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与苏辙:一对好兄弟,堪称古今典范

苏轼与苏辙:一对好兄弟,堪称古今典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过往烟窗 访问量:2546 更新时间:2024/1/9 14:02:58

1057年,19岁的苏辙和哥哥苏轼一起参加礼部会试,兄弟两个都进士及第,被置于高等,苏轼名列第一,苏辙虽然没有哥哥的成绩好,但也名登五甲。这次进士考试之后,两兄弟并没有马上步入仕途,因为他们收到了母亲故去的消息,马上陪同父亲赶回家乡为母亲守孝。但是,这次考试已经足以让两个人在京城名声大噪,为他们之后成功入仕打下了基础。一、崭露头角1061年,苏辙和苏轼返回京城,参加由大臣推荐的制科考试。在这次考试中,苏辙表现出和苏轼极为相似的特点:敢于秉笔直言。在他的策问试卷中,他针对当时的政事得失大胆议论,完全不顾及当政者宋仁宗的感受。

果然,试卷送上去之后,初考官胡宿认为苏辙对宋仁宗不恭敬,不准备录用他。但是另一位考官司马光却很欣赏苏辙的文章,他建议将苏辙置于第三等—--苏轼这次考试的成绩就是第三等,被誉为“百年第一”。----无奈胡宿强烈反对,最后只好将苏辙置于下等。但是即便苏辙被置于下等,不如哥哥苏轼,这成绩也足以值得老父亲苏洵骄傲:因为这次考试最终只录取了四人,苏轼和苏辙兄弟就占了两席之位。在此之前,苏洵被韩琦推荐做官,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奉命在京城修《礼书》。此次考试之后,苏轼被委派了凤翔判官的官职,苏辙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苏轼去凤翔任职,苏辙请求留在京城照顾父亲,获得朝廷批准。二、反对青苗法苏辙步入仕途后,有一段时间在三司条例司任职。三司条例司是主持熙宁变法的决策机构,权力极大,凌驾于三司之上,由参知政事王安石和宰相陈升之共同掌管。当时吕惠卿也在三司条例司,对王安石变法的主张,吕惠卿都表示同意,因此他很快成为新党的核心成员。

苏辙却并非如此,尤其在王安石让他对青苗法表达意见时,苏辙直接指出了青苗法的缺陷。王安石为此很长时间都没有再提青苗法。苏辙在三司条例司呆了没有一年,就被贬到外地,担任河南留守推官。不久,苏轼也被贬出京。在对待王安石变法这件事上,兄弟二人的态度不谋而合。三、乌台诗案此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到外地做官的,还有张方平、文彦博等人。苏辙名气在外,很早就受到张方平的器重,他担任推官不久,就被张方平征召到陈州,担任陈州教授之职。三年后,苏辙又被文彦博征召为学官。

1079年,苏轼因为写《湖州谢上表》被人诬陷入狱,不久被贬为黄州团练使。此时苏辙正在张方平处担任应天府判官之职,他为了救苏轼向朝廷上书,请求免去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但是朝廷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丝毫没有减免苏轼的惩罚,同时还将苏辙贬为监筠州盐酒税,还规定五年内不得有任何升调。苏辙不仅没有救出哥哥,反倒把自己的前途也搭了进去,昔日的好兄弟成了难兄难弟。四、起复1085年,宋哲宗即位,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被起用为副宰相,原来反对新法的官员相继被召回朝中,苏轼和苏辙兄弟都在此列。回到京城之后,苏辙继续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很快又担任右司谏,虽然级别不高,但是专门负责谏诤之职,但凡官员有做得不恰当的都可以弹劾。被苏辙弹劾的官员包括宰相蔡确、尚书右仆射韩缜、枢密使章惇,以及苏辙的前同事吕惠卿,这些人都是支持新法的官员,在苏辙的弹劾下,都被贬到外地任职。

对于司马光的“尽废新法”,苏辙也提出了不同意见,但是司马光却从来不听。虽然不听苏辙的意见,司马光却始终重用苏辙,很快苏辙就升到了吏部尚书。同时,他的哥哥苏轼又踏上了外地就任之路,到杭州担任知州。苏辙想要和哥哥一起去外地,接连上书四次,却都没有被批准,他仍然留在京中任职。直到1094年,哲宗亲政,新党再次得势,苏辙再次被贬,到汝州担任知州。五、兄弟一别这次,苏轼比他更惨,被贬到了距离京城千里之遥的惠州(今广东惠阳),不久又被贬到海南儋州,接受的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苏轼远赴海南的时候,苏辙也正在贬谪途中,二人在藤州相遇,兄弟两个依依惜别。从此分手,竟是永别!

1100年,天下大赦,苏东坡踏上北归之路,不久即病逝于常州。苏轼临终之前,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此时的苏辙正远在他乡担任濠州团练副使的职位。得到兄长病逝的消息后,苏辙十分悲痛,但是他仍然强忍住悲伤的心情,遵从之前兄弟二人的约定,为哥哥写下了《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轼病逝于被赦途中,或许是他的幸运。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奸相蔡京一手主导的党祸,这一次,苏辙被降为朝议大夫,直到1103年致仕。65岁的苏辙选择在颍川定居。此时,曾经和他一起反对新法的那些老臣已经所剩无几,苏辙因此自号“颍滨遗老”,他每天只是默坐参禅,读书著述,闭口不谈时事。苏辙的著作颇丰,他留下的著作有《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等。在诗词创作方面,苏辙一直在努力追赶兄长苏轼,但是无论是思想和才力,他都略显逊色。苏辙的散文写得很好,尤其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曾经称赞他的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1112年,74岁的苏辙病逝。到宋高宗时,因为他的长子得到重用,苏辙获赠太师,被封为“魏国公”。

标签: 苏辙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苏洵宋仁宗

更多文章

  • 苏辙为救哥哥努力升官?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官长期不如他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路上标签:苏辙,苏轼,宰相,官职,官阶,宋朝,唐朝,艺术家,王安石

    苏辙官至副相,苏轼官路又跌宕起伏,网上盛传,苏辙是为了救哥哥,才这么努力,当官当到了副宰相。事实真是如此吗?为此,我整理了大小苏两兄弟的官职表,并简单绘制了官品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对下图说明一下,官品依据的是本官官品,在元丰改制前,表现为寄禄官阶,元丰改制后,变现为差遣品级(即职事官品级);红点、黑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却比武将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王安石,宋神宗,苏轼,宋哲宗,王安石变法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格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出这样的说法,就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不断的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修养,不要只知道长篇大论说一些对于个人规划或者是国家建设的言论,将所思所想付诸实际之中才是真正重要的。而对于这一点结论在历史上也是有着真实的反面

  • 唐宋八大家无一弱者,苏辙写元宵节的七律,剖析后发现手法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数码大暴龙标签:苏辙,七律,首联,颔联,尾联,颈联,宋朝,元宵节,王安石,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苏辙,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为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七律八句五十六字,比七绝多一倍,那么其文字内涵肯定也就大很多,那该如何写呢?苏辙作为唐宋大家之一,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苏东

  • 苏轼和苏辙告诉你,人与人的差距是怎样拉开的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宋仁宗,乌台诗案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

  • 苏辙多有钱?把他为苏轼的付出转化为钱币,这个数目让人肃然起敬

    历史解密编辑:桔公子标签:苏辙,苏轼,宰相,一品,宋朝,汴京,记者,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苏辙作为“宠弟魔”,弟弟数次惹事三次流放,他要帮;弟弟在外搞扶贫,他赞助;弟弟家的儿子们生活贫困,他资助;弟弟无暇顾及的父母,他一力承担。在自己的小家,有两子娶亲,五女外嫁。要知道,在嫁妆内卷的宋朝,嫁女儿的花费,一点也不比娶新人的花费低。苏辙贵为宰相,子女的婚嫁花费自然也要与身份相匹配。所以,这七

  • 苏辙写于麦收时节的一首小诗,朴实平易,清新明快,充满田园气息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苏辙,苏轼,孟浩然,苏洵,新麦,王安石,唐朝,宋朝,艺术家

    写在前面:“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这两句话出自苏辙的《渔家傲 和门人祝寿》,是他七十岁生日时所作。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他说自己早年写文章是为经世致用,中年时却笔落生禅,好像是上天有意让他明白似的。人生行至暮年,性情沉静简洁的苏辙历经宦海沉浮,不但落笔生禅,更是将世事看得透彻明了,他收

  • 有情有义好兄弟,一生一世一双人。苏轼光芒下的苏辙,活得好深情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茶,苏辙,苏轼,苏洵,宋朝,王安石,欧阳修,书法家,乌台诗案,一生一世一双人

    众所周知,唐宋八位最有名散文家,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代的六位大家,苏家一门便占了三个名额,苏洵为父,苏轼和苏辙为兄弟。而三人中,苏轼以其在诗词、书法等多领域里的耀眼才华,受到千载以来的崇敬与爱戴。但是你知道吗?相比起一生坎坷的

  • 苏辙:人生每一次见面,都有可能是永别

    历史解密编辑:云水终南标签:苏辙,苏轼,徐州,彭城,闲话,唐朝,散文家,王安石,唐宋八大家

    逍遥堂会宿二首宋 苏辙其一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其二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古代官员有个规定:官员无故是不能离开驻地的,再加上交通不方便,亲戚朋友要是想见个面,这就难了。苏轼到彭州(徐州)当官,苏辙到南京(商丘)上任,

  • 最能体现苏轼、苏辙兄弟感情的一首诗,可惜读过的寥寥无几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苏轼,苏辙,黄庭坚,韦应物,欧阳修

    作者:丁十二《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直深深停留在我的脑海——徐庶(字元直)本来在新野刘备的手下出谋划策,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也是好朋友。后来因为曹操囚禁了他的母亲,徐庶是非常孝顺的,故而不得不弃备投曹。徐元直走的时候,刘备痛哭流涕,十分不舍,大声命人砍掉前面那片树林,属下问其故,刘备说:“因为

  • 苏辙|我也不想当丞相,全是我哥苏轼逼我的

    历史解密编辑:纵拥千千晚星标签:苏辙,苏轼,司马光,苏洵,王安石,宰相

    他是北宋第一暖男,是个不折不扣的宠哥狂魔,一生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捞哥哥。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他最出名的身份,就是苏轼的弟弟。公元1039年3月18日,苏辙出生,是个典型的双鱼座暖男,个性安静,不爱说话,感情丰富,善解人意,比哥哥苏轼小两岁。兄弟俩从小一起学习,一起玩,感情好到不行,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