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听闻我几位远房的弟弟大30出头了还没结婚,一问得知并非完全是感情因素,没有喜欢的女孩子,而是因为现在房子、车子、存款等等,好想结婚,但成本太高,彩礼的费用太高,也使得原本幸福的事儿变得很沉重,亚历山大。
在古代人口数量很重要,因为古代打仗,农业社会需要劳动力,医学不发达,寿命短,诸多因素导致古人将增加人口当做了当务之急。由此千百年来留下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有些朝代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专制大龄不婚,如果说过了法定年龄还是单身汪,强势给你拉郎配。于是乎有很多未婚的朋友都觉得古代人结婚好像很简单,负担很轻,但其实你去细看历史的话,这应该是一种错觉。
确实历史上有过强制性逼年轻人结婚的机构,可是强扭的瓜不甜,由此可能会导致家庭出问题,甚至社会出问题,也不是每朝每代都设有这样的机构,而是非常时期非常手段罢了。还有就是最让人诟病的现代经常见到的,什么动则十几万几十万的彩礼钱,让人直呼取不起,其实古人跟我们现在比也是一模一样的,古人结婚不兴自由恋爱,凡嫁娶之道必由媒说,双方要看了八字儿,瞧着门当户对,父母同意了男女双方管他见没见过,就可以进入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与主乎纳征就成为了充当其中的重要环节,所谓纳征就是送彩礼的环节,这个步骤要是ok了,那才一锤定音,婚礼日期啥时候,到时候新郎官抬着着几台花轿吹吹打打来迎娶等等,但是你要纵观中国历史的话,你会有这样一点发现,那年头越久,彩礼反而会越少。
据考证,最早的成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的诗经曾记载,起码是在武王伐纣,还没有建立大周之前,什么夏什么商听着名字,好像是一个国家的名称,其实当时都是部落联盟,结构非常松散,刀耕火种,打猎采摘民风还是比较原始的。当时要结婚,女方也要彩礼,但彩礼就是一头野鹿,男子得背着弓箭手持长矛,然后去野外狩猎,亲手猎得野路才算,要送到女孩家中做彩礼才行。可能是为了彰显男子勇武身体健康,因为那时候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差,能打得了行动敏捷的野鹿,说明你打猎身手还行,能让一家人吃饱饭,有鹿皮穿。
野鹿当彩礼兴了一阵之后,彩礼后来又逐渐变成了大雁。大雁就是鸿雁,春分之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之后飞往南方越冬的,有时候排一有时候排人字形的那些鸟有去有回从无失信,而且大雁动物界是少有的一夫一妻制。古人就觉得若能以大雁做彩礼,寓意感情矢志不渝,这样才能够白头偕老。有趣的是那个时候成亲洞房当中还会张贴红鸾天玺字样的挂饰,或直接省略为红喜。更简单点就是喜赤字旁一个喜气洋洋的喜,有鹿皮的、树皮的、麻皮的,跟现在贴大红喜字一样,显得非常的喜庆。
那么等到了西周的时候,生产力大发展,生产条件好了,人们又开始用布帛做彩礼,诗经有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说一个人满脸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哪里真是来换思,是找我来谈婚嫁,甚至对于老百姓家这个彩礼该有多少?周公当年做周礼的时候就明确说,男女要结婚五卷丝帛足矣,就是说老百姓家里讨媳妇五匹布就行了。大概这周朝是我的几个弟弟最想穿越的时代,历史继续向前奔涌,社会就越发展,就感觉后头彩礼好像也是随之水涨船高,逐步的提档升级,老百姓家就慢慢的有点承受不了了。
如果说您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亡秦灭楚,建立大汉王朝的高祖刘邦当年是怎么成的家?他乃是战国末期秦昭襄王时生人,可是等长大之后到了适龄年龄,压根就没有女的看上刘邦。
四十好几了,刘邦还吊儿郎当,不务正业跟邻村的曹寡妇厮混,为此他老爹气得半死就骂他说,我老刘家咋养了你这种不成器的货能有点出息不?实际上刘邦哪里不想成家立业,那时的彩礼已经高得离谱了,家里又不富裕,刘邦又不想跟老实巴交的大哥一样辛苦的地里刨食,勉勉强强的随便找一个人解决下半身问题,才导致自个年纪越大,竞争力越差仍光棍一条。经历过好几次打击,刘邦最终才心灰意冷,然后偷过鸡摸个狗调戏一下良家妇女,准备冷锅冷灶就此混下去了。但就在他自暴自弃的时候,奇迹发生了。
说有一年大富豪吕太公为避祸搬到沛县,为答谢惊动的地方,有一天是特地的大摆宴席,请来沛县的头面人物说是庆贺乔迁之喜,但管事的看人下菜碟,礼多者上席礼少者下席,礼钱不满一千的,对不起,大堂外侧迎着过堂风您就座。
刘邦平时骗吃骗喝,刚混到了泗水亭长,一听说有大鱼大虾便兴冲冲而来,可是一到地方,什么?还要礼金还要按照礼金分座次?你这不是耍唬人,恼羞成怒叫就故意扯嗨桑子大呵道,泗水亭长刘三儿贺钱一万,众人接惊,县太爷才一千,已经天花板了,你1万钱!刘邦没脸没皮不管,径直往大堂上席大步流星的走去,门前堂上宾客无不目瞪口呆,吕太公也被吓了一跳,就亲自迎接到门前,之后的故事咱就不多说了。吕公见刘邦酒席间明明没钱,还颐指气使,搞得跟主人一样,就觉得刘邦这小子不是一般人,所以酒席过后便将膝下未出阁的黄花大闺女吕雉嫁给了刘邦,做了老婆,至于多少彩礼,刘邦肯定半文没付,倒是出落的貌美如花的吕难娘家给贴了不少的金子。
这个故事听过的人很多,可是从彩礼角度分析的人应该不多,实际上记载的这个事儿应该是客观上反映了这个时候结婚的成本应该已经是陡然升高了,要不是刘邦脸皮够厚唬住了吕太公走了狗屎运,一辈子肯定只能自个玩,说不定还真的没有后面400年大汉基业啥事了。所以要感谢高彩礼让刘邦之前没有结成婚。
这个故事还没结束,后来刘邦在芒砀山斩白蛇起义,加入到轰轰烈烈的反抗暴秦的洪流中,优胜劣汰,最终是干到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可是他一登基对适龄男子因高额彩礼娶不到老婆的事就非常的耿耿于怀,因为自个当年差一点就打一辈子光棍,滋味那可不好受。再加上打了这么多年仗,人口已经急剧流失,从秦末的3,000万人只剩下了1,000万人不到,百姓是流离失所,千里无人烟。刘邦刚建国,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他能不着急吗?故而为了鼓励大家多多结婚,生孩子发展经济,让我们江山稳固,他直接下诏民间百姓谁生孩子多,国家给的钱和地就越多。
可没多久,刘邦又觉得有点慢了,又再次专门下诏加码,说民间女子15岁还没出嫁,必须每年要向国家交单身税,这钱肯定得父母掏了,税金非常高,高到很多女子家会倾家荡产,如果交不上,对不起,如狼似虎的衙役会把孩子的父母直接抓走关入大牢这下,女孩可就不是招商银行了,得赶紧找人家嫁出去,才能保一家平安。还彩礼,要什么彩礼啊。
这一下子全国的单身汪直接省了一大半,男子基本上都能讨上老婆繁衍子嗣,人丁兴旺,使得全国人口数量翻了好几番,到西汉末年达到了空前的6000多万,好景不长,好政策在刘邦死后没坚持多久,又慢慢的松绑了,以前嫁女儿不是白送吗?但逐渐的彩礼又被提了出来,而且是越提越高。
据考证,到了汉景帝,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别说老百姓了,连当时天子娶老婆彩礼都创天价,不再如汉初文帝时那般节俭,宫里面盖个宫殿都嫌贵。当时汉朝规定门第越高,则嫁娶成本越高,清清楚楚白纸黑字写着聘皇后彩礼为2万金为,钱两万万。好家伙,皇帝娶个老婆,相当于汉朝中产阶级2万户人家不吃不喝的全部自裁。所谓上行下效,民间彩礼之风也是日重。没钱,对不起您不配娶老婆。随着高聘礼愈演愈烈,到了东汉时,甚至影响到连吃香的公务员都不好找老婆了。
史书载说当时有一位郡县属官一漕使,也算是个正科级干部了,叫做展允一表人才。可是应到了50多岁,古时候基本就要入土的年纪了,还没有结婚,是因为工资太低凑不齐聘礼,大家伙一看太可怜了,老大爷回家吃口热口饭都没有,便在亲戚朋友的众筹之下,最终凑够了钱才终于娶了一个媳妇入了洞房了。
由此可见,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都得熬到50岁,民间老百姓可就更难了,聘金不仅多,而且还要讲排场。婚礼当时也是大操大办,要多奢华就有多奢华,严重增加了百姓结婚的成本。
对于这种社会陋习,东汉晚期所著的《潜夫论》就直言:"富贵嫁娶,车平各时,其奴视同甲骨节饮,富者境遇相过,贫者耻不待疾"。可见天价彩礼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现象,导致家家为了娶老婆,车马轿子仆从婚宴,一定要多奢华就得多奢华。结婚成为了富人斗富的战场,成了穷人相互攀比搏面子的舞台。大家都不惜一掷千金,甚至砸锅卖铁借取高利贷打肿脸充胖子,导致奢靡之风恶性循环,社会财富被极大浪费,单身汉也是越来越多,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隐患,但是历史有周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汉朝陨落之后又是三国乱世,又是五胡乱华,又是南北朝对峙几百年过去了,中华大地最终一声惊雷,诞生了最为强盛的大唐王朝。
唐朝初年的贞观年间,这李世民一代名主跟刘邦一样,为了将战乱降下去的人口补回来,也是愁白了头,经过核算,他发现男丁战死过多,社会上却有大量失去丈夫的寡妇,还有很多失去父母的孤女,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于是乎李世民就犯了一个历史的大诀,亲自下诏鼓励说,女方15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取。更为人性化的是唐朝以前对寡妇改嫁,政府虽然不反对,但也不说支持,而就是从李世民开始,开天辟地头一回,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说丈夫服丧三年满或离异者政府鼓励再婚,只有一点就是妇人游子若守节者勿强。那圣旨一下金科玉律,政府就要负责统筹好,没有对象的女子们当红娘,把这女子送上门,免费发老婆。
如果当时男子20岁还没有娶到,老婆的,有司衙门的人就要登门询问了,小伙子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开金口,我就给你送过来,若是回答当然要了,可是没有钱当彩礼,对方肯定说没事,政府帮你出聘礼,你也给个数,如果说再犹豫,可是我没钱怕养不起老婆,政府大招来了,没关系,只要你想要老婆,给你个老婆暖被窝不说,政府还可以分你40亩田地,当地主你说好不好?这么优厚的条件,只有傻子才会说不要,李世民甚至还觉得做得不够,将结婚率当成了考核官员的硬指标。只要能够解决好辖区大龄青年结婚问题,重点提拔,而对于送老婆不及时的官,则以赴殿师,到大殿上来,老子亲自的训斥你们。
由此以来,唐初人口迎来了一波稳定的增长,等李世民挂了之后,他儿子高宗继位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当时士族阶层索要彩礼又变的是愈演愈烈,给民间带了不好的头,对此高宗抵制又强行规定说天下嫁女受财,三品以上人家不得过捐300匹,四品五品两百匹,六七品一百八品以下最高五十匹,皆充所嫁之女兹庄所用,夫家不可以受赔门之财产,直接也把天价嫁妆也给堵死了,暂时是刹住了天价彩礼的歪风邪气。
为什么说是暂时因为治标不治本,到了后世宋朝的时候,商品经济大繁荣,除了高昂的彩礼,还有一恶习,那真是要命。女方嫁妆按民族必须要高于男方的彩礼,直接导致宋朝女儿一出生就要准备嫁妆,男方家就要准备彩礼,搞的是男女双方家庭是苦不堪言。比方说历史有名的苏辙,因为嫁女儿要高于本来就很高的彩礼,被逼的没辙了,直接将开封近郊好地段的房子变卖了,然后又把古玩字画通通卖掉,还借了一大笔钱,凑了将近9400贯,折合今天的几百万才顺利的嫁出女儿,但最终资不抵债,宣告破产。苏辙有5个女儿,总共得花多少钱?虽说他当过大官,俸禄优厚,但再厚的家底也架不住这么花啊!
苏辙晚年写过一首《买宅诗》,开头就说:“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我七老八十的人了,竟然还没有房子,搞得几个儿子一直抱怨。事实上,苏辙早年是有房子的,但是为了嫁女儿,把房子卖了。苏东坡则在写给朋友章惇的一封信里帮苏辙哭穷:“子由有五女,负债如山积。”我弟弟苏辙不幸生下5个女儿,所以欠下一屁股巨债。
总之古代也有今日之陋俗不假,但为什么要讲古代的?就是要知史明理,咱们要少走弯路,也期望今人能够崇尚真诚为本的婚姻,节俭理智来看待婚嫁。苏轼祝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