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5年,宋宁宗改元开禧。
“开禧”是宋太祖的开宝年号和宋真宗的天禧年号各取一字,宋宁宗以此命名,是准备北伐金国,收复失地,再开大宋盛世。
而这一切,都是当时权臣韩侂胄在背后大力筹划推动。
韩侂胄是名相韩琦之后,因拥立宁宗即位有从龙之功,最后官至平章军国事,成为了当时实权在握的丞相。
韩侂胄一力主战,不仅奏请宁宗修韩世忠庙、追封岳飞为鄂王,而且提拔了一大批主战派的官员。
其中就包括了常年坐冷板凳的辛弃疾,他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辛弃疾文武兼备,南归后志在北伐,但南宋朝廷只愿苟且偷安,让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韩侂胄北伐,辛弃疾兴奋不已,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他还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前线。
只是辛弃疾到任后,韩侂胄的所作所为,让辛弃疾明白此次所谓的北伐其实是混杂着私人利益。
辛弃疾主张北伐,却不希望冒进,韩侂胄是政治投机分子,他是希望利用北伐,尽快地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和辛弃疾的初衷是相悖的。
韩侂胄看到一生抗金的辛弃疾在北伐之际却踌躇不前,不禁十分失望,随即又把辛弃疾从前线调离。
年迈的辛弃疾再一次失望而归,但为了北伐大业,他还是一再告诫韩侂胄,千万不要贸然出兵,一定要培养出一帮优秀的军事将领以后,再图将来。
而韩侂胄此时圣眷正隆,大权在握,哪里能够听他的话?他只认为辛弃疾这是说的气话,所以也就没有搭理他,执意北伐。
开禧二年(1206)四月,在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后,以韩侂胄为首的宋军开始对金发起进攻,结果在韩侂胄用人不明和前期准备不足之下,战争很快失利,北伐变成了防守金兵南下了。
这个时候金国又带来了议和条件,其中一条就是要斩杀了主战派韩侂胄。到了这一步韩侂胄才真实地认识到,辛弃疾的说法是对的,于是又想启用辛弃疾,便令他速到临安赴任。
此时辛弃疾已经68岁了,朝廷打算授予他兵部侍郎一职,他持诏端详良久,叹息道:“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提笔上书辞谢。
错过北伐机会尽管会难过,但他却没有后悔,他与韩侂胄道不同不相为谋,思至此,辛弃疾有感而发,随即提过笔来,写下一首《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晌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词的上半阙主要探讨贤愚、义利的异同点。
贤人和愚者之间,看似差别并不大,但实际上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想精确地辨别其中的差别,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舜和盗跖,都是早早就起来的,但是舜起来是为民为义,为了百姓苍生,盗跖早早起来却只是为己为利,为了做损人利己的事。
在这里他其实阐述自己和为了巩固地位而主张北伐的韩侂胄就是完全不同的两路人。
这几句凝聚着词人大半生的经历和感慨,是告诉我们不要被表象所蒙骗,要了解一个人得从根源上找到他做事的初衷到底是什么。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是辛弃疾告诉我们的一个人生真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一读再读。
词的下片,“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味道甘甜的水虽然吸引人,放不了几天就坏了,但淡水则不会,它能一直维持不变。
辛弃疾起句用甘水和淡水来对比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重在揭露朋比为奸、作威作福,而又朝亲夕疏、苍黄反复的小人之交的丑恶本质,告诉我们人生交友的真谛。
“一晌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辛弃疾他一开始也被韩侂胄所迷惑,后来想起,这让他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在自我反省之下才会说“深自觉、昨非今是”。
回顾自己的一生,有很多不如意,往后的日子他只想能快乐地过完此生。
“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意思就是我很羡慕能在安乐窝里有泰和汤喝,即便是剧饮也不会醉,但只打算喝个半醉就行了。
此时的辛弃疾重病缠身,他回顾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此时的他或许已经看透世事,所以才心境淡然如水的写下这首词。
辛弃疾八月写下这词,一个月后,他便黯然离世,所以这首词也就成了他的绝笔之作。
这首词篇幅不长,看似平淡质朴,实际发人深省,短短几句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读懂了受益终身。
图片来源网络