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争之宋(增二)寇准罢相后,宋真宗让李迪接任,为何遭到拒绝?

大争之宋(增二)寇准罢相后,宋真宗让李迪接任,为何遭到拒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4083 更新时间:2024/1/20 19:17:28

宋真宗赵恒执政的中晚期,宋朝出现了严重的党争,史称天禧党争。这次党争的双方是以寇准为首的北方党和以丁谓王钦若为首的南方党,双方展开政治上的争权夺利,搞得朝廷乌烟瘴气,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政治混乱。赵恒也因此而大权旁落,无法主导朝廷政治的方向。于是赵恒立刘娥为皇后,授予其代理朝政的权力。刘娥上台后联合丁谓的南方党,打击控制朝政的北方党,平息了天禧党争。寇准在党争失败后获罪罢相,被逐出汴梁。丁谓借着党争胜利而登上相位的同时,宋真宗也打算让李迪出任宰相,却遭到了李迪的拒绝。

李迪是北宋名臣,也是北方党继寇准后又一位出任宰相的文臣。他在宋真宗和宋仁宗两朝出任宰相,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名气。他是状元出身,在地方上历任通判、知州、知制诰、节度使等职,因政绩卓著而受到宋真宗的信重。从个人资历和皇帝信任的角度看,李迪都具有出任宰相的资格。

北方党在天禧党争中失败的背景下,寇准罢相也使得很多人受到牵连,朝中的势力大幅度削弱。此时正是需要有人站出来接替寇准在北方党中的地位,带领北方党的官员重整旗鼓,走出政治斗争失败的阴霾。而李迪作为北方党中仅次于寇准的人物,又有着状元出身的优势,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从宋真宗的角度来看,他也需要北方党在朝廷中保持一定的势力,以制衡丁谓为首的南方党,牵制代理执掌朝政的皇后刘娥。天禧党争是寇准为相时北方党极为强势的国家政策导致的,也是丁谓等南方官员为了维护利益而展开的斗争。寇准被罢相意味着党争的结束,却也使得丁谓和南方党势力大增,而且他们的背后还有刘娥的支持。如果丁谓乘机把持朝政,那宋真宗利用刘娥打破天禧党争的努力便白费了。因此对宋真宗而言,南北两党的平衡局势是必须保持的,绝不能再次出现一家独大的政治格局。

因此宋真宗拟任李迪为宰相,是出于朝中政治局势平衡的考虑。李迪出面能够让人心惶惶的北党官员有了主心骨,也能够重新整合朝廷势力,与南党形成制衡。朝中宰相南北各一,也有利于宋真宗对国家的掌控。然而这个任命却被李迪拒绝了,李迪甚至公开表示不接收相位,不与丁谓同朝为相。李迪的这个态度不仅让宋真宗感到意外,也让朝廷的北党官员大吃一惊。此时北党正是群龙无首的时候,北党官员在朝中根本无力反抗丁谓对朝政的垄断,非常需要李迪这样的精英站出来扛事,可李迪的态度却非常让人失望。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李迪表示拒绝的原因,是由于他对丁谓掌权的强烈反对。由于寇准获罪罢相,所以李迪把罪名都归咎于丁谓的诬陷,表示跟丁谓势不两立。而丁谓在天禧党争后已经出任宰相,所以李迪反对态度非常强烈,拒绝承认丁谓在朝廷中的宰相地位。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说法非常牵强。丁谓的宰相地位是宋真宗和刘娥承认的,不是李迪情绪化的反对就能动摇的。李迪作为北党精英,为官多年的老油条,怎么会做出如此无意义的操作?况且在宋真宗的多次劝说下,李迪最终还是答应为相,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李迪最终接受了宰相的任命,出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与丁谓展开一系列的政治斗争。由此可见,他之前拒绝出任宰相的态度看似坚决,实际上都是在演戏。他在舆论上坚决的表示与丁谓势不两立,为此不惜拒绝宋真宗的任命,可真要任命时却并没有直接请辞。这很显然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而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刻的政治目的。那么他表面上提出出来的,与丁谓势不两立的态度都是虚招,演给朝廷和天下百姓看的戏码。而隐藏在这个戏码背后的真实原因,才是李迪真正的政治目的。

要解析李迪演戏背后隐藏的政治目的,这需要从天禧党争最激烈的谋反事件中去分析。在天禧党争末期,宋真宗以身体病重为由把朝政交给皇后刘娥代理,自己在后面遥控朝中局势。于是寇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要求皇太子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总体军国大事。这个建议遭到以丁谓为首的南方党的强烈反对,但最终还是在寇准的强势推动下执行。然后寇准又上书,说"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请求另外派大臣辅佐皇太子。寇准这次上书看似对准丁谓等南党,其实目标是代理朝政的刘娥。

刘娥代理宋真宗处理朝政,与丁谓达成政治同盟,所以寇准必须将其拔掉。于是寇准暗中和太监周怀政、翰林学士杨亿、客省使杨崇勋等人密谋发动政变,拥立皇太子赵受益为皇帝,升宋真宗为太上皇,废除皇后刘娥,让寇准独揽朝政。可政变在准备过程中被泄露,丁谓和曹利用把事情告知了刘娥。于是政变失败,周怀政被俘后自杀,寇准虽然逃脱,但也获罪贬官。这个谋反案牵连极大,北方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丁谓所带领的南方党则趁机接管了朝政。谋反案平息后,天禧党争结束,以北方党的失败而告终。

由于主导政变的周怀政被俘自杀,没有寇准组织政变的切实政局,所以北方党官员拒不承认寇准谋反的罪名,认为是丁谓趁机诬陷。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完全是颠倒黑白的狡辩。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这个政变非常完整,有着废皇后和立皇帝的完整设计,这不是一个太监能完成的。没有寇准这种执掌朝政的宰相支持,谁都不可能完成这个操作。所以寇准获罪被贬已经是很轻了,如果换个人那多半是诛九族的下场。而在此过程中大量支持寇准的官员被牵连,获罪被贬的不在少数。

有意思的是,支持寇准的官员中,李迪便是鼎鼎大名的一位。除了最后密谋政变李迪没有参与外,之前所有针对刘娥和丁谓的政治行动他都是积极参与的。尤其是在皇太子总体军国大事的建议上,李迪是主要的发起者,也是把南党的反对声压下去的人。在北党陷入谋反案旋涡的时候,李迪这个重要的北党精英便成为首当其冲的焦点人物。寇准又证据牵涉到谋反案,所以被贬外放是很正常的操作。李迪虽然没参与最后的谋反,但前面的事情是否与谋反有关,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以刘娥和丁谓把持朝政的操作,趁机拉李迪下水也是很有可能的。

若李迪想要从谋反案的政治旋涡中脱身,那远离朝政是必要操作。如果他直接接受了宋真宗的宰相任命,那必然成为刘娥和南党的众矢之的,引发新一轮的政治围攻。李迪当时本身就是仅次于寇准的北党人物,想要远离朝政必须有合适的理由。他表示反对丁谓,甚至说出势不两立的话,并制造的大量舆论压力,其实是给自己脱离朝政找理由。这样他既表达了自己反对丁谓的立场,又争取了北党的支持,还跳出了政治旋涡。而刚刚接手宰相位的丁谓,首要的是要巩固政事堂中南党官员的地位,对远离政事堂的李迪只能暂时放过。

可以说李迪的这一出戏是一石三鸟,既保全了自己,又稳住了宋真宗,还拉拢了北党官员。等谋反案平息下去后,寇准被贬雷州半岛,黑锅都背走了,李迪就可以重新复出了。这个时候再接受宋真宗的任命,出任政事堂宰相,而且是主管人事权的吏部侍郎,这才收割了其中最大的政治利益。从这个事情中,可以看出李迪简直就是老谋深算的政客,在天禧党争的谋反案前后机关算尽,是北党中得到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官员。而寇准性格强势,为人刚猛,为了废除刘娥和丁谓费尽心机,最终只是给李迪做了嫁衣。

历史上对李迪评价很高,对南党的丁谓等人则冠以奸臣的名声,实际上都是既得利益阶层写史的结果。李迪和寇准、丁谓、王钦若等人并无太大差别,都是为了个体小集团利益而漠视国家利益的权奸。他们执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宋朝,而是为了他们所代表的文官士大夫集团。他们的政治行为都是以朝中政治风向为基准的,而不是简单的是非对错。比如宋真宗年间,李迪是坚决反对刘娥当皇后的重要人物之一。但到了宋仁宗年间,刘娥临朝称制后,李迪却对刘娥大肆吹捧。这一切都与是非对错无关,而是政治利益所驱使。

标签: 寇准赵恒李迪丁谓宰相

更多文章

  • 名相寇准:他把南宋的屈辱推迟了上百年,却把自己推向绝境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寇准,赵恒,宰相,丁谓,王钦若,皇上

    一、兵临城下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20万辽军再次攻打大宋。大军长驱直入,向宋朝都城开封一路进犯。这已经说不上是辽国第多少次进攻大宋了。已经登基7年的宋真宗站在开封城头,看着远方的旌旗飘摇,好像遍地都是辽军一样。胆战心惊之余,他不觉有些心神恍惚。他记得自己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辽国进犯的

  • 大争之宋(六章)为何寇准不顾同僚反对,坚持借天书事件出任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寇准,丁谓,宰相,赵恒,王钦若,王旦

    北宋名臣寇准一生的政治生涯堪称跌宕起伏,既有拥立宋真宗的大功,也有澶渊之盟的巅峰,还有因天禧党争的失败而被一撸到底的窘迫。他多次进入政事堂出任参知政事,位列副相之中,却很难挤到首相的位置。在天禧年后,他好不容易借着王旦去世和王钦若获罪的契机,终于回到汴梁出任首相,却又引起了不少争议。因为他并不是走的

  • 寇准对曹利用说:“你跟辽国和谈赔偿超过30万,回来砍你的头!”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寇准,曹利用,赵恒,杨延昭,宋军,宰相

    公元1004年,辽国的萧太后不甘心前三次侵宋的失败,乘秋高马肥之际,又发动了第四次入侵北宋的军事行动。这一次,她分兵两路,10 万人兵出云州,攻打雅门关,另一路则由萧太后和统帅萧达兰亲率,从河北地区南下,打算直捣北宋的首都开封。既然萧大后和萧达兰都在东线督战,河北一线当然是辽国的主攻方向。战争一开始

  • 宋真宗怕了,筹划削弱皇后的权力,却害惨了寇准

    历史解密编辑:历说观标签:赵恒,寇准,皇后,刘娥,皇帝,太后,宋朝,诗人,宋真宗,古典乐,女皇武则天

    宋真宗不是个胆大的皇帝,当初辽国兵至澶渊,他就动了逃跑的念头,在寇准等人的生拉硬拽下,勉强渡过黄河,心里已是怕得要死。到了天禧三年,宋真宗缠绵病榻,皇后决策朝政,唐朝武则天的故事似乎又要重演了。赵氏的江山会不会也受到同样的威胁?这个念头萦绕在他的心中,看到还未成年的儿子,更是感到手心直冒冷汗。刘娥抱

  • 寇准击败辽国,为何却被宋真宗贬谪千里?全因他犯了这个忌讳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寇准,赵恒,宰相,宋神宗,韩琦

    有宋一朝,积贫积弱,从“驴车皇帝”赵光义,远征辽国,想要光复幽燕,结果屁股中箭,大败而归,把宋朝的开国精兵全部耗掉了。此后,宋朝面对辽国,一直呈现守势。宋朝的名相寇准,拉着宋真宗御驾亲征,击败辽国,签订檀渊之盟,本来是一件莫大的功绩,可是,最后寇准的结局,却出人意料。檀渊之盟后,寇准不仅没能得到封赏

  • 北宋名臣曹利用,为何死于“漏洞”之上,只因他没明白寇准的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寇准,太后,赵恒,刘娥,太监,宋朝,曹利用,古典乐,平民百姓,中国传统音乐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从古至今,无论是朝中重臣,还是边远小官,都需要研究的一门学问,那就是坚持原则。只有能在官场上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名臣,却是一个反面典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

  • 入仕32年的北宋名相寇准,竟死于“不懂为官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寇准,丁谓,王钦若,赵恒,魏征,宋太宗

    寇准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杨家将演义里为杨家平冤昭雪的是他,在正史中力主抗辽,并且在澶渊之盟时,最大限度减少北宋的损失也是他。由此可见,寇准无论在民间还是正史中,都有着很高的地位,但寇准的结局却与他的功劳不相匹配,不仅没有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反而客死他乡,无钱安葬。那是什么原因造就寇准如此

  • 北宋宰相寇准的20首绝句,独坐水亭风满袖,世间清景是微凉

    历史解密编辑:浩儿爱音乐标签:寇准,宰相,赵恒,微凉,北宋,诗人,宋朝,水亭风,宋太宗,古典乐,中国传统音乐

    寇准,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先后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任枢密副使,淳化五年升任参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

  • 宋朝名相寇准并非山西人,为何在民间却被称作“寇老西儿”?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寇准,寇老西儿,宰相,宋朝,宋太宗,杨家将

    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不少,像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刘邦时期的萧何,秦始皇手下的李斯,以及齐桓公麾下的管仲等等。他们都身居大才,为国家国力的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宋朝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时期,也有一名非常厉害的宰相名叫寇准,而在后世的评书以及民间传记中,都亲切的称寇准为“寇老西儿”。但是大家不知

  • 寇准穿龙袍大摆宴席,宋真宗怒斥宰相,宰相竟哈哈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聊种植标签:寇准,赵恒,王旦,宰相,王钦若,澶渊之盟

    有一次过生日时,寇准喝多了,竟然穿了一件龙袍大宴宾客,四处显摆。宋真宗得到消息后立即把宰相王旦叫来,怒斥道:“寇准是要反了吗?!”话音未落,宋真宗就把参奏寇准的折子丢给了王旦。不曾想,王旦看完弹劾寇准的折子后竟然哈哈大笑起来。作为北宋的名臣宰相,王旦本人向来十分欣赏有勇有谋的寇准,并且还曾多次替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