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临城下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20万辽军再次攻打大宋。大军长驱直入,向宋朝都城开封一路进犯。这已经说不上是辽国第多少次进攻大宋了。已经登基7年的宋真宗站在开封城头,看着远方的旌旗飘摇,好像遍地都是辽军一样。胆战心惊之余,他不觉有些心神恍惚。他记得自己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辽国进犯的消息,不过那时候还轮不到自己操心。父皇宋太宗一向英武善战,数次顶盔掼甲亲临前线,带领将士一次次击退了辽国的进攻,顺带还灭了北汉,结束了近百年的藩镇割据,从而一统天下。本来是轮不到自己当皇帝的,宋真宗登基后不只一次这样想过。他有聪明好武的大哥赵元佐,那是既有帅才又有帝王之才的。而自己,或许就真的只适合在宫里演演假扮将军或者元帅的戏码,永远都与征战疆场、管理朝政无缘。无奈,谁能想到事事都有“无奈”这两个字,一向勇猛过人的大哥经受不住叔叔突然死去的打击,居然发疯了。二哥又不幸病死,于是自己才有了这登基的机会。皇帝不好当啊,尤其是一直在和辽国打仗,打了多少次,就败了多少次!这还不算,居然还有自家的大将在被俘后直接投降辽国,简直让人忍无可忍!可是再难忍,宋真宗都咬着牙忍了下来,他这才知道当初自己的父辈真是何等睿智勇猛!
二、御驾亲征“请皇上效仿先帝,御驾亲征!”宋真宗正沉浸在往事之中的时候,突然听到身边有人沉声说道。宋真宗心里一沉,不由抬起头来看了那人一眼,脸色随即稍有缓和。他认得那正是力主自己当太子、并一路扶持登上皇位的宰相寇准。“这如果换成了旁人,我非让人把他拉出去剐了不可!”宋真宗心里转着这个念头,勉强使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胆怯和恼怒。宋真宗打心眼儿里不想亲征,相比之下,他更喜欢王钦若和陈尧叟的建议:向南迁都!虽然这两个人各怀鬼胎,处处打的都是自己的小算盘:王钦若主张迁都去自己的家乡金陵;陈尧叟则主张皇驾去往四川,那地方他熟,到处都是自己的老乡!即便如此,宋真宗也觉得去哪儿都比让自己亲赴前线要好得多。可是他拗不过寇准:他知道这位寇大人一向执拗,先帝还在的时候,有一次这寇大人上朝进谏时先帝不想听,他居然敢上前一把扯住先帝的衣角,非要让他听完自己的话才准离开。亏得先帝十分欣赏他,认为他是难得的刚正忠臣,将他比作唐朝的魏征,这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他。不仅倔强,寇准更有着极好的口才。宋真宗此刻看着寇准站在自己面前,不顾唾沫横飞,只管慷慨激昂地将自己夸得无比神明威武时,他深藏在内心的豪爽之气顿时被激发了出来,大手一挥:朕要亲征!皇驾所到之处,军威大振,士气倍增。当听到前方将士跪拜自己的銮驾山呼万岁的时候,宋真宗的眼睛里不由溢满了泪水。后来有人说他那是吓的,不过这事没人敢去印证。
三、文人临敌唯一能够印证的,是寇准一方面派人打探军情,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则把主张南迁的大臣调离了皇帝身边,不让他们动摇皇帝原本就不坚决的斗志。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宋真宗说道:“士气可鼓不可泄!此时唯有前进,不可后退!”宋真宗只好一路战战兢兢地向澶州进发,进了澶州后象征性地巡视一番后,赶紧躲回行宫之中,将寇准留在前线全面负责指挥作战。其实没人能够比宋真宗更关心战局,虽然和战局相比,他显得更关心自己的安危。躲进行宫之后,他一天不知道多少次派人去打探寇准的动静,注视着这位前线大臣的一举一动,深知自己个人及一国之安危都完全系于此人之手。“寇大人正在和杨大人下棋!”打探的人回报。宋真宗知道他们说的杨大人是知制诰杨亿,这也是个胆大的,在这紧要关头居然还敢和寇准混在一起,在城头之上远瞭敌军。不过不管如何,听到这样的消息总能让宋真宗心下稍安:还能泰然自若地下棋,说明前方战局很稳,还没到让寇杨二人惊慌失措的地步。“再探!”打探的人又跑回了城头。很快又有人回报:“寇大人在和杨大人喝酒!”听到这个消息,宋真宗忍住了心里无限的羡慕忌妒恨: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敢稳稳坐在城头的还能有谁?更别提畅快地喝酒了!----这寇老西儿难道还真当自己是决胜于千里之外、满满胜券在握的诸葛亮啊?!可是很奇怪的,他心里居然踏实了。
四、澶渊之盟更奇怪的是,辽军居然不敢打了,竟然派了人前来议和。“议,议,议!”宋真宗喜出望外:“只要他们肯退兵,哪怕一年给他们一百万银绢也可以!”钱,朕有的是,命,却只有一条!他以为自己说的话就是不可违抗的圣旨,没想到,议和使曹利用刚走出行宫的门就被等候已久的寇准一把揪住:“此去议和,所给银绢不得超过30万两!否则,我要你命!”态度比皇上更坚决,语气也更严厉。宰相比皇帝还硬气,碰到别人估计会无所适从,可没想到这曹利用也是个有胆略的。来到辽营之后,曹利用颇有些义正辞严、绝不屈服的气概,在强硬驳回了辽国索要燕南之地的无理要求之后,经过拉锯般的谈判,双方最后达成协议:每年宋国给辽国绢20万匹,银10万两。将数额严格控制在了寇相的要求之内。
虽然是以岁币求苟安,但是自此宋辽之间百年无战事。而功臣寇准却刚刚迎来他的多事之秋。五、功臣末路有人说寇准的悲剧是因为他的耿直性格造成的,可是纵观历史,耿直的名臣并不在少数,当有明君贤臣的时候,这些耿直大臣还都有善终的命运。不像寇准,赢了战争,输了人生。御驾亲征之后,宋真宗原本是颇以此为自豪的。可是没想到很快就被王钦若泼了冷水:“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虽然王钦若本意是打击寇准,没想到这几句话却让宋真宗郁闷至极。很快王钦若就知道自己在皇上面前说错了话,连忙为自己圆场:“陛下听说过‘孤注一掷’吧,此次陛下御驾亲征,其实只不过是被寇准当成了‘孤注’而已!”然后吧啦吧啦好一顿说,好像大宋安危完全是寇准一个人的事,即便身为皇帝,也只是寇准手里的一枚棋子。有点脑子的人就会想想这不对啊!可是宋真宗就真的听进去了,把这些说法都当了真。
不久,寇准即被免去宰相之位,派去陕州做知州。可是身为名臣即便是居江湖之远却仍然没有被人忘怀。寇准当地方官没多久,朝中人事浮动,丁谓大权在握,他深知自己名望不够,于是邀请寇准回来再次担任宰相,实则是想借助寇准的威望为自己谋利。六、雷州知命忠奸向来不两立,耿直如寇准,又怎么会被丁谓那样的人拉拢?可是人家会拍,会在皇上和太后跟前察言观色,很快寇准就被丁谓一通诬告,再次被罢相,官职一贬再贬。1022年,寇准被流放到雷州,担任司户参军,一个连七品都不到的小官。雷州地处偏远,寇准从高高在上的相位,落到现在居无片瓦的困境,窘迫可想而知。
寇准却从无窘态,每天处理完政务之后,就是读书会友,乐天而知命。第二年秋天,63岁的寇准在雷州病故,临终之前赋诗一首: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