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话】744年前,崖山海战败、陆秀夫背宋幼帝投海,浮尸十余万

【史话】744年前,崖山海战败、陆秀夫背宋幼帝投海,浮尸十余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之父 访问量:3517 更新时间:2023/12/6 21:16:01

崖山古炮台

曾几何时,"崖山之后无中华,明朝之后无华夏”的说法不时会出现在某些媒体上。

1279年,蒙元军队一路追击南宋残余势力到了崖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崖门镇附近,当时是一个海岛),并将被俘的文天祥押到崖山海面劝降宋军。文天祥不从,诵出千古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后,蒙元的军队和南宋的军队在崖山一带展开了一场决战。战争的最后,蒙元军队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背负着幼帝投海自尽。

那天是1279年的今天, 也就是3月19日,也即南宋祥兴二年二月初六日,南宋灭亡,后宫及群臣大多随之殉国。七日之后,浮出海面的尸体有十余万。

有人认为,中华文明自此而绝,这就是“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这种说法当时在越南流行,越南人认为南宋亡国以后、自己就成了中国唯一的正统。如,越南陈朝时皇帝陈英宗在抗击蒙元的《檄将士文》中说:“汝等坐视主辱,曾不为忧,身尝国耻,曾不为愧。为中国之将,侍立夷酋,而无忿心!”

文天祥

和越南类似,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日本也曾自认为中国正统;但日本暗怀巨大的野心。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曾发布《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一文,文中说:“满清氏元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

“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切望尔等谅我徒之诚,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中日都是中华,同种、同文、同伦理,但你们被满清非法占领了,我作为兄弟就得要来解放你们。

很多人相信,近代以来,炒作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明朝之后无华夏”论调的,幕后推手就是来自日本的势力。

主席去世,随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这种论调又开始改头换面地出现了。很多懵懂的年青人被误导,认为中国在南宋、晚明时期,曾两次“亡国”。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狭隘的。

且不说作为中华文明最集中标志的汉字,千百年来一直沿用,按照中华文明的伦理传统,举出一点也能将这种论点驳倒。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家有家谱、县有县志、国有国史”,说的都是传承关系。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到某个家族认祖归宗,就不会同意将自己的名字记入这个家族的家谱;如果入家谱,就说明是血脉相承的一家人。

成吉思汗

县志、国史也是一样的道理。南宋灭亡后,元朝组织人员修《宋史》,是不争的事实;元朝灭亡后,明朝组织人员修《元史》,是不争的事实;明朝灭亡后,清朝组织人员修《明史》,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事实都眼睁睁地客观存在,非要有人说中国亡国了,这说法明显不符合中华伦理。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一个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兄弟。兄弟之间一直和睦相处当然非常好,但有时候也避免不了打打闹闹,甚至为了争做一家之主而争斗得你死我活。

可是,无论如何纷争,大家还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这就像,社会上会有一些很偏激的人,家庭成员都要声明要和他断绝关系、把他拉黑;但是,留在血液里的传承关系,是无法拉黑、是无论如何也断绝不了的。

所以,元朝、清朝都属于中国,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一点儿含糊都没有!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也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一点儿含糊也没有!

更多文章

  • 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其子远渡东南亚,建国后回大明朝贡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陆秀夫,朝贡,明朝,元朝,跳海,郑和

    从古至今,每一个朝代都会涌现出很多忠心耿耿的臣子,他们即使是到了王朝的灭亡之际,也仍旧不愿意向敌人认输。今天我们介绍的陆秀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其子远渡东南亚,建国后回到大明朝贡。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元军大举南犯,当时的宋朝已经接近灭亡了,君臣流亡海滨,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

  • 宋末三杰”——陆秀夫,惊世一跳,跳出南宋人的气节!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元军,宋朝,陆秀夫,张世杰,李庭芝,陈宜中,宋末三杰

    陆秀夫,“宋末三杰”之一,和文天祥同年,楚州盐城(今江苏建湖)人。楚州地处淮南地区,这里是南宋抗元的前线,战乱不断,全民皆兵,所以,家仇国恨让陆秀夫从小就养成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不过在陆秀夫3岁的时候,他随父亲迁到了相对安全的江南镇江。小时候的陆秀夫是一个学霸型的乖乖娃,非常出众,远近闻名。长大以

  • “宋末三杰”之陆秀夫

    历史解密编辑:清晨的粥又可温标签:陆秀夫,宋末,张世杰,李庭芝,陈宜中,文天祥

    陆秀夫是南宋时期左丞相,著名的抗元名臣和民族英雄,与文天祥、张世杰二人被后人尊称为宋末三杰。宋嘉熙二年,陆秀夫在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出生,三岁的时候随自己的父亲一起迁居京口。陆秀夫自幼聪颖好学,在跟随父亲迁居到京口之后,就跟随同乡的孟先生学习。孟先生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所以来孟先生这儿读书的人不少。

  • 陆秀夫背起八岁赵昺,用白绸相缠,从容投海,他们真的死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便民军事指南标签:陆秀夫,赵昺,张世杰,元军,张弘范,宋军

    《宋史》记载:祥兴二年(1279)二月六日,元军攻破厓山,陆知君臣难以脱险,先拔剑驱妻儿入海,后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赵显)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藏玉玺于赵昺怀内,背负幼主,命人用白绢将君臣两人相缠,从容投海。这君臣二人到底死了没有?据说当年,南宋的帝后辅臣们向元朝屈膝

  • 崖山海战的真相:张世杰陆秀夫都没做错,小皇帝也没必要跳海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赵昺,元军,宋朝,元朝,张世杰,陆秀夫,张弘范,陈宜中,崖山海战

    宋元崖山之战,一开始占据优势的原本是南宋水军:张世杰麾下有三千艘战舰,“元将”张弘范只有三百艘战船,无论是装备还是吨位,元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崖山之战的结果,读者诸君都知道了,所谓“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虽是杜撰(张弘范不承认自己是宋人),但却符合历史真实——宋军一败涂地,陆秀夫背着末代皇帝跳海殉国,

  • 诗词山东·济南行|“趵突”者,曾巩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曾巩,诗词,泉水,宋朝,趵突泉,济南行,济南市,山东省,齐州二堂记

    此刻,我就在趵突泉边,900多年前,曾巩也望着同样的泉水出神,这就是济南的“魂”!凡一提到济南,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我身后的趵突泉。话说北宋以前,趵突泉并不叫“趵突泉”,而是有着各种名字!直到公元1072年之后,曾巩任齐州知州,在泉边建了一个“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趵突泉才正式有了

  • 从曾巩里巷中走出的老学童(图)

    历史解密编辑:江南都市报标签:曾巩,书法,草书,王羲之,篆书,书法家

    ■饶振华简介饶振华,1966年4月出生,原陶博吾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西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赣闽书法院特聘书法家,作品先后被吴道子艺术馆、曾巩纪念馆、李时珍博物馆等单位和海内外人士收藏,多次在全国及省市重要书法比赛中获奖,并在《中国书法》《书画世界》《江西日报》等学术刊物和报刊

  • 虞云国|曾巩《局事帖》二题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曾巩,晏殊,进士,唐朝,宋朝,局事帖,王安石,欧阳修,虞云国,散文家,抚州府志,唐宋八大家

    前贤时彦对曾巩《局事帖》多有考论,笔者不贤识小,仅对两个相关问题,结合文献,略说浅见;当然,限于史料,也仅是管窥而已,不当之处,尚祈指正。曾巩《局事帖》资料图片无党乡贤之旁证据《式古堂书画汇考》卷12著录云:“曾子固《局事多暇帖》,行楷书,印书纸背。”今据存本行款,过录标点如下:局事多暇,动履禔福。

  • 曾巩为官二三事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曾巩,为官,齐州,知州,官府,地方官

    曾巩,字子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一名政绩卓著的官员。嘉佑二年,曾巩进士及第,从此开始仕途生涯。早年间在朝廷担任一些文职,多年后出任地方官职。曾巩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他被任为越州通判,其时越州大旱,粮食紧缺。曾巩考虑到常平仓的粮食供应不了境内粮荒,各地百姓也不可能都到州城来买

  • 曾巩与济南的不解之缘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曾巩,大明湖,趵突泉,西湖,济南,齐州二堂记

    曾巩是客居济南的名士,是济南重要的文化名片。曾巩任齐州知州只有两年,政绩却十分显著。他改革弊政,推崇仁政;推行新法,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根除水患;镇压恶霸,除暴安良;珍惜民力,节用裕民;美化环境,建设城市;重视文教,繁荣学术;把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物阜民丰, 是一位卓有才干的政治家。曾巩文学成就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