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的才华
世人皆知苏轼仙才,却很少有人记得背后默默付出的苏辙,与哥哥苏轼相比,存在感似乎有点低。
想到与苏轼同时代的人,注定多少都要活在其阴影下,而越是最亲近的人,离阴影的中心也就更接近。作为父亲的苏洵应当是欣慰的,然后作为弟弟苏辙,感受或许就复杂的多。
能够与哥哥同榜进士,他的实力并不弱。
进士之后,两人又曾一起挑战难度最高的制举考试,依旧榜上有名,在这场考试中苏辙的论点更激烈尖锐,矛头直指年老无为的宋仁宗,说他沉溺于声色犬马,怠于政事,听不进逆耳忠言,唯后宫里妇人之见是从!
由于敢骂皇帝,这篇文章立即就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朝廷最终给了第四名,苏轼则是第三名。
其实自开国百年来,一、二名皆为虚设,第三名则为实际最高等级!
苏轼也曾评价说:
子由之文实胜于我,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我。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元老重臣张方平曾评价兄弟俩:
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哥哥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尤显可爱;
弟弟谨慎低调,成熟稳重,成就或大于哥哥。
只是有一个千年难遇,旷世奇才的哥哥,自己的光芒便被悄悄掩盖,注定永远只能甘愿做配角。
弟弟的担当
苏辙稳重内敛,理性克制,老成持重。相比性情奔放、胸无城府的苏轼似乎更靠谱一些。哥俩之间,长兄如父那是不存在的。多数时间里,苏辙倒更像个哥哥。
初涉官场苏辙就曾因苏轼情绪太多,口无遮拦而担心,多次苦口婆心劝告哥哥谨慎择友,诗不外露,否则祸从口出。
结果就劝来了苏轼的: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这种不吐不快的性格,结果大家都知道,“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旁人避之不及,怕受牵连,而唯有苏辙他只能努力做到奔波营救。
一是立刻派人飞马报信,好让身在湖州的哥哥做好心理准备;
二是连夜写好奏章,请求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保全哥哥性命。
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苏轼入狱以后,有段惊心动魄的小插曲。
长子苏迈负责每日送饭。父子约定平日只送普通饭菜,要是判除死罪,则送鱼为信。某日苏迈出城借钱,委托朋友代送。忘了告知约定之事,朋友怜惜苏轼凄苦,特意给苏轼送了条鱼改善伙食,这可把苏轼吓惨了。
生死关头,再难淡定。十几年前父母双亡,兄弟两人相依为伴至今,这个家要再走一个,就真的散了。
想到从前不听弟弟劝诫,悲从中来,便给苏辙写了绝命诗: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当然这首诗最终传到了皇帝手里,阴差阳错反而成了救命信,让他被贬黄州。
实际上自苏轼入狱后,全家老小都安排在苏辙那里,白天为营救哥哥奔波谋划,晚上归家还要安抚两家老少,整个家族的主心骨正是苏辙。
因为受哥哥牵连,苏辙也被贬至江西,五年不得升迁,此时的考验已经不光是经济压力,更多的是统筹能力。
眼下苏辙已有十个儿女,日子也是十分艰辛,再加上哥哥的家眷妻儿,负担可想而知。抵达江西安顿好家人后,来不及停歇,又将哥哥的一家老小安全护送黄州。
我们常常羡慕苏轼能在精神世界里一骑绝尘,成就旷达乐观传奇佳话。那完全是身后有个弟弟在收拾残局。
在被贬惠州时苏轼身上又没钱了,还是依靠弟弟苏辙资助。包括后来在惠州发展慈善,修桥铺路需要用钱,依旧不忘把“魔爪”伸向弟弟。真以为弟弟家里有矿啊,果然是好兄弟,不客气。
即便是家里还要养育十个孩子,苏辙对哥哥依旧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
无尽的依靠
苏轼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乐观豁达,自由洒脱,其实则不然,每次与弟弟苏辙分离后,他想念最多的还是这个好弟弟子由,常常写诗倾诉心中离别之苦,给苏辙写的家书却是温柔与脆弱。
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宦海漂泊,聚少离多。
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
虽知人生终有一别,但总怕岁月匆匆。
苏辙却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看似内心强大的苏轼,其实对弟弟苏辙却是十分的依赖。此生最怕是分离,没有子由提醒鞭策,心里很慌。
从小一起读书成长,考场共同拼搏,仕途同起同落。不仅是手足,更是最信任的知音与战友。
晚年六十岁的苏轼被贬海南,五十八岁的苏辙被贬雷州,海南广东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
当年出川时年轻气盛的两个小伙子,如今都已是霜染两鬓的糟老头。
这对难兄难弟在贬途中聚首,唏嘘不已。
岁月飘忽,垂暮之年双双深陷政治泥潭,“功成身退,对床听雨”的约定依然遥不可期……
最终苏轼自海南北返途中,病逝常州。未能和子由见上最后一面,是他临终前的最大的痛楚。
晚年苏辙整理苏轼遗作时,看到曾经来往的旧文,悲痛中写下: 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
苏辙去世后选择与兄长葬在了一起。
他们用另一种形式实现了“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约定,再也不分开。
某种意义上,正是苏辙的内向收敛、隐忍坚韧,成就了苏轼穿越时空的锋芒伟才。
当我们今天仰望赞叹如日月星辰般光芒璀璨的苏轼时,不要忘记,他身后永远站着一个苏辙。
他既是哥哥风光无限时人群中的喝彩者;
也是哥哥失意潦倒时背负一切的支持者。
如果要问一句做苏轼的弟弟该是什么样的体验,那一定会是有些许失落和哀愁,同时又是骄傲与喜悦的。
作为“苏轼弟弟”这层身份,也许就是上天为苏轼派来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