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辙——苏轼的守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辙——苏轼的守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博览群书君 访问量:1300 更新时间:2023/12/7 15:06:34

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的才华

世人皆知苏轼仙才,却很少有人记得背后默默付出的苏辙,与哥哥苏轼相比,存在感似乎有点低。

想到与苏轼同时代的人,注定多少都要活在其阴影下,而越是最亲近的人,离阴影的中心也就更接近。作为父亲的苏洵应当是欣慰的,然后作为弟弟苏辙,感受或许就复杂的多。

能够与哥哥同榜进士,他的实力并不弱。

进士之后,两人又曾一起挑战难度最高的制举考试,依旧榜上有名,在这场考试中苏辙的论点更激烈尖锐,矛头直指年老无为的宋仁宗,说他沉溺于声色犬马,怠于政事,听不进逆耳忠言,唯后宫里妇人之见是从!

由于敢骂皇帝,这篇文章立即就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朝廷最终给了第四名,苏轼则是第三名。

其实自开国百年来,一、二名皆为虚设,第三名则为实际最高等级!

苏轼也曾评价说:

子由之文实胜于我,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我。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元老重臣张方平曾评价兄弟俩:

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哥哥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尤显可爱;

弟弟谨慎低调,成熟稳重,成就或大于哥哥。

只是有一个千年难遇,旷世奇才的哥哥,自己的光芒便被悄悄掩盖,注定永远只能甘愿做配角。

弟弟的担当

苏辙稳重内敛,理性克制,老成持重。相比性情奔放、胸无城府的苏轼似乎更靠谱一些。哥俩之间,长兄如父那是不存在的。多数时间里,苏辙倒更像个哥哥。

初涉官场苏辙就曾因苏轼情绪太多,口无遮拦而担心,多次苦口婆心劝告哥哥谨慎择友,诗不外露,否则祸从口出。

结果就劝来了苏轼的: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这种不吐不快的性格,结果大家都知道,“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旁人避之不及,怕受牵连,而唯有苏辙他只能努力做到奔波营救。

一是立刻派人飞马报信,好让身在湖州的哥哥做好心理准备;

二是连夜写好奏章,请求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保全哥哥性命。

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苏轼入狱以后,有段惊心动魄的小插曲。

长子苏迈负责每日送饭。父子约定平日只送普通饭菜,要是判除死罪,则送鱼为信。某日苏迈出城借钱,委托朋友代送。忘了告知约定之事,朋友怜惜苏轼凄苦,特意给苏轼送了条鱼改善伙食,这可把苏轼吓惨了。

生死关头,再难淡定。十几年前父母双亡,兄弟两人相依为伴至今,这个家要再走一个,就真的散了。

想到从前不听弟弟劝诫,悲从中来,便给苏辙写了绝命诗: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当然这首诗最终传到了皇帝手里,阴差阳错反而成了救命信,让他被贬黄州。

实际上自苏轼入狱后,全家老小都安排在苏辙那里,白天为营救哥哥奔波谋划,晚上归家还要安抚两家老少,整个家族的主心骨正是苏辙。

因为受哥哥牵连,苏辙也被贬至江西,五年不得升迁,此时的考验已经不光是经济压力,更多的是统筹能力。

眼下苏辙已有十个儿女,日子也是十分艰辛,再加上哥哥的家眷妻儿,负担可想而知。抵达江西安顿好家人后,来不及停歇,又将哥哥的一家老小安全护送黄州。

我们常常羡慕苏轼能在精神世界里一骑绝尘,成就旷达乐观传奇佳话。那完全是身后有个弟弟在收拾残局。

在被贬惠州时苏轼身上又没钱了,还是依靠弟弟苏辙资助。包括后来在惠州发展慈善,修桥铺路需要用钱,依旧不忘把“魔爪”伸向弟弟。真以为弟弟家里有矿啊,果然是好兄弟,不客气。

即便是家里还要养育十个孩子,苏辙对哥哥依旧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

无尽的依靠

苏轼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乐观豁达,自由洒脱,其实则不然,每次与弟弟苏辙分离后,他想念最多的还是这个好弟弟子由,常常写诗倾诉心中离别之苦,给苏辙写的家书却是温柔与脆弱。

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宦海漂泊,聚少离多。

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

虽知人生终有一别,但总怕岁月匆匆。

苏辙却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看似内心强大的苏轼,其实对弟弟苏辙却是十分的依赖。此生最怕是分离,没有子由提醒鞭策,心里很慌。

从小一起读书成长,考场共同拼搏,仕途同起同落。不仅是手足,更是最信任的知音与战友。

晚年六十岁的苏轼被贬海南,五十八岁的苏辙被贬雷州,海南广东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

当年出川时年轻气盛的两个小伙子,如今都已是霜染两鬓的糟老头。

这对难兄难弟在贬途中聚首,唏嘘不已。

岁月飘忽,垂暮之年双双深陷政治泥潭,“功成身退,对床听雨”的约定依然遥不可期……

最终苏轼自海南北返途中,病逝常州。未能和子由见上最后一面,是他临终前的最大的痛楚。

晚年苏辙整理苏轼遗作时,看到曾经来往的旧文,悲痛中写下: 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

苏辙去世后选择与兄长葬在了一起。

他们用另一种形式实现了“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约定,再也不分开。

某种意义上,正是苏辙的内向收敛、隐忍坚韧,成就了苏轼穿越时空的锋芒伟才。

当我们今天仰望赞叹如日月星辰般光芒璀璨的苏轼时,不要忘记,他身后永远站着一个苏辙。

他既是哥哥风光无限时人群中的喝彩者;

也是哥哥失意潦倒时背负一切的支持者。

如果要问一句做苏轼的弟弟该是什么样的体验,那一定会是有些许失落和哀愁,同时又是骄傲与喜悦的。

作为“苏轼弟弟”这层身份,也许就是上天为苏轼派来的守护神。

更多文章

  • 苏轼与苏辙:一对好兄弟,堪称古今典范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苏洵,宋仁宗

    1057年,19岁的苏辙和哥哥苏轼一起参加礼部会试,兄弟两个都进士及第,被置于高等,苏轼名列第一,苏辙虽然没有哥哥的成绩好,但也名登五甲。这次进士考试之后,两兄弟并没有马上步入仕途,因为他们收到了母亲故去的消息,马上陪同父亲赶回家乡为母亲守孝。但是,这次考试已经足以让两个人在京城名声大噪,为他们之后

  • 苏辙为救哥哥努力升官?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官长期不如他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路上标签:苏辙,苏轼,宰相,官职,官阶,宋朝,唐朝,艺术家,王安石

    苏辙官至副相,苏轼官路又跌宕起伏,网上盛传,苏辙是为了救哥哥,才这么努力,当官当到了副宰相。事实真是如此吗?为此,我整理了大小苏两兄弟的官职表,并简单绘制了官品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对下图说明一下,官品依据的是本官官品,在元丰改制前,表现为寄禄官阶,元丰改制后,变现为差遣品级(即职事官品级);红点、黑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却比武将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王安石,宋神宗,苏轼,宋哲宗,王安石变法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格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出这样的说法,就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不断的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修养,不要只知道长篇大论说一些对于个人规划或者是国家建设的言论,将所思所想付诸实际之中才是真正重要的。而对于这一点结论在历史上也是有着真实的反面

  • 唐宋八大家无一弱者,苏辙写元宵节的七律,剖析后发现手法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数码大暴龙标签:苏辙,七律,首联,颔联,尾联,颈联,宋朝,元宵节,王安石,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苏辙,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为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七律八句五十六字,比七绝多一倍,那么其文字内涵肯定也就大很多,那该如何写呢?苏辙作为唐宋大家之一,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苏东

  • 苏轼和苏辙告诉你,人与人的差距是怎样拉开的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宋仁宗,乌台诗案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

  • 苏辙多有钱?把他为苏轼的付出转化为钱币,这个数目让人肃然起敬

    历史解密编辑:桔公子标签:苏辙,苏轼,宰相,一品,宋朝,汴京,记者,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苏辙作为“宠弟魔”,弟弟数次惹事三次流放,他要帮;弟弟在外搞扶贫,他赞助;弟弟家的儿子们生活贫困,他资助;弟弟无暇顾及的父母,他一力承担。在自己的小家,有两子娶亲,五女外嫁。要知道,在嫁妆内卷的宋朝,嫁女儿的花费,一点也不比娶新人的花费低。苏辙贵为宰相,子女的婚嫁花费自然也要与身份相匹配。所以,这七

  • 苏辙写于麦收时节的一首小诗,朴实平易,清新明快,充满田园气息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苏辙,苏轼,孟浩然,苏洵,新麦,王安石,唐朝,宋朝,艺术家

    写在前面:“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这两句话出自苏辙的《渔家傲 和门人祝寿》,是他七十岁生日时所作。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他说自己早年写文章是为经世致用,中年时却笔落生禅,好像是上天有意让他明白似的。人生行至暮年,性情沉静简洁的苏辙历经宦海沉浮,不但落笔生禅,更是将世事看得透彻明了,他收

  • 有情有义好兄弟,一生一世一双人。苏轼光芒下的苏辙,活得好深情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茶,苏辙,苏轼,苏洵,宋朝,王安石,欧阳修,书法家,乌台诗案,一生一世一双人

    众所周知,唐宋八位最有名散文家,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代的六位大家,苏家一门便占了三个名额,苏洵为父,苏轼和苏辙为兄弟。而三人中,苏轼以其在诗词、书法等多领域里的耀眼才华,受到千载以来的崇敬与爱戴。但是你知道吗?相比起一生坎坷的

  • 苏辙:人生每一次见面,都有可能是永别

    历史解密编辑:云水终南标签:苏辙,苏轼,徐州,彭城,闲话,唐朝,散文家,王安石,唐宋八大家

    逍遥堂会宿二首宋 苏辙其一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其二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古代官员有个规定:官员无故是不能离开驻地的,再加上交通不方便,亲戚朋友要是想见个面,这就难了。苏轼到彭州(徐州)当官,苏辙到南京(商丘)上任,

  • 最能体现苏轼、苏辙兄弟感情的一首诗,可惜读过的寥寥无几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苏轼,苏辙,黄庭坚,韦应物,欧阳修

    作者:丁十二《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直深深停留在我的脑海——徐庶(字元直)本来在新野刘备的手下出谋划策,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也是好朋友。后来因为曹操囚禁了他的母亲,徐庶是非常孝顺的,故而不得不弃备投曹。徐元直走的时候,刘备痛哭流涕,十分不舍,大声命人砍掉前面那片树林,属下问其故,刘备说:“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