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苏辙一同被考,哥哥不动声色帮弟弟作弊,考官却把两人都夸了

苏轼苏辙一同被考,哥哥不动声色帮弟弟作弊,考官却把两人都夸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纯度茶生活 访问量:3093 更新时间:2023/12/19 5:31:56

蜀中才子,马相如、扬雄之后,首推苏门三学士: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占据唐宋八大家之三席,令人叹为观止。而更让人料想不到的是,虽然后世更推崇苏轼兄弟,但是他们的父亲,却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没有进士及第的人。苏洵靠的是硬实力,真学问。只有一个有实力、有学问的父亲,才有可能培养出两个如此有才的儿子。

很多父亲,都有这样的心结: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完成。苏洵也是如此!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落第,从此看淡功名,专心学问,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他带着两个儿子遍访名师,其中最德高望重的是张方平。张方平官至参知政事,一生宦海飘零,对苏轼兄弟的影响很大。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麒麟二子进京应试,中途去成都辞别张方平。张方平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这六个题目,暗藏玄机。第一题,出的生僻;第二题甚至题目本身就有问题。张先生这么考,想必有他的特殊用意。他静静地在隔壁和苏洵窥探苏轼兄弟的一举一动。

谁知道第一题就难住了弟弟苏辙,于是便指着题目问哥哥苏轼,苏轼想来也是知道有人在盯着他们的,便不敢直接告诉弟弟答案。于是他举笔敲了几下桌子,提醒弟弟这题是出自先秦的《管子》。第二题,苏轼一眼就看出了是“陷阱”,根本没有出处,于是直接勾掉不答。

两道题答下来,张方平对兄弟俩是赞叹不已,把他们都夸了。据《瑞桂堂暇录》记载,当时张方平说了下面这段话:

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说苏轼“长者明敏尤可爱”说的是苏轼不动声色帮弟弟作弊,以及划掉错题的事;“少者谨重”则是说苏辙有不会的题,能想到向他人确定了再答。让人惊叹的是,这个判断与苏洵十年前的判断几乎完全一致。

早在这件事发先十年前,苏轼才10岁时,苏洵就写过一篇《名二子说》的散文,在文中他解释对两个儿子的期待。都说知子莫若父,又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但我们依然佩服苏洵的先见之明,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

所谓“轼”,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什么实际用途。大儿子取名“苏轼”,是希望他放低身段,不要锋芒毕露。苏轼聪明、豪迈、洒脱,但也因此容易受人中伤。苏洵当年取名的深意,令人感慨。

所谓“辙”,也有深意。车莫不循辙,然而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所以“辙”要甘于平淡,

但如果车烦马毙,辙却总是完好无损。苏洵性格平和,取名“辙”,是希望可以免祸。果不其然,与苏轼相比,苏辙一生并未遭遇“乌台诗案”那样的大祸。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苏轼一生宦海飘零,弟弟苏辙总是百般周璇,照顾哥哥。不仅如此,眉山老家,也多为苏辙照料。苏轼身陷囹圄,奔走相告的依然是弟弟苏辙。虽然最后苏轼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为官方面,都略胜苏辙。但有人指出,如果不是处处想着哥哥,苏辙的成就应该会更大。

当年苏洵以及恩师张方平的期待,大抵印证了苏轼、苏辙后来的人生轨迹。一生得遇如此睿智而慈祥的父亲,如此博学而识才的老师,也是苏轼、苏辙的幸运。

更多文章

  • 娘亲想要二胎生个弟弟 就给老大讲了苏轼苏辙兄弟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邬老师的读书研究所标签:苏辙,苏轼,乌台诗案

    你说说苏辙这一生啊,不是在捞苏轼,就是在捞苏轼的路上。苏辙对他哥有多好呢?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抓了,这苏辙啊就给皇帝写信说啊:愿意用自己的官位换哥哥活着。苏轼想买房,苏哲二话不说钱寄给他了。可他自己呢,到了60岁才买的起房子。苏辙一年写了29首诗,其中25首都是写给苏轼的。苏轼在贵州修桥没钱了给弟弟写

  • 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苏轼苏辙兄弟情深感人肺腑

    历史解密编辑:雨雨聊聊标签:苏辙,苏轼,王维,兄弟情深,宋神宗

    1、唐朝的王维和王缙,是出了名的兄弟情深。王维安史之乱时曾当过伪臣,后来差点被清算,当时弟弟王缙是刑部侍郎,本来前途一片光明,为了给哥哥王维求情,甘愿削职为其赎罪。而王维晚年的时候,又上书皇帝请求削尽己官,以换得弟弟重回京师。兄弟情深由此可见。2、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的感情同样感人肺腑。据统计,苏轼诗

  • 从苏轼、苏辙这两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就能够看出这家人的与众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苏辙,苏轼,苏洵,进士,宋史,欧阳修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载入文学史上的诗人,应属于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的范畴。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出镜率最高

  • 胆子太大了,竟然敢讽刺皇帝,苏辙《八玺》

    历史解密编辑:七喜文学标签:苏辙,八玺,皇帝,宋徽宗,苏轼,蔡京

    秦人一玺十五城,百二十城当八玺。元日临轩组绶新,君臣相顾无穷喜。 九鼎峥嵘夏禹馀,八玺错落古所无。古人鄙陋今人笑,父老不惯空惊呼。玺,皇帝的印章。北宋文学家苏辙以此为题赋诗一首,讽刺皇帝昏聩无能,实在是太大胆了。苏辙是苏东坡的弟弟,名列“唐宋八大家”。也许是苏东坡名气太大的缘故,遮掩了苏辙的风采。其

  • 拉开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小彦人生路标签:苏辙,苏轼,秦观,香草,宋仁宗,书法家,乌台诗案,民族音乐,千古名句,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

  • 当苏东坡的弟弟是种啥体验?为捞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呆呆故事会标签:苏辙,苏轼,宰相,苏洵,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弦乐器,民族乐器

    前言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朝代当中,宋朝可能是其中经济条件和市民生活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了。宋朝不论文化方面的成就或者是其市民经济的繁荣程度都是整个封建时代当中数一数二的,而在宋朝也诞生了不少非常有名的文人雅士。可能是因为宋朝历来重文轻武,这也就导致了宋朝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高,而真正有文化的世家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 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 苏辙, 我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马楠情感测试标签:苏辙,苏轼,苏洵,王安石,乌台诗案,宋神宗

    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谁?这大概能算是学生党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了,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文学巨匠。这八位文学家们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不过后世的高中生们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却往往只能大呼“苦也”二字。毕竟他们的文章往往意味着背诵全

  • 时光|刘川眉:苏辙铜像诞生记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苏辙,刘川眉,塑像,眉山,雕塑,故乡

    来源:封面新闻眉山苏辙公园中的苏辙塑像。张杰 摄影文/刘川眉眉山苏辙公园的颍滨广场上,有一尊高达四五米的苏辙铸铜塑像。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尊苏辙的青铜塑像。正面望过去,身材颀长的苏辙,身着披风,手握书卷,眉头微皱凸显心事重重,正作大步向前状……他要到哪里去?是不是又一次向皇帝上书?紧攥的书卷中,是匡正朝

  • 《孟德传》——为什么苏辙认为这个逃兵是有道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苏辙,苏轼,秦中,商州,人望,宋朝,唐朝,孟德传,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苏辙〔宋代〕传奇色彩甚浓,奇人奇事!苏家兄弟还兴致昂然的进行了讨论,观其主旨似归于“道”,以“无”为上。然而,世人又怎能做到心无挂碍呢?难。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

  • 苏辙将出使辽国,苏轼写诗给他打气,最后一句北宋也就他敢这样说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苏轼,苏辙,名士,辽国

    北宋文人里,苏轼是一个低调不了的人。在京城时,他每有词作,就会被学子们争相论读。哪怕是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也一样被人惦记着。当年他在海南发明了一种防晒防雨的斗笠,也就是如今的“东坡笠”。本来这是给当地农人戴的,结果传到京城后,达官贵人们觉得很是洋气,将它稍稍改了一下也都戴了起来。从这件事上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