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政治家寇准如何促成澶渊之盟?他结局如何?

北宋政治家寇准如何促成澶渊之盟?他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喜爱这个世界 访问量:1569 更新时间:2024/1/24 23:03:12

作者:大聪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寇准(961或962年8月27日 —1023年10月24日 ),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先后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991年)任枢密副使,淳化五年(994年)升任参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年冬天,契丹(辽国)南下犯宋,包围了澶州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準力排众议,坚主抵抗,反对南迁,促使真宗亲往澶州督战,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被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知陕州。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任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三年(1019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天禧四年(1020年),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后又遭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司户参军。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二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澶渊之盟

真宗很久就想任寇准为宰相,担心他刚直,难以独当此任。景德元年,让毕士安为参知政事,一个月后,一起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以集贤殿大学士身份位处毕士安之下。

这时,契丹军侵入宋境内,放纵游动的骑兵到深、祁之间掠夺,稍有不利就退去,徘徊而没有战斗的意图。寇准说:“这是让我方习以为常而放松戒备。请训练军队任命将领,选择勇猛精锐之兵据守要害之地防备敌人。”这年冬天,契丹军果然大举入侵。告急的文书一夜共五次,寇准不采取行动,饮酒谈笑自如。第二天,同僚把此事告诉了真宗,真宗十分惊骇,问寇准。寇准说:“陛下想了结这件事,不超过五天。”于是让真宗亲征澶州。同僚大臣害怕,想退出,寇准制止了他们,命令他们等候皇帝起驾。真宗恐惧亲征,想回内宫。寇准说:“陛下入后宫臣不得见,国家的大事也就完了,请不要回宫而采取行动。”真宗于是商议亲征的事,召集群臣询问制敌策略。

不久契丹兵包围了瀛州,一直侵犯到贝、魏,朝廷内外极度吃惊。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请求真宗去金陵;陈叟,是蜀人,请求真宗去成都。真宗问寇准,寇准知道王、陈两人的计谋,于是表面装作不知道,说:“谁替陛下出这种计策,其罪可处死。现在陛下神武,将领大臣团结协作,如果陛下大驾亲征,敌寇自然会逃走。不这样,出奇兵扰乱敌人的战略,坚守使敌兵疲惫,以逸待劳之势,预计可得胜利。怎么会放弃宗庙社稷跑到遥远的楚、蜀之地,所在之处人心离散,敌寇乘机长驱直入,国家还能保住吗?”于是请真宗亲征澶州。

刚到澶州南城,契丹兵势正旺,众人请停留暂住观察军事形势。寇准坚决请求说:“陛下不过黄河,人心就会更恐慌,敌军气势不可怕,这不是可凭借威势取胜的。况且王超率领劲兵屯驻中山扼守着咽喉之地,李继隆、石保吉分别设大阵扼住敌人的两边,四方将军统帅前来救援的天天到达,为何迟疑不前进呢?”众人商议都惧怕前进,寇准极力争,真宗不能决定。寇准出来在门前遇见高琼,对他说:“太尉你受到国家的恩泽,现在用什么来报答呢?”高琼回答说:“我是武人,愿以死效力。”寇准又进来见真宗,高琼跟随站在堂下,寇准严肃地说:“陛下不认为我说得对,可试问高琼等人。”高琼立即上奏说:“寇准说得对。”寇准说:“机不可失,应赶快亲自率兵征讨。”高琼马上指挥卫士推来辇车,真宗于是渡过黄河,来到澶州北城门楼,远近士兵看见皇帝的黄罗伞盖,欢呼跳跃,欢呼声传到几十里外,契丹兵面面相觑很惊惧,摆不成阵。

真宗把军中事务全委托给寇准,寇准奉旨独自决策,号令清明严肃,宋兵喜悦。敌人数千骑兵乘胜迫近澶州城下,他命令宋兵迎击,杀死俘敌大半,敌人于是退去。真宗回到行营,留下寇准坐在城上,慢慢派人看寇准做什么,寇准正在与杨亿饮酒赌输赢,唱歌玩笑欢呼。真宗高兴地说:“寇准如此,我又忧虑什么。”

双方相持十几天,敌统军挞览出来督战。当时威虎军头张瓌守床子弩,弩弓摇动,机关发动,射中挞览前额,挞览死去,契丹就秘密派使者请求结好。寇准不答应,而契丹使者求和更坚决,宋真宗将要答应。寇准希望得到使其称臣,献出幽州地区。真宗厌恶战争,想不断笼络契丹。有人诬陷寇准希望征战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寇准不得已同意结盟。真宗派曹利用到军中商议每年给契丹的钱数,并说:“百万以下的数目都可答应。”寇准召曹利用到幄帐,对他说:“虽然有皇上的许诺,你答应契丹不能超过三十万,超过三十万,我砍你的头。”曹利用到辽军,果然以三十万达成而回。河北消除兵祸,这是寇准出的力。

君臣生隙

寇准居宰相位,用人不分资格,同僚颇不高兴。一天,又任命官员,同僚拿着有关官员按旧例搞的名册送上。寇准说:“宰相是用来推荐贤能贬退无能无德之人的,如果按旧例办,只是一个官职而已。”

景德二年,寇准加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

寇准颇以澶渊的功劳自夸,真宗也因此对寇准很好。王钦若很嫉妒他。有一天上朝,寇准先退,真宗目送他退出,王钦若趁机奏说:“皇上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真宗说:“是。”王钦若说:“澶渊之战皇上不感到耻辱,却说寇准对国家有功,为什么呢?”真宗很惊讶,问:“有什么缘故吗?”王钦若说:“在自己城下与敌结盟,《春秋》以此为耻;澶渊之举,就是城下之盟。皇上以万乘之尊却与敌结城下之盟,还有什么耻辱能与之相比!”真宗听后变得不高兴。王钦若说:“皇上听说过赌博吗?赌徒快把钱输光时,就尽其所有去赌,这叫孤注一掷。陛下,就是寇准的一把赌注,这也太危险了。” 从此,真宗对寇准渐渐疏远。

第二年,降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州。于是任用王旦为宰相。真宗对王旦说:“寇准多次以官职许诺人,把这当作自己对别人的恩惠。等你行使相权,应深以为戒。”

寇准随真宗封泰山,升任户部尚书、知天雄军。祭祀汾阴,任命寇准为贝、德、博、洺、滨、棣提举,管理巡检捉贼公事,升任兵部尚书,入判都省。

真宗巡幸亳州,寇准暂代理东京留守,任枢密院使、同平章事。

林特任三司使,因为河北每年纳绢减少,督促十分急迫。而寇准向来讨厌林特,多帮助转运使李士衡而诋毁林特,并说在魏州时曾转运河北绢五万匹而三司没有接纳,以至于现在缺少供用,请弹劾主吏及以下属官。然而京城每年耗费绢百万匹,寇准所筹助的才五万。真宗不高兴,对王旦说:“寇准刚强急躁易怒像过去一样。”王旦说:“寇准喜欢使人思念他的恩惠,又想使人敬畏他,这都是大臣所应避免的,而寇准仍旧自以为是,这是他的缺点。”没多久,寇准被罢职为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又调永兴军任职。

天禧元年,寇准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当时巡检朱能携同内侍都知周怀政假作天书,真宗问王旦。王旦说:“最初不相信天书的人是寇准。现在天书降下,必须让寇准进献天书。”寇准跟随送上天书,朝廷内外都认为这不对。真宗于是升任寇准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天禧三年,在南郊祭祀,寇准进升为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当时真宗得中风病,刘太后在内干预朝政,寇准秘密地向真宗请示说:“皇太子为人们所期望,希望皇上以国家为重,把帝位传给他,选择正直的大臣辅佐他。丁谓、钱惟演是奸佞小人,不可用来辅佐少主。”真宗同意。寇准秘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表,请皇太子监国,想引杨亿辅政。旋即计划泄露,降职任太子太傅,封为莱国公。

当时周怀政辗转不安,担心获罪,于是谋划杀大臣,请皇帝解除皇后干预朝政,尊奉真宗为太上皇,而传帝位给太子,恢复寇准宰相职。客省使杨崇勋等人把此事告诉了丁谓,丁谓穿便装在晚上乘牛车到曹利用家谋划此事,第二天把该事报告皇后。于是处死周怀政,降寇准任太常卿、相州知州,接着又调到安州任职,贬为道州司马。真宗起先不知此事,一天,他问随从说:“我很久不见寇准,怎么回事?”随从没敢回答。真宗死时也说只有寇准和李迪可委托大事,可见寇准被看重达到如此程度。

客死雷州

乾兴元年,寇准再次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 到任后,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但当地官员、百姓素来仰慕寇準的为人,主动替他盖房,安排寓所。他就住在当时还是荒郊野外的天宇寺西馆(即今西湖公园)。

天圣元年,寇准调任衡州司马。

当初,太宗曾得到贵重的通天犀,命令工匠做成二根犀带,赐给寇准一根。到这时,寇准派人从洛家中取这根犀带,取回几天后,洗完澡,穿上朝服系上犀带,朝北面拜几拜,喊随从赶快摆设卧具,躺在床上死去。

寇准死后十一年,朝廷恢复其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后来又赐给谥号忠愍。

皇祐四年,诏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准撰写神道碑,仁宗在碑文之首用篆文写“旌忠”二字。

参考资料:《续资治通鉴·卷三十四》

更多文章

  • 奇才为何难用?看看北宋名相寇准和四位贤相的相处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画个圈圈吧标签:寇准,王旦,丁谓,吕端,赵恒,宰相

    自古有“奇才难用”“才大难为用”的说法。在古代政坛上,“奇才难用”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归咎于古代君主的品德脾气,有人归咎于古代社会环境的晦暗忌才,这些,也许都不乏道理,不过,恐怕奇才本身的特点不能忽视。宋朝的寇准,人们公认为“奇才”,他身处宋太宗、真宗两个不算昏庸的君主当政的年代,同时代有吕端、毕士

  • 寇准:用一生积累差评的人,即便功劳不小,最终也难逃流放荒岛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寇准,王旦,宰相,赵恒,澶渊之盟

    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入宋朝的京都开封,朝廷上下一片惊慌失措。自从“雍熙北伐”惨败以来,宋朝对辽国的战略方针就从“进攻”转为了“防御”,一直秉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存在着,这次辽国大举进兵,宋朝政权表现得手足无措也实属正常。此时朝中众人也是意见不一,有人建议求和、有人建议南迁;

  • 寇准:无地起楼台相公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寇准,宰相,丁谓,赵恒,宋太宗,刘皇后

    1023年10月24日,寇准在广东雷州去世,这是他最后的贬谪之地。寇准本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因是西北人士还有“寇老西儿”的别称。寇准与杨家将的故事通过戏曲形式,广为流传,不过这些都是杜撰的。历史上的寇准直言进谏,击退外敌,官拜宰相,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寇准做官廉洁,他入仕三十年,两度任相,位居

  • 北宋宰相寇准的120首绝句,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寇准,秋山,宰相,江南,秋怀,江上,感旧,北宋,宋朝,诗人,古典乐,中国传统音乐

    寇准,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先后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任枢密副使,淳化五年升任参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

  • 北宋宰相寇准:特立独行,与“重文轻武”时代格格不入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寇准,赵恒,皇上,皇帝,宋朝,声乐,文轻武,宋太宗,艺术家,北宋宰相,中国传统音乐

    1023年,62岁的寇准在雷州孤独死去,客死他乡。寇准击退20万辽军,为北宋续命一百多年,却与“重文轻武”的弱宋时代格格不入,这是寇准的悲哀,更是北宋的悲哀。寇准,北宋宰相,非常有个性的一位人物,深得宋太宗、宋真宗赏识。宋太宗一日见不到寇准,食不甘味,即便寇准屡次跟他唱反调。995年,宋太宗奄奄一息

  • 北宋名相寇准:前半生锋芒毕露,后半生晚景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寇准,丁谓,宰相,宋仁宗,赵恒,张咏

    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曾两度出任大宋宰相的寇准,病逝于雷州的一个家中。作为北宋著名宰相,寇准的一生可谓是风光无限,前半生锋芒毕露,深受宋朝两任帝王的信赖。然而,正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虽然寇准前半生享受了数不尽的荣华富贵,可他晚年却过得十分凄凉,死后连一个体面的葬礼都没有。寇准病

  • 1023年62岁的寇准去世。他的衣服打满补丁,鞋尖有破洞买不起棺材

    历史解密编辑:旧时光故事屋标签:寇准,丁谓,赵恒,丞相,皇帝,宰相,棺材,诗人,宋朝,宋仁宗,古典乐,中国传统音乐

    1023年,62岁的北宋丞相寇准去世。他的衣服打满补丁,鞋尖有破洞,家里人买不起棺材,只将他的尸身裹上一层草席。下葬时,宋仁宗突然下令:“朝廷拨款,厚葬!”寇家人:还不如不拨款。寇准是北宋名相,历经两朝,深受宋太宗、宋真宗的信任。然而,他的晚年穷困潦倒,连体面下葬都做不到。这到底是为什么?要说清楚这

  • 北宋最硬的脊梁:寇准,一生大起大落,最后死于“不懂为官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寇准,赵恒,宋太宗,宰相,真宗,太宗

    公元969年的一天,陕西渭南的一个府邸的主人正在办宴席,众多文人墨客相聚于这大雅之堂。正当众人把酒言欢之时,一个声音传了出来:“听闻令郎自小博学多才,能三步成诗,在此良辰美景之时,让鄙人开个眼界?”另一人和道:”此地傍华山,要不就以华山为题如何?”就在众人唏嘘之际,一个孩子走到了厅堂一侧,只见他拂了

  • 寇准,梦华录里柯相的原型,真名士自风流

    历史解密编辑:二的十次方标签:寇准,丁谓,宰相,宋太宗,赵恒,刘娥

    最近的热播剧中有一个神秘的人物柯相,清流的领袖,他是以北宋著名宰相寇准为原型创造的。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的寇准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要澄清的是寇准不是清流,更不是清流领袖。清流这个名词在宋朝根本不存在,是直到清末才出现。但是这些人确实是从宋朝就已经普遍存在了,他们自我标榜道德高尚,进而对其他所

  • 身为一代名相,寇准的下场为什么如此凄凉,其实都是他自找的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寇准,丁谓,宰相,王钦若,魏征,真宗

    ◆文:刚子聊历史◆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前言导语寇准是北宋时期一位比较出名的宰相,在太宗、真宗时期都曾被皇帝倚为栋梁,太宗赵光义曾以魏征为例赞誉寇准。真宗时期,在澶渊之战中,寇准更是力主主动北上抗辽,最终于澶渊城下与辽军议和,为大宋军民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因此,他在百姓中的声望很高。但就是这么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