一般超过常规水平或者构成灾害的天气变化,都会被记录下来。像《资治通鉴》里,某年月日下冰雹、大风拔木什么的,出现频率很高。

古代谶纬学认为,不寻常的天象或者一些陆地上的奇怪现象都跟人世间的兴衰治乱密切相关,那些学者总是指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当然,有的听起来蛮有道理,有的就牵强附会了。

拿冰雹来说,古人的观点不一致,如《礼记》认为,夏天实行冬天的政令,就会下雹,冻伤庄稼;《春秋谷梁传》则说,那是“臣侵君之象”;西汉京房认为,天降冰雹是因为赋税过重;《五行传》认为是国君任用奸佞,排斥贤人;东汉蔡邕说,刑罚繁多会下冰雹。总之都跟朝政有关。

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宋神宗年间的一场冰雹,“熙宁中,河州雨雹,大者如鸡卵,小者如莲芡,悉如人头,耳目口鼻皆具,无异镌刻。”

熙宁是宋神宗的第一个年号,古河州在甘肃南部,大致范围是如今的临夏一带。如果是普通的冰雹,就算很大,沈括也未必感兴趣。

而一千年前河州下的那场冰雹极为怪异,大的有鸡蛋大小,小的才跟莲子、芡实差不多,可是形状古怪,别说没人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不管大的小的,一律像人头,耳目口鼻兼具,惟妙惟肖,像是高手匠人雕刻而成。

我们知道,沈括是当官的,但另一个身份是震铄古今的全才科学家。他就在琢磨,为什么天上会下“人头”?问题是,这和他擅长的物理、化学、医药等众多领域不同,“人头冰雹”几千年来就那一次记载,这东西是天上掉的,也保存不了,要研究也无从入手。

沈括对此念念不忘。还别说,过了一年他就发现了其中玄机,认为那是上天的预言。此话怎讲?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接着说了,“次年,王师平河州,蕃戎授首者甚众,岂克胜之符豫告邪?”

意思是,河州下雹的第二年,宋军平定了河州之乱,歼灭大批蕃兵。那么河州冰雹就是宋军平定叛乱的兆头,对宋王朝来说是吉兆。可不是嘛,那场冰雹提前一年预言叛军会“送人头”。

河州叛乱又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这事儿不小,没少让朝中大臣和神宗皇帝操心。

当初宋太宗赵光义第二次出兵伐辽失利(雍熙北伐),战略主动变为被动。原本臣服于宋朝的西夏人也不安分了,在宋仁宗年间公然反叛,李元昊称帝,不断发兵侵扰宋朝西北边陲。后来宋朝虽然稳住了西北局势,但西夏仍然强盛,在一边虎视眈眈。

宋神宗接班后,为缓解西北边区的压力,发动了“熙河拓边”之役。“熙河拓边”是北宋儒将王韶提出的(大背景是王安石变法的战略主张),意在收复河、湟二州之地,恩威并用,征服洮水流域被西夏人打得满地找牙的吐蕃等族群,这样就可以斩断西夏一臂,对其形成进攻态势。

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收复河州,抓获敌酋瞎欺丁木征的老婆孩子,随后瞎欺丁木征请降,“熙河拓边”的目标初步达成。

然而好景不长,熙宁七年二月,西蕃宗哥部反叛,敌酋玛尔戬率军围困河州城。王韶从兴平领兵火速驰援,采取围魏救赵之策,派兵直扑敌巢定羌城,连战连胜,玛尔戬所部只好撤退,又被宋军追击,狠揍了一顿,河州之乱平息。

沈括听到捷报,非常高兴,所以他说“王师平河州,蕃戎授首者甚众”,认为河州去年下的那场“人头冰雹”是叛乱平息之兆。

最后再说说史书记载的冰雹。冰雹可以有多大呢?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十二月,雷;雨雹,大如马头”。这并不是个例,《元史》记载了好几次“大如马头”的冰雹。此外,西晋元康三年,陕西华阴一带下的冰雹个头不大,但是下了三尺厚。

《元史》记载,至元四年(1338年),清州(今河北青县)的一场冰雹奇观,比沈括的记载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州那场冰雹有拳头大小,但形状极尽奇妙,有的像乌龟,有的像婴孩,或者像狮子、老虎、精巧的环形、椭圆的卵形,或者精致的球形。还有一些精巧玲珑的形状,上面还带有孔洞。当地的老人都说,大冰雹不稀罕,但从未见过这样奇怪的形状。

不过,元朝这次冰雹只是千年不遇的奇观,并未记载有什么预兆。

参考文献:《梦溪笔谈》、《续资治通鉴》等

标签: 沈括宋朝王韶宋神宗宋军梦溪笔谈

更多文章

  • 家有悍妻,屡受家暴,大科学家沈括为何如此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沈括,梦溪笔谈,王安石,宋哲宗,家暴,萍洲可谈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知识大爆炸”时期。“宋之缙绅,士各精其能”,这一时期,各领域都涌现出大量人才,其中还有很多异常博学的大咖。沈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沈括像我们可以列举沈括很多身份,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还有一个涵

  • 历史上有名的沈括,竟然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江山社标签:沈括,王安石,苏轼,梦溪笔谈,萍洲可谈,五杂俎

    沈括出身官宦世家,二十岁的时候承父荫做了地方主簿,在此期间充分地展现了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才能。二十三岁那年,沈括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宋神宗登基后,王安石升任宰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由于王安石的新法覆盖面极广,需要各领域的人才,所以沈括这个全方位人才很快便得到了王安石的重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沈

  • 上管天,下管地,内管政治,外管外交——北宋最强打工人:沈括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沈括,王安石,苏轼,范仲淹,梦溪笔谈

    近期,沈括塑像在中国石油大学落成,中石大隆重召开了以“勤思精研 求是创新”为主题的沈括塑像揭幕仪式。 沈括,历史课本上的那个沈括?那个诬陷苏轼造成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那个《梦溪笔谈》的作者?他和中国石油大学有什么关系?他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是第一个为石油命名的人……如果给沈括贴上当下的标签,那便是——

  • 从李阳夫妻和好,看北宋的沈括,家暴下的人生,或许旁人难以看清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沈括,家暴,王安石,苏轼,李阳,进士

    12月4日,李阳通过社交平台发布长文向妻子Kim道歉,并在文中称“谢谢你Kim,谢谢你原谅我。这么多年来,我对你一直心怀愧疚。曾经我的家庭暴力行为深深地伤害了你,也对几个孩子带来了情感伤害。”随着李阳公开道歉并晒出全家合影的照片之后,广大网友纷纷热议,留言栏里更是挤满了祝福和点赞之声,当然也有许多不

  • 嫁李之仪,结交苏轼,沈括也虚心求教的胡淑修是怎样一名奇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李之仪,沈括,苏轼,胡淑修,蔡京,诗词

    自古以来,侠人义士多为男性,描写男性侠客的诗词歌赋也很丰富,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诗句。也许是我们过于注重男性,一些拥有侠肝义胆的女士却被我们忽视了,下面要介绍的这位名叫胡淑修的女子,就是一位可以和男性侠士相媲美的奇女子。胡淑修一、嫁李之仪,在他身

  • 宋代名人——沈括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沈括,宋神宗,梦溪笔谈,辽朝,宋英宗

    宋英宗死后,太子赵顼即位,史称宋神宗。沈括是杭州钱塘人,曾被宋神宗派遣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沈括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到了上京,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辽方提出的边界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起脸来蛮横地说

  • 沈括:他是天才,是伟大的科学家,却也是陷害苏东坡的无耻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沈括,苏轼,王安石,梦溪笔谈

    沈括:梦溪清涧水,难涤小人心 一生喜集邮,在早期发行的一套中国科学家第二组中,有两枚是描写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其实当时对此还很有些不以为然,难道仅仅记录些见闻就能成科学家啦。及至后来看《宋史·沈括传》,“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才发现此人甚是了得,在那

  • 学术水平极高的沈括,人品却很卑劣,苏轼当他朋友,却被无情出卖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沈括,苏轼,宰相,杜甫,香草,北宋,王安石,宋神宗,乌台诗案,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沈括说起宋代科学著作,当属《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也因此书而名垂青史,但圣人也是人,沈括本人的人品着实不敢恭维。宋代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就是出自沈括的策划。乌台诗案险些导致苏轼被处死,因朝臣反对,最后才幸以贬谪了事。一、乌台诗案所谓乌台诗案,发生于宋神宗1069年,主角苏轼。神宗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很

  • 历史上的沈括有多牛?一个无所不通的全才,中国史上最为博学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西府赵王爷标签:沈括,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科学家,医学家,数学家,梦溪笔谈,博学之人,天文学家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感比较高的一个朝代,历史名人多如繁星,比如一代文豪词宗苏东坡,精忠报国岳武穆、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变法大家王安石。还有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等等,那真的多得数不过来。但有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如皓月般辉煌,但却不为人所知。元朝脱脱夸他博学善文,无所不通;纪晓岚则称其为北宋最为博学之人

  • “幼科鼻祖”东平人钱乙和他的六味地黄丸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钱乙,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张仲景,幼科,颅囟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今山东省东平县人),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公元1113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