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戏言宋祖(番外七)赵匡胤为何不立赵德昭为太子,出阁都不封王?

戏言宋祖(番外七)赵匡胤为何不立赵德昭为太子,出阁都不封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1346 更新时间:2023/12/15 13:35:16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斧声烛影"的疑云中突然离世,赵光义在争议声中即位,是为宋太宗。由于赵匡胤生前未立太子,北宋没有法理上的储君,于是赵光义即位后便引出了不少流言蜚语。其中有不少都是倾向于赵光义弑兄夺位的说法,表达出对其抢夺侄子皇位继承权的反对。虽然这种说法后来在民间百姓之中成为主流,但仍旧存在很多争议。毕竟这些说法大多是主观臆测,甚至有阴谋论的成分,不存在任何直接的证据。比如支持赵光义的人就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赵匡胤不立次子赵德昭为太子,就是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意思。

于是问题诞生了,赵匡胤是否真的因为要传位给赵光义,才不立赵德昭为太子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史书上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案。由于史书对赵匡胤之死记载非常模糊,又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可用的资料并不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能从史料中的细节去推断。

赵德昭是赵匡胤的次子,生于后周年间,母亲是赵匡胤的第一个妻子贺氏。赵匡胤对待这个儿子的态度很奇怪,并没有按照套路进行。宋朝刚建立时,他便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后来到了赵德昭出阁的年龄,他也没有按照传统给赵德昭封王,只是授予了贵州防御使的虚衔。

相对于对儿子的刻薄,赵匡胤对两个弟弟就好了很多。他先封赵光义为中书令,然后又封赵光美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两个弟弟都有了宰相的头衔。这种操作在后世看来是存在很大争议的,当时的朝廷中也有很多讨论的声音。学者们对这种不合常理的操作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最为主流的观点时赵匡胤为了避免重蹈柴荣的覆辙。毕竟他便是趁着柴荣英年早逝后的权力空白期,欺负柴宗训孤儿寡母,才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皇位的。赵匡胤不立年幼的赵德昭,反而提升两个弟弟在朝中的权势,显然是针对这种可能的情况。

宋朝开国时各方藩镇军力强大,赵匡胤为了防备藩镇架空朝廷而做这样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但后来赵德昭成长起来后,赵匡胤并没有改变这种做法。他在多次对赵德昭的加封中,既没有封王,更没有立其为太子的意向。可是在对赵光义的层面,赵匡胤却青眼有加,把赵光义培养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最为夸张的是,赵匡胤将赵光义封为晋王,让他担任开封府尹。这个官爵的配置从残唐时代开始就成为最为接近储君的套路,是五代十国时各国立储君之前的进身之阶。在赵光义之前的五代十国皇帝中,有不少是经过这个流程上位的。

可以说晋王加开封府尹是当时立储君的潜规则,既是皇帝考察储君政务能力的过程,也是皇子成为储君前的必由之路。赵匡胤把赵光义放到这个位置上,并让他拥有宰相的权力,与赵普搭档成为政事堂的主持人,显然是有意识将赵光义当做接班人培养的。从当时的政治传统来看,如果皇帝突然离世,国内没有合法的储君,那晋王加开封府尹必将承担储君的责任。因此支持赵光义的一方提出这种论点是站的住脚的,也是合乎当时的政治传统的。赵匡胤在赵德昭幼年时,将备份寄托在赵光义身上,也符合他的一贯作风。

可是这在赵德昭身上就有些不合情理了。按道理来说,赵德昭年幼时,赵匡胤的选择可以被理解。可是等到赵德昭成年,赵匡胤不但没有扶持赵德昭,反而更加倾向于赵光义,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主流历史学界提出了一种说法,他们认为是赵光义势力太大,赵匡胤避免刺激到他,所以只能给儿子循序渐进。而《宋史》上的说法却是,赵匡胤认为赵德昭太年轻,执政能力不足,所以需要在别的官职上磨练,逐步晋升到太子。这两种说法看似合理,其实都是一厢情愿,并不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

其中最难以成立的是《宋史》上的说法,因为赵德昭并没有实权。赵德昭后来被加封了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官职看起来很高,其实权力很虚。朝中大权都是被赵光义和赵普掌控,赵德昭虽然当了检校太傅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际上就是摆设。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的军事改革后,各大藩镇的军权被分化瓦解,节度使成为了荣衔,根本无法全权调动军队。而赵德昭长期呆在东京汴梁城,根本没法行使兴元尹的权力,所以这个府尹大人也是遥领的。如果赵匡胤真想磨练赵德昭,干嘛尽搞这些虚的?

反观赵光义,不仅仅有着开封府尹的大权,还有着宰相的地位,很多诏令都需要他副署。两者一对比,赵德昭的那点官职除了多领两份工资,也没别的什么好处。直到赵匡胤去世后,赵德昭才被刚即位的赵光义封王,以京兆尹的官职移镇永兴,有了那么一点点行政权力。由此可见,赵匡胤对赵德昭的安排是非常的过分,完全不像对待亲生儿子的做法。只是因为赵德昭毕竟是皇子,不能给皇家丢脸,才弄了一大堆吃空饷的官职。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不立赵德昭为太子,也不给封王,是延续之前的做法,逻辑上也是合理的。

至于说赵光义尾大不掉的,这种说法也是不符合情理的。所谓尾大不掉,指的是一个大臣势力太大,一旦有不利的举动,甚至有发动兵变的危险。实际上当时赵光义的确权力不小,但说尾大不掉就差了很多。赵光义和赵普是北宋军事改革的主要操盘手,这个改革从赵匡胤登基开始,一直到赵光义临死前才基本完成。这个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瓦解藩镇的军权,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有枢密院总管全国军队调动,直接对赵匡胤负责。实际上当时赵光义和赵普的权力都在政事堂,而枢密院都是赵匡胤的亲信。

赵光义只在军事改革的初期短暂的当过枢密使,后来就被安排到开封府尹了。赵光义的继任者张琼是赵匡胤心腹,与赵光义各种不合,不可能听赵光义的。实际上张琼之死就是赵匡胤借着赵光义的手除掉的,因为张琼上位后为军事改革设置障碍,与地方上的将门藩镇走得太近。一直到赵匡胤去世,枢密院都是由他的心腹杨信管理,皇宫宿卫与赵光义毫无关系,赵匡胤也根本不可能被赵光义所威胁。而且赵匡胤在朝中安插了很多自己的文官心腹,以分解赵普和赵光义的权力,因此赵光义绝不会有尾大不掉的风险。

按照上述的分析,赵匡胤既不是在磨练赵德昭,也不是怕赵德昭刺激了赵光义,而是根本不打算用赵德昭。而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年龄不到十岁,更没有能力继承国家,所以赵匡胤选赵光义也是为了国家稳定考虑。因此要回答赵匡胤为何不用赵德芳,还是要回到国家政务政策层面来。

赵匡胤时期的史料中对赵德昭记载不多,而赵光义时期却记载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虽然与赵匡胤无关,却可以从侧面看出赵德昭的政治倾向性。从这些史料上看,赵德昭应该是与将门世家和藩镇军队走得比较近的皇子,对杯酒释兵权的国家政策有所冲突。

在高粱河之战中,北宋军队战败,赵光义驾着驴车仓皇南逃。当时的军队在少了皇帝后,竟然提出拥戴赵德昭为皇帝,可见赵德昭和军队的关系之密切。由于高粱河之败,赵光义干脆连攻占太原灭北汉的奖赏都扣发了。军中将士敢怒不敢言,而赵德昭却站出来为军队说话,与赵光义发生在争执。这次争执也直接导致了赵德昭的自杀,赵光义也因此落下污点。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赵德昭不但与军队走得近,而且被赵光义猜忌。难道这种情况是从赵光义即位后才开始的吗?我认为赵德昭与军队的关系恐怕在赵匡胤执政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赵德昭不是赵光义的儿子,赵光义就猜忌他。那他是赵匡胤的儿子,他与军队走的近,赵匡胤就不猜忌?显然这种说法不符合情理,作为皇帝,还是兵变上位的皇帝,赵匡胤不可能对军权没有警惕性,否则也不会搞军事改革。从赵匡胤给赵德昭授予山南西道节度使就可以看出,他是把儿子当藩镇军队防范着。像慕容延钊石守信等开国大将被削除兵权都是安置在这样的官位上,赵德昭也到了这样的官位,其原因可想而知。所以赵德昭不被赵匡胤立为太子,甚至连王都不封,很可能是因为赵德昭与军队的关系让赵匡胤不喜。

赵匡胤执政时期,宋朝最大的事务除了对外战争统一全国,便是内部军事改革,防范藩镇架空朝廷。实际上五代十国短命王朝频繁出现,都是藩镇军队架空朝廷引发战争所致。期间不少皇帝想方设法削除藩镇军权,确保国家政治稳定。赵匡胤搞杯酒释兵权,以文人政治替代藩镇治国,就是为了不让宋朝走五代十国的老路。而赵德昭与军队关系太好,自然会让赵匡胤担心,他怕赵德昭登基后不能继续文官政治的国家策略,重新让藩镇掌权。而赵光义却是极力推崇文官政治的亲王,对未来的国策而言比赵德昭更加合适。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去世时长子赵德昭已经25岁,为何不立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太后,唐朝,赵德昭,宋太宗,赵德芳,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0年,陈桥驿发生了兵变,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部属和士兵的拥护下“被迫”黄袍加身称帝,随即赵匡胤率军回攻后周都城开封,年仅7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让位于赵匡胤,于是赵匡胤称帝即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在位十六年,在公元976年去世,但令人费解的是赵匡胤去世时他的长子赵德昭已经25岁,却始终没有被赵

  • 赵匡胤死后,她活了19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没有幸运

    历史解密编辑:系小猫标签:宋太祖,赵德芳,赵德昭,宋太宗,赵德

    十五年后,在赵匡胤征服契丹的路上,他晚上和弟弟谈了很长时间。半夜,他突然死亡,王位仓促传给赵光义。然而,他夺取赵匡胤的国家是事实。不到一年,所有赵匡胤都有继承权,直系成年子孙,均一常死亡。而且,赵匡胤的女王和女王都受到赵光义非前女王的礼貌,生活凄凉,没有任何照顾。而且,女王死后,赵光义不允许女王和赵

  • 宋太祖赵匡胤当了16年皇帝,为什么始终没有立儿子赵德昭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覃仕勇说史标签:宋太祖,赵德昭,宋太宗,周世宗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雄谋大略之人,他在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将儿子赵德昭立为太子,是因为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首先,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坐了六年龙庭之后,和赵普合伙炮制出来的。这个以前已专门论证过了,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不过,不可否认,“金匮之盟”里杜太后的担心,赵匡胤是有的。毕竟,五代乱世,改

  • 赵德昭:宋太祖嫡子,29岁自尽而亡,九世孙幸运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赵德昭,宋太祖,皇帝,宋太宗,皇位

    979年,赵德昭回到家中,他惶恐不安,自杀身亡。赵光义闻讯,“悲痛万分”,一边扶着赵德昭一边哭泣,直言:“痴儿不至于此。”赵德昭死后,赵光义追封他为魏王。两年后,赵德芳突然病逝,年仅22岁,死因不明。960年,以抵御契丹南下为由,赵匡胤率20万大军出征。途经陈桥驿时,赵匡胤表演了一场五代十国常见的节

  • 赵德昭:宋太祖赵匡胤嫡子,为何没被立为太子,又如何被叔叔逼死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皇帝,唐朝,赵德昭,宋太宗,五代十国,军事政策,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自古以来“父子”与“兄弟”谁更亲都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大多数人选择父子更亲。那为何宋太祖赵匡胤迟迟不立儿子赵德昭为皇太子呢,又为何赵德昭会被叔叔赵光义逼死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出身皇室赵德昭出身北宋皇室,为宋太祖赵匡胤与妻子贺

  • 赵德昭身为宋太祖嫡子,拥有优先继承权,为何要选择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赵德昭,宋太祖,宋太宗,皇位

    公元979年,身为宋太祖嫡子的赵德昭,在一天散朝之后,突然选择了自刎。此消息震惊朝野,谁都不曾想到,这位极可能会继位的皇子,会如此突然去世,况且还是自尽。为什么会说,赵德昭的去世,令人意想不到呢,他的身份有多特殊?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以及四子赵德芳。其中赵德昭

  • 【王禹偁】那些你没有读过的的唯美宋诗 6-8

    历史解密编辑:漫话诗词标签:宋诗,对雪,诗人,宋朝,白居易,王禹偁,千古名句

    #大有学问#今天为大家介绍北宋诗人王禹偁的三首唯美宋诗。唯美宋诗 6中国人大多喜欢竹子,尤其是文人,梅兰竹菊,各有所爱,但是,对竹子的感情似乎更包含了一种深沉的爱,因为,竹子不是花卉,也不是普通的植物,但是它比花有风骨,比寻常植物有气节。所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文人王禹偁被贬为商州团练副

  • 江南名士丨王禹偁——白居易在大宋的超级粉丝

    历史解密编辑:吴文化博物馆标签:元稹,唐朝,宋朝,白居易,王禹偁,江南名士,千古名句

    原作者:陈谷子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苏州历任的地方长官中,出过不少风流人物。南宋的范成大写《吴郡志·牧守》“吴郡地重,旧矣,守郡者非名人不敢当。”白居易年少时,旅行至苏杭二郡,仰慕于韦应物和房孺复两位州牧的才高位尊,放言“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后来出任苏州刺史时,他把这件事写进了《吴郡

  • 王禹偁一首意味深长的七律,旷达洒脱,写出逆境时该有的人生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王禹,离骚,黄鹂,苏轼,隐士

    写在前面:一生几日?八年三黜。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因为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王禹偁(cheng)遭到宰相的谗谤,再一次被贬出京城。这是他接连八年里的第三次遭贬,也是其短暂人间里的最后一次,两年后,这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名臣不幸病逝于蕲州任上。“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守正道,问心

  • 古茶诗解析:王禹偁《龙凤茶》

    历史解密编辑:东方青牛君标签:苏轼,杜甫,宋朝,龙凤茶,白居易,宋太宗,小畜集,古茶诗,王禹偁,千古名句

    大家好!我是青牛君,热爱中国茶,打造传世品。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中国诗歌与茶诗/王禹偁其人/创作背景/龙凤茶/原诗及注释中国诗歌与茶诗诗歌在中国已绵延数千年。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为后世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和高山仰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