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的绝笔词,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读懂受益终身

辛弃疾的绝笔词,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读懂受益终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风文史 访问量:3515 更新时间:2024/1/9 19:04:58

公元1205年,宋宁宗改元开禧。

“开禧”是宋太祖的开宝年号和宋真宗的天禧年号各取一字,宋宁宗以此命名,是准备北伐金国,收复失地,再开大宋盛世。

而这一切,都是当时权臣韩侂胄在背后大力筹划推动。

韩侂胄是名相韩琦之后,因拥立宁宗即位有从龙之功,最后官至平章军国事,成为了当时实权在握的丞相。

韩侂胄一力主战,不仅奏请宁宗修韩世忠庙、追封岳飞为鄂王,而且提拔了一大批主战派的官员。

其中就包括了常年坐冷板凳的辛弃疾,他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辛弃疾文武兼备,南归后志在北伐,但南宋朝廷只愿苟且偷安,让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韩侂胄北伐,辛弃疾兴奋不已,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他还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前线。

只是辛弃疾到任后,韩侂胄的所作所为,让辛弃疾明白此次所谓的北伐其实是混杂着私人利益。

辛弃疾主张北伐,却不希望冒进,韩侂胄是政治投机分子,他是希望利用北伐,尽快地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和辛弃疾的初衷是相悖的。

韩侂胄看到一生抗金的辛弃疾在北伐之际却踌躇不前,不禁十分失望,随即又把辛弃疾从前线调离。

年迈的辛弃疾再一次失望而归,但为了北伐大业,他还是一再告诫韩侂胄,千万不要贸然出兵,一定要培养出一帮优秀的军事将领以后,再图将来。

而韩侂胄此时圣眷正隆,大权在握,哪里能够听他的话?他只认为辛弃疾这是说的气话,所以也就没有搭理他,执意北伐。

开禧二年(1206)四月,在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后,以韩侂胄为首的宋军开始对金发起进攻,结果在韩侂胄用人不明和前期准备不足之下,战争很快失利,北伐变成了防守金兵南下了。

这个时候金国又带来了议和条件,其中一条就是要斩杀了主战派韩侂胄。到了这一步韩侂胄才真实地认识到,辛弃疾的说法是对的,于是又想用辛弃疾,便令他速到临安赴任。

此时辛弃疾已经68岁了,朝廷打算授予他兵部侍郎一职,他持诏端详良久,叹息道:“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提笔上书辞谢。

错过北伐机会尽管会难过,但他却没有后悔,他与韩侂胄道不同不相为谋,思至此,辛弃疾有感而发,随即提过笔来,写下一首《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晌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词的上半阙主要探讨贤愚、义利的异同点。

贤人和愚者之间,看似差别并不大,但实际上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想精确地辨别其中的差别,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舜和盗跖,都是早早就起来的,但是舜起来是为民为义,为了百姓苍生,盗跖早早起来却只是为己为利,为了做损人利己的事。

在这里他其实阐述自己和为了巩固地位而主张北伐的韩侂胄就是完全不同的两路人。

这几句凝聚着词人大半生的经历和感慨,是告诉我们不要被表象所蒙骗,要了解一个人得从根源上找到他做事的初衷到底是什么。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是辛弃疾告诉我们的一个人生真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一读再读。

词的下片,“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味道甘甜的水虽然吸引人,放不了几天就坏了,但淡水则不会,它能一直维持不变。

辛弃疾起句用甘水和淡水来对比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重在揭露朋比为奸、作威作福,而又朝亲夕疏、苍黄反复的小人之交的丑恶本质,告诉我们人生交友的真谛。

“一晌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辛弃疾他一开始也被韩侂胄所迷惑,后来想起,这让他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在自我反省之下才会说“深自觉、昨非今是”。

回顾自己的一生,有很多不如意,往后的日子他只想能快乐地过完此生。

“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意思就是我很羡慕能在安乐窝里有泰和汤喝,即便是剧饮也不会醉,但只打算喝个半醉就行了。

此时的辛弃疾重病缠身,他回顾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此时的他或许已经看透世事,所以才心境淡然如水的写下这首词。

辛弃疾八月写下这词,一个月后,他便黯然离世,所以这首词也就成了他的绝笔之作。

这首词篇幅不长,看似平淡质朴,实际发人深省,短短几句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读懂了受益终身。

图片来源网络

更多文章

  • 辛弃疾水平最高的10首词,每一首都堪称千古绝唱的佳作!

    历史解密编辑:如是青山文案馆标签:辛弃疾,孙权,刘裕,曹操,清平乐·村居,刘备

    “词中之龙”辛弃疾:文能提遍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辛弃疾水平最高的十首词,每一首都很经典,堪称千古绝唱!第十首:最沉痛悲愤的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

  • 辛弃疾生在敌国,满清热血为大宋却执意北伐,宋高宗:人才难得

    历史解密编辑:木棉小故事标签:赵构,金人,大宋,书生,金国,金朝,南宋,辛弃疾,宋高宗,古典乐,官宦世家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这是辛弃疾留宿博山而作,谈到辛弃疾,或许太多人会认为他是宋代一个著名的大文豪,其实历史往往记下的都是这个人最辉煌的成就,然而,在诗词方面的辉煌,却并不是辛弃疾最想要的功绩。辛弃疾的人生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祖父;辛弃疾从出生开始,自己的父亲就早逝,自己跟着祖父生活;

  • 他是杨过的原型,辛弃疾的莫逆之交,写给稼轩的两首词豪放又深情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杨过,苏轼,刘过,诗人,稼轩,南宋,辛弃疾,白居易,古典乐,千古名句

    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文学家。他是《神雕侠侣》中大侠杨过的原型,终身未入仕,布衣行走江湖,却时刻关心着河山收复和驱逐金人的大计,与稼轩为友,为岳飞喊冤,始终满怀热血。刘过词风与辛弃疾相近,狂逸俊致、豪放潇洒,与刘克庄、刘辰翁合称“辛派三刘”。他的笔下,既能写出“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

  • 辛弃疾俯瞰江水,写一首《菩萨蛮》,堪称词中瑰宝,媲美李白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辛弃疾,李白,杜甫,菩萨蛮,宋哲宗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三十五岁的辛弃疾驻节赣州,写下了一首满怀激愤的《菩萨蛮》。词中涉及两宋之间,一位传奇太后的往事。全词抑扬顿挫,沉郁中带着激愤。读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因此梁启超评此词:如此大声镗鞳,(前)未曾有也。有学者认为,辛弃疾此词抒写爱国情怀,兼有杜甫《长江二首》之长,表达了惆

  • 辛弃疾一首冷门“剑诗”,仅仅4句,却蕴含无限遗憾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辛弃疾,苏轼,诗词,河山,豪放词,诗人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论豪放,古今词人都不及词中之龙辛弃疾。豪放词自北宋苏东坡首倡,至南宋方才发展壮大,到辛弃疾手中成就了豪放词的巅峰。在辛弃疾的笔下,豪放词可谓慷慨高亢,气象恢弘,波澜壮阔,震烁了整个南宋词坛。南宋国破偏安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慷慨激昂的豪放词风,但不得不说,辛弃疾的豪放词几乎每一首都

  •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20句辛弃疾的小众诗词,不只豪迈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辛弃疾,停云,离骚,诗词,桃花,稼轩

    心如素简,静数流年,人间有味,最是清欢。欢迎关注清欢,品读绝美诗词。胡适曾经评价辛弃疾:他是词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他是词中名家,更是一位帅才。但可惜的是,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却不得重用,郁郁半生。稼轩词中歌咏最多的,是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比如回忆昔日战场上的英姿,

  • 与无尤:辛弃疾不是一个值得歌颂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花间不敬酒标签:辛弃疾,虞允文,陆游,朱熹,苏轼,宋孝宗

    作者:与无尤如果你认为辛弃疾是那种整天忧国忧民,一心想着抗金,一心想着收复北方统一全国的爱国将军,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今天,我就带你认识一下真正的辛弃疾。辛弃疾和陆游、苏东坡这些像绵羊一样老实巴交的纯文官不一样,辛弃疾是一头狼,一头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饿狼,但这头饿狼却被困在“归正人”的樊笼里,一辈

  • 挑灯看剑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辛弃疾,虞允文,赵构,宋孝宗

    辛弃疾像《后赤壁赋》卷(局部)南宋赵昚辽宁省博物馆藏□祝勇52辛弃疾第一次回归南宋,是与耿京义军的“二把手”贾瑞一起到达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代表耿京与朝廷谈判归附之事。耿京义军归来,对正在建康巡幸的宋高宗来说是大喜过望,“即日引见”。这也是辛弃疾与宋高宗这两位南宋书法家的第一次见面,但他们讨论的

  • 妻子病重,辛弃疾拉着大夫的手说:治好我夫人,就把侍妾嫁给你

    历史解密编辑:听趣闻史标签:辛弃疾,朱熹,李清照,侍妾,诗人

    提起辛弃疾,人们对他的印象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作为豪放派宋词的代言人,与李清照的婉约派诗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出男子汉的爱国情怀。不过,真正的辛弃疾是一个复杂的人,他南归宋朝后虽然报国无门,在家赋闲了二十多年,但是家中却经营了两处田产,身边还有六个小妾伺候。辛

  • 辛弃疾最经典的6首词,见证“词中之龙”的豪情与柔情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江南,诗词,明月,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古典乐,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北极婧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比我会打架的没有我会写诗;比我会写诗的没有我会打架。”不曾放荡不羁爱自由,只想着收复故土,重振山河,是最值得钦佩的爱国主义诗人。流传千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